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永育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4:04
|本章字节:8428字
咱们先来看风向和黄梅时节的关系。江南一带最典型的谚语是这一句:“梅里西南风,老鲤鱼爬潭。”意思是黄梅季节里,如果吹的是西南风,那么天气就会晴好干旱,在高温热浪的侵袭下,潭里的水会越来越少,老鲤鱼不得不浮出水面来大口呼吸。专家指出,西南风之所以会带来高温天气,是因为这时南方已经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从它那里吹来的风,当然是又热又干,不可能下雨了。
按照民间的标准,黄梅季节应该划为两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刚入梅的前15天被称为莳天,莳天的特点是湿度大,但温度不是太高;入梅的后15天称为梅天,它的特点是温度高。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梅里西风莳里雨,莳里西风当日雨。”意思是说,如果黄梅季节吹西风,那么预兆莳天会下雨,而如果莳天里吹西风,那么预兆梅天会少雨,当地将迎来高温干旱天气。“黄梅寒,井底干;莳里寒,没竹竿”,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黄梅季节天寒,那么预兆少雨或干旱;如果莳天里天寒,那么预兆多雨或洪涝。“梅里伏,热得哭”,意思是说,黄梅季节没有结束便直接进入三伏天,那么预兆这个夏天的天气将十分酷热。
雨打黄梅脚,井底要迸坼
人们把刚刚入梅的时间叫做黄梅头,而将黄梅季节行将结束的时间叫做黄梅脚。雨在黄梅头下,还是在黄梅脚下,两者预兆的天气可谓天差地别。
“雨打黄梅脚,井底要迸坼”,这句谚语是说黄梅季节要结束时下雨,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井底的土都会干裂,也就是说,这个谚语预兆的是高温干旱。这是为什么呢?专家指出,黄梅季节临近结束,恰逢小暑节气之后,正当7月上中旬,如果在此期间下雨,表示北方冷空气能量快要耗尽,而南方的温湿气团出现突破性的强势,并控制着天空,这样,本地区上空没有冷空气与之交锋,当然不会下雨。此时此刻,完全由强势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着天空,天气稳定,晴朗持久,所以说“井底要迸坼”。当然,这是形容晴朗的天气多,并不是真正干得连井底淖泥都开裂。
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没日头;雨打黄梅脚,四十五天田发白”,说的是黄梅季节刚开始时下雨,那么阴雨天将会持续四十五天,而黄梅季节将要结束时下雨,未来四十五天内都不会下雨,田会干得发白。“雨打梅头,得转牛头;雨打梅脚,踏断牛脚”,这里的“得转牛头”,指未来雨很多,而“踏断牛脚”,形容天气干旱。另外,“雨落黄梅头,小麦逐个堆;雨落黄梅脚,车断黄牛脚”,说的也是同一意思。
黄梅季节和节气联系起来,也能预测未来的天气。在江南一带的农村,种田人都知道“芒种三日后入梅,小暑三日后出梅”。意思是说,芒种节气之后的三日,江南一带便进入了黄梅天,而进入小暑后的三日,黄梅季节便结束了。不过,如果在小暑这一天打雷,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种田人日盼夜盼的出梅就会成为泡影,当地又会回到水淋淋的黄梅天,所以有“小暑一声雷,倒转作黄梅”之说。
4月的雨水,人们称之为桃花水,民间有“桃花水多,黄梅水少”、“发尽桃花水,必有旱黄梅”的谚语,因此,每年4月雨水的多寡,也可以作为判断黄梅季节是否出现高温干旱的一个依据。
昆虫知晴热
昆虫大多长得小巧,而且毫不起眼,但它们却是预报天气的主力兵团,在高温热浪天气来临之前,它们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雨中知了叫,报告晴天到
下了一上午的雨。到了中午,雨还未停歇,但外面已经响起了“嘶——知了,知了……”的声音。
“这场雨一停,看来又得热几天了。”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王走出屋子,准备去把自家蓄水池里的出水口堵上。
“王大爷,天上还在下雨,你怎么把塘堵上了,万一水漫过池塘,路就会被淹没呀!”一个骑车路过的年轻人不解地说,“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我才没糊涂呢,这雨很快就会停,而且接下来几天都是大晴天,不蓄点水,到时秧田就灌不上水了。”
“你咋知道接下来几天会晴?”年轻人笑嘻嘻地说,“莫非你老会算?”
“你没听见知了在叫吗?”老王指了指四周,“‘雨中知了叫,报告晴天到’,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经验,不会有错。再说,我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知了啥时骗过咱?”
“好了好了,我不和你说了,我还得赶去城里干活哩。”年轻说着,急匆匆骑车走了。
到了下午一点左右,雨果然停了,之后几天,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一些蓄水不多的池塘很快干涸了,但老王家的蓄水池却发挥了大作用。
知了,学名叫蝉,是一种会飞的昆虫。蝉一般在晴好天气鸣叫,而阴雨天气则无声无息,所以农村有谚语:“蝉鸣天气晴,雨天蝉不鸣。”在炎炎夏日里,蝉鸣往往预示着炎热天气将持续,所以有“知了鸣,天放晴”的说法。不过,在雨天行将结束的时候,蝉也会叫,这时的蝉鸣往往预兆着晴好炎热天气的到来,所以有“雨中知了叫,报告晴天到”、“蝉在雨中叫,预报晴天到”、“雨中听蝉叫,可知晴天到”等种种说法。
那么,蝉为什么会预报晴好炎热天气呢?原来,这是由蝉的生理特性决定的,蝉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晴雨变化。在蝉的家族里,雌蝉都是哑巴,它们从不会鸣叫,而雄蝉则个个是歌唱家,它们靠高亢激昂的歌声吸引雌蝉,并最终赢得爱情,完成生儿育女的人生大事。不过,雄蝉唱歌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未来是阴雨天气,雄蝉们一般都不会鸣叫(即使要叫也是断断续续),因为这种天气不适合谈情说爱;如果未来是炎热晴好天气,雄蝉们就会大声高歌,争取让新娘来到自己身边。因为蝉的生命很短暂,所以有时雨天还未结束,但如果预感到未来天气会转好,它们便会起劲唱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繁殖后代,这便是“蝉在雨中叫,预报晴天到”的原因。
昆虫飞行家族的杰出代表还有蜻蜓和蜜蜂。蜻蜓是完美的飞行大师,它在空中飞行的高低,与天气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未来天气要变坏,如出现暴风雨等,它们就会飞得很低,这一方面是为了捕捉虫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空气湿度加大,它们的翅膀被粘住而飞不高,因此有“蜻蜓低,带棕衣”之说;但如果未来天气晴好,蜻蜓就会飞得很高,因此说“蜻蜓高,晒得焦”。此外,蜻蜓家族中有一种比较凶悍的独行侠,被称为黑蜻蜓。它们腹部呈灰白色,身体其他地方呈黑色。这种黑蜻蜓平时独来独往,很少成群结伙,当未来会发生干旱时,它们就会凑在一起,像无头苍蝇般飞来飞去,所以民间有“黑蜻蜓乱,天气要旱”的谚语。
咱们再来看看蜜蜂。蜜蜂也是飞行大师,不过它们的前后两对翅膀很轻薄,如果沾上湿气,它们的体重就会增加,翅膀变软变重,振翅频率减慢,飞行较困难,所以在降雨天气来临前,它们只好待在蜂巢里不出来。如果未来天气转好,辛勤的蜜蜂马上就会飞出蜂巢去采集花蜜,所以有“蜜蜂出巢天气晴”、“蜜蜂带雨采蜜天将晴”、“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蜜蜂采蜜,未来天晴朗”等谚语。
蝼蛄叫,晴天到
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子,它们长着一对硬硬的前爪,经常在土里钻进钻出。这些家伙十分怕热,经常是昼伏夜出,一般晚上911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而白天它们则躲在地下睡大觉,特别是夏天炎热的中午,它们常潜到深土层去避暑。
蝼蛄与蝉一样,不但能感知天气变化,而且也会唱歌,如果第二天天气晴好,蝼蛄在夜间活动时,就会大声唱歌,所以农村有“蝼蛄叫,晴天到”、“蝼蛄唱歌,天气晴和”的说法。据分析,蝼蛄唱歌可能是对未来天气的一种担忧,它们以此种方式互相提醒,以提前做好防暑工作。
与此类似的还有蟋蟀。雄蟋蟀也是靠唱歌捕获异性芳心的高手,如果第二天天气晴好,蟋蟀们就会摆开擂台,以对歌方式进行激烈竞争,胜利者抱得美人归,所以说“夜间蟋蟀高唱,明天天气晴朗”。
蜗牛是一种到处旅行的小家伙,虽然肩膀上背着房子,但它们特别怕热,只喜欢潮湿、阴凉的地方,每当气温上升时,它们就会向阴凉处逃跑,以免在半路上被晒死,农村有“蜗牛纳凉,第二天热得慌”的说法。所以,要是你看见蜗牛一个劲儿地向阴凉处逃跑,便可以肯定第二天是个大晴天。
“梁上君子”——蜘蛛也会预报晴雨。蜘蛛靠吐丝织网谋生,可谓是守株待兔的高手,但它们的收成也与天气息息相关:天气晴好的时候,气压上升,湿度减小,昆虫飞得欢,它们的收成就多,反之,阴雨天气压下降,湿度增大,昆虫飞不起来,它们的收成就很差。不过不要担心,蜘蛛不但会织网,而且还会预报天气哩:如果未来天气晴,它们就赶紧织网,未来要下雨,它们就把网收起来,“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蜘蛛结网准送晴,蜘蛛收网天准阴”,“蜘蛛结网,久雨必晴”,这些谚语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禽鸟知天晴
鸟儿和人类饲养的家禽对天气变化也十分敏感,未来天气是否晴好,会不会出现高温热浪天气,它们事先都会有所反应。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关注它们的一举一动,很可能就会捕捉到晴好高温天气的蛛丝马迹哩。
鸡鸭早归笼,明日太阳红
太阳落山了,但大地上仍有些火热。这时,一股凉风吹来,在院子里乘凉的人们都感觉舒服了许多。
“该下雨了,”来乡下度暑假的小张瞧了瞧天空,说,“已经有一周没下雨了,再不下点雨,人就要被热死了。”
“我看这雨没戏,明天准又是一个大晴天!”一旁的外公摇了摇头。
“外公,天上出现了那么多云,怎么会不下雨呢?”小张表示不理解。
“天上是出现了一些云,但那些都不像下雨的云。”外公指着院子角落的鸡笼说,“你瞧,天刚黑,鸡就跑进笼里去了,明天咋会下雨嘛?”
“鸡进笼子就不会下雨?”小张有些惊讶。
“你外公说得没错,只要鸡鸭早早入笼,明天很可能又是一个大晴天。”外婆把鸡笼关好说,“只有鸡鸭迟迟不回笼,第二天才有可能下雨。”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张感到很好奇。
“我们农村有句谚语,叫‘鸡鸭早归笼,明日太阳红’,意思就是说头天晚上如果鸡鸭早早进入笼中,第二天太阳一定会红彤彤地挂在天空。”外公吸了一口旱烟,说,“鸡鸭从不欺骗主人,它们预报天气准得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