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灵魂之伴侣(2)

作者:韩梅梅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2

|

本章字节:8206字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都80岁的人了,还在为爱情伤愁。


2007年的冬天,我经历了一场感情的变故,不知道每天要哭多少次,走在雪地里,心中也眼泪翻腾。


文学里形容:“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在那时那刻,才知道那是假的,心碎是没有声音的,那一刻,甚至连呼吸都停止了,我只感到胸腔的沉默,我知道那里正在发生变化,那不是痛,是一种扭曲,那是无法形容的悲伤之感心碎的时候,尤其感到心的存在。后来,我在一个访谈中,无意间看到了这句话——“我都80岁的人了,还在为爱情伤愁。”于是,马上感到了安慰,一下就好多了。


我去找说这句话的人,原来他是个画家,叫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国人。我去网络上找他的画来看:一个全身沾满血迹的人,躺在床上。一只被屠宰的动物的某个部位。一个坐在椅子上狠狠抽烟的人,一个脚边堆满报纸的裸体的男人,一个双眼直瞪着空白窗帘的男人,一个穿背心的男人斜靠在脏的红色沙发上每一个人,动作和姿势都传递着痛苦的感受。有人说,培根的作品是人心灵极度痛苦、寂寞的表现。是的,也许只有如此,他的画才会如此震撼人心。对没有任何寂寞体验的人来说,他的画是可怕的;对一些历经痛苦的人来说,他的画是亲切的。


这个令人不安的艺术狂人,他一定有很多不堪的个人经验,他的内在一定极度痛苦,一定有过深刻的精神危机,所以,才会有这些幻灭的,甚至兽性的画作出现。


1971年,法国的《艺术鉴赏杂志》(co


aissancedesars)说,弗朗西斯·培根,已经可以名列当今十大重要画家之首。很多人因为写出了评价他不凡的文章而出名。他自学成才,研究过尼采的著作,他的绘画风格,从早期到成名,从来没有太大的改变,非常一致,这说明他一定有着非常坚定的、不容易动摇的世界观。


“真正的画家不是按照事物实际存在的样子来画它们,而是根据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来画它们。”


“我总是期望自己尽可能地做到把事实直接地、未经修饰地铺陈在世人眼前,然而,当事实的真相赤裸裸地摆在眼前时,人们往往又觉得可怕骇人。”


1909年,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成长于英国,因为从小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他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去上学。


1927年,18岁的培根离开家,去了巴黎,他在巴黎参观了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9年,他回到英国,在伦敦租了一个画室开始画画。在刚开始的两三年里,他不断练习素描和水彩画,很快,他的画被人买回去装饰家里的墙壁,或者拿去设计地毯。他笑称自己成了一个“二流的装饰画家”。


后来,他受到毕加索的影响,作品开始变化,趋向怪异和超现实的特色,从此开始了真正属于他的艺术生涯。他开始画他最擅长的——人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以及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


1944年,培根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成熟的作品——以基督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这个作品由三联画构成,画面令人惊惧。


那之后的作品,很多以“人的身体”为主题。人体常常是扭曲和变形的,但人身上的衣物和旁边的景物却是正常的。


后来,他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画《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为本,画了50多幅《肖像研究》的变体画作品,生动有力地把教皇变为恶魔的形象。这些画尺寸很大,铺陈壮丽,传递极度的歇斯底里,给人留下很深的残酷和暴力的印象。于是,培根声名鹊起。


为了脱离传统的绘画程序,培根还做了大胆的尝试,他往一块大大的画布上甩溅上颜料,用这种方式来作画。他让自己的想象力在画面上驰骋。


1964年,培根住在伦敦东区的肯西顿公寓,一个叫乔治的人入室偷窃他的画作,被他发现了。没想到,他们两个人,从此开始了苦甜参半的恋情。


乔治是个男人,培根笔下很多强健的人体,都是以他的爱人乔治为模特的。


培根也是首批公开的描绘同性恋主题的艺术家之一。


也许艺术家的恋情注定不长久,很快,两个男人的激情也走到了尽头,乔治开始酗酒,越来越神经质,培根也越来越烦躁。


在一次聚会后,培根把另一个男人带回家来,把乔治关在门外,乔治在雨中站了很久。惶恐无助的乔治,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他好几次精神恍惚地爬上了楼顶,想要跳下去,但都被人救了下来。1974年,培根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举行个人作品回顾展,崩溃的乔治选择了在画展开始的前一天,服用了大量药物。乔治死了,培根为此自责不已。但他第二天,仍然需要像平常那样,微笑着和朋友周旋,在画展酒会上接受祝贺当他回到和乔治生活过的房间的时候,培根才落下眼泪,他拿起乔治的枕头,俯上去深深地呼吸,他只能安慰自己说:“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切都会发生,一切都会死去。”


1992年4月28日,培根因为心脏病去世。


只是不知道,80岁的弗朗西斯·培根,在为谁而伤愁?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让人惊异的画家,受北欧怪诞风格画家的影响,擅用多变的技法有力地表现孤独、野蛮、恐怖、愤怒,以及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


金钱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颗能安慰我的心。


1938年的春天,一辆汽车停在了武汉蔡院街28号院的门口,一名清秀的女子敲开了28号院的大门。进门之后,这个女人说希望借用一下女主人的丈夫,陪她去医院堕胎。因为


当时的医院,堕胎需要有丈夫的签字。这名女子,叫王映霞,她真正的丈夫是当时著名的作家,郁达夫。关于这次堕胎,远在异地的郁达夫毫不知情。


1927年1月14日,在上海马当路尚贤坊40号,郁达夫在老乡孙百刚的家里,第一次见到了19岁的王映霞。


王映霞长得非常漂亮,气质非凡,第一次见到她,郁达夫就倾心于她。尽管那时,郁达夫已经结婚了,他和妻子孙荃还有了孩子。但是,这个一生都在大胆渴望爱情,追求爱情的人,当天就执意邀请孙百刚和王映霞外出用餐。


王映霞回到家里,他在日记里这样写:


“我今天遇到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被她搞乱了。这件事要极力地进行,我要跟她做永久的朋友。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也在那里忆我。”


而王映霞也对郁达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她还能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他穿着黑色的羊毛袍子,脚上穿的是白丝袜和黑鞋,头发有些长,前额开阔,小眼睛,人很瘦,“乍看有一点潇洒的风度”。


郁达夫当时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和诗人。他的短篇集《沉沦》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国内文坛。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文化团体“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第二天,郁达夫又去了孙百刚家里,找王映霞吃饭。


第三天,他不好意思再去孙百刚家里了,就叫上另一个朋友周秦豪去吃饭,让他把王映霞约出来。


第四天,他又去找王映霞。


就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狂热追求。


后来,我看他当时的日记:“我要赶快写,赶快写。写了好去赚钱,赚了钱就去见王映霞。”觉得这个人,真的好天真啊!他爱上了她,就全然不顾自己已有妻室,更不在意朋友和家人的反对。


而此时的王映霞非常矛盾,虽然她十分仰慕郁达夫的才华,但他毕竟是一个有妇之夫。她在中学时,就看过郁达夫的《沉沦》,书里写的是那种苦闷与性压抑、自慰、偷窥、偷听、上妓院、投海自杀,让她觉得既震惊,又非常不好意思。


面对这个作家猛烈的爱情攻势,她虽然忍不住一点一点心动,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并离开了上海,躲到了杭州。


遭受了挫折的郁达夫万分焦虑,给王映霞写去了一封情书:“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信刚发出,他又追到了杭州,从上海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来来去去,不断地折腾。


这份狂热的追求,终于打动了王映霞,就在郁达夫灰心丧气的时候,王映霞给他寄了一封信,约他见面。


1927年6月,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订婚仪式,著名诗人柳亚子赠诗祝贺。其中的一句“富春江上神仙侣”传诵一时,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


为了表示对王映霞爱情的忠贞,郁达夫将自己已发表作品的全部版权赠与了王映霞。


婚后的生活,清贫艰苦,他们住在贺德路嘉禾里,房租每个月8块钱,没有电。


接受过新教育的王映霞也并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因为嫁给了郁达夫,她开始有机会和一些文坛的朋友接触,经常出去参加一些应酬和聚会。


1930年以后,郁达夫主编的刊物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他的许多社会评论和文学作品都被禁止发表,笼罩上海的白色恐怖气氛和窘迫的经济状况,让郁达夫感到精神极度压抑,于是他决定把家搬到杭州。


1935年秋,郁达夫花尽全部积蓄,用16000多块钱在杭州建造了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风雨茅庐”,希望它是乱世之中的桃源住所。郁达夫深居简出,每天就是读书、写作、会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但是,到了杭州的王映霞凭借自己的美貌和优雅谈吐,迅速成为杭州上流社会社交圈里的明星,她开始不断带朋友回家来玩,郁达夫亲手搭建的“世外桃源”,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社交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