第二章 封贡之路

作者:纪连海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3

|

本章字节:52380字

引言


它曾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57个成员。


为什么琉球国有这么深的中国烙印?


它与中国有着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它奉行中国历法,采用中国年号,那它就是中国的藩属之国了。


它用忠诚与坚持,走出了一条繁华的朝贡之路。


明朝267年,琉球共朝贡171回,三年来两回多,这是很难企及的高度。


相声中的真实历史


谢谢!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一段相声说起,但凡爱听相声的人,都会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那么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刘先生。他特别擅长于单口相声,其中有一段跟我们山东有关系。那段相声叫《斗法》,说的是大明永乐年间,这琉球国来个老道,到了京城摆下擂台,要与中国人斗法,却被市场上的一个山东人醉酒屠夫孙德龙糊里糊涂地打败了,于是便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依旧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么个故事。


话说的是琉球国年年进贡、岁岁称臣,今年派了个老道来,他会打36首哑谜,会念70多本《金刚经》。找我们中国人斗法,说如果我们赢了他,他们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赢不了或者没有人跟他斗法,那就得尊他们琉球为上国,我们大明为属国,我们向他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现在皇上贴了皇榜选能人,如果有人会打哑谜念经跟老道斗法,赢了的话要多少钱给多少钱,要多大的官给多大的官。这中间斗法的过程,我就没工夫给您详细叙述了,但是您要知道这个醉鬼屠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说的是地地道道的胶东话,我都听不明白。我们要说的是什么?这琉球国来的老道我不知道,但琉球国来的使臣朝贡,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事在历史上还真有,绝无虚构。不敢说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反正隔三差五的得来一回,“朝贡”这个词我们都能理解,无非就是进贡。就跟咱们打够级一样对不对?


但是,这也不一样。我们打够级是什么呀?输了的要给赢了的进贡,把自己的好牌上缴,朝贡还不大一样。一样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好东西,什么金银、土特产呀要呈上去。但是,这个打够级是你进贡我好的,我还贡你赖的。对不对?这朝贡不一样,你进贡我好的,我还给你更好的。你给我一个B,我就得给您一A。你知道吗?它是这样,以显示我们天朝上国的威严。要不这样,你想想我们上一集给大家讲的,那“万国津梁”最早的“海上马车夫”,他卖啥去?对不对。所以,肯定是有问题的,这儿就要回答我们上一讲结尾留下的问题。为什么琉球的王宫正殿要面向中国呢?为什么这琉球国有这么深的中国烙印?这“闽人三十六姓”上琉球干吗去?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说起。


中国的朝贡体系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畿服制度和后来的册封制度,它一直是历代王朝管理诸侯国和藩属国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时候,中国借助强大的海上实力,建立了一个覆盖东南亚的海洋朝贡贸易体系,琉球也借此机会成为中国的藩属国。那么,这一过程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作为宗主国和藩属国,中国与琉球之间又各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朝贡体系及中琉确立藩属关系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我们以西周为例,那是畿服制度,一整套严格的内外服务。服是什么呀?服从。内服是内服,外服是外服。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就称王朝职官为内服,诸侯和地方官为外服,王朝的直辖地称邦畿,也称甸服,这外服各诸侯管辖的地盘,同中央的关系就是朝贡关系。你要服从领导,你要进贡,你要协同打仗。打仗的时候,让诸侯国按大小出不同的人马,这就是我们讲的最早的朝贡体系。秦汉那是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那个时候在整个东亚、南亚这个地方,没人跟我们叫板,所以这种朝贡关系就变成了什么呢?册封关系。


册封关系,即各外面的诸侯国国王,都得经过我们中央政权皇帝的册封,册封你为某某国王。比如说,汗委(wo)奴国王,当然也有人读成汗委(wei)奴国王。比如说,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等。那依据是不同的,依据远近有朝贡,又是马匹还有金银财宝,有的干脆就随同征战,但是到了“八王之乱”以后,中原王朝衰退了。这种册封就改为了羁縻政策。这羁縻跟册封还不一样,册封就是我上面讲的,封你一个什么什么国王,然后你给我进贡就完事了。这羁縻政策是什么呢?不仅仅封你为王,还要封你当个什么什么官,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王为镇东大将军,国王是国王,将军是将军,封日本国王为安东大将军。到了唐朝就更进一步,还在人家的体制下设置了羁縻州、县,以体现华夷一体。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印度、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国,统称为“不征之国”。这十四五个国家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其中就有琉球。由此可以看出,琉球正是在这个时候与中国本土建立了官方的藩属关系。明朝的皇帝派了个使者叫杨载,带诏书到了琉球,这诏书很长,前面肯定是宣传一下自己,乞子布衣,从要饭开始怎么当上了一个国家的皇上,整个叙述一遍,说了自己的英雄事迹之后,接着说我是万民拥戴,当了皇上以后,已经布告给各个远处的藩属国家了,他们都已经也同意了,就你们琉球太远了,我忘了告诉你们,现在特派使臣杨载告诉你们知道。记住没有?


诏书原文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临,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纲,天下争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将兵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夷,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诏书虽然也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一开头肯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少不了的,但总体之上可以看出,很平等,没有任何威胁、恐吓的味道。看来明朝没把这些国家怎么样。当成太遥远的国度,还是知道华夷有别的,对不对?当时琉球有三个国王,对不对?三个国家。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领诏,并派遣弟弟泰期与杨载一道回到中国奉表称臣。第二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也先后来到中国奉表称臣纳贡。这里咱就要说到打够级了嘛。人家给我们进贡了,我们得还贡。还了什么呢?大家看看。这明太祖朱元璋赐给承察度王几份礼物:


《大统历》及金之织文绮纱罗各五匹,赐泰期衣币有差。


一个大统历,第二个金之织文绮纱罗各五匹。镶金丝的绮纱罗,是丝绸的一种,三种各五匹,还赐给那国王的弟弟泰期衣币,衣服和布匹也若干,这在当时都是值钱的东西。在这些值钱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大统历。这大统历是明朝初年的刘伯温以元朝的授时历即郭守敬的授时历为基础修缮的官修历法。凡是明朝皇帝给了你历法,你一接,那就证明你奉行中国历法,采用中国年号,那你就是中国的藩属之国了。大统历,你拿到手里不能叫大统历,叫什么?皇上给你的历法叫皇历。你拿了皇历了,所以,同一年,朱元璋觉得赏人家的忒少了,就这么点,再赏点吧,赐中山王察度镀金银印一封,币帛七十二匹,又赐山南王承察度币帛七十二匹,过了几年又补给这山南、山北二王驼纽镀金银印各一。


赐中山王察度镀金银印一及币帛七十二匹。又赐山南王承察度币帛七十二匹。


补给山南、山北二王驼纽镀金银印各一。


这个镀金银的印那可是非常贵重,为什么?印,是身份的象征,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知道,纪晓岚偷了和珅的印,结果怎么样?只认印不认人。所以,有了这个印,人家琉球国国王再盖章就使这个了。这印代表什么?代表明朝皇帝的圣旨。


当时,琉球一分为三,所以三个国家三个国王都有各自的印,但是三国也打架,老想这个灭那个,那个灭这个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以后,又给人去一封信,告诉人家你们瞎打什么。我不给了你们三个人印了吗?别打了。


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三个国王见着明朝皇帝这封信还真就怕了,再也不敢打了,一直到明太祖死了,明成祖都快死了,这三个国才最终完成统一。此后这个中山国不仅使用明朝皇帝给他的印,而且写字都是汉字,甚至连写字的格式,都跟中原一模一样。我们以清朝为例,清朝时候琉球国给中国的奏文,封面上方大大的一个“奏”字,下面才是公文,公文开首语是:


琉球国中山王臣某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


这“臣”字怎么写?与中国官员写法一样,字体要比其他的字小一号,别给皇上吓着,小一号且偏右书写,那下面的规矩多多了,在行文中还要注意两项。第一是抬头制。遇有“皇帝、上谕、旨、御”等与皇帝有关的词语怎么办?一定要上抬两格写,顶两格书写。遇到“天地、宗庙、山陵、庙号、列圣谕旨者,逾格一写”,还有什么“朝、国、宫殿”抬一格写。第二是什么?还得避讳。比如说清朝康熙皇帝叫爱新觉罗·玄烨,以后想写“玄”的时候就得写成“元”,“烨”字就得写成“煜”,如果你本来也叫玄烨,现在你就得叫“元煜”。结尾也是这样,得写什么呢?臣等无任瞻天仰龙,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文章就这样写的。


清廷把公文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看成是事关朝廷尊严的大事。琉球国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国规定书写公文,明清两朝对此甚为满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海茫茫隔不断琉球对于中华礼仪之邦的仰慕之情。因此,明清两代琉球派往中国的朝贡使臣可谓络绎不绝。他们来到中国以后要遵循什么样的外交礼仪呢?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细节背后又有哪些重要的寓意呢?


朝贡礼仪


当然,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人家都有规矩了,咱们也得回礼不是?这回礼的过程当中,也得体现出大国风范,对不对?那咱们现在就打听打听,琉球朝贡礼仪,要到中国去,咱们得经过几步的照顾,第一步得安排住宿,接着宴请,然后是上进贡表,但得按一定礼仪进行,还得参加节日朝贺等。回去的时候还要到午门领赏。


入住馆驿


我们如今出差到哪儿去,第一件事就是得找宾馆住下,开会、做报告都得有场地。大明朝、大清朝一看这琉球使者来了,先赶紧安排住下来,住哪里呢?会同馆。会同馆就是很多翻译住的地方,琉球进贡使臣来了得有翻译,懂各种语言,得住五星级酒店,这五星级酒店就是会同馆馆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馆舍是在北京宣武门外南横街的会同馆,至今还保留有正殿、后殿、西跨院几座建筑,大小房屋三十多间。其中正殿是三大殿,可以看得出来规格很高。


宴请


这宴请是有规矩的。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议准琉球贡使要来中国。


琉球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福建燕一次。


这部宴两次,回至福建宴一次,官方请客共三回,其中礼部要在会同馆请客吃饭两次:一次是下马宴,也就是刚到中国后的接风洗尘宴;一次是回去的时候,叫上马宴,也叫饯行宴,吃的东西非常的好。琉球人郑章观有一个《琉客谈记》,说到那宴席记不过来,就一个词——“超级好吃”。不仅吃,吃完了还得打包。那阵打包跟现在打包不一样,我们现在打什么包?我们现在是把盘子碗里吃剩的东西拢到一个简单的饭盒里。中国对待琉球可不是那么打包的。打包指的什么?这桌子上面的都拿走,锅碗瓢勺,只要摆在桌子上头让你吃的,这东西就是你的了,明白了吧?看过《红楼梦》吗?刘姥姥进大观园误进了妙玉那里,妙玉给贾宝玉那杯子,喝酒那酒盅,喝茶那茶盅,结果刘姥姥使了,得了给你了不要了。这就是咱中国对琉球的规矩,你使了就不要再还我了,都拿走吧。你明白吗?


这宴会是正常宴会,除了宴会,还有呢。你到中国赶上皇上要给你过节怎么办?比如元旦、冬至、皇上生日和万寿圣节。赶上这几大节日,怎么办?你赶上了,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哪天来?就得赶这几天来,知道吗?皇上也得请客吃饭。皇上请客,是在太和殿请客吃饭。那鼓乐齐鸣,边吃边喝,吃饭的同时还享受音乐、舞蹈。吃饱喝足以后,该到礼部进贡呈文了。


上进贡表


呈上进贡表文,出使中国不能光吃喝,还得干正事。接着参加鸿胪寺的演礼。


鸿胪寺演礼


鸿胪寺是干什么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怎么见皇上呢?三跪九叩,得教你对不对?这鸿胪寺就是礼仪培训班。你是不是臣?你是几级臣民?你得有一个官位,知道吗?换上中国的朝服,啪啪一弹尘土,这都得不能惊了圣驾,所有的东西咱得学。学完了以后,怎么办呢?学得好的,我得奖励,今儿奖励你去颐和园,明儿奖励他去圆明园,看看玩玩。随同观光,知道吧?皇上要上哪儿玩去了,鸿胪四个大臣一看,告诉皇上说,这琉球王学得可快了,学得可好,皇上一说那就跟我玩儿会儿去,这就玩去了,你想想这多好。


节日朝贺


第五步,元旦,太和殿朝贺。


凡贡使至京,……恭遏万寿圣节、元旦、冬至朝贺,及皇帝升殿之日,主客司官暨馆卿大使等,率贡使至午门前朝房祗候,引入贞度门,皇帝御太和殿,百官行礼毕,序班引贡使,暨从官诣丹墀西班末,听赞行三跪九叩礼。


在这里我们得注意,过去“元旦”不是今日的元旦,而是今天的春节。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八年(1646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届时举行君臣朝贺典礼,来京的外国使节也一同参加。春节、冬至、万寿圣节这三大节日,外国人一定得怎么样?这些藩属之国的国君想来中国,一定得赶这三大节来,一定得在腊月二十之前来。你晚来了就赶不上元旦了,对不对?你再晚来,就赶不上冬至了,所以一定要在这几大节期间都在中国。你说说这一来回得吃住多少个月,这得吃多少盘子,不知道。


午门赏赐


第六步,午门领赏。不能拿回去的就是你吃的盘子、碗。好家伙,客人到中国来,带了一堆碗回去。朝廷也没面子,还得送点别的,送点金银财宝。什么也都得有。那仪式,历史书上写着他们的仪式可热闹了。


硕赏之日,豫设案于午门外道左,陈赐物于案。馆卿朝服,率贡使暨从官各服本国朝服……鸣赞赞齐班,序班引贡使至西丹墀内序立,北面东上,赞进,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主客司官奉颁给国王赐物,牟通事授贡使跪受,转授从人,乃以次颁贡使、从人赐物。各跪受讫,赞叩兴,复行三跪九叩礼,兴,引退,官卿率贡使及从官、从人皆出。


当然,就这么赏,琉球国也有的人还不满意呢,还到私人的摊上如潘家园再买点儿瓷器带走。朝贡我赏你多少,你就得带多少。你不能私自买东西、不让你花钱买东西。结果有一次还被我们查着了。不对,我们皇上没赏你这么多,你怎么这么多?!最后报告给皇上,皇上说算了算了,他们国家也小,不就买点东西嘛,让他带走吧,告诉他下不为例就得了。看咱中国多大度,看到了吧,这琉球国王来到北京,受到相当高的接待规格,好吃好喝,连拿带走。多少东西呀?太多了。


中国册封琉球记


俗话说:“不能为将能为使,也是人间大丈夫。”在国与国的交往过程中,双方使者无疑是最重要的群体。从北京到琉球的距离超过5000里,还要辗转陆地和海洋,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明清两朝与琉球的友好关系却延续了近五百年,那么,双方使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让这条朝贡之路保持通畅的呢?


1汪楫出使琉球


你想,他们吃好喝好拿好就走了吗?不是,还有事呢。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9月,琉球派耳目官毛见龙、正议大夫梁邦翰等率使团给清廷进贡来了,在清廷接待的上面那些礼仪履行完了之后,人家又说代表全体琉球人民请求康熙皇帝册封。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琉这个藩属关系有规定:


琉球国凡王嗣位,先请朝命,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


按照中国的规矩,所有藩属国国王去世之后,国王的王子、准备继位的人,叫世子。这世子得守孝,也叫丁忧。说守孝三年是假的,但是至少得守孝两年零一个季度,守孝完这两年零一个季度之后,再给大中国的皇上写信,告诉中国说,皇上我们家不幸,我爹死了,我们国家没国王,您封一个人,括号最好是我,当我们国家国王吧。这样中国皇帝批了之后,才算合法。这次琉球请求册封就源于此,琉球的这个尚质王在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的时候去世了,世子尚贞管理国事。他在康熙八年,就是过了一年,按照这个规定派正议大夫林茂盛等来中国报丧。这个时候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呢?康熙年方16岁,就在这一年他铲除鳌拜,独揽朝政。到了康熙十九年,就发生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琉球派使团来请封。这个时候正好是康熙准备攻打台湾郑氏,收复台湾是康熙的一件大事,很忙。针对琉球这个请封的事情,礼部商量说:


琉球国尚贞袭王谕旨,并故王尚质恩恤祭文,令来使赍回。


康熙也同意了,说:


琉球国世子尚贞父子历尽臣义,忠诚深为可嘉。着依议,仍照前赏赐。


康熙说琉球尚贞父子忠义可嘉,除了册封外,我们还按原来的规定进行赏赐。这琉球使团一听,要我们自己带回册封书和祭文,我们不同意,还得请你们派出专门的册封使到我们琉球进行册封,这样才正式。好说歹说怎么说都不行,非要请康熙派人到琉球去,康熙没办法就说:


伊等输诚,恳切求遣使册封,应特遣官往,着该部再议具奏。


哎哟,你看他们这么诚恳让我们派人去,太忠诚了,太让人感动了,要不礼部你们再商议商议,商量出个方案来。这样,礼部就按照康熙皇帝的指示,决定派人到琉球去册封皇帝。另外,还得给他们抚慰金。人家的国王不是去世了吗?得表示表示,给他们送钱去。就这样决定了,康熙说行。接下来就是选人,派谁去啊?明朝的时候,朝廷选人大都从行人、给事中选派。行人是明朝的一个官职,明代设有行人司,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的官职。行人的职责分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就是颁行诏敕,即颁布皇帝的命令;征聘贤才,就是管招聘、奖励官员、护送大臣等等;对外就是册封国王,奉旨诏谕、吊祭、赏赐等等。给事中的任务就是侍从、谏诤、补阕、拾遗、审核。还有监察的职责,监察六部各个部门,弹劾百官,跟御史相互补充,另外也担任招聘的任务,最初是正五品,后来又改为正七品、正八品等等。这个行人和给事中虽然品级不高,但都是有权力的人。明朝册封琉球一般就从这些人里面选拔,但不是很严格,有很多走关系、托后门的。像我们前面讲的,不就有人托关系托到郑和那里了吗?但到了康熙这里,选拔就严格了,康熙很重视这个人选,先由礼部从内阁、翰林院、礼部、六科和行人司等机构里推荐82人作为候选人,康熙帝下令由“九卿詹事科道会推具奏”,经过会推,就选了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为副使。礼部就选出这两个人,但还得经领导批,把名单呈给康熙,康熙就问内阁大学士,这两个人怎么样啊?都说“文学颇通”、“人亦甚优”,就是很有才学,人品也很好,康熙挺满意,就决定派他二人去。按照惯例,这个册封的使团确定了之后,走之前得先面见皇帝,问问领导有什么特别指示,自己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这个汪楫就向康熙提了七个要求,疏陈七事:


一、请颁御笔;一、请照例谕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专候贡使;一、请带修船官一同渡海;一、请给关防;一、请增兵护行;一、请预支俸银。


就是请康熙写幅字,再写篇祭文祭祀海神,再请求带些修船的工匠,预备着海上船坏了得有能修的,还请康熙再派点兵保护着,还有再多发些钱等等。这七件事,康熙满足了他四件,一多半了,可以带着修船的工匠一起,并提前给他们发了两年的俸禄,还写了篇祭文祭祀海神,并题了幅字。一直挂在琉球国王御座正上方的“中山世土”这四个字就是康熙给题写的。康熙还特别嘱咐汪楫等人要“务持大体,待以宽和”,就是要对他们好。汪楫一行人领命,就开始准备出发了。先写封信告诉琉球国,告诉他们行程,让对方做好迎接工作,然后再选择交通工具,那时候没飞机,陆地上还好说,关键是海上,你得有好的船,尤其是去琉球的这段航路特别艰险,结实的还得漂亮的船是关键。按照惯例,这么重要的事,使臣得亲自监督,“旧制,使臣必亲督造船。”这样就又耗时又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次巧了,我们前面不讲过原本康熙要让琉球的使臣自己将诏书祭文带回琉球嘛。为什么?因为马上就要攻打台湾,很忙,这是册封的不利因素。汪楫想咱们不如直接坐战舰去琉球吧,那又结实又气派,还省时省力,“闽疆治兵,战舰方集,议即取战舰以渡,既可省费,且免濡滞”。就这样他们直接坐着战舰出发了,这一次也开了册封使团用战船或商船前往琉球的先例。以前都得造专门的册封船,这次汪楫善于观察形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了。这样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他们由福建南台上船出发,19日到达怡山院,次日即行谕祭天妃海神礼。


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门,过东沙山,……。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当过小琉球、花瓶屿、鸡笼、淡水诸山,而是日辰刻已过彭佳山。酉刻,已过钓鱼屿,不知诸山何时飞越。二十五日,应见黄尾屿,不知何以遂逾赤屿。二十六日,应见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马齿山。


我们前面讲到沈复的《海国记》里面也有这样一段相似的记载,24日过了钓鱼岛,26日见到了姑米山,又到了马齿山,这时候就到了琉球境内。一同坐船的琉球使者担心自己家里面有没有准备好接待,人家这册封使都快到家门口了,担心来不及迎接,就跟汪楫说先停停,先让他们跟国王汇报,让国王准备好了再登岸,于是汪楫就命令把船帆降下来,先停停,可是这船帆不知怎的出了故障,就是降不下来,又让水手下锚,可是这锚也不管用,船就是停不下来,一眨眼功夫船就到了琉球的那霸港,一直到了“迎恩亭”的前面。这次顺风顺水很快,是用的时间最少的一次册封了。这时候,迎接的队伍浩浩荡荡,国王、王后都到场了,这个仪式那个仪式的,很隆重。吃好、住好之后还得干正事,有两件事要做:第一,要谕祭故王,琉球的国王不是去世了吗,得去祭奠;第二,要册封新国王。8月6日这一天,汪楫宣读了康熙皇帝写的祭奠尚质王的祭文,祭文表彰了尚质王的忠诚,并对他的逝世表示了哀悼,并赐银一百两、阔绢五十疋,还重申了清朝廷的立场:


凡有恪共藩职、累世输诚,则必生加锡命之荣,殁隆赙恤之典。


祭礼完毕之后,又选吉日,再行册封大典。册封诏书中,清廷对“中山王世子尚贞屡使来朝,贡献不懈。……笃守臣节,恭顺弥昭,克殚忠诚”表示肯定。大意是说,尚贞在朝贡方面做得不错,也特别忠诚,尽到了臣子的责任,所以派册封使来对你进行嘉奖,还特别颁布了嘉奖令,赐给这尚贞王蟒缎、锦币三十疋,妃二十疋。到此,两件大事就办妥了,然后就可以随意转转玩玩了。汪楫、林麟焻就在琉球到处逛逛看看,还题字,人家可不是写“谁谁谁到此一游”之类的话,汪楫为琉球天使馆题写了“敷命堂”三字,又给琉球孔庙写了《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促进了儒学在琉球的传播。此外,因为他俩是文人,少不了吟诗作赋,看到琉球的美丽风光,就与琉球当地的文人进行唱和,留下了很多诗词作品,也导致琉球的诗词有很大的中国特色,这个我们后面再仔细讲。这汪楫等人逛了好长时间,对琉球的物产、地貌、文化都有了解。他们可不是瞎逛,这也是任务。按照惯例,册封使册封完回国后得把出使琉球的经过写成报告,要交给皇帝看的,看完之后还得送交档案馆存档。


2钓鱼岛归属铁证——《浮生六记》、《使琉球杂录》


现存关于琉球最早的报告撰写于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1534年。当时,有个叫陈侃的册封使回国后写了第一部《使琉球录》,也多亏了他写的这个报告,否则我们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资料。汪楫回国后也写了一本叫做《使琉球杂录》,把自己在琉球的所见所闻都记了下来。这本书有五个部分,“使事”“疆域”“俗尚”“物产”“神异”。卷一“使事”主要记载了琉球国讣告请封、膺选使职、准备封舟、谕祭仪注、册封仪注等,就是他去琉球之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说我是怎么被选上的、皇帝是怎么交代的、该行使怎样的礼仪等等;卷二“疆域”就涉及了琉球的山川、地理等等,还记载了去琉球的详细路线,这个下面还有个故事我们会详细地介绍到;“俗尚”记录了琉球的服饰风俗、文化和艺术等等;“物产”记载了琉球的物产情况;“神异”记载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一段就记载了这个祭祀仪式:


二十五日,见山,应先黄尾后赤屿,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或作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于何辨?”曰:“悬揣耳。”然顷者恰当其处,非臆度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汪楫的册封船队过了“郊”,或者叫做“沟”之后,这时风浪大作,船队就向海里投下活猪、活羊各一头,再泼下五斗的米粥,并焚烧做好的纸船,敲锣打鼓,全体人员都拿出兵器,如临大敌一般做好战斗准备,这样过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停止。里面的这个“郊”或者“沟”,也称为“黑沟”、“黑水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琉球海沟,汪楫记述的祭祀仪式就是在琉球海沟这里举行的,从地理上来讲,琉球海沟将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以及台湾岛坐落在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国大陆架上。琉球海沟这里是海难的多发处,也是“中外之界”,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清初,中国已将琉球海沟作为中国和外国(琉球)的分界线了,汪楫的记载是钓鱼岛属于我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另外,最近我们还发现一本书,更加有力地证明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块著名的美玉叫做和氏璧,它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两千多年来,有关它的传说不断被历代文人墨客诗文吟咏。今天,却出现了一件被称为“当代和氏璧”的物品,而且它与中琉关系和钓鱼岛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那它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如果没听说过,我得推荐推荐,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浮生六记》是《红楼梦》之后的又一伟大作品……”正如我国台湾学者俞国基先生所说:“纯就我个人读书的感受,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以爱情为主调的作品,只有两部书够资格称之为文学巨著,其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部便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了。”沈三白是谁?竟可与曹雪芹平起平坐?!


沈三白就是沈复,三白是他的字,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是《浮生六记》的作者,也是的主人公。《浮生六记》是他的自传散文体,正如《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浮生六记》也记载了沈复同妻子陈芸的伉俪情深。令无数人心驰神往,连林语堂老先生都这样感叹:“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同《红楼梦》中宝黛一样,沈复夫妇也是不容于家族,历经坎坷,最终阴阳两隔。历史还有更惊人的相似,《红楼梦》后四十回文稿丢失,《浮生六记》也是六卷仅存四卷,真是令人扼腕痛惜。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2005年,一个重大的发现震惊了海内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称:他在清代书法家钱泳的手稿《记事珠》中发现了《浮生六记》第五卷初稿《海国记》的部分佚文!并于2008年6月在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2010年4月22日,国家版权局认定彭令提交的文字作品名副其实,对该作品的著作权予以登记。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增补本《浮生六记》,就收录了这一研究成果。2010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傅璇宗教授的文章称,《浮生六记》卷五《海国记》的发现,是文学史、史料学上的重大成果,类似我们的敦煌学,更进一步称为当代和氏璧,亦应该不为过。


话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觉得,这《浮生六记》卷五有什么内容?我要说,那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研究琉球王国的历史都得看《浮生六记》卷五。信不信?我来念一段,这一段说:“每日乘潮行一二十里。至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苍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十一日(按:应为十二日),过淡水。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流虬,以形似也。”你看人家这段写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很明白了。他说的是,11日到了五虎门,12日过了淡水,13日就到了钓鱼台,我们现在称为“钓鱼岛”的地方,祭祀了天后、妈祖,过了黑水沟也就是中琉海沟;14日到了姑米山,看到姑米山这才看到琉球国界。要知道黑水沟就是中琉海沟,是中琉两国的海上分界线。琉球国的最西南部领土是哪里呢?姑米山,也就是冲绳久米岛。沈复的记载,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对钓鱼岛的记载早76年。


3周煌《琉球国志略》


除了汪楫的那本《使琉球杂录》,再给大家介绍一本,一个叫周煌的还写了一本《琉球国志略》。他也是出使琉球的一个册封使,回来写了这本书,其中有很多资料与汪楫的那本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来看。当然,这本书成书比汪楫的晚,在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1756年,琉球的国王去世了,乾隆皇帝就派一个叫全魁的为正使、周煌为副使去琉球册封,那时候琉球即将登位的叫尚穆。周煌等人也和以前一样,觐见皇帝领取指示,提提要求,再选好船只,于1756年的六月初二这天从福建起航,一路去了琉球,一直到次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才回到北京。他的这次任务也和汪楫差不多,在《清史稿·列传·周煌》中就记载了他这次出使:


二十年,命偕侍讲全魁册封琉球国王尚穆。寻迁右中允,再迁侍讲。二十二年,使还,奏上《琉球国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


我们这里主要讲讲他写的这本《琉球国志略》,希望对琉球有个更好的了解。这本书共十六卷:


其卷首于凡例、书目、图绘外,首列御书、诏敕、谕祭文;次则星野、国统、封贡、舆地、山川、府署、祠庙、胜迹、爵秩、赋役、典礼、兵刑、人物、物产、艺文、志余,为目十有六——而各目中有须条析者,列小目附之,分为十六卷。


这本书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卷一“星野”介绍琉球的地理、方位、面积以及由福建到琉球的航程情况。卷二“国统”介绍琉球与清王朝的关系实为藩属关系,琉球的历史及与明清王朝历代以来的交往历史,并说明尚氏在琉球的继位传国情况。卷三“封贡”另附招抚恩赐入监诸事,非常详细地记载了明清王朝和琉球的封贡情况。卷四(上)“舆地”附建置疆城形胜城池炮台,卷四(下)“风俗”附形质气候习尚仪节节令服饰舍宇等。卷五“山川”介绍国中岛山海潮风信针路附水泉桥梁。卷六“府署”介绍王府世子府附使馆学校。卷七“祠庙”附寺院。卷八“胜迹”介绍其风景名胜。卷九“爵秩”介绍其官职等情况。卷十“赋役”介绍赋税情况并附钱法。卷十一“典礼”介绍礼制礼节情况。卷十二“兵刑”介绍其兵制律法情况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卷十三“人物”介绍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如贤王、忠节、忠义、孝义、列女、文苑、方外各种人物。卷十四“物产”介绍谷货、蔬果、草木禽兽、鳞、介虫等。卷十五“艺文”介绍其图籍。卷十六“志余”附有前使的各种文字材料,如“使琉球录序”,各次使节的游记、诗词和书序等。《琉球国志略》基本上包罗了琉球国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周煌在琉球的所见所闻,并依前使及各家著录情况写成,正如周煌自己所言:“伏念臣自奉使之初,亲承圣训,以前此使臣类有纪录,意存润饰,传闻异辞;兹当就耳目所及,加以订正,务求徵信,无事铺张!……遵即于往返途次及使馆余间,随时采辑,略具草稿;续自回京数月以来,分门比类,以次造竣。”


周煌说我承蒙皇帝的信任和教诲,出使琉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且是实事求是地记录,没有夸张不实的地方,再参考以前使臣的一些记录,作了些整理,写成的这本书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是书广征乾隆以前诸录,旁及百家记载,取材详博,考证有据。”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可靠的,它有两大特点,也可以说有两大贡献:第一,就是对琉球的官制、赋税、兵制、法律、物产、社会观念等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我们就说说琉球的刑法,这本书写了:


其国刑法,有死刑三:一凌迟、一斩首、一枪刺(用木椿作十字架,捆手足,以枪刺其心令死,即枭于其处,椿倒乃止);轻刑五:一流(流有三等:有配定流置某岛安置,不准放还;有为恶不悛,族人共禀法司请加流罪者,则限以年数,配遣所流之岛。头目等申其改过,许遣还。否则,至期复流远岛,仍前法申遣。再不悛,颠转流于三十六岛外之别岛矣。有犯罪重者,则缚其手足,以独木小舟配遣西马齿山,颠转递至外岛,然多有漂没者)、一曝日、一夹、一枷(有轻重二等:轻者数十斤、重者数百斤)、一笞(窃盗最严,初犯,笞若干、夹一次,曝日一次;再犯、三犯以次递加,亦有时竟立斩者、立配流外岛者)。


他们的刑法很多,轻的、重的都有,轻点就流放,他们不是“三省并三十六岛”嘛,选个远点的荒凉的岛给他发配到那边去,越重的发配的越远,再重的就把他的手脚绑起来,给他一个独木小舟,发到三十六岛之外,海上那么大风浪,一个小舟还指不定飘哪去呢,一般也就回不去了;另外还有拿鞭子抽,拿夹棍夹的;再犯大罪的就判死刑了。这死法也不一样,凌迟、斩首,还有一种枪刺,可不是枪毙啊,比枪毙残酷,枪毙一枪就完事了,枪刺不一样,这枪是长矛,先用两块木头做个十字架,把犯人绑在上面,拿着矛刺犯人的心脏,很残酷,不详细讲了。琉球的律法也非常严格。看来,在任何情况下还是要遵纪守法的。周煌这本书就记载了这些刑法什么的,记得很详细,他也可能亲眼见过。


这本书有一个更重要的贡献,就是这本书上有个附录,附的是什么呢?《使琉针路图》,也就是线路图。他画的这个线路图非常准确,汇总前人航海的经验,对从福建到琉球的路线以及从琉球回福建的路线都标的非常清楚。我们可不要误以为是原路返回,在陆地上是,在海上可不是。我们都学过地理,知道洋流方面的知识,什么太平洋暖流、什么千岛寒流,这都不一样的,要是一不小心走错了,还指不定漂到哪儿去了。前面讲的汪楫去琉球的时候挺快挺顺的,可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如果遇到了飓风,那就是九死一生。


飓风三昼夜,舟上下倾仄,水满舱中;合舟能起者仅十六人,厨灶漂没,人尽饿冻。


你看,飓风刮了三天三夜,船舱也被水淹了,吃的、住的、用的都被淹了,一船人又饿又冷,死伤了很多人。周煌就吸取教训,把这个航海路线总结和优化了一下,哪条路更好走、更快,他都研究了。


(乾隆二十一年)择六月初二日,恭捧诏敕安官舱正中,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谕祭海神,天后宫行香。


琉球海道虽与福州东西径直,然船身宜上、不宜太下。


历考前使自陈侃有“录”以来,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册使夏子阳及本朝使臣汪楫,余皆多用卯针,以致飘过北山。臣兹役深鉴前车,独删“指南广义”主用卯针之说,折衷于夏、汪二录,时饬本舟夥长敬谨遵用。以故由五虎开洋,三日之间直至姑米,方谓媲美前封。


周煌详细记载了航海的一些经验教训,好好地写成了这本《琉球国志略》,非常有参考价值。不过,这仅仅是出使琉球的一部分路线,这是海上。此外,还有陆上。坐船去琉球不是从北京直接坐的,得先从北京到福建,当时的陆路交通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有高速公路、火车,还有天上的飞机,很不好走。中间不时遇上狂风暴雨、泥石流什么的,很不容易。否则,怎么会有使臣把陆地上的经过也给详细地记下来。这个使臣是谁呢?嘉庆年间一个叫李鼎元的人。


4李鼎元出使琉球记


清朝有个叫李鼎元的官员曾经就写过一本《使琉球记》,这本书叙述了去琉球的整个过程,其中陆上从北京到福建这段记载的非常详细。


李鼎元是1800年出使琉球的,清朝嘉庆五年的状元赵介山是正史,他李鼎元进士是副使。这一年的上一年,清朝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权臣和珅被镇压了,这事得让琉球知道,我朝的第二号人物已经被镇压了,以后不要再惦记着他了,就这么个意思。这次出使琉球,李鼎元有个日记,日记里记载得特别详细。因为上一次中国人去,还是在乾隆初年,这一次去已是嘉庆五年了,想一想,过了五六十年,所有的制度都不甚明了,怎么去呀?该领不领钱啊?于是,李鼎元就去找纪晓岚。纪晓岚这阵子牛了,管的事宽,再说他又编过《四库全书》,见多识广。李鼎元就到纪晓岚那里找纪商量,我们应该不应该领点钱走,纪晓岚说领什么钱?没钱!该走走。这个不对呀,朝中官员出差的净领钱,你到福建举办考试,给人考试还领了好多钱。为什么你领钱我不领钱?废话!能跟我比吗?你这是朝廷使者,沿路事先都已经通告下去,沿途各路接待都免费,你吃喝拉撒睡都免费,你要钱干吗?没钱,走。李鼎元这一行人非常不高兴地就在这一年的阴历2月28日午刻走了,从北京出发果然威风,这一路之上带了好几十人,带了很多很多礼物。你想想,正史一个人就可以带家人,跟班二十个人,副史带十个人,家属愿意去都可以跟着,这就三十人,再加上朝廷带的、抬轿子的等一路上达七八十人之多,先从广安门出发,出广安门五里到普济堂,有人给饯行,喝了这个饯行酒之后,当天晚上到了哪儿呢?到了良乡县同节驿住下来,这还是北京地界。第二天经河北过窦店,宿州驿,三月初一过新城,过了宋辽分界之白沟归义驿,然后经赵北口任邱县鄚城驿,初三过了瀛海驿,又经过献县、交河、阜城和景州,三月初六到了我们山东的德州安德驿,在山东境内一共走了12天,到江苏时已经是三月十八日了。


从三月十八日到阴历四月底五月初,天气极坏,大暴雨不断,这中间就走得非常慢,后来走到了浙江,到了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四月初九到了嘉兴,从这时起天气逐渐晴朗起来,五月才到了福建,到了福建得等着,得等着天气好,等到夏至,这沿途从2月28日到闰四月初八这才到了福州,共70天。真正走了58天,每天要走一百来里地,你说使者是怎么走的?使者或坐轿子,或坐船,或坐马,比较轻松,可那手下人得走着,每天走一百里地,想一想多不容易,然后等着,一直等到了这东北信风来到才能去。搁这儿待了二十多天,然后五月初一点卯。经过六昼夜到达琉球,这里记载初七巳刻西南风至,潮亦至开洋,丁未风,乘潮出五虎门。入夜,接封大夫梁焕,及梁焕率其国夥长二人主针,目不转瞬。这主针就是看风向的,看这船行的航向,这一路之上非常的不容易,从初七出五虎门,一直到十二日辰刻过马齿山。经过这一天的路程,从初七出发一直到十二,这才到了天使馆,这次航行110里,五月初一本来就出发,结果由于天公不作美,直到十二日真正的航行时间53个时辰,有5个时辰干吗?躲雨了,没法航行。这海上航行53个时辰行了5830里,再到那霸,这就过了6000里,这一路多不容易。到了琉球册封完,就没事了,就得等着,一直得等到冬至之后才能走。


还好,李鼎元这个人会说琉球语,于是他就编了一个汉琉词典。叫《球雅》。为什么叫《球雅》呢?仿《尔雅》的格式,将琉球的语词与汉语对照,释音释意以广声教,直到当年的10月20日,这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扬帆出那霸港,因为10月20这一天是冬至,到了冬至赶紧走,结果没走成,下大雨了,住在了马齿山,又等了五天,等到10月25这才开始返国,回到福州倒很容易,十一月初一就到了,只用了五天时间。而从福州到北京,那又是七八十天的路程,非常的困难。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条路千难万险,可琉球仅在明朝267年间就来朝贡171回,三年来两回多,往来极其频繁。中国也是从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第一次派使者到琉球,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507年间,明清两朝24次册封,共派出正、副使43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16人,前去琉球册封。汪楫、周煌、李鼎元这些人也是非常不容易,一方面要历尽千难万险去琉球册封,另一方面还得写这其中的过程供皇帝和后世,汪楫写了《使琉球杂录》、李鼎元写了《使琉球记》、周煌写了《琉球国志略》,按规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写下来。但他们之中就有人隐瞒了一些事情,谁啊?周煌。他写的《琉球国志略》尽管非常好,非常有价值,但是有些事情他没有写,皇帝不知道。这是写给皇帝的报告,你得写的越详细越好,可他去琉球就有一件事没写进去,不是忘了,是没敢写。可不是一件小事,什么事?关于钱的事,大家想一想,关系到钱的事情有小事吗?我们接下来就说说这个事。


使者是双方沟通的起点,却也可能是友情的终点。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与琉球的关系就曾经出现过致命危机,起因就是中方派出的使团作出了令人失望的表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预示着朝贡之路的终结?这一危机又是如何得到挽救的呢?


5索银事件


周煌跟汪楫那次出使不一样,汪楫去的时候一帆风顺,回来的时候惊涛骇浪,而周煌去的时候惊涛骇浪,挺倒霉的。他们是六月初二启程的,六月十四日才抵达琉球的姑米山岛附近,恰好遇上台风,一艘船触礁,船舱进水,行进不得,所有东西都被淹,还好船上没有死人,爬上岸以后,就只能等着。琉球国的世子听说这事以后,赶紧驾船到姑米山,将他们救上来,接了另一艘船抵达那霸。到了那霸以后,为了给这一行人压惊,这船上坐多少人?136个使役,不算正使副使两人,给了他们多少钱呢?给了他们五千两银子,还不算衣服被子。五千两银子136人每人一份,每人36两7钱的银子,这场大风大雨一人落36两银子,多好的差事。但这136人不高兴,他们听说几十年前也有这么一件事,也是船撞坏了,当时给他们多少钱,每人128两,这回给我们多少?36两7钱,一比差90两银子。我们出来的时候天天祷告,一定要撞船,一定要撞船,撞船就能得128两。于是,这使役中的管理人员陈国栋就跑到天使公馆请求这正副使跟琉球国的世子,现在已经被加封为国王补给,再每人补上91两,结果这正副使觉得不合适不能要。但这帮人还不干,还继续闹事,最后逼得人家没办法,上上下下都知道这大清的人在闹事。直到8月16日,他们又挟制了很多人,又跑到使臣这儿继续闹,从7月到8月,这大清一百多号人,在琉球闹了一个多月,最后没办法,人家又送来两万两银子,每个兵丁120两,加上原来那个30两7,每人156两7,这一行人才算高高兴兴地走了,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兵丁每人120两,加那36两,然而亲丁、匠役、水手则是每人一百两,加上那个36两7,136两7。事有凑巧,前面人闹事,两条船。后边又有条船也遇到台风了,也跟着这样过来了,他们来的更晚,是在阴历12月12日才抵达琉球,琉球王一听那就同样办理吧。兵丁156两7,家丁、匠役、水手136两7,大家都发了,很高兴。乾隆二十一年农历8月21日,册封使宣诏,宣读了皇帝圣旨,世子尚穆就成了中山王了。然后,他们在乾隆二十二年2月13日回到福州。


回到福州以后,得快马加鞭先给皇上写一个折子。2月19日写了一个折子,先送给皇上。自己在这里休整之后再走。三月初六离开福州。这周煌写了一本书《琉球国志略》,在这本书里,没写一人得150多两银子。给皇上的折子很长,叫《翰林院侍讲全魁、周煌奏册封事竣,敬陈渡海情形折》,也没提众人都得了好多银子的事,白得的,没提。《琉球国志略》也没提。他们刚走,三月初七,福建巡抚钟音收到福建布政使德福呈送的琉球中山国王尚穆的咨文一件,咨文说的特好,两条船都先后来了,因为路上遭了灾,我一看得给他们压惊,于是就给了哪些人1567两银子,哪些人1367两银子,一共支付了五万多两,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但是你们那船坏了,这回去的船是我们的船,银子那是白送他们的,能把那条船还给我们吗?你看人家尚穆很怪吧,那钱是我送你的,船我不是送你的,请把我们的船送回来,结果钟音和福德一读,啊?我们这些人从你们国家白白讹诈五万多两银子,这怎么行呢?你看这尚穆,人家头天三月初六走的,咨文第二天就到了,掐点掐的那个准,这个叫什么?告状的艺术,你没有艺术怎么能行呢?在这种情况之下,结果这次索银事件就层层上报朝廷了。最后,朝廷就问怎么办?闽浙总督喀尔吉善觉得这不对,应该杀。到了乾隆二十二年5月25日,刑部最终裁决陈国栋处斩,枭首示众。翁元、黄登、朱华、朱文彩、林赐、欧元德、姚章等处斩。还有什么梁大有、林升、刘光国绞刑,斩监候秋天再杀,陈嘉言、刘显宗革职,拿解来京,其他的人都按上面原来建议的来处理,至此这一干人等都处理了,处斩他们的时候,皇帝特意把所有琉球在京人员都集合起来,看是不是这些人出差,到你们国家,瞧见没有?就这模样,斩了。让他们看着斩了,斩完以后把这五万多两银子,先动用公款支出来还他们。就这事儿杀了很多人,但周煌没事,他没拿钱。不过,他也有责任,当初汪楫不仅自己没拿,还管束着手下人也没拿,不仅没主动要,当时琉球国王主动要给,他都没要。等他回国后过了一年,琉球国王还派人追到北京去给,当时琉球派了毛国珍、王明佐来中国谢恩,并恳请康熙皇帝下命令让汪楫收下钱,说我们要给点钱表示一下心意,可汪使臣就是不要。你看我们大老远的来了,皇帝你就下命令让他们收下吧。等康熙同意了,汪楫这才收下。这个汪楫是既拿到了钱,又得到了名,相比之下,周煌办得就不大好。不过,从这件事来看,我们一方面感觉出差到琉球很遥远很漫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对琉球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照顾,琉球对中国也是非常感恩戴德的。中琉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越处越好。闽人三十姓,这个沈复到琉球是双方加强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一个结果。


中朝、中琉朝贡关系之比较


我们说可不只琉球与中国的关系这么好,还有很多其他国家也是。前面讲到,有很多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藩属关系。明朝是朝贡制度高峰的时候,这时候的朝贡国达到了一百多个关于明代朝贡国的数量,有几种说法:一是《明会典》所列朝贡国为111个,即使将位于今新疆境内的西域小国剔除,其数量也超过100个;二是《明史》所列148个。那么,这些国家的朝贡都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龙生九子还个个不同,更何况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国家。他们朝贡的次数、与中国关系的疏密都有不同,根据这些因素,这些朝贡国又分为典型朝贡国和准朝贡国,典型的有朝鲜、安南,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再就是我们讲的琉球;准朝贡国有日本、泰国、缅甸、老挝等等。典型朝贡国与中国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受中国影响更大一些。那么,我们就拿朝鲜和琉球这两个典型朝贡国来比较一下,朝鲜的朝贡与琉球向中国朝贡是一样的吗?除了走的路线不一样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呢?比较一下。


朝鲜半岛上最早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的古代国家是百济。早在南北朝的时候,百济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人家是近水楼台。在东晋的时候,晋安帝司马德宗就册封百济的首领阿馀映,为“使持节、都督百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国家新罗在公元381年,也就是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十七年的时候就进贡了,前秦的皇帝是谁呢?有名的苻坚,就是在淝水之战中败了的那个。隋朝建立的时候,百济派使臣到洛阳表示祝贺,向隋朝称臣纳贡,确立宗藩关系,效率很高。相比之下,新罗就慢多了,过了十多年,新罗才派人到洛阳确立宗藩关系。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古代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也跟琉球一样,琉球是山北国、山南国、中山国,朝鲜是百济、新罗和高句丽。那么人家百济、新罗都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高句丽又干嘛去了呢?原来高句丽与中国关系不好,光打仗,不仅与当时隋朝、唐朝一直在打仗,另外还欺负百济、新罗,他们三个之间打仗倒也正常,琉球三个国家不也打过吗?可人家打归打,后来朱元璋说你们别打了,人家就不打了;可朝鲜半岛上的这三个国家不行,唐朝李世民也劝,说你们别打了,可它们就不听,主要是谁不听,就是高句丽,它不仅不听,还联合百济要灭掉新罗,这就惹恼了唐朝,你们不是联合欺负人家新罗吗?我就帮助新罗,这样唐朝就派兵与新罗联手灭了百济,后来又灭了高句丽,派谁去的呢?就是有名的大将薛仁贵,大家也许都知道,把高句丽给灭了,百济给灭了,于是土地、人口都归新罗,这新罗高兴,派人到长安感谢,又采用唐朝的年号、使用唐朝历法,当然它在打仗之前就使用了,唐朝帮它打仗,新罗就拼命地进贡,什么人参、牛黄这些药材,朝霞、鱼牙这些纺织品,还有海豹皮等海产品都往长安送,光在神龙二年也就是706年这一年,新罗就往长安送了三次。后来到了918年,高丽王朝建立,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于962年主动向北宋进贡,第二年高丽改用北宋年号,标志着高丽与宋朝确立了宗藩关系。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后,高丽又使用元朝历法。明朝建立后,对高丽(朝鲜)更是礼遇有加,朱元璋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洪武年间(从1368年到1398年),高丽(朝鲜)共朝贡60次,平均每年2次;永乐年间(从1403年到1424年),朝鲜朝贡91次,平均每年4次;洪熙、宣德年间(1425到1435年),朝鲜朝贡67次,平均每年6次之多。


朝鲜和琉球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都受中国册封,使用明清两朝的年号、历法;与其他国家相比两者与中国关系更紧密,所以除规定的正式进贡之外,他们平时逢年过节或者遇到大事的时候也向中国进贡,朝鲜是赶在节日的时候,比如说正旦也就是元旦、春节,千秋节就是皇帝生日这天,朝鲜都要来朝贡,贡品有金龙船、双盏莲花台、玳瑁刀鞘、细布、马匹、弓矢、人参、獭皮等;明朝回赐与赏赐的物品有国王金印、《大统历》、庙社乐器、冕服九章、锦绣绒绮、彩缎纱罗、四书五经、镀金银匣、象牙犀角等。另外,朝鲜从明朝购买的商品有药品、丝织品、书籍、补品、瓷器等,主要用来满足王室贵族的奢侈生活。此外,还有农业、手工业生产及军事方面的必需品。明朝从朝鲜购进的多是麻布、海产品和当地的手工艺品。清初,清廷向朝鲜索要的贡品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掠夺性,后来逐渐减少,岁贡从最初的18项到雍正六年(1728)减到9项,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贡品的种类与明朝大同小异。清廷对朝鲜除正常的回赐外,还有特赐、加赐等。清朝与朝鲜的朝贡贸易也十分频繁,主要有“八包”贸易、栅门后市和团练使后市(沈阳八包)。此外,在明清两朝与朝鲜贸易中,还夹杂着走私贸易。


琉球除了正贡之外,也有“加贡”,就是额外加上的,如庆贺贡、谢恩贡、陈奏贡等等。我们可不要认为,人家那么大老远来,怎么还要人家再额外进贡呢?这可不是征税,中国对朝贡国一直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前面讲了,你给的多,我还的更多,你给的好,我还的更好,他们来“加贡”,中国有“加赐”、“特赐”。我再补充讲一下琉球的贡品,前面讲了一些,不过还有好东西没讲。在道光四年,也就是1824年,琉球带来的贡品有什么呢?海带9万8千斤、鲍鱼9千7百斤、海参5千斤、鱼翅2千5百斤、酱油2千4百斤,鲍鱼、海参那么多,还有鱼翅,都是贵重东西。中国回赠的有什么呢?文绮、纱罗、陶器、铁器、瓷器、铸器、漆器、祭器、钞币、海船、印章、文具、条靴、皮货、药品等生产生活用品。琉球是岛国,它缺这些,鲍鱼、海参那是一点都不缺。大家看,琉球、朝鲜给中国进贡那么多东西,还来那么多次,明清朝廷就给他们开了绿色通道,因为当时朝贡贸易也有很多欺诈行为,所以明清朝廷就先给朝贡国颁发勘合。什么叫勘合呢?就是一份官方文书、盖上官方的大印,然后一撕两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见面的时候拿出来一对,对的上就是真的,对不上就是假的。这就是暗号、凭证,古代也常用于男女婚契,一个玉佩,一掰两半,好久不见面,一见面拿出一对接,正好一个玉佩,这样就算找着另一半了;现在呢,男女也有,你脖子上挂个锁,他脖子上挂个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这么个意思。明清朝廷就给朝贡国弄了这么个东西,可没给琉球和朝鲜弄,为什么?因为经常见面,如果还弄个什么暗号、凭证的,就没意思了。你说你天天回家,进门还要说暗号吗?你整天去单位跟同事还用先拿出身份证来对对,是不是他啊?不用。这说明什么问题?这琉球和朝鲜就跟一家人一样。


虽说像一家人一样,可即使是一家人,也有不同。那么,朝鲜和琉球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人说了,他们的贡品不一样,对,肯定不一样,那是因为他们的特产不一样,拿的都是各自的特产。还有,他们走的路线不一样。朝鲜到中国主要是陆路,从平壤出发,跨过鸭绿江就到中国,过了山海关就到北京,才三千多里路,人家琉球那可远多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不一样,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在贡期上,明清两朝,朝鲜的贡期最少是一年三贡,有时一年四贡、五贡,多的时候达到了六贡、七贡。朝鲜是明清藩属国中朝贡次数最多的国家,琉球紧随其后,排名第二。除了路途遥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朝廷规定,琉球不能来的太频繁了。明朝永乐皇帝规定琉球两年一贡就行,可琉球不愿意,认为两年时间太长,要求一年一次,永乐皇帝没办法就答应了,可答应归答应,规定归规定,琉球也不怎么遵守,常常是一年就来好几次。人家既然来了,也不能把人家再撵回去,来就来吧。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时,严格规定琉球两年一贡且必须遵守,但琉球也没有严格遵守,还多次恳求多一点,再多一点,但清廷没同意。即便这样,琉球也是能多来就多来。琉球就想,既然次数上限制,那我们一次就多去点人吧,这样次数减少了,可来一次就好几百人。前面讲了,这接待就是一大笔费用,吃的、住的、玩的,临走还得赏赐,这开销也不得了,明清朝廷又规定,人数规模也得限制,明成化时规定只许百人,最多加五人,明嘉靖时规定不得超过150人,清顺治时除了规定不得超过150人之外,还规定只许15人进京,其他的在外面等着,可是琉球不愿意,不断地恳求让我们多来些人,康熙就心软了,放宽点限制,规定不得超过300人,这才满意。但对于朝鲜,清朝就没有这个规模的限制。


琉球和朝鲜之间还有不同。你到中国了,现在讲你得过海关,那时候进出口商品也要征收海关税,明清朝廷就规定对西洋各国征收普通税,对朝鲜减免一定的关税,予以照顾。而对琉球一律免税,不收一分钱,大大小小的船那么多,那么多商品,一律免税。这也充分反映了中琉之间的友好,这是经济上的优惠。另外,在政治上也对琉球特别照顾,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有时是朝廷通过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有时甚至是用武力来维系的,但中琉之间却一直是和谐的、其乐融融的关系,中国从不干涉琉球内政,而是以礼相待。所以,中琉之间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讲,真是铁,给力。


但是,我要提醒诸位,正当中琉之间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琉球国王为自己“万国津梁”沾沾自喜的时候,琉球王国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被”时代,亦如我们今天的“被”就业、“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被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打破了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宁静呢?琉球的命运要走向何方?咱们下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