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永育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4:04
|本章字节:11898字
除了气温偏高,这年夏天英国的降水量也极不正常。据气象部门统计,7月过去了大半,而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只有49毫米,仅为该地区往年7月全月平均降水量的15%。没有雨水降温,热浪越发猖獗。这一波高温热浪一直持续到8月,对当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怕而又真实的梦境。
火热悲剧层出不穷
在高温天气刚降临的那段时间,不少英国人还挺高兴的。因为过去夏天英国的天气虽然很凉爽,但天空时常阴阴沉沉,云雾较多,晴好的日子总是屈指可数,现在天天都是大太阳,这让喜欢晒日光浴的人们乐不可支:过去为了晒太阳,要跑到地中海或非洲等地去,现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日光浴,真是太幸福了!于是,那段时间去英国旅游的人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管是在海边还是公园,一群一群的人光溜溜地躺在那里,把自己晒得汗流浃背,皮肤变得像酱牛肉一般深色。
不过,在这些晒日光浴的人之中,有不少人被强烈的阳光灼伤了皮肤,在痛痒难耐之下,他们不得不到医院里就医。还有人被太阳晒晕而酿成了悲剧,在达姆勒郡康赛特地区,一名21岁的青年在房顶上晒日光浴时,不幸滚下来当场身亡。医生分析认为,这名青年可能是在屋顶晒太阳时,被高温晒晕而滚下房顶的。
随着高温天气加剧,各地的火热悲剧越演越烈:一名叫格雷厄姆·贝内特的英国皇家邮递员在送信过程中,因为气温太高突然中暑,倒地后不治身亡,死时年仅29岁;在一次出警中,两只警犬因为被独留在户外的警车上而死亡;在炽热的阳光诱使下,人们成群结队拥到河边游泳,结果在数天内便有10多人溺亡;在牛津郡的一个划船比赛中,数十名观众在高温下呐喊助威,但很快便有人因天热而晕倒,不得不被紧急送到医院;因为天热,园林工人在修剪草坪时穿着拖鞋,结果一些人不慎被剪掉了脚趾……高温热浪还导致火灾频频发生,仅在伦敦,7月便平均每天发生21次草地着火事件,其中在克里登附近的一次火灾,使一块面积大约4块足球场之大的草坪几乎被烧毁。
高温热浪天气使一切都乱了套,很多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失去知觉,甚至晕倒的症状,仅在7月的高温天气中,便有760人因为热浪而死亡。而医院也成了最忙的地方,随着英国气象局将伦敦和东南部的热浪警告由第2级提升至第3级,所有医院都进入了戒备状态,病人家属被要求缩短探访时间,以防太多人挤在病房中,而医院员工也加紧监视病房,确保温度适中。
闷罐车热煞人
高温极端天气,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得不冒着高温到单位去的上班族。由于英国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因此很多公交车和地铁都没有安装冷气。猝然而至的高温热浪天气,使公交车和地铁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车。7月17日,白天气温达到32c时,地铁内的温度更是高达36c,不少乘客因闷热而晕倒。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地,也是火车的发源地,其首都伦敦的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因此有铁路故乡之美称。持续的高温热浪,将火车铁轨也烤变形,使得伦敦重要铁路中转站滑铁卢站的4个月台必须关闭,上千名乘客的出行受到了影响。
与公交车和地铁一样,英国许多办公室、超市都没有冷气,人们冒着高温酷暑在火热的办公室里上班,与在闷罐车里一样难受,一些人因此中暑晕倒。因为担心高温可能造成员工发生意外或死亡,英国国会议员发出建议:气温达到30c时应放高温假。而工会也发出通知,呼吁雇主让员工不用打领带和穿西装,可以换上恤、短裤上班——汹涌的热浪,让素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彻底放下了面子,他们不得不打着赤膊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工作。
美国芝加哥高温热浪
美国也是一个常遭高温热浪肆虐的国家。1995年夏天,一场可怕的高温天气袭击该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短短一周之内,热浪便夺走了600多条性命。
这场高温热浪灾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该地区恶劣的自然灾害之一。
高温袭击芝加哥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芝加哥这个城市。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东临密歇根湖,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同时也是美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这个诱人的大都会,被誉为全球十大最富裕城市之一,富裕指数仅次于东京、纽约、洛杉矶,排名世界第四。美国着名作家诺曼·梅勒曾写道:“芝加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也许是美国硕果仅存的伟大城市。”
不过,这座伟大的城市在1995年的夏天中,迎来了最为悲催的一周。芝加哥的气候一年四季分明,一年中最热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9c,之所以气温不算太高,是因为芝加哥夏季雨水很多,时不时地下雷阵雨,总能将高温浇灭在萌芽状态。但是,1995年的7月中旬,当地几乎滴雨未下,高温持续不断,最终酿成了一场灾祸。
7月11日,芝加哥的最高温度升至32c,之后气温一路飙升:12日达到37c,13日突破了41c,创下了历史新高。13日之后气温稍有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上:14日最高气温39c,15日37c,16日和17日最高气温也超过30c。
持续不断的高温形成热浪,在芝加哥这座世界大都市疯狂肆虐。
600多人被热死
7月13日这天,当气温飙升至摄氏41c时,整座城市仿佛被放进了蒸笼中,热浪裹挟着空气中的污染颗粒,让人透不过气来。老人和孩子在热浪中痛苦地煎熬,不断有人热晕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这一天的高温虽然夺走了4条生命,但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市长理查德·戴利在新闻里说:“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我们慢慢来。”
但第二天,温度并没有降下来。市政府不得不开放了更多的纳凉中心,接纳需要乘凉的人,尤其是老人。全城用电负荷大增,不少公司因为没有应急发电机,不得不控制空调的使用。酷热难耐的人们跑上街头,打开消火栓取水降温,结果导致水压急剧下降,23个纳凉中心因此关闭。一批又一批的人被热晕,昏倒在街头,随后被紧急送到医院。各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不断有人死去。从14日夜晚开始,冷藏卡车在全市大街小巷忙进忙出,将尸体送走。接下来的7月15、16日两天是周末,热浪更是露出了狰狞的獠牙。救护车四处出动抢运患者,在一些医院门口,一辆接一辆的救护车排成长队,等着将患者抬下来救治。由于患者太多,大部分医院不再收容患者……死亡人数很快超过了400人,但政府仍没有把热浪当灾难对待,也没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市长戴利再一次上电视,号召市民多和家人、邻居互动,同时关心老人——这些话没有起到多少安抚人心的作用,人们反而认为,市长是在为反应迟缓推卸责任。
到了17日,又有100多人死亡。短短一周时间,芝加哥共有600多人被热死。到那年夏天结束时,全市热死人数达到了739人。
穷人成受害者
在这次可怕的高温热浪中,穷人成了灾难的最大受害者。
在芝加哥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黑人与拉美裔聚居的南区被旅行指南标注为“危险地带”,大批穷人便居住在这里,一些人甚至无家可归。当热浪袭来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降温防暑,只得用身体与高温天气抗衡。“热得无处遁形。你可以看见蒸腾的热气降落在混凝土地面上。”当年一个居住在南区的黑人居民厄内斯特这样描述。
1995年夏天,49岁的厄内斯特独自居住在芝加哥南区一栋公寓里,家中房屋简陋、窄小,而且没有安装空调。当气温蹿升到37c便不肯下来后,厄内斯特感到呼吸急促,浑身不适,为了降温,他头上裹着湿毛巾,不停地摇扇、喝水,每隔一会儿就往身上浇水,但依然感到闷热无比。“我当时身体健康,但感觉非常不舒服,也有点害怕。你知道吗?如果突发心脏病或晕厥过去,没人会发现。”时隔多年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到后怕。
热浪中的遇难者大部分是穷人,而在贫困群体中,白人的死亡率反而比黑人更高,拉美裔的最低。专家后来分析,这是因为黑人和拉美裔习惯聚居,社区关系更加紧密,大家在困难中互相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多不幸的发生。而白人则不同,白人老人们大多居住得很分散,而且随着城市诚信的缺失,人们不再信任和熟悉自己的邻居,因而在热浪来临时,一些老人在家里中暑却没人施救,甚至有的在家中去世也没人发现,所以在热浪中遇难的人,有较大一部分是独居老人。
这次热浪灾难震惊了美国,不少专家开始对如何防御热浪进行探讨和研究。而芝加哥市政府也痛定思痛,很快制定并推出了一套热灾防御系统——《极端天气应对计划》。4年后,这一防御系统派上了用场:1999年7月22日,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市政府启动了该计划,全市公共卫生部门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数百个纳凉中心,包括学校及所有市政建筑全部开启空调,免费向公众开放;提供免费班车接送居民;医院增加急诊床位……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因热灾相关的死亡人数仅有110人,《极端天气应对计划》大大减少了热灾带来的人员伤亡!
中国川渝高温热浪
2006年夏天,热浪像挥之不去的可怕噩梦,一直笼罩着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持续数月之久的高温天气,最终酿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
天府之国的干渴
四川盆地是中国的四大盆地之一,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打开中国地图,你会看到四川盆地像一颗淡蓝色的明珠,它镶嵌在巫山和横断山脉之间,长江、嘉陵江、岷江等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穿行而过,仿佛是盆地生命的脉络。
四川盆地聚居了四川和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被称为天府之国。因为常年多云雾、少日照,古人曾以“蜀犬吠日”来形容这里阴云连绵的天气。然而,2006年夏天,在持续的高温热浪天气笼罩下,天府之国变得焦渴异常。
从这一年入夏开始,重庆、四川便持续高温少雨,干旱在这一带地区肆意蔓延。两省(市)夏季的平均降水量仅为3459毫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小值。同时,重庆、四川盛夏(78月)的平均气温却创下同期之最,其中,重庆綦江县的最高气温高达445c,为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特大高温干旱造成重庆、四川两地因旱出现饮水困难1887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320多万公顷,仅农业一项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人民币。
热浪下的人们
烈日高悬,酷热无比。在四川、重庆的广大地区,人们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热浪考验。
8月中旬的一天,一位姓董的重庆市民开车出去办事。这一天,重庆主城区的气温高达43c。因为天气太热,他将车上的空调开得很足。车在高速路上开了一会儿后,他觉得口渴,于是伸手拿过车前的一瓶矿泉水,刚只喝了一口,他便“呸”的一声全吐了出来——瓶子里的水被阳光烤得像烧开了一般,烫得嘴唇生疼。他又将矿泉水边的一包巧克力威化饼干拿来一看,发现饼干上的巧克力全都化成了水。车到达目的地后,他走出汽车,热气立马将他裹住。他很快感到头发昏,脚底烫得生疼……
类似的场景在重庆和四川屡屡上演,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人们都无法逃避高温热浪的包围——
一位吉林某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这年7月在成都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自从他到成都的第一天起,便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由于经济拮据,他租的房子环境较差,而且没有安装空调。不得已,他自己买了个小风扇,但是感觉风扇吹出来的风有些发烫。晚上,睡在用凉水擦过的凉席上,片刻之后,凉席便像烙铁烙在背上一样。
重庆和成都的老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重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尽管家里的空调整天开着,但屋里的温度始终没下过35c。8月15日这天,他想冲个凉,可打开水龙头,自来水管流出的水竟然烫手。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往澡盆里加了些冰块,才勉强洗了个澡。
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们,深夜才敢走进宿舍歇息,他们的床铺热得烫手,躺上去全身马上便湿透了,他们不得不起来往床铺上洒水,然后接着再睡。
……
酷热难耐之下,商场、办公室成了人们避暑的首选之地,而在重庆,防空洞也成了老城区居民避暑的最佳去处:白天,纳凉的市民坐在防空洞里,待太阳落山后,大家拿出凉席、竹榻,在防空洞外席地而坐,直到夜深才渐渐散去,而有的人干脆带着被褥,在防空洞里蒙头大睡。
中暑者不计其数
持续的高温热浪,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成都市的各大医院,自进入7月后病人便络绎不绝,许多人不是中暑,便是患了热伤风或肠道疾病。医生们忙得团团转,有的医护人员由于天气太热,加上疲劳过累,竟然也成了病人中的一员。在气温更高的重庆市,这种情况尤为严峻。据重庆一名媒体记者统计,截至8月中旬,仅重庆各媒体报道的死于中暑的人数,大约就有30人。入夏之后,重庆市急救中心出车率高出往年10%左右。8月15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局局长称,持续高温导致中暑人群急剧上升,8月14日,重庆有6000多人中暑。到了次日,中暑人数骤然升至14万多人。
动物们也难耐高温的侵袭。8月16日,重庆巴南区李家沱一养鸡场,一天内有近万只鸡死亡。经兽医解剖,认定这些鸡都死于中暑。此外,牛、羊、猪等家畜的生存也受到了极大威胁,有的牲畜在高温下中暑死亡,而大部分牲畜由于农村出现饮水困难局面,它们被主人不得不忍痛低价卖掉或者杀掉。
大地变得一片枯黄
夏季,本该是四川盆地万物葱茏、生机蓬勃的时节,但高温热浪使得绿色一点一点地消失,在旱情严重的地区,大地变成了可怕的枯黄色:水稻田完全干涸,裂缝越扯越大,稻秧一点火就能燃烧;玉米叶子全都卷了起来,变成了黄色;竹子和树木成片成片地枯死,连一些长了几十年的老树也未能幸免。
缺水,成了村民的噩梦。人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喝的水源。据媒体报道,有位老婆婆每天走几千米山路去河边背水。有天她在路上昏倒了,醒来后发现水全漏光,不由伤心得哭了起来。有个老汉在山崖上挖了个洞,用水瓢去接细得像丝线的水流。到后来,他只能用水瓢在大石头上刮水。整整一个上午,老人只接了两半桶浑浊的泥水,但他还是笑得十分满足。
为了逃避这场灾难,农村的年轻人放弃田地的农活,放弃家园,纷纷外出打工。他们有的甚至远赴新疆等地,只求打工的收入能弥补一点大旱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