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琉球国的中国元素

作者:纪连海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3

|

本章字节:62100字

社会信仰及习俗


1拜孔子信关帝


前面讲到,琉球王都首里城有个久米村,久米村里还有两座庙,一座是孔子庙,一座是天后、关帝庙,都非常大,孔庙“堂三楹”中堂奉祀孔子,署以“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两龛各有一人立侍,手里分别拿着《易》、《书》、《诗》、《春秋》。天后、关帝庙也是三楹格局,中祀天后,西祀关帝。关帝是中国民间尊奉的保护神;天后也是保护神,不过责任偏重于海事方面。天后,或称天妃,俗名林默娘,宋朝福建莆田湄州人,相传以孝成神,佑护往来船舶,拯救海难,屡显灵圣。另外,在孔庙堂北,设有学校,这也是中国孔子庙和琉球最早的孔子庙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在中国,孔庙的最大作用之一是担负着兴学的重要职责,孔庙里一般都设有学堂、私塾;但修建在琉球的最早的孔子庙并没有此项功能,所以在孔庙外另建学校明纶堂,担负教学任务,谓之府学,是琉球最早创办的公立学校。学校教育以汉语为基础,会说话就教汉语,会写字就教以汉文,教科书有《四书》、《五经》、《小学》、《近思录》等,学生到了十岁称为“若秀才”,十五岁剃发,先拜谒孔子,再见国王,见了国王就可以改称“秀才”。


2遵循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中的三纲五常在社会中传播开来,民间重孝义、重贞节、道不拾遗在古琉球成为风气。——在《琉球使录》中记载孝义有三:鹤寿、谢纳、毛鹤和毛龟;忠义:长田;忠节:马顺德、郑迥。关于列女的记载有七位:“真鹤、乙鹤、大里按司妻、丰姐、乙达吕、许氏、蔡氏”,可见,程朱理学对其影响之深。


琉球人安分守己受儒学影响,宅心仁义,特别好,连拿破仑都很佩服。为什么呢?1816年,英国有一艘船“莱拉号”在琉球遇险,结果被当地人给救了,琉球人在救了它之后,还把落在海里的东西都给捞上来,捞上来都送还给它,该船想感谢人家,人家也不要,后来这条船在返回欧洲途中,经过拿破仑流放的圣海伦那岛,那时叫圣赫勒拿岛,在那里看看拿破仑,有人向拿破仑讲到这段往事,拿破仑听到这件事大为震惊,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什么呀?琉球全国无武力,人民不知世上有战争。“社会以礼而治,各阶层各守其分,无盗窃,社会安静宁谧”;这么好的国家,真是世外天堂。再如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一艘运输船在琉球北部遇险,船上装有黄金、白银、酒、饮料等,但当时琉球人却没有丝毫占有的念头,而是热衷于帮助遇险人员抢救沉船物资,并为遇险船员供应生活必需品,尽量使他们过得舒适。当遇险人员欲报答琉球人的救助时,琉球人十分心诚且坚决地拒绝。琉球人唯一的希望是,一旦琉球的船只在英国遇险,希望英国人好好救助他们,并送他们回国就行。


琉球国王也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国王治国“以德不以剑”:“我们国家的人民在古时就专门地学习了孔孟之道,每个家庭都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家人,规范家庭秩序。统治者以孔孟之道来教育他们的子民,并以之来作为施政方针。事实上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定和平的国家,在这里人们感到安逸富足,这是因为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了。”


3民间习俗


琉球人结婚也实行迎娶,鼓乐彩轿,小具酒宴,另外五月还有端阳赛龙舟、七月十五做盆祭、九月重阳登高饮酒等等。琉球人民也喜欢在房顶放置石狮子像,也喜欢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当”,就是我们泰山石敢当,我们前一段不是刚做了泰山的节目吗?这个在琉球也有,至今日本冲绳久米岛具志川村还保存有雍正年间的“泰山石敢当”碑记。还有这个空手道,大家都知道空手道的前身就是琉球的“唐手”,而唐手是怎么来的呢?在唐手之前,琉球有一种武术叫作“那里手”或者“首里手”,是以琉球的王都命名的,后来融入中国的武术,主要是少林武术,形成了唐手,再后来又与日本武道融合形成了空手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琉球那时与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到处都有中国的印记。


中国特色的王宫——首里城


不仅如此,琉球国首都首里城,那是琉球国的政治中心,也一样处处都是中国特色。首里城始建于15世纪初,完成于16世纪中期,受紫禁城影响的痕迹随处可见。再加上中国“风水”(琉球读做“分斯”)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日本建筑及琉球本土文化的特点。首里城分内外城郭,巧妙地利用了首里山丘的自然地形,形成一座坐东朝西的长椭圆形城池。坐东朝西,是为了背风,因为台风大多自东向西而来。宫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紫禁城的九分之一。九为阳数之最大,表示其为中土大家庭的一分子。


首里城是琉球的政治和权力中心,处处透着浓浓的中国气息。首里城以红漆为主,南北走向,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雕梁画栋,金龙盘旋,其布局是依照同时期明清的紫禁城作蓝本而建,俨然一副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其正殿是琉球王国最大的建筑物,有三层,宽29米,进深17米,高约16米,十一间七进,前面有五间一进的抱厦,重檐歇山顶中央为唐破风式。一层国王御座上方的牌匾为清朝康熙帝所赐,上书“中山世土”四字,更透出浓浓的中国气息。正殿的基石是用从中国进口的大青石建造的。王宫正殿一层“下库里”为国王日常理政之处;中央为国王御座。二层“大库里”,为禁止国王之外的男子入内的房间,在这里举行为琉球国以及王族祈福的仪式。中央是国王的寝室,设有宝座,右侧小间为王妃寝室。三层“小屋里部屋”,通风用。首里王宫的建筑上龙的形象为蟒(四爪,次于皇帝的五爪龙),与日本城池(代表建筑如江户城、大阪城、姬路城)不同,首里城在建筑外观和屋脊、柱头、石狮等建筑小品上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


更为传奇的是,在王宫里还有一座“守礼门”,为中国牌楼式建筑,上挂一块广为世人称道的匾额——“守礼之邦”,意在说明琉球是重视礼仪、遵守礼节的礼仪之邦。守礼门两侧有一对从中国传入的招福、镇邪的石狮子,琉球称为“西萨”;“守礼门”三字是用汉字书写的,有道是进了“守礼门”,没有卑劣人。不仅匾额是汉字书写,而且琉球《历代宝案》全部收录明清时期琉球国与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往来的文书,明代琉球国给暹罗国、爪哇国、朝鲜国、满喇加国、苏门答剌国等国的咨文一律用汉字书写,使用中国纪年。


值得一提的是,首里城正殿方向向西。面向西的原因,一个是它的这个山势的原因,首里城是南北走向的,南北走向的山,风常年是东西向刮,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琉球国王的御座面向西边,结果臣子们在他下面跪着的人面向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有那种宗教气氛对不对啊;第三,中国在琉球的西面。琉球国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首里城西向是古琉球臣属中国的象征。


儒家思想的教育浸润


明清五百余年,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明代琉球汉诗今已不存,清代琉球汉诗,自顺治年间开始,风行二百年。琉球汉诗的黄金时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一时诗人辈出,程顺则是其杰出代表。


根据程顺则《庙学纪略》的记述,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历程大致如下:


1儒学传入琉球。琉球最早接受儒学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琉球人入明太学。1392年,琉球王子及陪臣子弟入太学。此后,孔子之教开始在琉球传播。


2引进圣像的年代。琉球人虽然入明太学,开始接受儒学,但是,琉球人“未睹尼山(孔子)仪容”。明万历年间,紫金大夫蔡坚将从中国(明)请来的圣像祭祀于家中。


自此,孔子之颜(圣像)终于传入琉球。


3修建圣庙。圣像虽然祭祀于家中,但是,由于“家祀近褻”,所以,紫金大夫金正春于1672年向琉球国王建议修建圣庙,圣庙于1674年竣工。


4雕刻圣像和四配。1675年,雕刻圣像(孔子像),其左右陪祀四配(四圣,右为颜子、子思,左为曾子、孟子)。


5实施孔子祭典。1675年,在春秋祭孔。关于祭祀的盛况,程顺则记述道“恍如登阙里之堂躬逢其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明为清所代,明清交替曾经使琉球与中国的交流一度中断。


6册封使将清皇帝圣祖康熙所书“中山世土”匾额带往琉球。此后,琉球人入国子监学习得到恢复。1683年,清朝取代明政权后,清派翰林院检讨汪公(汪楫)、内阁中书舍人林公(林焻)为册封正使和副使到琉球。汪林二人将清皇御书“中山世土”四大字赐给尚贞王,并上奏清帝康熙许可琉球中山王陪臣子弟进国子监读书。由此而后,因明清朝交替而一度中断的琉球人进国子监读书之途径得到恢复,国子监监生学成回琉球后,给琉球人传授忠和礼。


7琉球兴学的历程。琉球兴学最早的是从明招聘大学者教授子弟。有名的大学者如毛擎台、曾得鲁、张五官、杨明州等4位先生,对于他们,“至今国人能道之”;此后,从国子监学成而归者担任教学。任命“紫金大夫一员”、“司教”,在久米村孔子庙里每月“三六九日”教学生,“稽察”诸生“勤怠”并兼管“与中国往来典”。明万历年间由郑迵担任,此后蔡坚、金春、郑思善、周国俊、王明佐、蔡国器、蔡铎历任;讲解师、训诂师的职责及其任命者名单。讲师由精通文理者担当,始于郑弘良,而后由曾夔、郑明良、蔡应瑞、蔡肇功、程顺则、梁津、王可章、士纶、程顺性(程顺则之弟)、周新命继任。训诂由擅于文章者担当。


琉球派遣留学生在中国


明清两代琉球国陆续派遣来华学习的官生有20余次,80余人。根据琉球派遣来华学生的身份,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洪武五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派遣官生10次25人,来华者多为王族和高官子弟;第二阶段,从明成化十八年至清嘉庆七年(1802),派遣官生10次40人,来华者为世居久米村闽人后裔;第三阶段从清嘉庆七年至清同治八年(1869),派遣官生4次16人。久米村人和王族高官居住的首里村人各占一半。这些数据表明,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琉球来华留学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以备朝贡和应受封典的需要;二是为了发展本地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需要。不过这留学生也不是随随便便来,随随便便学的,也得面试,当然那时候不用笔试,面试主要是了解这些人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还有要学的专业,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你看这个待遇是相当高的,就是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人家一过来就读研究生;我们知道读研究生也有个公费自费,那时候也一样,这些留学生也分个公费自费的。公费的是到北京、南京的国子监,最高学府,他们叫做“唐监生”,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由朝廷来支付,明太祖朱元璋就说:“远方慕中国礼仪,故遣子弟入学,必足于衣食,然后乐学。”就是说我得先让他们吃饱喝足,然后才能安心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就规定一切费用全由朝廷承担了,当然这些人大多也是些贵族子弟。另外,朝廷不但承担他们的费用,负责把他们培养成才,教会他们文化和技艺,还鼓励他们回去建设家乡,《明太宗实录》就记载:“远人来学,诚美事,思亲而归,亦人情,宜厚赐以荣之。”中国真是礼仪之邦,他们回去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那真是荣归故里,真是好啊。再一种就是自费的了,这些人是在福州学习,在福州的琉球馆里,人数也比较多,大多数也是久米村里的人,他们学习儒学、天文、地理、气象、音乐和绘画,还有农业生产技术等。比如说,番薯就是由这些人在中国学会了栽培技术然后回到琉球种植推广的,甘蔗也是。另外,还有学医的,清康熙二十七年,琉球有个叫魏士哲的留学生就拜师学习兔唇缝合手术,拜的师傅是人家祖传的手艺,这个技术在人家家族里有规定,不是传男不传女,这倒没什么,因为琉球留学生也有女的,人家是“此药方一世一传,虽亲友不敢传之。”就是一代只能传一个人,这是祖训,可是在魏士哲真诚的打动下,中国这位老医生还是传了给他,这魏士哲学会后回到琉球也成为了一代名医。还有学绘画的,学中国的山水花鸟画,他们在琉球也成为了著名的画师;学音乐的,学习中华歌乐、琵琶、三弦、杂戏等等,也都成为了音乐家;还有学习中国诗歌的,我们下面专门讲琉球的诗歌和音乐,深受中国影响。除了这些,主要是学习儒学经典。


琉球来华官生所学的课程与国子监所设的大致相同,大多是儒家经典。学习内容由浅及深,先学《小学》以启蒙,次学《近思录》,再正式学习主要课程《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易》、《礼》、《春秋》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浩、性理、习字等科目。每日琉球官生须“早起、沐浴、正衣冠。到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毕,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监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听讲之后,各归本位肄习”,然后“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除了这些课业要求,琉球来华官生与中国学生一样必须参加月考、季考和岁考,考试内容规定要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或五言律诗一首。清代国子监的教习还注重对琉球来华官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入学教育之际,就要求学生端正入学目的,不能“以取利禄为急务”,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读书要循序渐进,去故求新,专精之至,要辨正伪,“有本原,有次序,有纲领,有要法。”在学行俱优的教习们认真教学下,大部分琉球官生勤学好问,认真刻苦,尊师亲友,不少人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学的郑孝德牢记教习潘相的教诲,“昼夜刻厉,孜孜问学不怠”,手抄《四书》、《五经》,儒先语,一衷于子朱子,尤玩味《小学》、《近思录》等书,对经书钻研至深,而且写得一手好诗文。同治七年(1868)琉球官生林世功师从教习徐干,在汉诗创作上天分颇高,其诗“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在学期间,他与林世忠等人合集教习徐干辑评的《琉球诗课》,时人公认为国子监琉球官生习作的上品,徐干点评:“清丽绵芊”,“气魄沈雄”,“格律高浑气象峥嵘”,常被作为试帖诗的样本。另出版的课余诗作《琉球诗录》,更是被誉为琉球汉诗的精品。


这些琉球来华官生学成归国后,都受到琉球国王的重用。有的聘为国师,为国王世子、世孙讲经论典;有的升任官员,治国安民;有的充当贡使、通事,促进中琉两国的友好往来。他们充分发挥经邦济世之才,为琉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


有清一代,琉球一如既往“慕效华风”,来华留学生的陆续回归进一步增强了琉球汉语汉学传播的力量,不少人以传授汉学为己任,如康熙年间的琉球官生蔡文溥回国后,就任于琉球官学的讲解师及训诂师,“以其所学,教久米村及国人,人多化之”,他还为琉球国王的世子、世孙讲《四书》、《诗经》、《纲鉴》及《唐诗》等,并著有《四本堂集》,深得世人的敬重,授为紫金大夫。琉球留学生的教化远布,使琉球“各岛渐通中国字,购蓄中国书籍,有能读《上谕十六条》及能诗者矣。”后来,由于汉语汉学在琉球的普及推广,还出现不少琉球人学汉语的专用教材。现存于世的仅见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五种:《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百姓官话》、《广应官话》、《琉球官话集》,编者都是闽人后裔久米村人,其中《广应官话》的作者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来华留学官生梁允治。从这些课本中可考证,那时大部分汉语根据北方官话,也有不少是南方话甚至闽方言的词语,所以如今琉球方言还保留许多与闽语发音相似的词汇。此外,汉字在当时的琉球上流社会几乎成为通用文字,而且使用中国纪年和公文格式。不只琉球政府与中国朝廷、地方官员的贡表、奏折、咨文都用中文写作,连寺庙、学校、公祠所立的碑铭也用汉字所刻。历史流传下来的琉球史籍、诗文也多用中文书写。


琉球来华留学生不仅促使琉球社会以礼为本、文教大开、文风大振,使儒家思想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建国的指导思想和准则,而且在琉球文学艺术史上他们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不朽篇章。


对于琉球官生在国子监学习期间的情况,清人潘相著有《琉球入学见闻录》,专门对此进行论述。此书中的教规如下:


一、每月朔、望早起、沐浴、正衣冠,候大人拜庙后,随班拜庙三跪九叩首,次拜后殿三跪九叩首,次谒文公祠一跪三叩首。已随诣彝伦堂,上堂打三躬;退,诣讲堂打三躬。


二、未领衣冠时,服该国冠服;已领之后,即服所赐冠服。


三、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诣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临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


四、讲书之时,诸生以齿序立,专心听讲;或有语言不通、意义未晓者,须再三问明。


五、听讲之后,各归本位肄习,衣冠必整肃;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庄,不得笑语喧哗。


六、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


七、跟伴须各自约束,不得恣其出入、听其傲慢,有乖礼法。


由上可知,这些官生每月朔、望要拜谒孔庙和文公祠。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而开列的教条是非常严格的,从礼节、冠服、起床、学习到上课时的态度,下课时的仪表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每天的作业以及跟伴的行为都有限制。由规条三知,教习的教学也是用心良苦,为了使琉球官生得到儒家的正统教育,他们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先取《小学》立教,明伦敬身;……然后取《近思录》一书而诵读之、而践体之,……由是,可以进究乎《四子》、《六经》而求圣贤之大全。”可见这些官生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儒家的学习规律设定的,他们在中国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以及儒学的熏陶,回国后大都身居要职,为儒学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琉球汉诗


咱们前面讲到,琉球人除了学习儒学之外,他们还学习中国的诗歌。中国自古就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第二讲封贡之路中我们提到出使琉球的使臣除了册封等事情之外,他们还到处走走看看琉球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然后就做成诗歌流传下来。此外,还跟琉球人进行诗歌唱和,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那么,琉球这些留学生在中国更是入乡随俗,每天都沉浸在中国诗歌的氛围当中,时不时地都会来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们也特别喜欢这句,这是对故乡的思念。他们背井离乡,在中国学习,更是喜欢李白的这首诗,更知道月光代表着思乡,还做了很多的思念家乡的诗歌,我举一例,前面提到的程顺则写了一首《乡梦》:


分明昨夜在家乡,召入王门赐酒浆。


晓角忽闻人好梦,醒来残月照东厢。


这是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明明是昨天还在家乡,今天就不在了,好像是做了一场梦,只看见窗外的残月而不见家乡,挺孤独凄凉的。另外,他还做了一首《广陵月夜闻笛》:


林壑生清籁,深秋首独搔。月怜炀帝地,客逐广陵涛。


杨柳吹何处,关山调渐高。不堪愁里听,乡思乱江皋。


这也是表达思乡的诗,大家听了是不是很熟。似曾相识,李白也做过一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两首诗中都提到月亮,还提到杨柳。我们知道,杨柳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的一个意象,表达离别,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后来就成为送别、离别,古人离别就是折柳赠别,程顺则都非常了解,也用来表达自己离开家乡、思念故土的感情。当然月亮、杨柳是一些简单的中国诗歌的意象,不要以为他们只知道这些,我们再看一首,也是程顺则写的,《寄怀鸿胪李元章先生》中写道:


树色烟中寺,涛声月下桥。


此间容胜景,离恨总难消。


作者用树、烟、月亮、波涛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朦胧凄凉的意境,寺庙也让人联想到青灯独坐,与孤独有关,桥也与分别有关,以此来渲染作者与朋友的离情别绪,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幽深。


除了诗歌意象的运用之外,他们对中国的典故也是非常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较深。程顺则《芜城怀古二首》中“萧条二十四桥风”句,二十四桥在今江苏江都县西门外,唐人杜牧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所以,程顺则用唐人的典。其一的尾联:“琼花冷落蛾眉老,愁见芜城夕照红。”蛾眉、芜城都用典。蛾眉,指代美人,《诗经·卫风·硕人》有“臻首蛾眉”句,白居易《长恨歌》有“宛转蛾眉马前死”。芜城虽是所咏之地,但暗用鲍照《芜城赋》。还有《晚泊露筋祠》“蛾眉传说亦蒸尝,今幸维舟泊此乡。粉黛何人身不死,沧桑几度骨犹香。”亦用《长恨歌》“婉转娥眉马前死”,“六宫粉黛无颜色”。程顺则《圣制耕织图》:“喜见新图出未央,忧民圣主重农桑。日鞭黄犊勤南亩,时听仓庚执懿筐。动家家蚕作茧,年丰处处稻登场。男耕女织烦宸虑,从此豳风遍八荒。”全诗通用《诗经·豳风》之典和成句,如“饁彼南亩”,“有鸣仓庚,女执懿筐”等。诗的末句也点明用了《诗经·豳风》意。还有如《晚泊淮阴感赋》“跨下吞声山色改,城边垂钓水流残。霸王项羽空求将,丞相萧何议筑坛”,用了韩信、汉代严忌、项羽、萧何、长乐宫等典故。再如《姑苏台怀古》“惟有馆娃宫夜月,至今犹复照藤萝”,用吴王西施馆娃宫之典。《西子湖感事》的栽梅处士,亦用林逋的典。程顺则《雪堂杂俎》中的《寄怀学宪林玉岩先生》:“南来鸿雁无消息,万里离心寄鲤鱼。”鸿雁、鲤鱼,都是指书信,亦为用典。鸿雁传书,用《苏武传》的典,这是大家所熟知的;鲤鱼,汉乐府诗多用此指代书信(《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寄怀郡司训戴叔子先生》:“曾传註礼旧家声,此日春风泮水清。皋比十年存古道,蛮笺五月写离情。”泮水,古时学宫前的水池,半月形,后指学校,《诗经·鲁颂》有《泮水》;皋比,典出《左传·庄公十年》,本指虎皮,后因宋代张载坐虎皮讲《易》,遂以“坐拥皋比”为任教。《雪堂赠言》中《王逸》:“气谊陈徐榻,光芒李杜篇。”陈徐榻,用《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典。蔡铎的《西湖看梅》:“零落怨萧郎”,萧郎,用梁武帝萧衍的典故,指为女子所恋的男子。诗集中的诗,所用典故还有很多,以上仅随意举出几例,所举的用典的例子可以看出,琉球的诗人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已经是得心应手了。


因为琉球人在明清两朝与中国交往密切,而明清两朝都推崇唐朝的诗歌,所以琉球人的诗歌更多的是唐诗的风格,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所以琉球人的诗做得也不得了。当然也学到了中国诗歌的不好的一面,就是那些华丽的歌功颂德的诗歌,内容比较贫乏,都是些应酬、题赠的诗歌。咱们看看琉球有个叫尚纯的做了一首诗《小诗恭赠玉翁林先生》:


骎骎仗节咏皇华,海不扬波风送槎。


口代天言颁诏诰,身随王事带烟霞。


凤池染翰衣沾柳,鳌禁摛词笔梦花。


剑珮归朝闻曳履,应知圣主特恩加。


看看题目就知道了,“恭赠”,诗中对林玉翁赴中山颁赐清廷恩典进行歌颂和感谢外,对其染翰摛词的文采也加以歌颂。虽然多少带有应酬的性质,但感情还是相当真挚的。再如摄政王弟尚弘毅《祝林母戴太夫人寿》,这是一首应酬的祝寿诗:


上林莺报兆芳辰,暖日迟迟淑气匀。


柳絮已跨诗句敏,梅妆不减岁时新。


瑶池桃熟三千树,海岛寿添九十春。


从此殊方长献寿,年年记祝太夫人。


诗中的莺报、梅妆、瑶池、桃熟、寿添等都是祝寿的常用语,虽是如此,全诗却也尚不俗气,在颂声洋溢中透出几分雅致。


诗集中纪行类的诗比较多。中国的山川景物比起琉球本国来说,当然丰富了不知多少倍。因此中山诗人在中国各处游历,被各地胜景所陶醉,当然会引发出汩汩诗兴。纪行写景诗有不少相当出色,如曾益的《游西湖》:


西子湖头别有天,醉看花鸟尽嫣然。


六桥柳色摇晴绿,三竺莺声带晓烟。


走马客过桃叶岸,吹箫人上酒家船。


飞来一片峰前立,为问林逋放鹤年。


全诗着重写花鸟、柳色、绿竹、莺声、晓烟,写得相当精致,其中颔联两句,在景色的描写中创造了一个柳色朦胧烟霭莺啼的意境,“摇”字用得好,借用了南朝乐府《西洲曲》中“海水摇空绿”的句意,一个“摇”,使境界全出。结句突出林逋,寄寓其隐逸之志,亦吻合西湖的意境。再如《游灵隐寺》:


我爱西湖灵隐寺,寺门斜傍薜萝开。


蒲团竟日谈兴废,花径由人数往来。


草色遥连骑马路,涛声长绕讲经台。


兴留一片袈裟地,不共沧桑化劫灰。


写景结合着灵隐寺的特点,其中“花径由人”“草色遥连”、“化劫灰”等都是学习或化用唐人的诗句。(唐人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


怀古诗在诗集中的比例也不少,如曾益《苏台怀古》:


高台九仞筑姑苏,池水生香接太湖。


一自温泉生蔓草,遂令响屧怅成墟。


殿檐夜月眠鼯鼠,禾黍秋风泣鹧鸪。


不尽馆娃千载恨,萧萧芦荻满平芜。


此诗前半写景,紧扣姑苏和太湖的景色;后半抒发黍离铜驼之悲。馆娃宫,是吴王馆西施之所,这里既是用典故,也是写实。结句“萧萧芦荻满平芜”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故垒萧萧芦荻秋”的名句。有的借写景而怀古,如《游虎丘》的“吴王歌舞后,回首使人愁”;《过扬子江》的“半壁烟沉金锁水,一帆风送木兰舟”,“我过广陵怀旧事,轻鸥几点荻芦秋”,亦有相同之慨。程顺则的《芜城怀古二首》,从隋帝芜城的衰败,感叹历史的变迁,颇有深度。《姑苏台怀古》,同样以哀叹吴王霸业为主题,从姑苏台和太湖的景物变化中感叹历史的沧桑。这些诗,和唐人的怀古情思是相通的。中山诗人几乎都有咏物诗,和明清诗人一样,咏物诗也主要集中在咏松、咏菊、咏竹等等。且看毛国珍的《咏竹》:


生平劲节复虚心,翠色琅玕满竹林。


漫道只堪棲凤处,时当风雨作龙吟。


此诗咏竹,继承了中国诗歌“比德”的传统审美手法,把自然之竹当作人和人格的象征。诗中虽是写竹,其实是赞美具有劲节清风的高风亮节。再如蔡铎的《西湖看梅》,写梅花不争媚斗香,“梅有孤山骨,看来不改芳”,首联就明确揭示了主题是歌唱梅的凌霜傲骨。


琉球人到达中国,在闽地,在京城,以至游历其他各地,广泛接触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对于中国诗歌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也必然有详尽的了解,因此,他们首先从内容上吸收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即如蔡铎为程顺则《雪堂燕游草序》中所说:“(其)历吴越齐鲁燕赵之境,其间河山之壮丽,冠裳之都雅,与夫贤人君子之美秀,而文章尽纪于近体。”所说甚为精当。


在《中山诗文集》里保存了大量的琉球汉诗,都是清代康熙前的诗人所作。中国和琉球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在文化交流中,文学的交流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山诗人把琉球文化带进中国,又致力于学习中国文化,加深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特别是汉诗在琉球的传播。中山诗人学习汉诗很努力,也很成功。尤其是近体诗,以七律、五律和七绝为多,古风倒不多见,如程顺则的《挂剑台行》(“张秋城下柳飞絮,云是当年挂剑处”)。数量虽少,但也颇有古意。中山诗人学习汉诗的确是全方位的,从内容到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看他们在风格的模仿、意象的运用、意境的构成、典故的使用、诗律的把握,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与汉人的近体诗几乎没什么区别。这是在中琉文化交流史上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琉球音乐


琉球御座乐“唱曲”,指的是有歌词的声乐曲,同时也用乐器来进行伴奏。在《通航一览》、《琉球关系文书》等诸多历史文献中,留下了在江户朝贡活动等场合已经歌唱或者计划歌唱的六十五首曲目名称以及多首歌词。本文就是以这些史料记载和歌词为基础,试图从《四大景》与中国音乐相关曲目的比较对照中,来寻探该曲目的源流。琉球御座乐《四大景》曲目名称见于《唐歌唐舞集》,其唱词是:


春色儿娇来丽客(笔者按:“容”字之误)和,暧(应为“暖”字之误)气儿暄,景物儿飘飘瑞堪怜,花开三月天,妖娆嫩芷(应为“蕊”字之误)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烟,使女王孙戏要(应为“耍”字之误)秋千,暗伤残,春归丙(应为“两”字之误)泪连,愁韵(应为“锁”字之误)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把两翅扇,清明上景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倒在杏花天、又。


在嘉庆十一年(文化三年、公元1806年)十一月廿七日,读谷山王子唱曲的歌词中有首《春佳景》,该歌词无论从内容到结构、句式、声韵都与《四大景》大致相同。当为同曲异名。其歌词是:


春气偏敷物色新,江山妍,韶光万里正堪怜,花开三月天,浓芳(烂)熳鲜,草如茵,桃似火,柳含烟。香罗士女,戏要(应为“耍”字之误)秋千,春将归,几时又来前,行咏上林春,蝴蝶对对穿花把两(翅)扇,金衣惜春残,花际弄管弦、玉(应为“楼”字之误)人,沈醉例(应为“倒”字之误)在太平天、又。


另外,在《天保壬辰新锓中山聘事略》的唱曲中也有《春佳景》。


在《甲子夜话》第38卷所载宽政二年(公元1790年)十二月五日奏乐帖的“第四唱曲”曲目中,有《春大景》,其唱记内容、结构、句式、声韵、亦与《四大景》相似。当为同曲异名。其唱词为:


春色儿娇来,丽客(当为“容”字之误)和,暖气儿喧,景物儿飘飘,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芷(应为“蕊”字之误)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烟。士女王孙,戏要(应为“耍”字之误)秋千,青春天一去再不来,请看上苑内,蝴蝶儿对对穿花,把两翅儿扇。清明上景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倒在杏花儿天。又。


另外,据《信院殿御实纪卷八》、《琉球聘使记追记》、《琉球人来朝之记》、《琉球人来朝记》记载,在宽延元年(公元1748年)十二月十八日琉球人的音乐曲目中有《春色娇》。据《有德院殿御实纪卷七》的记载,在享保三年(公元1718)十一月十五日琉球人的音乐曲目中也有《春色娇》。该曲目亦应当是《四大景》的同曲异名。其理由是因为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经常有取唱词的开头几个字作为曲名的习惯,而“春色娇”恰好又是《四大景》唱词的头三字。《四大景》曲目在中国见于闽剧曲牌和福建南部惠安县的《北管》之中。在魏朝国、叶景笙整理的《闽剧唱腔一百牌》中,该曲的唱词是:


春色娇,丽容和,暖气薰,景物飘飘,美景堪怜。花开三月天,芍药嫩芯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士女王孙,戏耍秋千,暗相谗。春归雨泪淋,愁锁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把翅双展。清明满景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投在杏花天,玉楼人沈醉投在杏花天。


另,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1902—1993)生前留下了《四大景》的唱腔录音,其唱词除了个别地方略有差异之外,基本上与《闽剧唱腔一百牌》相同。其相异之处仅在于《闽剧唱腔一百牌》中的“清明满景园”、“玉楼人沈醉投在杏花天”,在郑奕奏唱腔中是“春水映楼台”,“玉楼人沉醉倒在杏花天。”


在惠安县的《北管》中,《四大景》的歌词有四段,其中,第1段是歌唱春天景色的,歌词与前面所列举的各首歌词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不同。第2、3、4段是分别以“五月五”、“七月七”、“十月十”来代表夏、秋、冬而歌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的。由此看来,所谓“四大景”真正完整的应该是像这样歌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大景”。因此,是否可以认为,前面所列举过的《四大景》,无论是琉球王朝时代江户朝贡演唱过的《四大景》,或者是现存于闽剧中的《四大景》,都只唱了春天景色,没有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是《四大景》的简略形式。


还值得注意的是惠安北管《四大景》的歌词,与清代颜自德辑录《霓裳续谱》中的《四景长春》的主体歌词基本相同。该歌词为:


[玉娥郎]春色娇,丽容和,暖气暄,景色飘飘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仕女王孙戏耍秋千。万姓欢,军民瞻圣颜。最喜融和天,蝴蝶儿对对穿花把两翅儿。清明赏禁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在杏花天。端阳节,斗龙舟,水面锣鼓儿叮咚响。板儿查,多采玉花,佳人偏喜他。采莲船尽都是些富豪家。艾叶灵符鬓边插,着轻纱。沉李并浮瓜,新鲜饮玉茶,水阁凉亭,对对佳人把彩扇儿拿。三伏似火发,薰风透体纱,赏名园开遍了海榴花。七月七,织女共牛郎,一年一度巧成双。银河阻隔郎,天河两岸厢。赏中秋,歌还舞,喜兴儿狂,风吹铁马响叮铛。雁成行,离人思故乡,对景柳将黄,梧桐叶儿飘飘起非常。金风透体凉,佳人恨夜长。饮菊酒,家家都庆贺重阳。十月节,朔风冷,景物悲,绣女停针观看雪梅。腊风阵阵吹,鹅毛片片飞,暧阁内,偎红炉,掩香闺,独宿的佳人盼郎回。守寒帏,单枕共相随,佳人倚翠帏。赏雪人,个个贪欢饮玉杯。飘飘片片飞,玉人几时归,孟浩然踏雪去寻梅。


“《霓裳续谱》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俗曲总集”。年代比御座乐首唱《春色娇》的1718年晚77年,也就是说,在《霓裳续谱》收录《四大景》的77年前,该曲就已流传到琉球了。先有实际的唱曲,后有书中记录,这是十分合乎自然规律的。如果将以上六首歌词进行互相对照的话,它们之间在内容、结构、句式、声韵方面的相似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唐歌唐舞集》中的《四大景》、《甲子夜话》第38卷所载宽政二年十二月五日唱曲的《春大景》与闽剧唱腔的两首《四大景》几乎完全相同。嘉庆十一年的《春大景》虽有几句唱词不甚相同,但是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因此,亦应看成是同一曲目填上近似内容歌词的变体。由此可见,这一《四大景》曲目,从1718年至1748年、1790年、1806年直至现在的270余年间,从福建到琉球,虽然曲名屡有变化,如又名《春佳景》、《春大景》、《春色娇》等,但是其唱词的内容、结构、句式、声韵基本上保持不变,或者是变化不大。另外,在江苏、浙江民歌中,也有《四大景》曲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下)第1090—1092页收录的江苏省宜兴市《四大景》属于“马灯”歌舞曲。马灯,又名唱马灯、踩马灯。表演者将一用竹子扎成的马挂在身上,人站在中间,似跨马上,另有拉马者一人,推小车者一人,跟马者二人,都举着彩灯,绕着马灯穿行,边歌边舞,锣鼓伴衬,唱时有民间管弦乐器伴奏,有的地方骑马灯者是男扮女装的表演饶有风趣。《四大景》就是伴随着马灯表演的一首曲子该曲的歌词与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歌词基本相同,仅几个字稍有差异(见如下唱词中有·号处)。春色娇丽融和暖气喧,景物飘飘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仕女王孙戏耍秋千。暗伤惨,春归两泪涟,愁锁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齐把两翅儿扇。清明赏禁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酒醉杏花天。


其旋律与福建省惠安县北管的《四大景》较为接近,但节奏更为舒展,旋律更为优美,更多一字多音,同样的旋律,在惠安北管《四大景》中是低八度的,宜兴《四大景》则高八度如“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暗伤惨,春归两泪涟,愁锁两眉尖”、“清明赏禁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酒醉”等,都有高八度、低八度之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第1093、1094页,还收录了张仲樵根据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1736—1908)百本张抄本译谱的《四大景》,其唱词与宜兴市《四大景》唱词完全相同,旋律较为简炼朴实,在标题下还注明属于[玉娥郎]曲牌由此可以看出,属于[玉娥郎]曲牌的《四大景》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形态特征。浙江省的《四大景》和《大四景》,见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第395、396页。但由于唱词的内容、词格与琉球御座乐《四大景》差异较大,用该旋律很难填进御座乐《四大景》的歌词来歌唱,所以,我们很难把浙江省的《四大景》、《大四景》作为御座乐《四大景》的源流来看待。在以上四首和琉球御座乐《四大景》关系较为密切的中国相关曲目中,惠安北管《四大景》与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关系更显紧密。其理由有二:一是曲调节奏鲜明、旋律较为简朴流畅,情绪更明朗,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被琉球人接受。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在日本冲绳御座乐复原研究会考察团于1997年1月来福建泉港区考察时,一听见这一曲目的演唱就喜欢上了它,将它当作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源流来看待,并且作为御座乐复原演奏会的常用曲目来演奏。二是北管盛行的泉港区山腰镇、峰尾镇等地,原为惠安县管辖地,同属明清时期与琉球交往的重要口岸泉州市,琉球王朝时期当地人主要食物的番薯就是从惠安传到琉球的。因此,北管曲目通过民间文化交流而传入琉球的可能性也是不可排除的。


附录一:琉球大事记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明王朝藩属时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朝廷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朱元璋命来自中国福建的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圆(尚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并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00—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虏琉球王。


清王朝藩属时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hewCPerry)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3月,佩里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政府谈判,最后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日本占领时期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并拖延与中国谈判琉球问题。


1875年7月24日,日本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


后琉球王国时代


1879年,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谈判中没有涉及钓鱼台群岛归属)。


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签署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批准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日本方面然后离开,协商破裂。


1882年日本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与清政府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澎湖,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琉球群岛属于一个国家和中国的藩属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


1898年,日本强迫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16年,全冲绳教师大会要求冲绳教师用污辱的手段惩罚在学校说琉球语的学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本岛,日本士兵强迫琉球人跳崖自杀,或干脆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又或因为说琉球语而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战争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


1945—1972年,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在琉球实行异化政策。


1947年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和原属于中国的钓鱼岛群岛交给美国托管。


1951年,美日在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情况下签定《美日旧金山合约》,把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岛群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但这遭到土地的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


1972年5月15日至今,日本重新恢复对琉球群岛的统治,继续实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岛现在仍然是日本47个地方自治实体中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附录二:琉球王国历代统治者及王统延续


舜天王尊敦


生没年:1166—1237


在位:1187—1237


父:源为朝


母:大里按司之妹


舜馬順燕


生没年:1185—1248


在位:1238—1248


父:舜天王


義本


生没年:1206—?


在位:1249—1259


父:舜馬順燕


英祖


生没年:1228—1299


在位:1260—1299


父:浦添恵祖世主


大成


生没年:1247—1308


在位:1300—1308


父:英祖


英慈


生没年:1268—1313


在位:1309—1313


父:大成


玉城


生没年:1296—1336


在位:1314—1336


父:英慈


在位时北山(今帰仁按司)与南山(大里按司)独立


西威


生没年:1328—1349


在位:1337—1349


父:玉城


察度


生没年:1321—1395


在位:1350—1395


父:奥間大親


琉球中山王


武寧


生没年:1356—1406


在位:1396—1406


父:察度


第一尚氏王朝


尚思紹


生没年:?—142在位:1406—142父:鮫川大主


传说鲛川大主原本是叶壁住人,后来移民到大城按司的领地作敷间切,作了大城按司的女婿。有子女两人,男子就是尚思绍。尚思绍成年之后,又移居到山南佐敷的苗代村。传说尚思绍资质纯厚,被当地居民拥戴为佐敷按司。当时琉球本岛三大领主割据三山,战乱不已,尚思绍自知子能不如其子尚巴志,就让出按司之位予尚巴志,隐退山林。公元1406年,尚巴志起兵击败中山王武宁。尚思绍被儿子拥立为中山王,进入了浦添城。此后的国中政事,都由儿子尚巴志一力承担,尚思绍得以稳坐城中颐养天年。


尚巴志


生没年:1372—1439


1406代替察度王統任中山王


1416灭山北王攀安知


1429灭山南王他鲁海、三山統一建立琉球王国


在位:1422—1439


父:思紹


母:佐敷按司女


尚忠


生没年:1391—1444


在位:1439—1444


父:尚巴志


尚思達


生没年:1408—1449


在位:1444—1449


父:尚忠


尚金福


生没年:1398—1453


在位:1449—1453


父:尚巴志


尚泰久


生没年:1415—1460


在位:1453—1460


父:尚巴志


尚金福死后,杀掉金福的儿子志鲁与布理继承王位


尚徳


生没年:1441—1469


在位:1460—1469


父:尚泰久


母:護佐丸之女


第二尚氏王朝


尚円(相当于中文的圆字,有些书上写作尚丹,有误)


又名金丸,夺权后冒称尚氏王子


生没年:1415—1476


在位:1469—1476


父:尚泰久部下尚稷


出身于平民,但颇有勇谋,自从尚思达时代就出士尚氏,作为尚泰久的御物城御锁侧,深受信赖,大小政务,无不与之磋商然后实行。尚泰久病逝后金丸一如既往地辅助尚氏,数次指出尚德的失政。尚德自然置若罔闻,最后,君臣两人分道扬镳。尚德死后,存有一独子,法司欲立之继承王统,但被群臣所杀,转而拥立金丸为王,第一尚氏王朝结束。


尚宣威


生没年:1430—1477


在位:1476—1477


父:尚稷


尚真


生没年:1465—1526


在位:1477—1526


父:尚円


母:宇喜也嘉


尚清


生没年:1497—1555


在位:1526—1555


父:尚真


尚元


生没年:1528—1572


在位:1555—1572


父:尚清


尚永


生没年:1559—1588


在位:1572—1588


父:尚元


尚宁


生没年:1564—1620


在位:1588—1620


父:尚真长子尚维衡之子尚弘业之子尚懿


母:尚元之女


1609島津家久入侵琉球,琉球纳入江户幕府政体之下


尚丰


生没年:1590—1640


在位:1620—1640


父:尚元之子尚久


尚贤


生没年:1625—1647


在位:1640—1647


父:尚丰


尚质


生没年:1629—1668


在位:1647—1668


父:尚丰,又传为尚丰之子尚享


尚貞


生没年:1645—1709


在位:1668—1709


父:尚质


尚益


生没年:1678—1712


在位:1709—1712


父:尚貞


尚敬


生没年:1700—175在位:1712—175父:尚益


母:真鶴金


尚穆


生没年:1739—1794


在位:1751—1794


父:尚敬


尚温


生没年:1784—1802


在位:1795—1802


父:尚穆之子尚哲


尚成


生没年:1800—1803


在位:1802—1803


父:尚温


尚灝


生没年:1787—1834


在位:1803—1828


父:尚穆之子尚哲


子:尚健,出任琉球摄政,后改名伊江朝直,琉球灭亡后封男爵


尚育


生没年:1813—1847


在位:1828—1847


父:尚灝


子:今归仁朝敷,琉球灭亡后封男爵


尚泰


生没年:1843—190在位:1847—1879


父:尚育


母:思鶴金


1879琉球王国灭亡,封侯爵


子:尚顺,封男爵


尚典


生没年:1864—1920


当主在位:1901—1920


父:尚泰


尚昌


生没年:1888—1923


在位:1920—1923


父:尚典


母:真嘉户金


尚裕


生没年:1919—1997


在位:1923—1997


父:尚昌


母:小笠原忠忱伯爵之女百子


尚卫


琉球尚氏第二十三代当主


生没年:1950—今


在位:1997—今


父:尚裕


母:村濑铎三郎之女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