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2)

作者:韩梅梅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2

|

本章字节:8338字

沈从文患上忧郁症的那好几年的时间里,他和张兆和分住在北京的两个地方。沈从文每晚去张兆和那里吃晚饭,他们的晚饭,大部分时间是冷冰冰的豆渣、馒头,所以,有人说,这个女人实在是有些冷酷。


建国后,沈从文被郭沫若批为“桃红色文艺”、“反动”,沈从文不但要面对众人的冷眼,还要面对张兆和的抱怨:你为什么从不积极向上?不向新中国靠拢?


沈从文当年认识的那个明媚青春的旁听女生,此时,已是一个心里充满怨恨的家庭妇女。


沈从文彻底崩溃了,他在家里喝下了煤油,割开了自己的手腕,他的家人没有发现,还是一个堂弟,发现了他。陷入昏迷的沈从文不停地说:“我是湖南人——我是凤凰人——”


沈从文曾经伤心流泪,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写过:


有一天,张允和去看望沈从文,正在她准备告辞的时候,沈从文突然喊住她:“莫走,二姐,你看!”


他从鼓鼓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地对张允和说:“这是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


他把信举起来,面色羞涩而温柔。


张允和说:“我能看看吗?”


沈从文把信放下来,又像要给她,又像不给她。他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并没有给她。


只是把信塞进口袋里,手紧紧地抓住它。


张允和看着他,正觉得好笑,沈从文突然吸溜吸溜哭了起来,一个近七十岁的老头儿,突然哭得像一个小孩子。


1985年,沈从文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说到在“文革”中打扫女厕所的事情,女记者忍不住拥住他肩膀说:“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她没有想到的是——当时83岁的老人,竟然突然抱着她的胳膊,号啕大哭起来。


“他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那么,在那几年,张兆和,他的妻子,有没有给他一个肩膀,让他可以抱住痛哭?


沈从文去世后,被葬在故乡凤凰。他的墓旁边,有个小石碑,画家黄永玉引他的话刻下了:“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要回到故乡。”


而他的妻子,也终于在他去世之后,理解了他:很多年后,张兆和在整理完《从文家书》之后,在后记中写下了一段话——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懂了,但他早已经走了,一切都没有办法再重新来过。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张兆和夫妇致施蛰存信札。


“那是在1953年,华纳的片场,我惊呆了,我从来都没见到过如此优雅美丽的女孩。她的微笑是上帝创造的,用来融化凡人的心。”——摄影师,鲍勃·威洛比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赫本


1929年5月4日,一个柔弱漂亮的女孩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她的母亲是荷兰贵族后裔的女伯爵,父亲是一位英国银行家。


出身名门的赫本在6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不知去向。1939年,二战爆发,比利时沦陷后,赫本跟随母亲逃去了荷兰,在轰炸机的威胁下,她们在地下室里忍饥挨饿,度过了整整5年。


但是,蔓延的战火中,赫本仍然坚持芭蕾舞的训练,跳舞塑造了她亭亭玉立的身材和优雅隐忍的性格。二战结束后,出落得光彩照人的赫本开始当摄影模特,并逐渐有机会在电影


中担当小角色。


她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英国的《天堂里的笑声》,然后她又被选为舞台剧《金粉世界》女主角,去了美国演出。《金粉世界》在百老汇引起轰动,而赫本也由此进入了好莱坞。在观看《金粉世界》的观众中,有一个叫威廉·惠勒的人,他当时正在为《罗马假日》选女主角。赫本不同于当时好莱坞正流行的肉欲的金发的美,她的清纯深深打动了他:“我终于找到我的公主了!”在《罗马假日》里,赫本把一个天真、浪漫的公主演活了。整个欧美影坛为之轰动,影评家赞不绝口。赫本因为这部影片成为当年的奥斯卡影后。《罗马假日》改变了她的人生。她在电影中的短发造型被命名为“赫本头”,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人效仿。


平底鞋、三分袖、紧束腰身、套头毛衫、夸张黑色太阳镜这样朴素简洁的装束,因为她,成为时尚的焦点。尽管拥有盛名,但是她的一生,一直保持着谦和温厚、优雅高贵的性格。她是如此的美丽,举手投足崇高而文雅,美得不染一丝灰尘。在晚年,赫本洗尽铅华,淡出影坛,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投身于慈善事业,多次去非洲救助饱受战火蹂躏的儿童。


她一生结过三次婚。


在《罗马假日》的伦敦首映式上,赫本认识了电影人梅尔·费勒。费勒比赫本大14岁,他们合作出演了《莎宾娜》之后,就迅速举行了婚礼。不久之后,他们的儿子肖恩出世了。


结婚之后,赫本的事业如日中天,她十分忠于爱情,合作的大牌名星有很多,她从来没有闹出过绯闻。但是费勒的事业却始终不见起色,他们的婚姻在巨大的差异之下渐渐显现裂痕,1967年,他们终于决定分手。


1968年,赫本在希腊旅行,遇见了一位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多蒂有意大利人特有的帅气和热情,他狂热地追求赫本,于是他们闪电结婚了。这一次,赫本接受上次婚姻失败的教训,彻底放弃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多蒂有着意大利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天生就很会讨女人欢心。赫本在怀孕期间,她看到了丈夫和美女鬼混的照片。在一次次争吵和原谅之后,面对丈夫的一大堆丑闻,忍无可忍的赫本提出离婚。结束了苦心经营12年的婚姻之后,赫本重返银幕,但是,她的事业最黄金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荷兰籍的演员罗伯特·沃尔德斯,一个真心爱她、珍惜她的男人,长期的感情困顿和不幸才结束了。赫本称罗伯特是她“灵魂的伴侣”。“希望我对你的爱不会造成你的负担,因为我选择爱你,就要爱得自由自在。”罗伯特在送赫本的礼物上,写下了她最喜欢的泰戈尔的诗句。罗伯特与赫本相濡以沫20年,他陪伴赫本度过了平静美好的晚年。


除了这三段婚姻,赫本的生命里,还有两个重要的男人,一个是时尚大师纪梵希,另一个是《罗马假日》里的男主角,派克。


1953年,赫本即将拍电影《龙凤配》,导演让她去巴黎采购服装。24岁的赫本第一次去拜访了时装设计大师纪梵希。


纪梵希立刻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赫本“灵敏的美丽”,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和审美观让他们马上成了最亲密的朋友。


纪梵希曾经说:“赫本即使只是披着一个装土豆的口袋,也能够显露出高雅的气质。”


和她的分分合合的婚姻不同,她和纪梵希的友谊相伴终生,他们的友情比任何一段婚姻都持久。


晚年,人们会看到这对朋友并肩在塞纳河边散步。


在赫本临终前,希望能回到瑞士,于是纪梵希用私人飞机把她从美国的医院送回了瑞士的家中。


赫本去世之后,纪梵希和赫本的三任丈夫一起为赫本抬着棺木送行。而刚遇见派克的时候,她才23岁,还默默无名,而刚过完36岁生日的派克已经是大牌明星了。影片合约上写着:“格里高利·派克领衔主演,推出新人奥黛丽·赫本。”在影片上映前,派克给经纪人打电话,他说,你能不能把合约上的说法改一下,改成:“格里高利·派克与奥黛丽·赫本领衔主演。”这段往事中,多少能看出派克的人品,以及他对赫本的关爱呵护。《罗马假日》是他们最经典的合作。因为这部戏,他们天天聚在一起。因为她的颈子又细又长,他建议她在颈子上系上小丝巾,这样,会让她显得脱俗活泼,遮挡住她的柔弱。他举止优雅,有雕塑一般坚毅的轮廓,笑容让人心动,人在戏中,眼神里柔肠百转。


他们在戏里穿过大街小巷,骑着小摩托车,不守交通规则。他们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上深情凝望,在真理之口面前,他们都说了谎,但是看彼此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慌乱他们还被抓进了警察局,最后,他们在星空下相拥跳舞这些都是戏里的事,但是,好多影迷至今仍在问,他们那样看着彼此,难道心里,真的没有一点触动吗?事实上派克对赫本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在拍《罗马假日》的时候,他还没有离婚,所以,尽管对于爱情很难抗拒,派克还是选择不去追求她。


在电影拍摄间隙,有大群记者围堵住赫本,向年轻的赫本提无聊的八卦问题,“你是不是迷上派克了?”赫本毫无经验,不知道如何对答。


派克冲进人群,斥责媒体“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新人”,然后拉住赫本逃离了记者。那是谦和温雅的派克第一次对媒体翻脸。


1954年9月,赫本结婚的时候,派克千里迢迢赶去,参加了她的婚礼。他送给她一枚蝴蝶胸针,做为结婚的礼物。后来她离了婚,又再次结了婚,后来又离了,再后来又结。在40年的光阴里,唯一没有离开她的,是那枚胸针。赫本佩戴它直到离世。


在她的葬礼上,派克来了,他低下头吻了一下她的棺木,轻声对她说:“你是我一生最爱的女人。”


10年后,在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赫本生前衣物、首饰慈善义卖。87岁的派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了,他来买回那枚陪伴了她近40年的胸针——那一年,他送给她的蝴蝶胸针。2个月后,他也离开了人世。


奥黛丽·赫本,奥斯卡影后,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位的穿着著称。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使。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