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闻战鼓意气生(1)

作者:阿越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6

|

本章字节:12144字

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之间变成了黑夜。倾盆大雨从变黑的天空里倾泻下来,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打在烟尘陡乱的驿路上。一个接一个的霹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伴随着一道道电光,撕裂了黑暗的天际。零口镇驿馆的邓老三自屋门口伸了伸脖子,眼见雨水从屋檐、墙头、树顶,似泼水似的淋下来,从院子中顺着门缝和水沟流出去,不由得咋了咋舌头,骂道:“这直娘贼的天气。”他甩甩头,正要缩回屋里去,忽隐约听到驿路上传来几声马的嘶鸣声。邓老三忙侧了侧头,向屋里面招了招手,骂道:“李板子,快找蓑衣,有官人来了。”便听屋里有人笑骂道:“邓都头,你少做弄人,这天气……”一面骂着,一面便见一个中年汉子夹着一件蓑衣一顶斗笠走了过来,这汉子长得甚是结实,六月的天气,蓑衣下便穿着一件葛衣,身上的肌肉一股一股的,隔着衣服都看得见,可惜却少了一条右臂,是个残疾。他刚走到门口,邓老三一把抢过蓑衣斗笠,披在身上,便冒着大雨一瘸一拐地走了出去。他忙探头出去,只见几辆马车裹着雨水,呼啸而至,停在了大门之外。伴着马车而来的,是数十匹骑着骏马的骑士,都穿着红色军袍,虽然早被大雨淋得湿透,但这些人却似丝毫不以为意,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肃杀之气。他呆了一下,连忙紧跟着邓老三跑了出去。


那为首的骑士见着驿馆才两个人出来迎接,早骂了起来,“直娘贼的,都在挺尸呢。你们谁是头?”


邓老三忙陪着笑,回道:“小的是这里的驿吏,军爷叫我邓老三就是。”


那骑士用眼角睨了他一眼,喝道:“你这驿馆才两个人?还不叫人出来招呼……”他正骂着,忽听到身后有人喝道:“章礼,说话客气点。”


“是。”那章礼应了一声,掉过头去——邓老三透着大雨,见到从最前面的马车上下来两个身着黑袍的男子,一个四十来岁,一个二三十岁——那章礼见着他们出来,“哎”了一声,快步走了过去,一面说道:“大人、唐大人,这么大雨,你们怎么出来了?”


邓老三听他们说着话,心里一个灵光——今天正是熙宁十七年六月初六,五天前下来的单子,便是这两天,朝廷的陕西路巡边观风使章惇章大人与前任戎州知州唐康唐大人要经过本驿!莫非这两人竟凑成一路了?他狐疑着望向那两个男子,这轻装简任的,真是说不清是什么身份。


正想着,那两个男子已打着伞走了过来,年轻的那个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你原是宣武军的么?”邓老三愣了一下,却见那年轻男子的目光正落在他的额头上,他忙笑道:“官人好眼力。”那男子又瞥了一眼他的手背,笑道:“宣武第二军,额上刺‘宣武’二字,右手背上刺白虎纹。当年打灵州,端的是威震西陲!”


邓老三陪着笑了笑,道:“官人好眼力。”他的确曾经是宣武第二军的一个都兵使,军中习惯上沿用旧称,便称为“都头”。宋军额上刺字的习惯自仁宗以后便不怎么沿用了,都是改刺手背,至熙宁间,更是渐渐连手背都不刺了。但是当时纹身本是社会上的一种习俗,非止军中,民间也颇为盛行。宣武军便流行在额上刺“宣武”二字,手背上刺白虎纹。第一军刺左手,第二军刺右手,以为区别。这种习惯,说是陋习也好,说是传统也好,反正便是这么流传下来了,并且广为人知。


此时李板子早已招呼驿馆的人出来把车马牵入马厩,邓老三忙将外面这一行人迎入驿馆。零口镇驿馆是个中等驿馆,这么上百号人进来,加上原来零星住的人,顿时整个驿馆都似沸腾起来,驿馆里的每个人都忙得手忙脚乱。好在那个年轻的官人见着邓老三瘸了的右腿,又看见李板子的断臂,交谈几句,已知二人都是宣武二军打过灵州城的老兵,言语间便十分客气,凡事亦并不怎么苛求,让邓老三松了老大一口气。那两个男子进驿馆后,便自有自己的厨子、仆人服侍着,邓老三便自去马厩看草料。


他才到了马厩,李板子就凑了过来,问道:“都头,刚才来的听说一个是天使,一个是个知州?”


邓老三拍了他一脑袋,骂道:“你管这多做甚?小心侍候便是。”


李板子笑道:“关我屁事。我不过看那知州这么年轻,待下还这么和气,真是难得。在驿馆做了这好几年,从来没遇到过。”


邓老三给马槽添了点草,道:“你懂个屁。这世上哪有年纪轻轻做这么大官不以气凌人的?你看他那眼神,那神态……”


李板子嘻笑道:“我咋见他挺和气的呢?”


“和气?”邓老三斜着眼睛看了李板子一眼,道:“好好侍候了,千万别出差错。你知道他是谁么?”


“我不是正问都头么?”李板子笑道。


邓老三板着脸看了李板子一眼,又看了看左右,见没人注意听他说话,压低了声音道:“你道他是谁?他是石学士的义弟,文相公的孙女婿——唐康!”


李板子听到这名字也不禁一呆,道:“就是那个在戎州用蔓陀罗酒迷倒数十个头人,诱杀数千夷人的唐二?”


“你以为他是哪个知州?戎州知州!年纪轻轻杀人不眨眼的人物。”邓老三阴着脸,道:“他在戎州枷死的人听说都有上百。他眼下客气,是看在我们是打过灵州的伤兵。说起来,也是石学士的旧部,存了几分香火之情。这等公子衙内,翻脸不认人,你要不知好歹,可连累了我们大伙。”


这时连李板子也不笑了,只是低着头喂马。邓老三又低声加了一句,道:“那天使也不是好惹的,做过卫尉寺的。”说罢,摸了摸厩中吃料的马,一面挨个巡视,一面大声呦喝道:“兄弟们好好照料好了,莫要出甚差错!”马厩中众人都笑嘻嘻地答应了,也有人没理会邓老三,只顾低声啧啧道:“这可是河套马……”


邓老三看看众人,不觉摇了摇头,猛听到轰隆一个霹雳,伴着一道闪电,把黑暗的天际照得惨白惨白的。他不知怎的,突然生出一种不祥的感觉,右眼皮竟一个劲地跳个不停起来。他又在马厩里来回走了几步,心里总觉放心不下,正想着去前厅照看一下,忽见一个驿吏慌慌张张跑进来,见着邓老三,便用手指着外面,结结巴巴地喊道:“都……都……都头……出……出……”


邓老三心里头一沉,也顾不得听完,拖着一条腿便向前厅走去。李板子眼瞅着不对,也连忙三步并两步,跟在邓老三身后,走了出来。他一面走,一面紧紧捏着腰间的一块铜牌——那铜牌上刻着“忠勇”二字功臣号,乃是攻灵州立下大功才挣到的封赏。凭着这块铜牌,临潼、渭南,便没有一个地方官能让他下跪。


用不了几分钟的功夫,二人便到了驿馆的前廊。远远便看见前厅所有驿馆的人都被赶了出来,被几个章惇、唐康带来的几个亲兵看守着,一个个惊惶不安;厅门口站了几个亲兵,目不斜视,满脸的煞气。邓老三心头格登了一下,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脚下不觉紧赶几步,顺着走廊几乎是小跑了过去,方到门口,便被那几个亲兵给喝住了:“站住!没长眼么?!”邓老三忙陪笑道:“我是这里的驿吏,不知……”那几个亲兵连正眼都没看他一眼,便喝道:“什么驿吏不驿吏。章大人有令,闲杂人等不得入内。”邓老三心头甚是恼怒,脸上却依旧习惯性地挂着笑容,婉言道:“小的们有服侍不周,还望上差担待几分。烦劳几位大哥通报一声……”他话未说完,便听厅中有人道:“让他们进来罢,或许有话要问他们。”


那几个亲兵应了一声,方放着二人进去。


二人走进门,见厅内依旧只点了一盏油灯,阴暗阴暗地,几乎看不清厅中诸人的脸孔。只凭着身形,见着章惇与唐康坐在正中的两张椅子上,两旁各站了一排亲兵,挨着下首坐着的,却是一个身穿葛衣的陌生老头。那老头差不多五十多岁,凭着那丁点的灯光,可以看出他极为狼狈,头发、脸上、身上,都被雨水淋得透湿,到处都是泥污,还沾满了草屑。此时虽坐在厅中,竟似魂不守舍一般,仿佛受了极大的惊吓。邓老三一面拜见章惇、唐康,一面偷偷拿眼打量这老头,却是有几分眼熟,他又细细想了一回,才敢断定自己驿馆中从未有过这个人,只是不知道曾经在哪里见过。他正纳闷,却听章惇沉声道:“张大人,渭南到底出了什么事?!究竟有多少乱卒作乱?”邓老三心里顿时豁然,这老头竟是渭南知县张英——只不知为何,竟穿了平民的衣服,还如此狼狈。他望着张英,心里暗暗揣测,突然想起刚刚章惇、唐康下车之时,他在心里仔细点过人数,并没有张英在内,当时章惇、唐康亦无异常——那这张英,定是他上马厩那会来的驿馆……


他正胡思乱想,却见张英仿佛被针刺了一下,竟平白地打了个寒战,颤声道:“雄……雄武二军……全……全反了……到处都是乱兵……杀人……周县丞……死了……死了……我亲眼看见……周县丞死了……”他反反复复念叨着“周县丞死了”,整个人似陷入极大的恐慌当中,竟完全不再理会唐康问的问题。


但这几句话,却已经足够让厅中所有的人都背脊发凉。


兵变!


渭南兵变!


章惇与唐康的脸色刷地白了。


章惇又接连问了张英几个问题,张英却是回答得不得要领,只是神色惶恐,反反复复说着“周县丞死了”。章惇恼怒地盯着张英,半晌,才无可奈何地微微叹了口气,唤道:“章礼。”


章礼闻声而出,应道:“在。”


“带张大人下去休息。找几个人好生照料着,叫他快些缓过神来。”


“是。”章礼答应着,却听章惇又喝道:“慢着。”他忙停下脚步,却听章惇厉声道:“传令:着人守好驿馆出入通口,凡馆中之人,无我手令,许进不许出。违令者——”章惇咬了咬牙,沉声道:“格杀毋论!”


“遵令。”章礼大声应道,扶着那张大人退了出去。


章惇寒着脸望着章礼走出厅门,半晌,方转过脸,望着唐康,道:“康时,你怎么看?”说罢,不待唐康回答,便格格冷笑道:“雄武二军叛乱!嘿嘿!嘿嘿!”


众人的心都仿若跌进冰窟一般。若果真是雄武二军一军作乱,这就是十三年最大规模的兵变,而且也是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变——以往只是数千人的叛乱,这次却是整整一个步兵军,万余人的叛乱。而且,还发生在陕西内腹地带!休说这支叛军流窜起来会是多大的祸害,零口镇距渭南不过咫尺之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若张英说的不假,果真是雄武二军一军作乱,那便是熙宁四年庆州兵变以来最大的事件。”唐康沉吟道,把目光投向邓老三,问道:“你可知道雄武二军何时到的渭南么?”


邓老三背上早已冷汗直冒,右眼皮跳得更加厉害了。这桩事情,竟比他驿馆中的人得罪了这章、唐两人不知严重上多少倍。他自己是灵州城上几乎把命丢掉的人,鬼门关上走过一回,生死就看得淡了几分。但他一家老小十余口人却都在零口镇……乱兵是什么样的,他是最知道的。军队纪律一坏,比强盗还要残暴。见唐康问话,他连忙回道:“回大人话,三天前小的听渭南那边来的人说,雄武二军路过渭南,在城外休整。”


三天!唐康看着章惇,道:“若是这样,从张英的情形看,雄武二军作乱,最多是一两天的事情。他们究竟为何作乱,是军官唆使还是士卒哗变,究竟有多少人参与叛乱,有无预谋,渭南到底怎么样了……这些我们都不清楚。但眼下当务之急,是防止乱卒流窜!陕西腹地,若被这一伙乱卒残破,后果便不堪设想。”他沉吟一下,慨然道:“章兄,你我既逢其事,便不能独善其身,此非所以报皇上朝廷之恩遇者。”


章惇颔首道:“康时所言甚是。”他握紧腰间的佩剑,霍然起身,盯着邓老三与李板子,厉声道:“你二人是宣武二军的老兵?”


“是。”邓老三与李板子一个激灵,不觉大声应道。李板子挺了挺腰板,又道:“小的和邓都头,都是灵州城头下来的。”


“很好。”章惇又问道:“这驿馆中还有多少老兵?”


“回大人话,还有一个振武一军的。”


“都是好兵。”章惇点点头,又问道:“听你们口音,是本地人。你们有没有家人?”


“回大人,小的一家有十余口,李板子一家也有七八口,便都住在这零口镇。”


章惇“嗯”了一声,扫视二人一眼,道:“覆巢之下无完卵,渭州兵变,你二人知道了,本官不管他为什么,这兵变果真闹将起来,零口镇数百户人家,只怕都要没有活路。某没什么话,只问你们愿不愿意为朝廷再出一次力,也是为保全你们家人出一次力?”


邓老三与李板子对望一眼,二人一齐道:“愿听大人调遣。”


“那好!”章惇点点头,沉下脸来,喝道:“邓老三!”


“在。”


“某给你十名亲兵,你把住驿馆,只作没事发生。来往军民客商,不论往东往西,都不得过问。你看好这驿馆中人的嘴巴,谁敢乱说一句话,军法处置。”


“是。”


章惇又把目光移向李板子,喝道:“李板子!”“章义!”


“在。”队伍中,一名亲兵跨出一步,单膝跪倒,与李板子一齐应道。


“你二人带两名亲兵,去渭南打探消息。”


“是。”


章惇看了他们一眼,挥了挥手,众人忙领令退下。方走到门口,却听章惇在他们身后森然道:“莫坠了宣武军的威名!”


“是。”邓老三与李板子心中莫名地一种激动,大声应道,头也不回,跨出厅门。


待望着邓老三等人出去,章惇这才转向唐康,道:“康时,这事不好办。”他望着唐康,苦笑道:“雄武二军是抽调去益州镇压蛮夷叛乱的河朔精兵,足有一万多人,算得上是兵强马壮。要镇压这兵变,不动用禁军是不行的。但你我都没有权限调兵,若是往返请示……”


“不能请示。”唐康断然道,“请示调兵,公文往返,太费时日。镇压这兵变,就是要迅雷不及掩耳,动作要快,乱兵瘁不及防,有数千精兵足矣。我又想了下——渭南非是甚要紧地带,在此地兵变,多半还是偶然。乱兵仓促作乱,心里定然惶恐不安,他雄武二军的家眷,可还都在朝廷手中捏着呢。而且,既然是仓促作乱,乱兵内部必然有分歧。若是往返请示,宽以时日,乱兵的心便稳了,内部亦整合妥当了,那时便成心腹大患,纵出动十万大军,亦未必能剿平;便能剿平,陕西遭过这股乱兵,亦是彻底完了。只有趁着他们军心未定,内部未稳之时,尽快进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乱兵纵有一军的兵力,亦不过是乌合之众,可一鼓成擒。”


“道理是这样不错……”章惇苦笑道,“然这进剿之兵又要从何而来?国朝制度康时你是知道的,擅自调兵是弥天大罪,况且纵然你我愿意担此罪责,却也无你我能调动之兵……”


“只要章兄有这个心,便不是全无办法。”唐康望着章惇,嘴角微翘,淡淡道:“章兄放心,便是擅调禁军之罪,也由唐某一人担了。烦劳章兄在此主持大局,盯紧那些无法无天的赤佬,分别差人向汴京、京兆府告急。我往南边走一趟,四日之内,无论成与不成,我都来此与兄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