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格尔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9:28
|本章字节:4152字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判断。”非a“表示对”a“的否定。”非a“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a或者非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与”非a“不能同假。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二、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三、正确理解排中律
1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区别排中律与同一律的区别明显,而与不矛盾律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适用于矛盾概念与矛盾判断。但二者间也有明显区别:
第一,两条规律的适用范围不相同;
第二,两条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
第三,两条规律的作用和所排除的逻辑错误不同。
2排中律不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排中律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不同。它虽然要求人们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必须明确肯定一个为真,非此即彼,但这是有条件的,即只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对于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中才起作用。而形而上学则是无视对象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
返回
练习
例题解析
1基本规律的运用
例题(1)既断定sap假,又断定sep假,则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解析: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sap和sep具有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答案:选择d。
例题(2)既断定必然p真,又断定可能非p真,则a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b。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c。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d。没犯任何逻辑错误
解析:根据真值模态判断对当关系,必然p和可能非p具有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答案:选择b。
例题(3)”要么你来,要么他来“和”或者你来他也来;或者你不来他也不来“这两个判断同时为真和同时为假时,各违反普通逻辑的哪条基本规律?
答案:如上
2案例分析
例题(1)珠宝店被窃一块钻石,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如果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讲假话,那么罪犯又是谁?
解析:首先,设肢判断。设甲偷钻石为p,乙偷钻石为q,丙偷钻石为r,丁偷钻石为s。
其次,列复合判断。
甲的口供为:
乙的口供为:s
丙的口供为:q
丁的口供为:
分析:乙与丁的口供相矛盾,其中必有一个真,一个假。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这个唯一讲真话的,必定是乙和丁之中的一个。而甲、丙则属于讲假话之列。即事实与甲和丙的口供相反。因此,可知:甲就是偷钻石的罪犯。
答案:如上
例题(2)某公安局的刑侦员a、b、c、d对某案的嫌疑人李、赵做了如下断定:
a:”我认为赵不是罪犯“
b:”如果李是罪犯,那么赵就不是罪犯“
c:”或者李是罪犯,或者赵是罪犯“
d:”我看李和赵都是罪犯“
事后证明,四个人的判断只有一个是错的。请问:罪犯是谁?写出推导过程。
解析:设肢判断,李是罪犯为p,赵是罪犯为q
结论:李是罪犯,赵不是罪犯。
答案:如上
例题(3)已知下列三个判断中有两个是假的,请问:可否断定甲班有些同学或乙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为什么?
a。只有甲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乙班所有同学才是团员
b。甲班所有同学是团员并且乙班所有同学是团员
c。或者甲班所有同学是团员,或者乙班所有同学是团员
解析:(全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之间具有矛盾关系)
结论:当a、b、c三个判断中有两个是假时,可以断定甲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并且乙班有些同学不是团员。
答案:如上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