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墉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本章字节:12028字
十几岁的心扉是玻璃的,脆弱而且透明,虽然关着,但是里面的人不断向外张望,外面的人也能窥视门内。二十几岁的心扉是木头的,材料讲究,而且雕饰漂亮,虽然里外隔绝,但只要爱情的火焰,就能把它烧穿。三十几岁的心扉是防火的铁门,冷硬而结实,虽然热情的火不易烧开,柔情的水却能渗透。四十几岁的心扉是保险金库的钢门,重逾千斤而且密不透风,既耐得住火烧,也不怕水浸,只有那知道密码、备有钥匙的人,或了不得的神偷,才能打开。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万物皆有可观。”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即是妙文佳句啊!
作文一点也不难
作文的目的是陈述事情,只要能说得清楚、感人、服人,就是好文章。
我曾接到很多读者的来信,希望我谈谈增进作文能力的方法。
常听人说作文难,其实一点也不难,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掉书袋”来显示自己的渊博,也不必“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好了是秀才”地写许多文言虚字。作文的目的是陈述事情,只要能说得清楚、感人、服人,就是好文章。所以每次听学生抱怨不会作文的时候,我都问他,你会说话吗?你说话说得流利吗?能把话说清楚、感动人吗?如果他说他能,我就会讲写文章是“我笔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把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照写下来就成了。
请别觉得我说得太简单,不信我举个真实例子。有位学生对我说他文章就是写不好,连写自己说的话,也写不顺。我说是吗,接着拿了个录音机放在旁边,再跟他谈他要写的东西。起初他看到录音机,紧张,说不好,聊久了,大概心想我只是摆样子,于是放松心防,愈讲愈顺。我接着把录音放出来,叫他把其中几段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就成了篇很不错的文章。连他自己都有点惊讶地说:“奇怪了!为什么我直接写作,没写两行就把稿纸撕掉重写,结果扔了一字纸篓稿纸,还写不出一段像样的;现在照录音记下来,反而顺了呢?”我就对他说我以前也一样,没写两行就回头读,一不顺,就扔掉。但是有一回,急着交一篇东西,因为赶,硬着头皮写,没时间回头,写完整篇读下来,居然不坏。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写作要克服心理障碍,所谓“打腹稿”,你心里要先想好整篇东西,把道理想通了,再一气呵成地写出来。千万不能一边写一边想,连自己都没想通,文章怎么写得通呢?还有,你要有个观念,写的是整篇文章,不是一个句子。有时候一句不怎么样,组成一段就好了;有时候一段也不怎么样,许多段加起来就好了。如果你才写一句、一段,就急着要表达整个想法,当然写不好。所以写文章可以赶,但是不能急。
文章写不顺还有个原因,是你想得太多。结果一堆东西塞在脑海里,反而不知道怎么动笔了。有些人平常文笔不顺,喝了酒就文思泉涌,不见得是酒让他产生灵感,而是酒能壮胆,原先不敢写的敢写了。酒又使他大脑不那么灵光,这下子反而有个好处,就是平常下笔时,有十个东西冒出来,觉得每个都好,不知挑哪一个,喝了酒,只冒出一个,不必挑地写下去,反而顺畅。
另外,还可以试一种类似“自动书写”的方法,就是任自己的想法自由流动,想到什么写什么,完全不考虑章法、文法,如果用笔写,也可以不考虑字,甚至为了快,字草得连自己后来都难认,也没关系。因为这样最能表现你直接的想法、最没干扰,也帮助你克服想太多、不敢动笔的毛病,等到信心建立了,再放慢速度。
写文章也切忌卖弄。换作以前,教育不普及,你卖弄几句名言典故,还可能唬唬人,当今人人受过不错的教育,网上查资料又方便,从前泡在图书馆三天都找不到的东西,而今手指点几下就全摊在面前,所以更犯不着獭祭堆砌了。尤其注意,不能引了一堆成语典故,却说不出个道理,结果只见到古人,没见到自己。话说回来,今天教作文的老师或改考卷的先生,如果不重视文章的内容,只在词语上讲究,也是舍本逐末,只会教出一批死背书和套“八股”的书呆子。
一个人说话可以口若悬河,写文章却不行,还有个原因,是因为说话快,写作慢,加上可能碰上不会的字,拼命想或去查字典,就更慢了。对付这一点,首先你可以用我前面说的方法,先录音,再逐字转成文字。其次是要避免在写作的时候被打断,因为你写得已经够慢,如果再被打断,那文思就更不通。你可以先想好一整段,在心里说几遍,说顺了,再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地以最快的速度写下来。记住,绝不回头、绝不犹豫,就像你心直口快地说话,一气呵成。此外,碰上不会或不确定的字,别立刻查字典,因为那会打断文思,你可以空着,或先用注音,打字的时候,留个空白或放个同音字,等整篇东西完成,再回头一点点改。古人说“意在笔先”“大胆地下笔,小心地收拾”,就是这个道理。
写文章也要常练习,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你想嘛,一天那么长,那么多事情,你记,一定是挑重点,这有助于你去芜存菁地练习。还有,你要想一整天的事,有助于你回想和记忆,一个不常写日记的人,你晚上要他立刻想起一天中发生的事,多半比天天写日记的人慢些。而且,当你想的时候,譬如想到跟谁打球、跟谁吵架、跟谁吃饭,你眼前会先浮现那个画面,这也有助于你写文章的“意象经营”。什么是“意象”?举个例子,看有些人的文章,画面如在眼前,就是意象好。又有些人,就算写景,看了半天也没概念,就是他缺乏经营意象的能力。古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指既有意象又有意念的好作品。
懂得以上几点,你写日记,一开始可以像记流水账,先训练回想的能力。进一步,只记几个特别值得写的,训练自己筛选的能力。再下一步,你可以选其中一件事,譬如别人说的某句话、你吃的某样食物、见到的某个景色去发挥,而且要换个大一点的日记本,使你想多发挥一点的时候,能有足够的空间。这下子,你写短文、长文,控制篇幅长短的能力也会进步。
这里,由“我笔写我口”说到写日记,你说,哪样难?一样也不难!最重要的是,你得按部就班地去实践。那么,从今天就开始写日记吧!而且忙的时候写十几字,闲的时候写几百字,绝不妥协地去做。我保证你作文的能力会大大进步。
人生处处有文章
试着由俗事、小事上面见到美,见到可玩味、可思想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写作,一般人都会说有没有灵感,好像文章写不好,不是自己能力差,全怪没有灵感。请问什么是“灵感”?有人认为灵感是灵气、灵思、灵动,甚至跟灵魂有关。我觉得那太抽象了,不如用比较浅白的讲法,灵感是“灵活的感动”。
一个死板的人是不容易有灵感的,你想想“一叶知秋”,才红了一片叶子或落了一片叶子,就知道秋天要来了,那感动灵活不灵活?多愁善感的人一定比较容易有灵感,因为别人还没感觉的时候,他已经感动得泪流不止了。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有感动、有伤痛、有苦闷,想要抒发,于是写成感人的文章。
写到这里,我得叹口气,因为中国的教育太重视升学,学生功课的压力太大了。当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心里只想着有多少考试的时候,他可能为别人墙头伸出的一枝花或墙缝里长出的几根小草感动吗?更甭说天光云影、竹韵松涛了。唐代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绝不是在忙碌的心情下写出的。所以他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一样啊!他在一开头就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想要有灵感,先得让自己的心灵自由。
话虽如此,如今升学挂帅,不是一两天能改的。这时候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灵已经在高压下麻痹了,碰上作文只会想到课本里的“成语典故”或“名人金句”,很难有个人见解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增加自己的敏锐度。举个例子,你现在正在读《世说心语》,眼睛往旁边瞄一眼,说不定见到的是花瓶,你有没有细细看过那花瓶?管他是俗是雅、值钱不值钱,你都可以细细把玩一番,而且就算它颜色俗,造型也不怎么样,你还是可以想办法在上面找到可爱的地方。“万物静观皆自得”“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说得对极了。试着由俗事、小事上面见到美,见到可玩味、可思想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你想嘛,如果随便一片叶子、一块石头,你都能感触、都能联想,碰上作文题目,还会没灵感吗?话说回来,如果你非走到名胜景点,非看到牡丹、芍药不能感动,是很糟糕的,那表示你的感觉迟钝了,甚至就算你还年轻,也显得老了。
老,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不再好奇。你注意,小孩多半爱看卡通片,但是有几个中年人还爱卡通?青少年喜欢科幻片,但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还有几个爱科幻?尤其半百以上的女性,爱科幻的更少(请注意,这不是绝对,只是比较)。为什么这样?说好听一点,因为人年岁大了,经历不少生活的压力,变得更实在,要看写实的电影才感动。说难听一点,因为人老了,不再灵活,少了幻想,如同皮肤老化,对冷暖变化都少了感觉。所以我说如果你还很年轻,却非名山大川不能感动,你显然已经不够敏锐,有点像老人家了。
我在青少年的时候,很喜欢爬山。台北近郊没什么大山,只有观音山、大屯山、七星山,都不怎么高,也不怎么壮,妙的是,我为那些山写的诗,比我后来游泰山、黄山写的多得多。尤其记得我有一回去台北近郊的乌来旅游,一路上景色虽然不错,但是跟我后来去过的名山大川比起来真算不得什么,可我居然感动无比,回来画了一个长卷,后来被收藏家看中,还拿去请名书法家梁寒操题诗,再送去日本京都装裱。
我后来常想起这件事,为什么少年时,即使很平常的景色都能令我感动?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那时虽然见识不广,但是有灵、有感、有行动。我的心灵像张白纸,即使最淡的色彩都能清晰地显现,又有体力、有冲力,将那感动化为行动。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少年太小,没感受过什么忧愁,但为了写词,硬是登上层楼,想要远眺天边,找些惆怅的滋味。可是等那少年老了,问他经历一生,对忧愁应该很有感触了吧!他想说,话到嘴边,还是没说。最后顾左右而言他地说:“瞧!天凉了,这秋天多舒服啊!”
各位年轻的朋友,你喜欢这“欲说还休”的境界吗?没错,那境界是挺高的。问题是当你太世故,世故到没感觉,或懒得说的时候,你也老了啊!
所以我要强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不可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不值得高兴。因为你经历大山大水之后,已经对小山小水没有感动,人没了感动,人生还能多彩多姿吗?
这里,我由作文讲到感动、谈到人生。但是这并没有离题,因为人生也是一篇作文。有一天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就是写下文章最后的“句点”。那作文内容的多寡,不在字数多少、年岁大小,而在内容,在于我们离开世界时,有多少感动、多少感悟。
至于你现在要写的作文,也一样。希望灵思泉涌,就在平常训练自己感触身边的小事吧!想想每个在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都可能一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于是那“擦身”也是一种难得的缘;想墙缝里冒出的小草,也是倔强的生命,于是获得人生的启示。
只要睁开眼睛、打开心房,其实作文并不难,因为人生处处有文章。
写作的五大元素(一)
说话、写作、采访,先想“人、地、事、时、物”,再加上动态、声音或色彩,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装潢设计。
我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电视台做记者,还是用胶片拍新闻,每次摄影记者拍的时候,我都会问他用什么“光圈”,时间久了,我自己也能判断,甚至能拍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摄影记者没空的时候,我可以自己上场。譬如有一次采访某监狱,监狱长在采访前先请大家吃饭喝酒,所有的摄影记者都醉倒了,我因为哮喘,不能喝酒,结果别人不能拍,我拍,跑了个大独家。还有个好处是,我可以按照写稿子的方式拍片,使画面跟写出来的内容一致。譬如去采访某大会,我先拍会场外的建筑,再进去拍大全景,再拍主持人说话的特写,再拍贵宾和全场。至于新闻稿则写:某某会议几点钟在什么地方举行,由谁主持,到了哪些人,会议内容如何,以及什么时候结束。
罗列这些,是要谈谈写作的五个“w”,也就是who(谁)、where(在哪儿)、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间)和wha(做什么)。前面那短短几句话,已经包含了“人、事、地、时、物”这五大元素,那不仅是学新闻的人一定要遵守的,而且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写作上。举个例子,今天老师指着窗前的芭蕉树,叫你以“芭蕉”为题,做个“短讲”,而且连一分钟都不让你准备,立刻要你开口,你能说得好吗?还是结结巴巴,才说几句就停住,因为“想不出有什么好讲的”?如果你是后者,我建议你试着用那五大元素去想想看,很可能就不难了。
举个例子,写“芭蕉”这个题目。你可以想——
“人”是你和你父亲,“地”是窗前,“事”是种芭蕉,“时”是种的时间和不同的季节,“物”是芭蕉。
于是,你可以说:“今年春天,父亲在窗前种了一棵芭蕉,没几个月,就长得高过了窗子。大大的芭蕉叶,逆光看去,绿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叶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节奏真美得像音乐。但是秋天,才冷了几天,芭蕉的叶子就一一变黄,先是黄得艳,好像枫叶一般,接着则成了焦黑的颜色。爸爸说,‘一叶生,一叶焦’,那枯了的叶子就像烧焦的一般,所以称为‘蕉’……我说芭蕉枯了怎么办呢?眼看这芭蕉就要死了啊。父亲则指着树根说:‘别操心!你瞧,这下面不是已经有小苗长出来了吗?老的还没走,小的已经生了,这芭蕉就像人哪……’”
回头看看这篇东西,不是把“人、地、事、时、物”全放下去了吗?再加上色彩和声音,画面就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现在让我们再以“大雁”为对象,把“人、地、事、时、物”和“声色”放下去,作个短文,并且假设——“人物”是“我”,“地”是“湖上”,“事”是“大雁来了”,“时”是“季节的变化”,“物”是“大雁”。
你几乎只要按照顺序,就能组合出一句话:“我看到湖上飞来许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象、声音和色彩,则变得更丰富——
“夜里听见窗外传来嘎嘎嘎嘎的叫声。早上推开窗,发现原来空空荡荡的湖面,一下子多了好多大雁,它们夏天的时候飞到北方繁殖;夏天过去,小雁长大了,天也变寒了,就一起再飞往南方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