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灿烂的阳光(2)

作者:东方笑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5

|

本章字节:8462字

谎言未必真的可恨,在很多情况下,说谎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了自己或者是为了其他的人。如果谎言真的能够为他人创造幸福或是减轻烦恼,那么也不妨一试。


让孩子自己走


把每一项挑战都看成机会,把每一种成就都看成是人类不屈服的创造性的象征。


梭罗


安丽斯在芬兰的住所前后都是树林,却有不同的风景。


前面,一片平地,上有两架秋千,一间小屋,几条凳子和一个大棚,棚内地上铺满沙子。


一天,两个4岁模样的孩子拖着船形的滑雪板,上面放有小书包、靠垫、小铁铲和小畚箕等,踩着齐胯深的厚雪,连跌带爬地推开小屋的门,进去了,门关上了。好半天好半天,不见出来,她好奇,又着急,室外是-10c啊!维德说:“不用急,他们肯定玩得正欢呢。”时间一长,她发现凡有民居的地方,都有这些器具,专为孩子们准备的。凳子是休息的,秋千是练胆量的,木棚是供孩子们在大雪覆盖时照样有一块沙地可以活动。小屋内有小桌子、小凳子,板壁上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画,是孩子们活动的小天地。活动的内容,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活动结束,他们也许讲给大人听;如若不讲,大人绝不去问;如果父母陪同来,只能在门外等候,也不许偷看,不然就是不尊重人,也算侵犯隐私权。


后面,一个土丘,满是松柏,覆盖着厚厚的雪。下了土丘不远,是一所九年制的学校。学生们往返于学校、家庭,宁可“翻山越岭”,也不愿走平地绕圈子。这对大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况且他们中有人还带着滑雪工具,伺机便滑一程;而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困难就大得多了。这些孩子们背着那大而沉的双肩包,足以遮挡住他们的上身。没有大人接送,全凭他们那穿着连衣皮靴的小脚,插进齐股深的厚雪,又拔出来,再插再拔,慢慢地向前挪动。有的脚拔不出来,想用手撑一下帮忙,结果手也插进去了,人便趴在雪被上。这时他们不叫不哭,不企求别人帮一把,安丽斯见过多次,孩子走路跌倒了,或者陷在雪地里了,大人就站在旁边看,不吭声,不指点,硬等孩子爬起来。一次去滑雪场,见一男子后面跟着一个小孩,最多5岁。不一会儿,孩子就陷进雪里动弹不得了。那男子只管向前走。安丽斯大步上前,想抱起孩子。男子觉察了,摇手阻止安丽斯,咕噜了几句,继续向前走去。孩子不哭,不急,只是努力地拔出小脚,但没站稳,便顺着坡势滑向人行道;爬起后,又走上雪坡,追赶那位男子。


挪威一个小儿科研究中心的医生说,北欧四国对孩子跌倒的态度是:丹麦,父母立刻哄而安慰;瑞典,父母马上研究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再发生;挪威,父母叫孩子站起来,不要哭;芬兰,父母不骂,不安慰,由孩子自己爬起来。陪安丽斯去滑雪场的凯昂告诉她:那男子的“咕噜”,是说“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


教育是对父母心智的锻炼,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父母智慧的参与。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孩子通常不需要娇美,他们要能尽职负责,过度的溺爱与娇美等结果是侮辱。


怀念


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细心地帮他弄明白一些事情,让孩子的心灵不再迷茫。


切丽


伏伊的儿子勒克小时候,总喜欢坐在他膝上看电视。三岁的孩子已能够清楚地判断真实与虚幻的人和事。他知道车祸、火灾、宇航员是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而蝙蝠侠、蛙人、星球大战则属于虚幻世界。惟独恐龙,他似乎永远分不清它到底属于哪个时空。


他无法理解这个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而今却灭绝得不见踪影的庞然大物。伏伊越是对他解释就越是平添他的困惑与愤怒,按他的逻辑:凡是现在看不到的东西就意味着它从未存在过。


一天,电视中正在播放缅怀美国前总统林肯生平的纪录片。当冷峻的总统驾驶马车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勒克仰脸问伏伊:“那人是谁?”


“亚伯拉罕·林肯,以前的美国总统。”


“现在他在哪儿?”


“他死了。”


“他没死!他不是还在驾车吗?”


儿子目不转睛地直视着伏伊的眼睛,好像要看出伏伊是否在戏弄他。


“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


“是的。”


“他的脚死了吗?”


他一脸严肃的表情,使伏伊忍俊不禁大笑起来。


“林肯事件”后,勒克把生死问题视为头等大事,他的小脑袋似乎深深地陷入对这一古老而又永恒问题的思考之中。从此以后,每当他们到林中散步时,都会格外留意林中死去的小动物。


伏伊趁机向他解释世间生死之道。对一个3岁大的孩子讲这种问题,伏伊从心眼里感到有些过分,可勒克却听得津津有味。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身体死后,还有另一部分仍然活着,那就是灵魂。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总有人认为那是真的,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怀念’。”


时光飞逝,一年半后,勒克的曾祖母去世了。按照生活习俗,要在家中对亲人的遗体做殡葬准备。他们还要给老人守灵。


一时间,老人的房间里来了许多宾客,他们纷纷前来缅怀老人家生前的快乐、幽默与和善。


伏伊牵着勒克的手,走到祖母遗体前瞻仰。然后勒克把伏伊拽到一旁,一脸庄重地盯着他,轻声说:“爸爸,那人不是老奶奶。老奶奶根本不在那里面!”


“那她在哪儿呢?”伏伊问。


“正在别的地方与人说话呢!”


“为什么你要这样认为呢?”


“不是认为,是我知道。”


霎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他们互相凝视着,一动不动。终于,他开口了:“这就是怀念吗?”


“是的,勒克,这就是怀念。”


伏伊怀着近乎敬畏的心情欣喜地望着儿子,他相信他刚刚弄明白一个人类最为深奥的道理。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正确的引导超过了千万句喋喋不休的解释,相信孩子的理解力,不要把他们的思维能力降到太低的水平。


一言既出


贪婪使最美丽的颜色失去光彩,使最善良的人迷失方向。


爱默生


到纽约,不去看看闻名世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会是件憾事。这间由100多个基金会,200多家大公司及50多万会员鼎力支持的民营机构,收藏了数十万件价值连城的物品,实在值得一看再看。


摩根第一次去参观时,刚好在一楼的摩根纪念馆欣赏闪光晶亮的各种宝石:忽然,一位男导游迅速脱下夹克,盖在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的一个缺口上,再将带来的游客叫到跟前:“你们看着,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吧!这位女士请你过来一下!”这位游客走到前面,导游员将夹克像变魔术似地拿开,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大声叫了起来。


随着这一声惊叫,摩根和其他游客涌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里面竟然是耀眼闪光的紫水晶。导游说话了:“这块石头有个动人的故事。它原本是弃置在一个佛洛里达人家的后院里。有一天,主人因石头有碍观瞻,就叫人来把它搬走。谁知就在搬上卡车时,工人一时失手,石头掉在地上,碰裂了一个口,大家就像你们刚才一样,都叫了起来,因为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石头,而是一块紫水晶。主人知道真相后,平静地说:“这块石头,我本来就是要丢掉的。现在虽然发现它是宝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我决定不占为已有,而将它送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导游员讲完故事后,全场肃静无声。


人如果陷入野心与贪婪的沟壑,深不见底,就难以再爬出来,就会沦为物欲的囚徒,失去快乐、自由、平和的心境即使拥有很多财富,也一样不快乐,快乐与财富不是成正比的。


在接受中改变


当你全盘接受现在的自己,改变则显得轻而易举,再也不必为不好的自己大加挞伐了。


马塞汀


卡拉从未尝过约会的滋味。自少女时期至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她仍视此如畏途,一想到便觉头皮发麻,根本毫无乐趣可言。卡拉当然不能明白,为何其他人能够乐此不疲呢?约会或与人交往看来似乎充满着不安、期待、失望和心痛的感觉。


当卡拉和一名男子坠入情网后,她的恋爱恐惧症又犯了,她不停地揣测:这个周末他会打电话来邀我出去吗?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打呢?他对我的感情一定不像我对他那样多。为什么这种事总发生在我身上呢?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或许是我有些地方有问题。


就这样,卡拉会在脑中编织无数的幻想,再自下断语,结果她开始自疑、自怨,觉得受伤或失望。


几年前,卡拉学会健康心智,生命开始有了多样化的转变她在工作上更加自信,和家人更能和谐相处,只是她对约会的踌躇不安仍旧持续。约会这件事还真的像个地雷,触碰不得。


无论如何,卡拉内心的洞察力却巧妙地为她铺好了约会的坦途。关键点在于,她不再借由分析问题而改变自己,评断自己,或接受所有的建议,而是去接受现有的自己。卡拉发现结果很矛盾:当她接受自己特有的个性,说也奇怪,改变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只要自己又陷入不健康的思考模式,卡拉就会警觉地对自己说:“嘿,老毛病又犯了,也许下次我不会这样。”总之,卡拉不再对自身的不完美耿耿于怀,这反而让她能自其中脱离,重获洞察力,并借此导引她的言行。


卡拉开始接受自己不懂人际交往的事实。一旦她坦然接受,而且不带任何批判的态度后,卡拉反而学会谦恭。她知道她对两性相处十分陌生,也不懂该如何跨过这个门槛,但她并不因此而气馁,卡拉虚心学习人际关系之道。她说:“如果我在两性关系上的盲点像是路中央一个25吨重的石头,那么自我接受就像是炸药的导火线,足以把石头炸得粉碎。接下来的步骤才是学习相处之道。”


卡拉向深谙个中要领的朋友请教,问他们:“你怎么邀人出去?被拒绝时你怎么处理?”对卡拉而言,要开口向一名男士邀约,其难度就如同跟他求婚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听完朋友们的建议,卡拉照着过来人的方法,打电话给一名男子,和他聊天,等到时机对了再邀他出来。卡拉心想,要我和人聊天并不是件难事,没什么好怕的。她以前从不敢幻想自己会和一名男子有什么对话,但依样画葫芦后,约会看起来似乎没那么遥不可及了。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