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月球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李庆鑫

|

类型:科幻·灵异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3

|

本章字节:2622字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月球始终陪伴在地球身边,尽职尽责地作为一个“卫星”环绕着地球自转和公转。人们在寂静晴朗的夜空下,都可以仰头观望到时常阴晴圆缺的月亮。人们在对月亮充满诗情画意的遐想的同时,也从未停止对月球起源的追溯和研究。


早期的科学家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提出过各种月球形成的猜想,尽管当时的天文技术不发达,这些论断没有得到天文学上的佐证,但也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之子乔治?达尔文提出了自己的月球形成说,他认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它的构成就是原地球本身的各种物质。在地球的高速自转和公转过程中,这部分物质超过了地心引力的临界点,达到了脱离地球的速度,于是被地球甩了出去,最终形成了环绕地球的卫星——月球。另一种观点恰好与之截然不同,一些科学家们认为月球的形成应当不晚于地球的形成,它们都应当是由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慢慢演变而成的。只是地球的运转速度高于月球,因此在形成过程中吸纳了更多的物质,从而变成了行星。这种假说属于“同源说”。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月球最初并非就是地球的卫星,而是太阳系中独立运动的一颗小型行星,由于运动规律发生变化最终受到地球吸引,而“降级”成为了地球的卫星。这一观点被称为“俘获说”。


20世纪末,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断深入,使得一些新的月球形成说更具有科学的理性。1986年,美国科学家本兹和斯莱特里、卡梅仑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说”,说明了月球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在太阳系演化的早期,一枚由星子合并形成的原始火球和当时的原始地球以5公里每秒的速度相撞。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的尘埃飞离地球,形成了早期的月球。这一观点得到了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理论的支持,成为了目前关于月球形成的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


然而,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各种更为匪夷所思的月球形成说不断出现,也都在寻找各自的证据。其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当属“月球人造说”。当然,这里的“人”不一定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人类,而是说月球有可能是史前文明或外星文明的杰作。这一观点也并非是无稽之谈,它的提出源于人类天文观测领域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对月球的不断探索中发现,月球与其他自然形成的天体具有极大的差异!首先,从大小上来看,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27%,而作为太阳系邻居的木星的13颗卫星中,最大的也只有木星的35%。其他诸如火星、土星的情况也都是大同小异。这就证明,其他行星的卫星中没有直径大到母星近三分之一的,而只有月球是唯一的特例。其次,天文学观测表明,目前已知的天然卫星,其运行轨道都是椭圆形的。然而月球的运行轨道确实近乎规整的圆形,这几乎与人类发射的人造卫星相同。最后,20世纪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成功完成,他们在登月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月球的震动状况,带回的科学数据表明,月球的内部绝非像地球一样是充满的,而更可能是空心的!这就不应当是自然形成的天体所具有的特征。


难道说月球真的是人造的?这一说法无疑让本来已经逐渐清晰的月球形成理论蒙上了一层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