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末代挽歌

作者:纪连海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3

|

本章字节:27414字

引言


历史的脉搏没有人能够把控,所以现实无法重新选择。随着近代历史上列强争霸局面的形成,中国的属国琉球也结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琉球王国虽然已经远去,它的精神与灵魂却依然存在,并将继续留给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无尽的思考。


中国力邀美国调停


虽然清政府无法出兵援助,但是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始终没有承认日本吞并琉球。清政府同日本做了多次交涉,阐述在琉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一,中国与琉球王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宗藩关系;第二,对日本对琉球王国的侵略行径表示抗议;第三,琉球的归属问题与中国、日本都有关系,中国反对日本直接出兵占领吞并琉球。除了与日本直接交涉之外,清政府也一直在通过外交手段向日本抗议。这个时候,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游历远东来到中国,中国方面觉得这是一个调停的机会,于是,李鸿章在这一年的4月23号与格兰特会谈,请格兰特调停中日关于琉球的问题。同时,何如璋在东京积极向各国公使寻求帮助。就在这个时候,美国驻日公使平安回到日本。据平安称,美国国会已发表声明,如果中国邀请,美国一定会站在中国方面帮助。何如璋在四月初七这一天将这事告诉李鸿章,而且提醒李鸿章说,你可以等到格兰特访华之机,让他帮中国一把。李鸿章本来就想请格兰特,再见到何如璋的此举,觉得双方是一拍即合,双方商定请格兰特一定要帮助中国。李鸿章并写信给何如璋说,你在日本是一个人,孤立无援,我已跟格兰特说好,让他到时照应照应你,而你呢,也要主动跟格兰特多多接触商量。至此,应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就等着格兰特到日本去了。话说格兰特将军离开中国,前往日本,同行的还有他的助手、副将杨越翰,还有美国驻天津领事德呢等人。


日本借口“照会”拒绝调停


按理说,格兰特到日本后要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执行才对,按照双方事先达成的意愿,格兰特应该接见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但事与愿违,与李鸿章等人的设想大大相反,格兰特抵日后,何如璋几次请求与他见面,但是格兰特都没跟何如璋见面。相反,格兰特一直在与日本方面接洽,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告诉日本我们想要调停。而日本态度强硬,表示还没到需要第三国调停的时候,而当杨越翰指出日本此前处理琉球问题未按照国际法与中国商议时,日本就将责任完全推到了一件小事上去。什么事呢?就是何如璋的那份照会,说何如璋“不熟悉交涉体例,前行文外务省措词不妥,有羞辱日本之意,是以不便回复,置之不理。”“何公使照会不妥,羞辱太甚,殊为丢脸。”这是他们的原话,总之,何如璋、何公使的照会有羞辱我们日本的词语,我们觉着很丢脸,就没有搭理。然后又说如果中国能将这个照会撤销,我们日本还是愿意商议的。日本这一招很厉害,为什么说厉害呢?他们知道何如璋在琉球问题上态度强硬,是个强硬的主,他不会撤销照会的。日本怎么知道的呢?他们早就试探过了,早先的时候,格兰特还没有到日本,日本的寺岛宗则就向何如璋提出说咱们商量商量撤销照会,但何如璋表示“未便准行”。外交词语,就是不大行,不大好办的意思,看来何如璋这个外交家还是合格的,用的外交词语还是很委婉的。同时,何如璋抓住格兰特即将抵日的契机,写信给日本外务省,发公函,就问既然你们说琉球是你们的藩属国,那么请问你们对琉球的册封年月是何年何月何日。结果日本外务省就回信了,怎么回的呢?对何如璋所问的一概不答,只反复说那份照会里面有“欠雅文字”,还说我们日本从来就没有向你何如璋说明琉球事件的原委,也就是你何如璋并不知道琉球事件的内情,什么意思,明白了吗?就是我们还没有跟你说琉球是怎么回事?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乱发什么言。回信中还提到说,这个事我们已经交给驻华大臣宍户了,他将全权承担与你们总理衙门商谈的责任。意思很明了,就是这事就不用你何如璋管了,你就别瞎掺和了。你不是强硬吗?把你踢开,看你还怎么强硬?这招特狠。当时何如璋在琉球问题上很强硬,与李鸿章观点不同。


如璋熟知中国此时决非用兵之时,即虑日人,亦我天恩宽大,必不因弹丸之地,张挞伐之威。口舌相从,恐无了局。然无论作何结局,较之今日之隐忍不言,犹为彼善于此。即终无了期,而日人有所顾忌,球人借以苟延,所获亦多。失此不言,日人既灭琉球,练之为兵,驱之为寇,转恐边患无已时,斯又度时审势,反复踌躇,而以为不得不言者也。


而李鸿章呢?


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


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


何如璋态度强硬,日本就想把他踢开,想找软柿子捏,找好谈的谈,把任务交给宍户也出于此考虑。这个宍户是个什么人物呢?早在他初到北京的时候,清政府就约他谈,他是日本驻华大使,跟他谈合情合理,但这个宍户什么态度,一味推诿,称“不能预闻此事”,可见这个人太极学的不错,日本把琉球这个事交给他,哎吆,玩太极吧。日本这个计谋真是一环扣一环,既然你们现在还态度强硬,那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拖”,拖延,找各种借口、使各种手段,就是拖着不和你谈判,一会儿我头疼了得回去吃药,一会儿我吃药吃的胃不舒服了,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常规战术,不想上课、不想上班的多用这类借口。外交谈判可不只这么简单,我们前面讲到,当何如璋要跟日本谈的时候,人家放暑假了,找不着人,你干着急,人家不知到躲哪儿去了呢,那我们就等吧,你不能总不上班,终于等到他们上班了,人家又更换了新的拖延战术,焦点就集中在何如璋的“照会”上,反复强调何如璋的“照会”言辞太激烈,有损我们日本的尊严,你们撤销这个照会我们就谈,不撤销我们就不谈。


美国力挺中国


既然焦点在这份“照会”上,那我们就看一下这份“照会”到底符合不符合外交行文的规范,到底是不是不合礼仪?怎么处理?你说它不符合,我说它符合,不能吵个没完,好办,找第三方,我们公证公证就知道了。这任务就落在美国人身上,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就找到美国驻日公使平安商量,商量的结果是中国有理,何如璋也将有关的文件派人送到格兰特本人手里,让他看一看,格兰特仔细审阅,再三翻看,也认为中国有理,没有任何牵强的地方。对日本方面说,这事儿我调查过了,确确实实赖日本。除了美国,当时正赶上英国驻香港总督到日本访问,这个总督与杨越翰关系很好,那肯定也是站在杨越翰一边支持中国,但还有一个人就不同了,谁啊?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巴夏礼是何许人?当初日本废灭琉球,就是他从旁挑唆的。在日本东京还有个叫施博的人,这个施博是美国人,曾经担任过美国驻天津领事,后来受日本外务省邀请,担任类似顾问之类的职位,做了两年多的时间,对日本国内问题知道的非常详细,尤其是在琉球问题上,施博与德呢关系非常好,这个德呢就是随同格兰特一起到日本的美国驻天津领事,格兰特等人在日本的主要信息都是由德呢搜集。施博就把这个巴夏礼如何挑拨的事告诉了德呢,德呢肯定就第一时间告诉了格兰特。格兰特对德呢非常肯定和赞赏,所以自然认定琉球问题的挑唆者就是巴夏礼。除此之外,施博还告诉德呢,这个巴夏礼和何如璋关系亲密,说当时何如璋初到日本,对外交体例不是很熟悉,误认为巴夏礼是个好人,跟他走的很近。对这个消息,格兰特等一行人就很不满了,认定这个巴夏礼是整个事件的背后黑手,你何如璋跟他走的近?敌我不分,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所以对何如璋就不信任了,德呢就对李鸿章说:


何公使馆内凡有机密要事,各国公使及外务省无不周知,恐有暗通消息之人。其正、副使不和,则通国皆知。


日光山之旅


这样,格兰特就决定彻底不与何如璋见面了,并觉得何如璋留在东京对解决问题有害无益,这个巴夏礼也在东京,我们工作的保密性没法保证。哦,只要我们有什么想法,对方立马就知道了,人家那就可是“知己知彼”了,所以他决定调停工作不在东京进行。格兰特很聪明,就约日本内务大臣伊藤、将军赛阁一起去日光山旅游,这个日光山可是个好地方,在日本有句名言,意思就是说:要去日本旅游的话,不去日光山那感觉可是差多了。日光山在日本日光市,距离东京不是很远。这里顺便提一句,在日本,这个市要比县小,日光就是东京旁边一个小地方,别看小,这个地方可大有名气。第一,它风光秀丽,是国际旅游胜地;第二,德川家康的墓葬在这里。德川家康,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最早觊觎琉球的富庶、派萨摩入侵琉球的那个人。格兰特就选了这个地方,反正只要不是在东京,那个巴夏礼不知道就行。格兰特就对日本的大臣说,咱们不在东京谈,污染严重,空气不好,我对巴夏礼这个人也很不喜欢。


我看此事在日本必办不了,既有英国公使在此牵制,必办不成。应该在北京与恭亲王等,或在天津与李中堂商议办结。


人家就直接说出来了,不避讳。咱们出去走走吧,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风景,放松放松身心,顺便把事儿谈一谈。这样一行人就到了日光山了,连去带回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具体人家怎么谈的我们就不知道了,那是保密的事,反正等这格兰特旅游完回到东京,就给李鸿章写了封信,说日本已经决定与你们商谈了,“不必再请他国出为调处”,过了几天,又写信说了些具体商谈的细节:


从前两国商办此事,有一件文书,措语太重,使其不能转弯,日人心颇不平。如此文不肯撤销,以后恐难商议。如肯先行撤回,则日人悦服,情愿特派大员与中国特派大员妥商办法。


其中,“有一件文书”指的就是何如璋的“照会”,说:


何公使先前有一文书日本深怪,彼此不常见面,公事亦不能商量。我盼望中国要妥细商办此事,不妨将前次文书撤回,另派大员与日本议办,当可设法了结。


还说:看日人议论琉球事,与在北京、天津所闻,情节微有不符。虽然不甚符合,日本确无要与中国失和之意。


美国转变立场


也不知道是由于日光山美丽的风景,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突然间日本表示愿意商谈了,并且,看格兰特的意思说日本并没有要与你们不和睦,之前的一些不愉快什么的都是些误会,你们还是要好好谈的。后来,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又来了封信,他既是格兰特的助手,又是他的好友,他的意见其实就代表了格兰特的意见。这封信是怎么说的呢?首先说他本人对何如璋的印象还是很好的,同在外交领域里工作,何如璋待人接物还是很好的,又说其实格兰特对何如璋没有什么大的意见,他认为何如璋还是胜任工作的。那何如璋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他与巴夏礼走得太近,琉球的事都是这个巴夏礼在播弄是非,所以格兰特不太方便与何如璋谈。同时还说,其实何如璋的“照会”也“系细故”,是些细节问题,琉球这个事能不能解决以及怎么解决,“与照会无干,可以不必追究。”这个“照会”其实是小事,不用太认真,既然日本方面要求你撤,你撤了也丢不了多大份。并且你这个照会用词确实有些直率,有失礼仪,琉球的问题还没严重到说那么重的话的时候。哎,瞧这话说的,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说的很明白,就是这份“照会”很合理,没什么牵强的地方,今天怎么又变卦了呢?可以看出,格兰特的立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转向日本了,他这时就只是劝中日友好,琉球的事你们商量着办吧。“譬如两人行路,各让少许,便自过去。”而李鸿章看了他们的信之后,就认为何如璋与巴夏礼交往密切,致使格兰特不相信何如璋,耽误了事情的解决。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人嘴两张皮,咱不能光听别人说,人家当事人还没陈述呢。何如璋解释说,我刚到日本的时候,就看出巴夏礼这个人“诸凡狡黠”,我就有意跟他拉开距离,我当初提出让外国参与调停,提的是美国而没有提英国,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这个巴夏礼不仅与我关系不好,他跟日本、跟美国关系都不好;还有德呢,他也不了解内情,他所说的都是些“局外悬揣之词”,都是没经过仔细调研,自己瞎琢磨的,他虽然很想帮忙,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可不做点事又觉着对不住我们大清国,就提了些想法和意见,可大多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真是越帮越忙,他回国的时候还来向我借路费,我就痛快给他了。对于日本同意跟咱商谈,据我了解其实也是另有目的,主要还是想拖延,他们就想在琉球问题上拖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把我们拖的不生气了,累了,困了,他们就有机可乘了。格兰特和何如璋两人来信是各执一词,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该听谁的呢?这时候,李鸿章就做出了决定:相信何如璋,支持何如璋!尤其是在照会事件上,完全支持何如璋,用我们今天的话讲,顶!他给美方回信,立场坚决强硬,尤其是在“照会”这个问题上。


中国于球事始终有礼,亦可以对天下万国。至于敝国何公使前给外务省照会措词过火,此一时言语之失,诚如尊论,系属细故,球事了结与否,及如何了结,均与照会无干。日本似借词不与商办,为事后掩盖之计。当初若怪照会失词,不妨由其驻京公使与我总理衙门理论,何必急急废灭球国,转将照会之语自行坐实。贵前主与阁下洞见情伪,当已了然于胸也。


同时,李鸿章还特意写信嘱咐何如璋,说“美人亦袒日人,不可以实话相告”,这时候李鸿章觉察出美国立场已经开始转向日本。至于其中原因,李鸿章认为,美国人是因为日本“接待礼貌过隆,遂亦徇其意而为之请”,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李鸿章认为格兰特是得了日本人的好处,所以慢慢开始为日本请命了。其实,他只猜对了一部分,美国立场发生动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是后话了。格兰特回国后,就有人问他,中国和日本的兵力谁厉害啊?格兰特回答说,“中国迨不及日本远甚”,不仅是武器,还有军队的士气和平日的训练。其实这一点,早在格兰特、杨越翰一行初到日本不久就已经意识到,当时杨越翰还处于对中国的“爱敬”,诚恳地提醒中国说,日本对中国已经存了轻视心和攻击性,处理对日交涉的关键不在条约而在自强。


中日议定《琉球条约拟稿》


格兰特的立场虽然转向日本,但他还是促进了中日之间对琉球问题的再次商谈,要求中日双方还是好好商量,以和为贵。我们中国人向来爱好和平,既然人家都说了,我们也主动点,就写信给日本外务省,说本着中日友好的原则,我们再坐下来好好谈谈。当时日本也说好,那就坐下好好谈吧。可是,又出问题了,我们这边派代表去,等了半天,不见日方代表来。怎么回事?不是要谈吗?怎么不见人?再写信问问吧,这一来二去又耽误了好些天,那时候也没有越洋电话,只能写信。人家那边也回信了,说我们这边还在商量派谁作代表呢,张三突然生病了,李四家里老婆又刚生孩子,王五又没有太多经验,我们还没商量好,你们再等等吧。就这样拖来拖去,最后派了大藏省一个少书记官竹添进一郎出来先跟李鸿章辩论了一番,说琉球是专属我们日本的,从来不是你们大清的藩属国。哎吆,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李鸿章当时一听就很生气,马上就反驳说:


前日本与我定约时,第一条称“所属邦土”,实指中国所属之朝鲜、琉球而言。当时伊达(宗城)及嗣后换约之副岛(种臣)等,皆未向我声明琉球系日本属邦。今忽谓琉球专属日本,不属中国,强词夺理,深堪诧异。今若不必争辩琉球系属之谁邦,但讲两国宜倍敦和好,日本之意乃欲欺辱中国,吾虽欲和好其可得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本着双方友好的原则跟你们谈,你们一上来就强词夺理,歪曲事实,一点诚意也没有,说琉球专属你们,不属中国,你们这是欺负人,这样我们怎么谈?经李鸿章这一顿批评,这个竹添进一郎不但不脸红,还窃喜。他喜什么呢?他首先摸清了李鸿章对琉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他一开始就说琉球是专属日本的,结果李鸿章没有提出琉球是专属中国的,所以他知道了对琉球“两属”,李鸿章还是默认的,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讨价还价似的,多少钱?100;50吧;不行,90;70;不行,80;75;成交。这也是谈判,你得给自己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竹添进一郎挺高兴,回去把这事告诉他的上级,过了一年,又来了,这回说:


中国大臣果以大局为重,须听我商民入中国内地,懋迁有无,一如西人,则我亦可以琉球之宫古岛、八重山岛定为中国管辖,以划两国疆界也。


哎呀,中国大臣真是以大局为重,这样吧,如果你们允许我们日本的商人在你们内地自由通商,就像西方人那样,我们就把琉球南部的这宫古岛、八重山岛归还你们管辖,以此划定中日两国疆界。李鸿章一听明白了,他们这是拿着琉球做要挟,要获得在中国的利益。我们都学过历史,有个词叫“一体均沾”。李鸿章这时心里很明白,他想如果将“一体均沾”写入“中日条约”那中国将会后患无穷,我可不能答应。他就回答这个竹添进一郎说:


第一,中国之争琉球,原为兴灭继绝,扶持弱小起见,毫无利人土地之心,乃贵国居之不疑,并分南岛与中国,中国必不敢受。


第二,至于通商征税系两国交涉常事,不应牵合,似有挟而求中国,转难允行。……通商事当另议,断不可混作一案。


意思就是,我们现在争取琉球是为了保住琉球这个国家不使其灭亡,我们不贪图人家的土地,你们日本现在要一分为二,南部归我们,我们可不接受。另外,你们日本所提的自由通商的事情是另一码事,不能拿琉球来要挟我们,一码归一码,两件事不能混了。既然双方一时不能达成共识,就宣布休会。休会后,大家各自回去该请示请示,该商量商量。


中国这边大家讨论,宗旨是拒绝,李鸿章认为:


南部两岛交还,已割琉球之半,此事中国原非因以为利,应还球王驻守,就此定论,或不至于俄人外再树一敌。


南洋大臣刘坤一也说:以南两岛重立琉球,俾延一线之祀,庶不负存亡继绝初心,且可留为后图。


当时中俄因伊犁问题关系紧张,还有在越南问题上中法关系也得谨慎处理,李鸿章等人就觉得如果拖的太久,万一日本和俄国勾结上,那更是腹背受敌,考虑到周边形势,也为了保存琉球国,所以都主张在琉球问题上尽早解决,一方面就让何如璋在日本找寻球王的后嗣,为球王立后做准备。另一方面还是与日本谈,多争取点有利条件。何如璋找啊找,找到了不少,球王的长子尚典17岁,次子尚寅15岁,两人在东京;还有个老四才8岁,王叔尚健63岁,还有些其他兄弟、亲族什么的都在琉球,找到这些人何如璋很高兴,但见面一谈,何如璋又不高兴了,怎么一回事呢?何如璋跟他们说我们跟日本商量了,他们把南部的两个岛归还,我们还是让你们来治理,这样琉球就能继续生存发展。但结果对方的反应大大出乎何如璋的预料,人家一听,纷纷摇头,何如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南部是琉球的穷地方,土地贫瘠,物产缺乏,与北边相比简直就是不毛之地,即使归还了,将来还得被日本一步步吞并,我们现在也不敢接受。何如璋一想,哎呀,有道理,我们光想着要“兴灭国,继绝世”,把南岛归还琉球,可现在人家不敢要,这可麻烦了,进退两难了。再商量商量吧。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考虑到周边的国际局势,还是主张要尽快解决琉球问题,最后大家就达成共识:


两岛地方荒瘠,要可借为存球根本。况揆诸现在事势,中国若拒日本太甚,日本必结俄益深。此举既以存球,并以防俄,未始非计。


这种心态其实正中日本下怀。日本政府的确想利用中俄之间引发的伊犁问题来牵制中国,“明治政府为了实现改约,企图巧妙利用国际环境,俄清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想借中国手忙脚乱之际赶紧催着中国签约来获得在中国的利益,这个时候也不提什么“照会”事件了,尤其是还换了外务卿,原来寺岛宗则不在任了,换了个叫井上馨的,他就明确说:


中国从前来往照会,语均不错,既认球为两属,词气较公平。


琉球废藩一事,出自我国厘革内政。


这就是说,从前的那份“照会”没什么问题,挺不错的,我就不说它了,咱就直接谈琉球分割问题吧。这样,1880年8月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北京谈判,“分割琉球列岛”和“修改《中日修好条规》”成了会议的重点。几经交涉后,同年10月日本特命全权公使户玑和总理衙门议定了琉球分割条约,日本通过这一谈判在《中日修好条规》中增加了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同时,明治政府割让给了中国宫古、八重山群岛,约定日本以后概不干涉。看这个内容就知道了,日本拿着琉球做要挟,要取得在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他们这个如意算盘也差点达成。为什么说差点呢?就是后来清朝没同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政府拒签,琉球问题搁置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时也确实想退一步与日本签订条约,但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琉球人更不满,在天津组织了一场游行请愿,闹得挺厉害的。另外,在清廷内部也有很多官员不满,纷纷上书言事,其中有个叫陈宝琛的,他认为:


俄事垂定,倭案不宜遽结,倭约不宜轻许,勿堕狡谋而开流弊,提出暂用羁縻推宕之法。


支持他的人不少,这时候李鸿章也犹豫了,再加上琉球发起的请愿运动,李鸿章不得不重新思考,不断写奏书阐述利弊,分析问题:


抄示初一日以后与刚来往电信五件,并照会俄使稿谨已聆悉。户议论球案仅能归我南岛,仍许彼加约二条。询以球王及子嗣,坚称不能交出,乃谓球王宗族避尚姓为向姓,向之人各处皆有云云,似明指在津之向德宏而言。此外,未闻有向姓,亦无如德宏名位者属。即设法询问,查向德宏自去秋踵门求救,泣涕出血以后,鸿章即妥为安置署西大王庙内。伊屡来乞援,愧无以应,令人劝其回球,或赴他处,亦苦守不动。闻资斧告匮,日食不继,量加济助,而未忍数数接见之也。其忠贞坚忍之操视申包胥殆有过焉。顷属津海关郑道从旁以已意咨,一切笔谈问答具载十四、十五日另折。又自绘草图一纸恭呈鉴阅。向德宏确系球王族属至戚,前为紫巾官亦甚显,明白事体,忠义有守,可谓贤矣,若图另立无逾此者。然所称八重、宫古二岛,土产贫瘠无能自立,尤以割南岛另立监国,断断不能遵行。竟又伏地大哭不起,仁贤可敬,而孤忠亦可悯。尊处如尚未与户定议,此事似以宕缓为宜。言者虽请速结球案,究未深悉其中曲折。即使俄人开衅,似无须借助日本。而日本畏忌俄人最深,其隐衷亦难与合从中国之力实不敌俄,宁可屈志于俄,亦何必计及日本之有无扛帮耶?若照现议,球王不复,无论另立某某,南岛枯瘠不足自存,不数年必仍旧日本耳。若由中国另行设官置防,徒增后累。而以内地通商均沾之实惠,易一瓯脱无用之荒岛,于义奚取。既承下问,敢贡其愚,伏惟裁择。应否令向德宏赴京备询之处,仍俟后命。


李鸿章最终改变了主意,于1880年11月11日上奏朝廷:


闻日本公使户玑在总理衙门催结球案,明知中俄之约未定,意在乘此机会图占便宜。臣愚以为琉球被废之时,中国以体统攸关,不能不亟与理论;今则俄事方殷,中国之力暂难兼顾。且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用延宕之一法最为相宜。盖此系彼曲我直之事,彼断不能以中国暂不诘问而转来寻衅。俟俄事既结,再理球案,则力专而势自强。……此事可缓则缓,冀免后悔。


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是进退两难,跟日本签约我们的损失很大,不签就多加了一个敌人,俄国就够头疼的了。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还是采取拖延的办法最合适,等到我们跟俄国的矛盾解决了,再跟日本解决琉球问题。眼下跟日本签约这个事能拖就拖,并提出了具体的战术:


俟三月限满,倘俄议未成,而和局可以豫定,彼来催问换约,或与商展限、或再交延议。若俄事于三个月内即已议结,拟请旨明指其不能批准之由,宣示该使。即如微臣之执奏、言路之谏诤、与彼之不能释放球王、有乖中国本意,皆可正言告之者。


总之,若三个月内与俄国的问题仍未解决,再与日本方面商议;若在三个月内得到了解决,就告诉日本我们不批准琉球分割条约。这样清政府就采取了拖延政策,前面两国不都商量好了吗?就只等中国签字了,日本着急,多次催促赶紧签字,可清政府这边就是不做反应。那边宍户公使很生气,气的就回国了,走之前还对清政府提出了严厉批评,清政府一看他走了也严厉批评他。你怎么回事,谈判还没结束你怎么就能走呢?你这很不对。双方就在这种批评与反批评中纠缠着,条约也没签成。随着中俄签订了《伊犁条约》,中俄矛盾解决,关系缓和之后,清政府对日本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就是不批准条约,而琉球问题也就此搁置了下来。自此之后,整个琉球都陷入漫长无尽的黑暗当中,落入日本的武力统治之下。


日本殖民统治


1《七子之歌》


日本明治政府此后在全琉球范围内,收缴过去行政机关的全部公文、账册等文字资料,企图用销毁旧有政权所有痕迹的办法来掩盖其侵略罪行。琉球人民不满日本的残暴行为,武装抗争持续不断,双方就在此起彼伏的斗争中对峙,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琉球人民看到了斗争的希望,而随着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中国在琉球问题上更加没有了话语权,琉球人民也再次陷入茫茫无尽的等待之中。而日本的统治却更加变本加厉,1898年,日本政府强迫琉球人民服兵役,并且把琉球人当作“贱民”看待,对琉球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916年,日本殖民当局召开冲绳教师大会,强迫教师以侮辱性手段惩罚说琉球语的学生,以剿灭琉球的语言和文化。其后几十年,不断有因说琉球语而被逼跳崖或惨遭杀害的事件发生。日本在琉球的殖民统治不仅遭到琉球人民的反抗,还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1925年,中国著名文化学者闻一多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其中就提到了琉球: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琉球人民的反抗、世界人民的同情并没有使琉球走上安定幸福之路,相反,又一场大的灾难降临到了琉球的土地上。


2姬百合死亡事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进攻冲绳岛,发起了冲绳岛战役,美日军队在琉球展开了惨烈的战斗,日本法西斯拼死抵抗,并要求当地老百姓也加入战斗,甚至要求他们在面临被俘的危险时自杀。而一支叫做“姬百合”的随军救护队也随之诞生,它是由冲绳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的师生组成的战场救护队,负责在炮火密集的战场上抢救伤员。在美军攻占冲绳岛后,她们退到黑暗的洞窟里,拒绝出来投降,最后全部拉响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自杀,而她们大都是16岁左右正处在“花季”年龄的少女。据史料记载,像姬百合这样惨死的少女成千上万,那些花季少女们一个个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她们的亲人大都惨死在战场,她们也被逼绝望地选择了死亡。更为残酷的是,当日本即将战败,不得不接受《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归还一切占领土地时,日本又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一起大灾难。1945年4月,日本政府以“担心琉奴带领支那(中国)人清算日本”为由,下达所谓“玉碎令”,要当地驻军杀光琉球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军攻入琉球前,日军共屠杀琉球民众26余万人,屠杀规模与南京大屠杀相当。


在琉球人的记忆中,战争造成的伤害更加恐怖和惨痛,在今天的冲绳县有一座姬百合纪念塔,就是为纪念那支“姬百合”救护队的210名师生以及所有像她们一样死去的人而建的。姬百合的死是战争残酷性最典型的代表——那些美丽可爱的少女不是死在美军的炮火下,而是死于日本军队的欺骗和恐吓。


日本在琉球实施这种残酷的殖民统治,妄图用暴力和血腥来达到控制目的,正是其理屈词穷的表现。1880年,清政府拒绝了日本的分岛条约,使日本始终未合法地将琉球攫为己有,这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将琉球归还中国提供了法理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中、美、英、苏四国在埃及开罗召开会议,商谈战后对日本的处置,而琉球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又一次转机。这次琉球会迎来新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