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龙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08
|本章字节:12502字
小和尚一吐舌头,说:“师傅啊,这经书太艰深难懂了,你让我光这么读定然是领悟不出什么东西的,不然您给我一条一条地讲解吧。”
老和尚板着脸说:“我记得前些日子给你讲解过一次。”
小和尚苦着脸说:“师傅您前段时间的确给我讲解过,可是徒弟愚笨,又给忘记了。”
老和尚气道:“你这顽徒真是,为师不是和你说过吗,光靠为师的讲解你无法真正领会经文中的精妙之处,其中的深意亦无法用言语来点破,所谓会心之处,当以不解解之,你切记今后要多多自己用心去领会,如此才能深刻。”
小和尚点头,说:“徒儿晓得了,经文乃是精深语言,今后定然心领而神会。那么,对待其他繁杂的言语又当如何呢?”
老和尚说:“平常的言语当以平常之心待之。”
小和尚接着问:“那么无稽之言呢?”
老和尚先是反问:“你以前听到无根无据的话,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相信了结果如何?不相信结果又如何呢?”
小和尚回答:“一般是不怎么相信,若是相信了定然没有什么好结果。”
老和尚说:“是了,既然如此,无稽之言你不听便是了,理它作甚?”
点睛智慧
有些东西是言语表达不出来的,这些东西有自己内在的意境,而且十分抽象,言语对于这类东西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真正要完全掌握,则必须依靠自身去领悟,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稽之谈,往往是言者无物,这种话,不听也罢,完全没有益处,若是当真的听了,反而会造成很多的麻烦,惹来无妄之灾。
§§§第六节“笨”一点才有市场
老祖宗说话
名利场中,难容伶俐;生死路上,正要糊涂。
译文:在名和利的世界里,容不下太聪明的人;在生和死的道路上,需要保持一点糊涂。
过来人的故事
汉景帝时期,有个叫辕固生的博士,乃是学富五车之人。
有一次,喜好清净无为理论的窦太后闲着没事,就找来辕博士探讨探讨一下道家学说。不过这位辕博士呢,乃是正宗的儒家学派,一向看不起其他的学说,他觉得真正的聪明人都应该是儒家的忠实拥泵,所以,窦太后找他唠嗑,纯粹是城隍庙里拜菩萨——找错了人。
这位儒家粉丝辕博士在听了窦太后的几句“道可道,非常道”后,果然十分不屑地说:“这不过是乡下人的言论罢了,没什么值得探讨的。”
都说聪明人往往栽在自己所谓的聪明上,辕博士自作聪明的发言一下子便触怒了窦太后。本来嘛,就算你看不起人家老子的学说,搁在心里也就行了,偏要口没遮拦地说出来,以表达自己高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这下好了,人家领导不爽了!
窦太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沉着脸说道:“是啊,《老子》是乡下人理论,怎么比得过你们儒家高高在上一板一眼呢?”说完,就叫人将辕固生博士扔进了野兽圈,跟野猪玩“勇敢者的游戏”去了。若不是景帝看他可怜,临时塞给他一把小匕首做武器,最后还不定被野猪玩成怎样呢。所以说啊,身处名与利的世界,一定不要太出风头或表现得太过聪明,出头的椽子先烂便是这个道理。
相比于聪明人,笨人有时候反而会比较吃香。汉武帝时期,有个叫石建的丞相,还有个叫石庆的齐国相,当然,从姓氏可以看出他们两个是一家人,他们事实上也是兄弟。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呢?其实也没什么,就是相比于其他人显得比较愚笨而已,不过,古代人比较喜欢用委婉的话来表示相同的意思,其说法就是:老实本分。
这两人老实本分到什么程度了呢?有一次,石建上奏章给皇帝看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交上去的奏章中的“马”字少写了一点,顿时脸白如纸,心跳不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完了完了,这回是滚水泼老鼠——在劫难逃了。”另一次,老二石庆跟着皇帝出游时,皇帝问他驾车的马有几匹时,石庆这个“实诚人”居然真的下车一匹一匹地数,而且数一遍还觉得不放心,非要再数几遍之后才去报告皇帝。
史书上记载,他们在职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没有办过任何一件值得书写的事,大多数时候,在朝堂上纯粹是摆设。可是啊,就是这么两个“笨人”却一直活得很滋润,为啥呢?因为皇帝知道他们底细啊,用他们实在是太放心了。所以啊,蠢笨糊涂未必是坏事。
点睛智慧
善水者溺于水,善骑者坠于马,聪明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聪明而惹来祸事。况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世上,表现得比大多数人优秀,尤其是表现得比那些天生地位比你高的人优秀,并不是什么好事,招来嫉妒与迫害那是肯定的,所以,保持低调才是处世之道。
同理,表现得比较糊涂的人,因为显得不如别人,便不会引来别人的觊觎与恶意相待,往往能够活得比较滋润,因此,让自己保持一定程度的糊涂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智慧。
§§§第七节唾面自干
老祖宗说话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译文:察觉到别人的欺诈,不要说出来,受到别人的侮辱,不要表现在脸上。这其中的道理有无穷的意味,也能带给人无穷的益处。
过来人的故事
西哲有云:当别人打了你左脸一巴掌的时候,你不应该生气,并且应该将你的右脸也伸出去给人打。这话中透露出的豁达的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唐朝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人叫娄师德。
此人活跃于女皇武则天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位女领导还是非常有手腕的,在这样的领导手下打工,要想活得滋润,要么是才高八斗,鹤立鸡群之人,比如狄仁杰那种;要么就是为人低调,涵养很好不得罪人的那种,娄师德便是后者。
话说有一次,天刚蒙蒙亮,众多文臣武将纷纷赶着去上朝,娄师德就和当朝宰相李昭德不期而遇了。
有过上班经历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挤公交车的时候,自己明明急得不行,可是前面的人偏偏不紧不慢,每当此时,便让人不禁有一股想骂娘的冲动。当时娄师德和李昭德便是这种情况,李昭德就是那性急的人,而娄师德便是那所谓的淡定哥。
本来李昭德完全可以超过娄师德径自去上朝,但是古时候这些官员都是讲求面子的,娄师德慢悠悠地晃荡,李昭德也不好撇下他独自走掉,只好迈着碎步,五步一小停,十步一大停,亦步亦趋地跟着娄师德晃悠。
走了一段路之后,按照这样的速度,眼看着上朝便要迟到了,而娄师德仍然淡定无比地在“散步”,李昭德急了,冲着娄师德跳脚道:“你这是去上朝的样子吗?磨磨唧唧,慢慢吞吞的,你这个只配种地的家伙!”
娄师德听了李昭德略带侮辱性质的言语,并不生气,而是不紧不慢地回答说:“不错,我的确是种过地,我还真就是个种地的汉子,不过,没有我这样的庄稼汉,那其他人又靠什么活呢?”
瞧,不急不躁,潇潇洒洒,即使面对他人的辱骂,仍然淡定从容,这便是娄师德了。而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弟时,也将自己的一套为人之道拿了出来。
当时他的弟弟就要奔赴代州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嘱咐他说:“官场凶险,万事小心。”
弟弟点头说:“晓得,我一定尽量不得罪人。”
娄师德又说:“嗯,这样最好,不过,有的时候并不是你不得罪人就行的,要知道,我虽然得到陛下的赏识,平时为人也低调,但仍然有不少人嫉妒我,如今你也做了高官,稍有不注意便会被人怀恨在心,切记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弟弟闻言马上跪倒在地,说:“放心吧,即使以后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不会还嘴,自己将唾沫擦掉便是了。”
娄师德摇摇头说:“看来你的觉悟还是不够啊,别人吐唾沫到你脸上,你怎么能用手擦掉呢?你这么一做,反而会让别人更加愤怒,因为这唾沫乃是别人对你的愤懑,你擦掉了是怎么个意思呢?所以,你就不该拿手去擦,而是要让唾沫自行干掉,懂吗?”
弟弟闻言,十分郑重地点了点头。
点睛智慧
一时的忍让并不意味着失败,尤其是在受到他人的辱骂欺诈之时,这时候的退让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对自己,是心性上的一种成熟与提高,对他人,则是一种处世的策略。如果真和他人针锋相对、斤斤计较,反而落入了下乘,就算反骂回去了又能怎样,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吗?没有,得到的只有糟糕的心情和心胸狭窄的评价,实在得不偿失。
§§§第八节善与恶
老祖宗说话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译文:做坏事而怕人知道,说明这个人恶行中还存留着一些良心廉耻;做好事急着让别人知道,说明这种人做好事的本质还是恶的。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一户贫农,偶然受到主家的赏识,得以耕种更多的田地,并且管理众多佃户,逐渐成为了富农。有句话说得好:最是底层人乍富之后为恶最多。意思是说,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一旦骤然上升到相对的高位,往往会因为把持不住自己而作恶。
不幸的是,这位原来的贫农现在的富农恰恰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位富农到底做什么恶事了呢?真要说起来其实也不过是利用自己居中管理的身份,贪墨掉主家分给底下佃农们的一些好处罢了。
所谓为人做了亏心事,半夜自怕鬼敲门。他做的不是太大的恶事,却也总是提心吊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家来了一位远房的亲戚。这位亲戚是个贫穷的士子,因实在没钱而来此暂住。
士子腹中确有一些墨水,平素也最喜欢讲一些仁义道德。在富农家住了几日后,通过自己的观察知道了其贪墨的事。
这种事情与他心中的仁义道德相悖,但毕竟是亲戚,却也不能真得去告发他,于是寻了某一日,他私下里对富农说:“你贪墨之事我都看在了眼里。”
富农吃惊之下忙拉住士子的手说:“看在咱们亲戚的分上,这事你千万别说出去,不然我就要倒霉了。”
士子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自然不会说出去,不然我也不会悄悄地拉你出来说了。不过这种事情毕竟不合道德,而既然你如此怕让人知道,说明你心中还是存着善念的,不如就此罢手,也省得提心吊胆了。”
富农内心挣扎了很久,终于听从了士子的话,从此不再行那贪墨之事。
而富农自从改掉自己的恶行之后,吃饭也香了,睡得也好了。这闲适的日子过了一时,富农心中又冒出一个想法:要学某些大户人家做善事。
自此之后,富农便常常给自己管理的那些佃农一些小恩小惠,因为做善事本身是值得向外界吹嘘的,因此,富农每做一件善事都要四处宣扬,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天大的了不得的事情一样。
那位仍住在他家的士子对此事又看不过去了,便又寻了一日,私下里对富农说:“你这些天是在做善事吧。”
富农见士子这么说,洋洋得意地回答:“不错,我是在做善事,你们读书人不就是倡导这个吗?”
士子叹了口气说:“这事本身不错,但把自己做的事宣扬得人所皆知就错了。为善而欲人知,这动机便不纯,动机不纯便是一种恶,算了,讲得太深你也不懂,直接告诉你吧,有目的地做善事其实并不能称为善事。我再说个故事给你,说的是以前一个叫刘睦的王爷,平时也常常做一些善事,后来有一个朋友要进京面见圣上,便问他要不要在圣上面前为他做的善事美言几句。这位王爷立刻摇头说不要。也正是这种低调的态度,使得他得以终养天年。”
富农擦了擦头上冒出的汗,问:“这么说,四处宣扬还有危险?”
士子回答说:“既然已经是恶了,自然会有危险。比如这个故事中的王爷,若是他宣扬自己,那么在皇帝看来,便是私揽民心,意图不轨,是大大的恶,有掉脑袋的危险。而普通人若是四处宣扬自己的善,往往会招来嫉妒,在其他不为恶也不为善的人眼中便是恶,有遭到怨恨的危险。”
富农再次擦掉头上的汗说:“幸好你提醒我,以后我一定注意低调行事。”
点睛智慧
作恶的人害怕别人知道,说明这人心中还有一些羞耻感,而羞耻感往往是从人的良心生发而来,良心便是普世认同的一种道德观念,或者说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善的方面,这种人说到底还有救。
而抱着别样的目的去行善,并且宣扬得众人皆知,这种出发点就有问题,哪怕做了再好的善事,终究不过是追求名利的一种手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恶,不为我们今天的人所赞同。
§§§第九节见识与卖弄
老祖宗说话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
译文:任凭他是多么的有见识,却往往只看得到假处而看不到真;不管你是多么的聪明,却往往只能表现出自己的长处,而藏不住背后的短处。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一位秀才,自诩诗画双绝,每每遇到诗作、画作,都要点评一番。
有一次,秀才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知道他好诗画,便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幅画卷来,说乃是偶然得来的某名家画作,请秀才品评一番。
秀才闻言果然大喜过望,拿着画轴到桌边展开,只见画作上一只金翅大鹏展翅欲飞、利爪如铁似金、眼神如剑如钩、双翅翼展宽广,远山朦胧而不失遒劲,秀才的视线瞬间就移转不开了。
再看画作左上方,一首狂草诗作跃然其上:飞鹏展翅青山上,扶摇万里天际间。诗作的下面是一方刻印:东山老人。
秀才见是此地名宿的画作,顿时释然不少,然后摇头晃脑地对着朋友讲解起这幅画作的妙处来,什么笔力苍劲有力,极好地表现出了金翅大鹏的力量感;什么背景中青山的雾影朦胧给予观画者极大的缥缈感和想象空间;什么高天之上的片片祥云应该是使用了层染法,边缘处的留白也是恰到好处,等等。
而对于诗作,秀才则是简单两字概括:豪迈!随后补上一句,不愧是名家之作。
朋友见画作能得到秀才如此点评,也是十分欣喜,能将这样的佳品收至囊中,自认为是眼光不错,两人遂把酒言欢,宾主皆尽兴。
几天以后,朋友找上门来诉苦。朋友带着之前的画卷,哭丧着脸对秀才说:“你不是自诩诗画双绝吗,你不是说这画作怎么好怎么好吗?还说不愧是名家画作,你可坑死我了。”
秀才惊问:“何事让你至此,又与我的点评有什么关系?”
朋友气道:“你再看看这幅画有什么不妥。”
秀才忙将画作展开,仔仔细细地再看了一遍,这一次因为有朋友提醒在先,他又是瞪大眼睛去看,很快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金翅大鹏的爪子上的褶皱,细细一分辨竟然可以看出字形来,乃是“小东山”三个字。秀才目瞪口呆,自然知道这其实是一副伪作,再看这幅画本身,怎么瞧着怎么不顺眼,金翅大鹏气势太过嚣张,远处青山笔墨太淡,左上角的诗作也是做作居多……
将画作还到朋友手中,秀才叹了口气说:“枉我总以见识不凡沾沾自喜,却不想还是认得假认不得真,不过一坐井观天之蛙罢了。”
从这之后,秀才不再对外吹嘘自己的学识了,而是埋头专心做起了学问。
点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