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辑一人生的况味(3)

作者:阿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

本章字节:7446字

随后的日子,少年人找到一户渔家,每日里随之一起出海。大多数时候,海面一望无际,波澜不惊,静谧广阔的天地里自有一种美感。少年人试着从中领悟对站桩有用的东西,但总感到似是而非。


直到有一次,少年人随之出海的渔船遇到了罕见的风浪,那种狂暴无边的动静,那种吞噬一切的气势,让少年人以为自己就要葬身在其中了。


不过,在渔夫的神奇操控下,渔船最终竟然冲出了风暴的范围。而一出这模糊的边线,天地又重归宁静祥和,不得不叫人啧啧称奇。


经过这一阵仗,少年人却是猛然间想通了站桩的窍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于是他回到形意拳师傅的身边,向师傅讲述了自己的感悟。


师傅听完少年的想法,十分满意,让他再站一遍桩给自己看。


少年人于是立定,双手掌心上翻,身体微蹲,双足与肩同宽,随呼吸手心下压,至丹田处不动,然后深呼吸,浑身的肌肉也随着呼吸缓缓地做出细微的调整,重心的前后也随着呼吸的韵律而做出细微的调整。


如是一番,少年人终于将师傅要求的站桩完成了。


形意拳师傅见此,点头说:“形意拳的桩便是如此,并非‘死’桩,而是要求动静结合的一种桩法。你能领悟到这点,便是入了门了。往后你就按照这个理解去站桩吧,站好了桩才能练出好拳。”


点睛智慧


世间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众多事物互相联系才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事物,而是要将其放在相互联系的事物当中,弄清楚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在理清各种头绪的情况下做事情,也能够事半功倍。当然,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含了一些相对立的事物,但是,对立也意味着统一,以综合的眼光看待事物才是一个真正的做事者的态度。


§§§第十一节人是大地一微尘


老祖宗说话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译文:我们的身体都不是最亲近的事物,何况身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包容一切的大地都是虚幻的,何况大地之中渺小的我们。


过来人的故事


东晋时,取官沿用的是曹魏时留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因此,若想为官,非得首先参与定品集会,在集会上向中正官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接受按照寒门与士族的界限来定品。一般,寒门最高只能定到六品,而士族最低也不会低于六品。


有位寒门士子,苦心准备几年,打算在九月九登高雅集之上好好表现一番,好争取寒门最高的六品。


到了九月九这一日,寒门士子拾掇好之后便开始徒步向目的地赶去。


一路上天气尚好,没有任何不利于行路的因素,寒门士子心中也是暗自庆幸,并以为此乃好兆头。


可行到半程时,他却遇到了一桩晦事,乡间某一户人家死了长辈,召来众多人士,一路吹吹打打地迎面而来。


寒门士子心中暗道一声晦气,遂加快脚步,想尽快与之错开。不过,对方人数太多,几乎将大路全部占据,要想通过,总不免要从人群中穿过去,而这在寒门士子看来可能会沾染上不好的气息,为了前程着想,他便乖乖地躲到大路边,静等对方先过。


送丧的人群中,有个做法事的和尚,只见他一路走来,口中念诵着什么。待到这个和尚经过身边时,寒门士子方才听清他口中所诵:此身不过一具皮囊,身死不过是舍去这身皮囊,而后便是真正的自由,可达于极乐世界,享无边清福。


东晋时,人们往往喜好谈玄论道,所以佛学上的一些说法颇为流行,士子们若想被人高看一眼,这佛道便需多少涉及一些。


听到做法事的和尚口中所诵,寒门士子不由自主地思考:佛说这身躯皮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承载思想的载体罢了,随时可以抛去,所以这身躯并非我最亲近之物,不然为何可以舍弃?


做法事的和尚渐渐远去,依稀还能听到一些模糊的词句:万物皆为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寒门士子接着思考:万事皆幻,这天为幻,这地亦为幻,它们不过是我眼中所看到的东西罢了,我若闭眼,则一切归于虚无。


他抬头看了看天,低头看了看地,又眺望了下不远处的山,那里便是此次登高雅集定品的集会地。寒门士子忽然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既然连我这具身体都并非亲近之物,随时可以舍去,那么,我此番兴致勃勃地来求名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形骸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形骸之外的各种长物。这天地看似广阔无边,却仍然是虚幻的,就好像露珠、闪电,这些都与我之思想隔着形骸身躯,而形骸身躯与我之思想也有着鸿沟,所以天地皆为虚幻,如此说来,天地间渺小的我们更是虚幻了,那么,我所追求的所谓品级,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到这里,寒门士子忽地失去了参加定品的兴趣,转身便回去了。


点睛智慧


这世上很多事情原本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我们每日里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奔波来奔波去,吃饱饭之后我们会想要吃的好,于是各种饕餮美食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穿暖和之后,我们又想要穿的好,各种花哨的名牌的服饰进入我们的眼帘,再之后我们想要汽车、洋房,等等,追求永无止境。然而,我们的这具身体对我们来说都是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那么,我们追求这些注定成空的事物又有何意义呢?


§§§第十二节看破生死,参破名利


老祖宗说话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译文:看破了生死,活着自在,死了也自在;参透名利,不管是得与失都不会放在心上。


过来人的故事


某一天,了空禅师在院子里静坐参禅,三个信徒进来拜见他,问:“都说信仰我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是为什么我们信佛这么多年,却并没有觉得痛苦减少,反而感到苦恼越来越多呢?”


了空禅师睁开眼睛,单手施礼,说:“信仰我佛,并不能改变发生在你们身上的事情,改变的只是你们的心境,痛苦与否,也只是你们心中的感受,而与事情无关。”


三个信徒睁大眼睛惊奇地问:“怎么会和事情无关呢?痛苦不是因为事情的不利而产生的吗?”


了空禅师平静地说道:“我且问你们,如果你们在路上捡到一串铜钱,你们会有怎样的感觉?”


三个信徒说:“自然是很高兴了。”


了空禅师又问:“那反过来,假如你们在路上丢了一串铜钱,你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个信徒互相看了一眼,然后一齐说:“自然是觉得难受了。”


了空禅师点了点头,接着说:“假如有一个前提,你们本身并不在乎这串铜钱,它可有可无,无论是捡到还是丢了一串铜钱,对于你们的生活都没有影响,这时你们又分别会有什么反应呢?”


三个信徒低头想了想,然后回答说:“那我们不会觉得快乐,也不会觉得难受。”


了空禅师呼了一声佛号,然后笑着说:“你看,信仰我佛其实就是让你们对一串铜钱感到可有可无的过程,能够无悲无喜,苦恼自然越来越少啊。”


三个信徒想了想又问:“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做到这种无悲无喜的状态呢?”


了空禅师回答说:“这其实也不难,只要弄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窍便可以了。”


三个信徒面面相觑,等着了空禅师继续解惑。


了空禅师顿了片刻问:“在你们看来,生是否欢乐,死是否悲哀?”


信徒纷纷点头称是。


了空禅师说:“既然生是欢乐,为什么你们还要向我诉苦呢?既然有这么多的痛苦与难受,为什么死亡又不能理解为解脱呢?”


信徒们哑口无言。


了空禅师笑着说:“你们看,痛苦与欢乐只是在心境上。只要理解了活着为何,便能时时快乐;只要能够理解死亡是解脱,就能不惧怕痛苦,从而随心自在,无忧无虑。”


见几位信徒都陷入沉思,了空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便打算继续给予他们指引,于是问道:“那么,现在你们再回答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三个信徒思考了一会儿,甲回答说:“我活着,拼命地劳动,为的就是老的时候能够钱粮满仓,子孙满堂,而后代也能够受到我的余荫而活得很好。”


乙回答说:“我活着,是想让自己的名字在这世间留下一点痕迹,所谓雁过留声,人死留名。不然,这世间岂不是白来了。”


丙回答说:“我觉得,活着就是活着,得过且过罢了。”


了空禅师摇摇头,先对甲说:“你认为有了钱财利益就有了一切,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了很多金钱却仍然感到烦恼呢?”


甲想了想,低下了头。


了空禅师对乙说:“你渴望名利,为什么有些名满天下的人常常抑郁寡欢呢?”


乙答不出,也低下了头。


了空禅师对丙说:“你认为人活着便是什么都不想吗,那么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丙也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