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立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8
|本章字节:8432字
第2篇第9章第2节零和博弈没有出路(1)
随着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战争持续展开,世界大国关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的深刻变化。在全球能源关键地区,大国力量配置正在打破旧的平衡,向新的平衡格局过渡。新的地缘经济学理论开始取代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各国关注的焦点也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实力和国土安全因素转移到经济发展要素上来。有的学者将后冷战时代称为“国际能源政治时代”,因为能源已经成为关系到大国战略利益的最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内政外交走向。事实上,能源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而与大国的战略利益和国际地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力量消长对美国的掣肘
中亚油气资源流向的博弈是由中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关系决定的。据地质专家2007年估计,今后10年内,环里海地区将是世界油气储量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土库曼斯坦因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和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战略,将有望在未来10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为了抢占先机,截至2007年4月,全球有20多个国家、80多家跨国公司和10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参与中亚、里海的油气开发,投资达上百亿美元。事实证明,各大力量不仅视中亚油气资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血液”,而且将油气开发作为扩张政治实力的重要战场。由于世界市场对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和长期性,不仅大国之间围绕环里海能源的明争暗斗将更趋激烈,而且对油气资源外输通道的争夺也将继续下去。随着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争夺战由“三国演义”逐步向群雄逐鹿发展,各种力量交错和矛盾交织,成为制约美国实施里海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1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是美国在里海地区实施能源战略的重要牵制力量
俄、白、哈、吉、塔五国经多次协商,决定组建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和共同能源市场的协议已在2003年9月19日由上述五国总统签署。上述五国建立共同能源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扩大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贸易,巩固并增强能源领域的投资。欧亚经济共同体的重要任务是:各成员国要共同执行共同体机构的调节政策,实现各能源生产国、运输国和需求国之间的最紧密互动。上海合作组织也是制约美国实施里海地区战略的重要因素。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里海各国的关系(包括能源合作关系)正在不断得到加强,从而使美国阻断中亚里海油气北上、东进的企图彻底落空。
2里海法律地位不明确束缚了美国手脚
里海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对美国实施里海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历史上,里海一直被一些地理学家们称为世界上第一大咸水湖。鉴于国际惯例对海和湖的资源有不同的划分,所以每个沿岸国家都谋求在划分里海石油资源时得到较大的份额,以便通过开发油气资源来振兴本国经济。
2002年以来,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自行划分大陆架界线,把尽可能多的油田划归自己名下,并向外国投资者承担责任,与他们签订合作协定,造成事实。俄罗斯迫于形势,考虑到长远利益,作出部分让步,同意哈萨克斯坦提出的把里海分成几部分的方案,双方在立场逐渐接近的情况下,率先在2002年7月签署了划分里海北部海底的协定。2003年5月12日,里海沿岸五国在阿塞拜疆召开了最终确定里海法律地位问题及油气资源开发会议,就里海划分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
但从9月9日在阿什哈巴德开幕的第11届制定里海法律地位原则工作组会议的初步结果看,各方的观点离接近还有较大距离。9月13日,哈、俄、阿、土、伊五国政府代表在阿斯塔纳召开有关里海法律地位问题会议,哈政府代表在会上提出,希望根据里海海底面积大小,平分里海石油资源的提议。这一提议得到了阿政府的认可,但俄总统里海问题特别代表在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反对哈政府提出的这一主张,并指出哈政府的这一主张只会加剧最终确定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复杂性。事实证明:哈方提出的新方案使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最终解决进一步复杂化,有关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意见分歧还将继续下去,要真正解决还有待时日。
3里海地区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大规模的油气开发
所有参加里海油气开发大项目的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美国公司。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里海地区油气运输基础设施状况不佳、多元化的管道输送系统建设缓慢、现代化的勘探和钻探设备迟迟不到位、里海沿岸各国缺乏灵活的许可制度等,都对其勘探开发里海含油气盆地潜在的资源构成了障碍。
4美国石油公司与政府在该地区的政治利益不同,使政府的战略决策难以如实贯彻
美国实施里海长期能源战略,常与在该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本国石油公司在经营活动方针上发生矛盾。在美国石油公司中,阿莫科公司经常不按照美国政府的政治意图行事,谢夫隆公司和莫比尔公司也是自作主张地参与哈、俄的里海石油开发项目,有些美国公司甚至对美国制裁伊拉克行为公开表示不满,呼吁纠正这一政策。美国政府关注更多的是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企业则希望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双方的利益预期存在差异,使得美国政府制定的中亚里海政策在贯彻执行时常常被大打折扣。
俄不容许他人插手
美国视里海为伊战结束后的又一后备油气供应基地。但是,美国除了要争夺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要进入过去想进入而无法进入的战略要地:占据俄罗斯的后院,窥视并控制中国的大后方——西部广大地域。俄罗斯当然不甘心在中亚里海地区丢掉本来属于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
中亚和里海沿岸国家均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现在是独联体成员国,与俄罗斯有几千公里的边界线。历史上,中亚是俄罗斯向亚洲扩张的桥头堡,现在则被俄罗斯视为国家安全的屏障和战略缓冲区。里海地区国家的南部边界连成一条长长的弧形地带,正好把俄罗斯同冲突不断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隔开。从经济方面看,里海地区国家还是俄罗斯棉花、汞、铜、镍、钨、钼等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传统而稳定的供应地,所以里海地区对俄罗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俄罗斯必须竭力维护其在里海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决不能把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拱手让给他人。俄罗斯认为,能源是其在有限条件下可利用的最佳外交武器。为此,俄罗斯在里海地区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能源外交组合拳。
首先,坚持不懈地推进独联体一体化。俄罗斯试图把其周边的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组成一个军事政治联盟,防止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北约势力的进一步渗透和围堵。俄罗斯决心以“集体安全条约和双边协定为基础,建立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和防御联盟”。目前,俄罗斯已同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签署了军事合作协定或协议。俄罗斯打算有计划地在这些国家境内强化其军事存在,同时加深它同各国在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一体化。
其次,加强对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和外运的控制。俄罗斯凭借其传统的影响和有利的地理位置,首先在里海水域问题上,力争尽可能多地获得油气蕴藏地段,并坚持共同开发的主张;其次是积极参与各国的石油开采计划与合同,尤其在油气管道的走向上,坚持主张穿过俄罗斯境内往黑海沿岸新罗西斯克的“北线方案”是最佳方案,这样既可以得到可观的过境费,也可以控制石油运输的生命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积极调解地区的各种纠纷与冲突。俄罗斯意识到,频繁的地区冲突为西方势力的插足提供了有利时机。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俄罗斯在坚持“领导作用”的原则下,注意改变策略,放弃过去“分而治之”的做法,采取积极的调解政策,运用和平外交手段,培养以共同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平等关系来改善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巩固它在这个地区的传统影响和主导地位,并特别注意同里海地区国家协调政策,共同对付原教旨主义势力的膨胀与北上。
随着国家经济的复兴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俄罗斯逐步收复着在苏联解体之初所失去的中亚势力范围,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亚力保平衡
2007年俄、哈、土、乌铺设沿里海天然气管道“四国协议”的达成使俄罗斯在对中亚能源的新一轮争夺中赢得了先机,但俄并非稳操胜券,因为哈、土等中亚国家在与俄罗斯达成重大共识的同时,还保留着各自的计划,并非对俄罗斯言听计从。虽然作为俄传统势力范围,中亚各国仍将俄作为第一合作伙伴,俄也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尤其在能源领域,但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中亚各国并不满意由俄来独掌油气出口管道。尼亚佐夫在土独立后的15年中,始终没有停止寻找替代俄罗斯出口路线的努力。因为根据估算,如果俄关闭1天阀门,将对中亚造成30亿美元损失。通过俄乌、俄白频繁在天然气运输问题上“斗气”,中亚领导人认识到作为资源出口国应该保证出口方向多元化,以降低政治和商业风险,进一步提高能源出口的经济效益。
如哈萨克斯坦十分强调能源输出的独立性。哈政府认为,俄罗斯、东欧、西欧和亚太地区都是哈未来天然气出口的主要市场。因此,哈不仅要加强与俄、土、乌的油气合作,而且还要与西方大油气跨国公司合作,与中、日、韩等亚太国家合作,全方位扩大油气管道建设,以实现油气运输现代化和多元化。据哈中央银行透露,近15年来,哈石油部门从美国得到的投资超过100亿美元。2006年9月4日,韩国与哈签署了合作勘探开发里海油田的协议,根据协议,韩国家石油公司将参与开发哈国位于里海的贾姆布尔油田,韩国可首先得到进口5亿桶(近6850万吨)哈国原油的权利。韩国公司在开发第一阶段将占有7%的份额油,如果石油储量丰富,以后将增加到50%。伊朗也准备向哈不同的石油项目以及港口设施投资并准备继续参与涉及经里海运输石油的项目。
土政府也曾宣布,土在选择能源合作伙伴时不带有任何政治倾向:可靠、能取得经济效益以及能获得与对方平等的利润是政府在选择能源伙伴时所依据的主要原则。在中亚国家的心理天平上,虽然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仍占有主导地位,但其他大国的分量逐步增加,也是中亚各国所乐见其成的,因为这符合中亚各国的利益,有助于摆脱俄罗斯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