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再问一个为什么

作者:刘墉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

本章字节:11538字

人生处处有学问。


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一颗充满好奇的心灵,


总能够由小见大,由此及彼,


从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你,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吗?


显微与望远


只要往深处着手,小之内,大之外,总会有所获得。


同样是运用光学原理,有的人发明望远镜,以观测遥远的星辰;有的人却发明显微镜,研究身边的细菌。


同样是探险,有的人乘火箭进入太空,一探广寒的蟾宫;有的人却乘潜水艇深入海洋,发掘地球的奥秘。


所以,同样是做学问,我们可以追索遥远宽广的一切,也可以探求眼前细微的事物,可以遐想,也可以慎思。只要往深处着手,小之内,大之外,总会有所获得。


学习与吸收


学习好比吃东西,吸收则是将食物转化为体能。


不吃东西怎么会有力量?不学习又如何吸收?


一位在台湾地区教英文的美国朋友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有些人花一个钟头上千元的代价,请我到他们家里教英文,但是他们只是听我讲,自己却不开口,也不背单词。他们似乎认为英文不用学习,只要找个洋人坐在旁边,‘吸收’就可以了,这实在不可能有大进步啊!”


“‘学习’跟‘吸收’不是一件事吗?”我问。


“固然不可分,但学习好比吃东西,吸收则是将食物转化为体能。不吃东西怎么会有力量?不学习又如何吸收?”


学习、审判、诊疗


判断以明理,诊视以知病,治疗以改正。


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许多是由代表不同意思的字组成。譬如“学习”,“学”是研求,“习”是练习;“审判”,“审”是详视,“判”是判断;“诊疗”,“诊”是诊察,“疗”是治疗。这些词如果拆开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义,合起来意义就相当深刻了。


唯有博学以广识,勤习以服膺,详察以知微,判断以明理,诊视以知病,治疗以改正,才能成功。


深耕


老农看着我笑笑:“难道做学问不要深耕吗?”


有一年冬天,我到乡村写生,在田埂上遇到一位老农,正准备下田,我就问:“请教您,想要丰收,第一件该做的是什么事?”


“深耕。”老农回答。


“深耕?”对这简单的两个字,我一时没能理解。


“对!深耕!就是早早下田,把泥土深深地犁起,这样土壤会变得松软而均匀,更由于泥土整个翻过来,接受了太阳的曝晒,而能减少病虫害。”老农叹口气,“我最看不惯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们总说不急,直到要插秧,才匆匆下田,浅浅犁土,然后猛施化肥。时间久了,土壤和化肥结成硬块,整个田地都被破坏了。”老农看着我笑笑:“难道做学问不要深耕吗?”


是什么与为什么


我们学习时,在“是什么”之后,总应该深一步想“为什么”。


我有一位朋友正在教小学,她说她班上有几个天才儿童,我就问:“你认为天才儿童跟一般学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很简单,普通学生通常都问‘是什么’,聪明的学生则爱问‘为什么’。”她说,“譬如教到‘四季’,对于普通学生,你只要告诉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就成了,对于天才儿童却非把四季更替的道理讲出来不可。这是因为普通学生只要知道大概,天才学生却希望深入了解。”


没想到一字之差竟然有这许多不同。所以我们学习时,在“是什么”之后,总应该深一步想“为什么”。


煮饺子


许多艰深的理论和词语都学会了,反倒忘记最基础的东西,结果功亏一篑。


某日我请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他除了大大赞美,还要求我教他制作的方法。于是我特别另外安排一天,从拌馅、擀皮,一步步为他解说。这位外国朋友非常认真地学习,不但亲自动手,而且写笔记;不但学会了简单的形式,而且还知道如何包“小老鼠”“三角”等花式的饺子。学成之后,他真是兴奋得不得了,立刻打电话给朋友,宣布他学会了包饺子,并决定露一手。


没想到才隔两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请我赶紧去帮忙,因为他煮出来的不是“饺子”,却成了一锅“面片汤”。等我赶到他家才发现,他每个步骤都没错,只是居然把饺子丢进凉水再加热,怪不得饺子都破了。


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也常犯同样的错误吗?许多艰深的理论和词语都学会了,反倒忘记最基础的东西,结果功亏一篑。


圣人无常师


今天我们虚心向别人学,明日别人可能就得来向我们请教;今天我们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明天就只好瞠乎其后。


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洋人来我国拜师学国画、国术和中文的消息,许多人因此说:“你看!洋人又来拜师了,他们的艺术、体育和文学显然不如我们,我们又何必去留洋呢?”


这句话乍听是不错,而且颇能建立民族自信,问题是“民族自信”不是“民族自大”,我们为什么不说:


“洋人的艺术、体育、文学已经不错,尚且要来中国研究,我们当然也该去吸取洋人的长处。”


法国名画家马蒂斯撷取了东方绘画的平面观念,发展出他自己的风格;美国名舞蹈家玛莎·葛兰姆采用东方舞蹈的一些“地板动作”,融入她自己的技巧。我有许多习书的外国学生,也都能将国画的方法用在西洋水彩当中。洋人固然向东方学习,但是并不囫囵吞枣,而能吸收、转化,变为他们自己创作的能源。反倒是我们许多文学艺术家,硬将西洋语法带入中文作品,或一味模仿西画,却不知西为中用、扬长避短,创造出有东方血肉的作品。


罗盘、火药、印刷术诚然是中国人发明的,问题是西洋人学去之后,而今登上了月球、发射了导弹、印刷出足以乱真的复制品,我们能不惭愧吗?


景泰蓝是自土耳其传来中国的,但是经过中国人的研究、改进,并在明朝景泰年间大为发展,而今竟成为我国的国粹,又有几人知道它早期是由阿拉伯人输入中国的呢?


圣人无常师,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韩愈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更常讲“没有状元老师,有状元学生”。不论西学中,还是中学西,都不表示谁的文化高一层。一样东西不论是西洋产生还是中国发明,都不表示谁能永久掌握。今天我们虚心向别人学,明天别人可能就得来向我们请教;今天我们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明天就只好瞠乎其后。


螺丝钉


硬填鸭的学问,远不如“真积力久”来得深入。


你一定旋过螺丝钉吧?那么你必然知道最好的方法是先找定位置,用锤子敲两下,使钉头刚好嵌入,再用螺丝刀在不让钉子倾斜的情况下,用力压着钉子,并转动钉子,使钉子由于螺旋的作用而平稳地进入。


做学问就像旋螺丝钉。先要找对目标,克服初学的障碍,再把握正确的方向后下功夫。


螺丝钉要慢慢旋入,学问也当慢慢地钻研,不能囫囵吞枣、临时填鸭。因为“强打进入”的螺丝钉远不如“慢慢旋入”的结实;硬填鸭的学问,远不如“真积力久”来得深入。


谈历史


利用前人的经验,以掌握今天,创造明天。


中国的文字,真是高妙极了,譬如历史的“史”字,下方是手的象形,中间一竖为笔,上方像口的部分,则是所书写的东西,三者加起来,成为“记事者”,也就是“史官”,或今天所说的史学家。


此外,我们也可以说:史这个字是由“手”和“中”两部分结合成的,“中”又有两种解释,一个专指“官府簿书者”,一为“执中不偏”。结合以上许多点,我们为“史”下个定义,就是“记言记事,能执中不偏、秉笔直书,存正、存真者,为史”。


史既然是记录实事,自然种类繁多:依写法的不同,有通史、断代史、编年史等;依内容分,有文学史、美术史、音乐史;乃至专谈史学发展的“史学史”和研究没有成文史之前的“史前史”;甚至风流韵事写成书,也能称为风流史、韵史或艳史。总之,只要有人、有事、有笔、能文,就能写史,即使平凡的日记,只要写得实在,都能称为一个人的“史”。


西谚说“学历史使人聪明”,也就是中国人所讲的“观古知今,鉴往知来”,一个人能知古、知今、知来,谁能说他不聪明呢?问题是,古为古,今为今,为什么看古人的事,能见出今人的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人类的世界,无论今古,人性是相似的,从基本上的嫉妒、贪婪、疑惑,到较深一层的忍耐、矛盾、妥协;从周幽王到尼禄、从恺撒到拿破仑、从日本的“大名”到中国的“军阀”,尽管时空差一大截,人性的变化却是相似的。所以,一个对历史研究深入的人,往往也是最了解人性的人。


“学历史也使人豁达”,纵观千古的兴废盛衰、荣枯消长之后,发现这茫茫人海、漫漫时空,千变万变,却脱不出历史的定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邦国定、疆臣遂,怎能不令人看破世事,豁然达观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的这两句诗,应该是对历史最恰当的解说了,因为他没有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消极,也没有杜甫“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伤,更不像李商隐发“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的惋叹。


历史没有错误,更无遗憾,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了,已经定案了,已经绵绵延延地影响下去了,也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么说,学历史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呢?那当是:


利用前人的经验,以掌握今天,创造明天。


伊顿中学


生活的环境愈简单,学习的效果反而愈好。


伊顿中学是英国著名的学府,据说由于想进的人太多,许多年轻人,才结婚,就开始为他们将来的子女申请入学。


虽然伊顿如此著名,可是当我到那里去访问时,却发现他们的教室桌椅非但不考究,反而都是千疮百孔的老古董。


“伊顿中学这么有钱,为什么桌椅设备不改善一下,使学生坐得舒服一点呢?”我问其中一位老师。


“因为桌椅太舒服,学习的效果就差了。”老师回答,“你想想,学生靠在柔软的沙发椅里与坐在冷硬的木板凳上,哪个比较容易打瞌睡?”


我点头,觉得是有几分道理。这位老师又继续说下去:“同样的道理,学生宿舍也不能太讲究,如果像是旅馆的豪华套房,附加电视、音响,必然会造成疏懒的毛病。据我多年教学的经验,宿舍愈差,学生愈爱上图书馆,功课也愈好,不就证明了一切吗?”老师笑笑,“生活的环境愈简单,学习的效果反而愈好。”


黄粱一梦与江郎才尽


枕上美梦总会落空,五色神笔终必交还,不凭真本领获得的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


你知道“黄粱一梦”与“江郎才尽”的故事吗?


据说有位落第书生,向旅途中遇见的道士诉说自己的不得志,道士就交给他一个枕头。


枕着它,书生梦见自己娶妻、生子,并做宰相,一直活到八十岁。醒来才发觉原来是个梦,而睡前所蒸的黄粱,此刻还没熟呢!这就是“黄粱一梦”。


又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某日睡觉,忽然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支笔在你那儿好多年,现在该还了。”江淹于是由怀中取出一支五色笔交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的诗句。这也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


你可由这两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示?那就是黄粱梦虽美,但只有透过道人的“枕头”才能得到;江郎的诗句虽佳,也只是靠着“五色笔”才能写出。枕上美梦总会落空,五色神笔终必交还,不凭真本领获得的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


聪明人


正因为聪明人不怕用笨方法,所以聪明。


正因为笨人自以为聪明,所以愚笨。


聪明人常用笨方法治学,他们划定年表、列出公式,再三假设、不断考证,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绝不下结论。


笨人常用聪明方法治学,他们投机取巧、乱套程式,自由心证、凭空捏造,只要有几分把握,就贸然对外发表。


正因为聪明人不怕用笨方法,所以聪明。


正因为笨人自以为聪明,所以愚笨。


芯与志


蜡烛的心叫“芯”,


人的心叫“志”。


虽然电灯早已非常普遍,但是许多欧洲家庭在晚餐的时候仍然喜欢点蜡烛,因为他们觉得那昏黄跳动的烛火,远比电灯来得有情调。


当我到欧洲旅行的时候,曾经去一个制烛厂参观,在那里陈列了各式各样的蜡烛,从不及铅笔大的迷你烛,到十几千克的巨无霸,从圣诞老人的造型,到丘比特的雕像,布置成一片蜡烛世界。


“这些蜡烛做得真是太精巧了,只可惜每个蜡烛上面都拖着一根芯,看来有点碍眼。”我说。


“怎能没有芯呢?”蜡烛店的老板似乎十分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既然是蜡烛,当然就要有芯,没有芯的蜡烛根本不能用。蜡和芯是彼此不能缺少的。没有蜡的芯,一下子就会烧焦;没有芯的蜡,根本无法点燃。蜡供给芯燃烧的油脂,芯则集中蜡的能源发出光亮,所以通常制烛的第一步就是装芯,芯是蜡烛的心,就像人的心一样重要啊!”


蜡烛的心叫“芯”,人的心叫“志”。有志向却不知充实自己,志就成了妄想,有学问却不能立志做大事,也很难有高的成就。


立志与求学就如同烛芯与蜡油,是相辅相成的。


偏方


参考书就像维生素丸,没有不吃正餐,只靠药丸就能健康长寿的。


当你生病的时候,会有许多人介绍偏方吗?那么我也送你一道方——“最好不要吃偏方”。因为你很可能因为无效的偏方而耽误了有效的治疗。


当你准备考试的时候,会有许多人向你推销“一周必胜”“联考半月通”或“考前猜题”一类的书吗?那么我也指给你一条金榜题名的途径——“先别读那些投机的书”。因为你很可能因此耽误读课本的时间。参考书就像维生素丸,没有不吃正餐,只靠药丸就能健康长寿的。


投机获胜、守株得兔的人固然有,但那毕竟少之又少啊!


x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