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方圆有道——人生自在方圆中(9)

作者:文柯

|

类型: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9

|

本章字节:11042字

变换角度,另辟蹊径


艾伦·莱恩是英国人,他在年轻时就继承了伯父的事业,出任希德出版社的董事。但在当时,出版社的处境已是举步维艰,莱恩绞尽脑汁,试图另辟蹊径,使出版社“柳暗花明”。终于有一天,当莱恩在一个候车室旁的书摊上漫无目的地扫视时,他突然发现,书摊上除了高价新版书、庸俗读物外,几乎没什么可看之书,并且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价格昂贵的精装书。而精装价格很贵,一般老百姓根本买不起。这个发现触动了莱恩的灵感:“要想赚大钱,出版价格低廉的平装书是个好办法。”


莱恩出版廉价丛书的计划在英国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说这是自取灭亡,有人说这会严重影响整个图书界。莱恩却认为这个办法是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所以他毫不动摇。


第一套平装系列丛书共10本,规格也比精装本缩小了。这不仅节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也节省了纸张,再加上莱恩决定以购买再版图书重印权的方式出版这10本书,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费。莱恩把每本书的价钱压到6便士,这样,人们只要少吸6支香烟就可买到一本书。


这套书的封面很引人注目,这是因为莱恩在上面设计了一个逗人喜爱的丛书标志物——一只翘首站立的小企鹅。因此,莱恩把这套丛书起名为《企鹅丛书》。莱恩还用颜色表示图书的类别:紫色为剧本,浅蓝色为传记,橘红色为,灰色为时事政治读物,绿色为侦探类作品,黄色为其他类别读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这套书不仅在外观上鲜艳明快、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在装订上显得简单朴实,印刷上更是字迹工整。


1935年7月,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正式问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这套书就销售了10万册。


由此可见,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莽撞,一定要看清摆在自己面前的各种利弊,学会变化角度,从最有利于自己的方位开始突破。当理想的目标正式确立以后,你必须研究一下达到该目标所需的时间、财力、人力的花费是多少,你的选择、途径和方法只有经过检验,方能估量出目标的现实性。否则,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标。


换一个角度,往往就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懒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善于变换脑筋,这种习惯制约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反应能力。相反,有“心计”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难题。可以讲,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深入,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动以及达到他的预期目标。


当你确定了目标以后,下一步便是去追逐鉴定自己的目标,或者说鉴定自己所希望达到的领域。如果你决心做一下改变,就必须考虑到改变后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决定解决某一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解决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实在不行,一定要果断地放弃无意义的固执。换个角度,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换一种思维方式


从前,有个国王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御花园散步。国王瞧着前面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这水池里共有多少桶水?”众臣一听,面面相觑,全答不上来。国王发旨:“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回答上来重赏,回答不上来重罚!”


大臣们用桶量来量去,怎么也量不出一个确切数据。眨眼三天到了,大臣们仍一筹莫展。就在此时,一个少年走向宫殿,声称自己知道池里有多少桶水。国王命令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带少年去看水池。少年却笑道:“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太容易了!”


国王乐了:“哦,那你就说说吧。”少年眨了眨眼说:“这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和水池一样大,那池里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一半大,那水池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就有三桶水;如果……”“行了,完全正确!”国王重赏了这个少年。


美国有个著名的植物园,里面种满各种珍奇名贵的花卉,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虽然园内竖立着“偷窃花卉罚款20美元”的木牌,但花卉不翼而飞的事仍时有发生。后来,管理人员在园门上方悬挂了一块醒目的告示牌:“凡检举偷窃花卉者奖励100美元。”打这以后,植物园再未出现过丢失花卉的现象。


有些事运用垂直单一思维,可能会很难解决,但换个角度,采取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思考,事情往往就会迎刃而解。遇到难题时,我们有时只需换一种思维方式或换一个思维角度。


有一位法国农学家奥瑞·帕尔曼特被德国人抓去做了俘虏,在集中营里他第一次品尝到了马铃薯,自认为其味甘美。后来他获释回到法国,决定在自己的家乡种植马铃薯。当时有不少的法国人都非常反对,尤其是那些宗教迷信者,把马铃薯视为“鬼苹果”,医生们也普遍认为马铃薯对人身体有害,连一些农学家也断言:种植马铃薯会导致土地贫瘠。


帕尔曼特怎么也说服不了他们。怎样才能使马铃薯顺利地推广起来呢?1789年,帕尔曼特得到国王的特别许可,在一块非常低产的地方栽种了马铃薯。春去秋来,快到马铃薯成熟时,帕尔曼特向国王请求,派一支身穿仪仗队服的国王卫队来看守这片马铃薯,当然是白天看守,晚上就撤回去了。这样一来,马铃薯便成了国王卫队保卫的“禁果”。对此人们感到奇怪,而且经不起诱惑,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跑来,偷挖这些“禁果”。大家尝到马铃薯的美味后,又偷出一些“禁果”把它移植在自己的菜园里。


于是,马铃薯便在法国推广开来。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园林,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好一派迷人景象。为此,引来不少人来这里度周末、采鲜花、采蘑菇、捉蟋蟀、观月亮、数星星,有的甚至燃起篝火,一边野餐,一边唱歌跳舞,余兴未尽者干脆搭起帐篷,彻夜狂欢。因此,常常把园林搞得一片狼藉,肮脏不堪。束手无策的老管家,只得按迪梅普莱的指令,在园林的四周搭起篱笆,竖起“私家园林,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并派人在园林的大门处严加看守,然而结果仍然无济于事,许多人依然通过各种途径用极其隐蔽的方式潜进去,令人防不胜防。后来管家只得再行请示,请主人另想良策。迪梅普莱冥思良久,猛地想起,园林中不是经常有毒蛇出没吗?直接禁止游人入内不见成效,何不利用毒蛇做篇文章呢?她叫管家雇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立在园林的显眼处,上面醒目地写明:“请注意!你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需半小时。”从此以后,闯入她园林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从上面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换一种思维方式,原本的山重水复,就会变成柳暗花明。


幸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在很早以前,有个妇人有两个做生意的儿子,大儿子靠卖雨伞为生,小儿子靠卖鞋子为生。他们的生意都还不错,但那妇人还是每天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旁人问她有什么不开心呢,她说是担心儿子生意不好,如果是雨天,小儿子的鞋子卖不掉,是晴天呢,又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


确实,她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是,那位妇人也可以这样想:老天对她已经很好了,如果是晴天,小儿子就有生意了,如果是雨天,大儿子也就有生意了。换个角度想问题,结果就不一样了。


天无云不彩,然而无云,蔚蓝的天空一丝不染,那样不是也很可爱吗?


山无鸟不灵,然而无鸟,宁静的森林不是也很恬静吗?


风动沙涌,这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你的心情是不是也好起来了呢?


如果每个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都能换个角度来看待,就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一天,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个时候,有一位老人,手舞足蹈,缓歌从他身边走过。这位小伙子挡住老者的去路,问:“老人家,您为什么如此的快乐?”


老人朗声回答道:“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生享用,为何不快乐啊?”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老人家,我觉得很自卑,活得没有价值。”那位年轻的小伙子还是一脸的不高兴。老人微微一笑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最自卑呢?”


小伙子还没回答,老者摆了摆手,继续说:“假如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呢?”


年轻人顿觉释然。


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会很容易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非是阴霾漫天,没有一丝的希望。


换一种角度看生活,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没有固定模式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拙一巧两个青年,同时到水塘钓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个人均毫无收获。这时拙者仍然坚守在原地,保持着原有的姿势,使用着同样的方法,而巧者则不停地变换着钓鱼的地点,不断试验新的方法,甚至更换了钓具。如此这番,一天下来,拙者收获颇丰,巧者终究一无所获。


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明白了,为人处世不应该朝三暮四,蜻蜓点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大师只是笑笑,讲了第二个故事: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尝试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位置,选择了最佳的钓具和最佳的方法,不断钓到大鱼。拙者不为所动,以不变应万变,但最终没有钓到鱼。


“这?”年轻人有些迟疑,“我想也许人还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并寻找最合理的生存方式,而不应该刻板教条,更不应该执迷不悟。”


大师没有表态,接着讲了第三个故事:两个钓鱼的人虽然都竭尽了全力,但无论拙者多有耐心,也无论巧者如何尝试,两个人都没有能钓到鱼。


“为什么?”年轻人疑惑起来,“那做人还有准则吗?”


“因为这个地方可能根本就没有鱼。”


生活中没有千篇一律的处世原则,没有人能够教会你怎样生活,生活要靠你自己去摸索、去体味。如果走不下去了,就拐个弯;思路打不开了,换一个角度去考虑;方法行不通了,就换一种方法。


一位哲学家拿着一个窄口的玻璃瓶和一个气球问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把这个气球放进玻璃瓶中呢?”学生们在下面纷纷地讨论起来,因为那个瓶口真的很小。


这时却有一个人站起,他把气球气嘴上的绳子解下来,放了气,然后塞进玻璃瓶,再把气球吹大。最后再将气嘴扎紧。


哲学家看到就笑了,说:“那么,又有谁可以把瓶中的气球取出来呢?但是这一次就不可以再放气了。”


学生们沉默了很久,突然,老师将瓶子狠狠地向地上扔去,结果瓶子碎了,但是气球却没有坏掉。


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究竟应该怎样做,只有靠你自己去思考了。


何处有障碍


在一次地震中,山洪暴发,一块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镇子街口,比房屋还高。


人们不喜欢这块巨石,觉得它挡道,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也动它不得。


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开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两行字,像是斧凿雕刻的:横写大字——镇街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


那字儿刻得漂亮,笔力遒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巨石了,它一直巍然屹立在街口,还被栏杆围护着,旁边种植一些花草,俨然成为街头一景。


多年后,这个镇子也改名为“神石镇”,巨石是它的象征,还有些人逢年过节在石头前烧香供奉……当障碍成为风景的时候,人生的境界或许会更豁达一些。


德国有个叫亨利·谢里曼的商人,幼年时期深深迷恋《荷马史诗》,并暗下决心,一旦他有了足够的收入,就投身考古研究。


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是需要很多钱的,而自己家境十分贫寒。于是,从12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家商务办事处。


但谢里曼从未忘记过自己的理想。利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通过参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学会了多门外语,这些都为日后的发掘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多年以后,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国的石油业中积攒了一大笔钱,当人们以为他会大大享受一番时,他却放弃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儿时的理想上去了。


谢里曼坚信,通过发掘,一定能够找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述的城市、古战场遗址和那些英雄的坟墓。1870年,他开始在特洛伊挖掘。不出几年,他就发掘出了九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两座爱琴海古城:迈锡尼和梯林斯。这样,歇业商人谢里曼就成了发现璀璨爱琴海文明的第一人,其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世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