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圣荣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9
|本章字节:9976字
6儿童的情绪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方面取得的成功是令人瞩目的,因此有很多人向他寻求心理咨询与指导。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母亲向弗洛伊德寻求帮助和指导。
“弗洛伊德先生,最近我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让我的情绪变得很糟,还让我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您能为我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吗?”
“不要着急,慢慢说,我想我愿意倾听并帮助你解决问题。”弗洛伊德面带微笑地说道。
“我的孩子在现实中非常容易情绪化。每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情绪就会瞬间发生变化。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他想吃一块糖,当我告诉他吃糖会对牙齿不好时,他竟然气得直跺脚,还提出另外一些要求表示不满。这时,要么抱着他,要么让他吃糖,否则,他的情绪是不会好转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化让我非常苦恼,有时我也会被他的这种情绪所感染。”
弗洛伊德听完后说道:“孩子出现情绪化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这种频率要比成人高很多。当然,尽管属于正常现象,但也不能纵容。正确的做法是当他们闹情绪时,不用眼睛看他们,最好暂时不理他们,开始他们或许会感到不适应,可时间一长,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
弗洛伊德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当孩子到了会走路的时期,他们内心便萌生出一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孩童时期特有的。有自发性表现的孩子,经常想做出一些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事情,而且一旦不满意,轻则大声哭泣,重则乱发脾气、扔东西。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确实令他们伤脑筋,而他们的应对方法通常是制止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种行为反而会令孩子更加不满。因此,在弗洛伊德看来,父母不应总是限制孩子去做某些事情,而是应该让他们去做。因为一旦出现了让孩子感觉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会本能地大声哭闹,这虽然是情绪上出现了很大波动,但并不一定是针对别人。
很多时候,孩子发起脾气来,喜欢用哭闹作为表达抗争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会让父母倍感无奈。一旦父母“投降”,也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那么孩子就学会了用发脾气的方式来控制父母的行为。显然,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培养以及成长都是不利的。其实,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持放任态度,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了解孩子闹情绪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够找到根源,并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事情的发展就可能对父母有利一些。
弗洛伊德经过分析认为,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
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吃食品、玩玩具等,就会通过哭闹的方式实现。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此前有过成功的先例。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大声哭泣,父母就会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对这种方法形成一种依赖,在每次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时,就会照搬此法。所以,孩子如果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有必要进行制止,决不能因为图一时心静而落入孩子的“圈套”。假如孩子已经形成了这个习惯,父母也是有办法纠正的,即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予以坚决回绝,并坚持到底。对于孩子哭闹时采取的劝说无效,可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也就是任其闹情绪。当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哭闹父母也不会理会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败”的感觉,当他们经历的“失败”次数越来越多时,乱闹情绪的情况就会消失。
(2)为了逃避责任
孩子虽小,但他们同样有一定的心理。很多时候,当孩子犯了错误,担心受到父母的责罚时,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曾经将孩子做出的这种行为看成是“先发制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区别对待。假如是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犯下的错误,父母只需要告诉他如何做就行,没有必要责罚他。如果是孩子有意识地犯下的错误,父母就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让他们意识到哭闹并不能逃避责任,这样一来,孩子在心理上就会逐渐加深印象,大大地减少了此后哭闹情况的出现。
(3)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渴望被关注的心理特征。如果没有人关注他们,他们就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抗议。比如,父母在做其他事情时,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冷落了自己,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孩子就会本能地通过释放情绪的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以为这是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应该放下手中的工作转而去陪孩子,这样一来,孩子此前释放出的情绪很快就会消散。
(4)受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的情绪很难控制住,那么孩子的情绪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外,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比如母亲袒护,父亲管教,这样就会让孩子有恃无恐,因为他们感觉到有了“靠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任其发生。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此外,弗洛伊德还分析出了儿童情绪化行为的一些特征。
第一,行为的无理智性。在很多人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行为是具有计划、目的以及意识性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的情绪化有时却缺乏这些。一些人经常会出现“跟着情绪走”的情况。从儿童的情绪化行为上可以看出,当他们的内心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段地发泄情绪。显然,这就是跟着情绪走的集中体现,也是行为无理智性的最大特点。
第二,行为的冲动性。很多时候,人做出的行为是受自身意志控制而产生的。但人的情绪化行为在一些时候就会显得很冲动,同时这也是意志控制力弱的表现。一旦遭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情绪就会爆发出来。虽然带有情绪化行为的冲动看似蕴藏着强大的力量,但它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是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化。就拿儿童来说,当父母没有满足让他们吃一块糖的愿望时,他们不满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虽然情绪爆发的时候会让父母感觉到力量的强大,但过不了多久,孩子的情绪化就被父母的一块糖稀释掉,最终孩子也会破涕为笑。
第三,行为的不稳定性。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而且它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变得非常稳定。但是,人的情绪化行为却不是稳定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情绪的快速转变。比如,一个因为父母不让玩泥土的孩子放声大哭时,他似乎想让哭泣声一直持续下去,以便让父母同意让他玩泥土。父母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得不答应了孩子玩泥土的要求。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前孩子脸上的“阴云密布”已经转变成为“阳光灿烂”。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确实让人倍感意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就是儿童最真实的写照。
第四,行为的攻击性。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很容易将自己受到打击产生的情绪表现出来,并发起攻击。而这种对外部的攻击,有身体力量方面的攻击,也有语言或表情方面的攻击等。比如当孩子在百货商店看上一款玩具后,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可父母以家里玩具多为由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就如同炸弹一样,瞬间引爆。轻则对父母哭丧着脸或者通过言语表达内心的不满,重则会通过拍打父母身体的方式发泄心里的怒火。
以上这些就是弗洛伊德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儿童情绪化背后隐藏的玄机。他始终认为,儿童在某些时候的情绪化表现要比成年人多很多,这不仅与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有关,还和他们的成长经历等方面密不可分。通过这些分析,相信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情绪分析术不仅有价值,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7艾伯特王子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口吃
第8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二儿子艾伯特王子由于患有口吃,而无法在公众面前进行演说。这让他非常苦恼,他的妻子也千方百计地为其寻找能治疗口吃的人。最终,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医生被选为他的主治医师。然而,艾伯特王子对治疗师大多持有排斥心理,他甚至会因治疗师产生暴怒。但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并没有在意这些,他分析认为艾伯特王子的内心一定藏有深深的创痛,而这也是导致他口吃的关键因素。于是,他对艾伯特王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圣诞节将至,艾伯特王子的父亲发表了全国广播演讲,然后鼓励儿子继续发表讲话。此时的艾伯特王子愁容满面,他产生了急躁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可能发表演讲。当艾伯特王子面对话筒说不出一个字的时候,他的父亲大失所望。情绪处于极度沮丧的艾伯特王子突然想起治疗师对他说过的话:“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人总是会做出选择。当思想放松,集中精力时,自身的行为就会变得自信,从而变得更加勇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艾伯特放松了心态去接受治疗师的治疗,虽然进步很快,但心理障碍依然存在。当治疗师问他平常说得最顺的一句话是什么时,艾伯特竟然怒喊道:“忘记我说过的话!”此时的治疗师意识到了艾伯特内心的压抑。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及心理辅导,艾伯特王子的口吃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一次战争演说时,他终于发出了声音,而且其声音让所有人都为之拥戴。就这样,艾伯特王子从一个在公开场合不能发出声音的人变成了在公众面前进行慷慨激昂演说的人。
艾伯特王子的转变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实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但或许很少有人去分析导致他出现口吃的真正原因。其实,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权威人士弗洛伊德来说,他在很早以前就分析出了情绪出现高度紧张或者焦虑后产生的影响。他说过:“当一个人由于自身情绪的波动或者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其心理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当内心的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出现言语不清的情况,甚至有人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艾伯特王子在演说时出现的情况恰恰和弗洛伊德的分析相吻合。由于艾伯特王子在心里极度渴望演说成功,所以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极度紧张,当这种紧张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便会导致他说不出话来。
此外,弗洛伊德还分析认为,情绪紧张导致言语不清或者说不出话的人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就拿艾伯特王子来说,他从小生长在名门贵族中,他的父亲对他的管理非常严格,而他提出的要求也大多会得以满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缺少一定的自主性,久而久之,性格方面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当他们长大以后需要独自去面对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这些事情需要他们亲历亲为,别人不能替代自己去完成,他们的心里便会焦虑不安,随着这种焦虑情绪的加深,他们自身的行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话时言语不清或者说不出话来。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属于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在弗洛伊德看来,当个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心理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得到及时释放,那么将会加重个体的焦虑情况。这样一来,焦虑的情绪就好比是疾病一样深入到个体的机体中,并释放出“病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弗洛伊德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理修复术:
(1)用深呼吸调整自身的情绪
个体出现情绪紧张之时,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紧张的情绪就需要做出调整。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施呢?弗洛伊德认为,当出现紧张的情绪时,要尽可能地调整自身的呼吸频率。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紧张时的心跳频率非常高,如果不能控制自身的情绪,只会让心跳频率越来越快,从而不利于情绪的释放。因此,个体在出现紧张或焦虑的情绪前,不妨进行深呼吸,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2)思想放松
研究发现,人在思想放松的状态下,更能表现得从容镇定,从而有效地避免情绪上出现的紧张。弗洛伊德曾说过:“缓解情绪紧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身的思想得以放松,因为个体在放松的状态下更能理性思考问题,并且更能排除内心的恐惧或焦虑。但如果思想上得不到放松,不仅会增加心理上的压力,还可能让自身情绪变得越来越紧张。”
其实,通过弗洛伊德的这些分析,艾伯特王子之所以会出现严重口吃的问题也就浮出了水面,即这是他的情绪出现紧张或焦虑后的一种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