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辑二无事咬菜根(3)

作者:阿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6

|

本章字节:12172字

“钱有多少之分,善无大小之别。”做好事,并非都得像富翁那样拿成堆的钱往外捐。善在人心,而不在外物,当老弱病残跌倒在地时,你伸手搀扶一把;当别人伤心落泪时,你说句暖人心的话……这都是善,一点一滴都可以是善。


§§§第十二节只要有善心,人人都是菩萨


老祖宗说话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


译文: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那菩萨和屠夫、刽子手也没什么区别。


过来人的故事


大明万历年间,在江西饶州府(现在的鄱阳)官驿前街,住着一位先生,名叫童斯文,人如其名,斯文儒雅,人们都很看得起他;街上还住着一个杀猪的,名叫朱一刀,性格粗鲁,不太受大家欢迎。


童斯文一看朱一刀就来气,长得跟夜叉似的,满脸横肉,还那么凶狠。朱一刀一见童斯文也恼火,一天到晚,酸文假醋,把自己看得比国家领导还重,其实啥本事没有!两人一见面,就都把脸撇向一边,谁也不搭理谁。


日子就这么过着,这两个本来不对眼的人,因一件突发的事走到了一起。


有一天,北京方面派了锦衣卫到饶州活动。这帮家伙走到官驿前街的时候,恰好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一行人马上就把姑娘给围了起来,淫言秽语,动手动脚。


人家黄花大闺女,哪见过这个阵势,马上吓得哗哗流眼泪。这时,童斯文恰好从私塾教书回来,而朱一刀恰好卖肉回来。一见这种情况,童斯文拿起书,朱一刀抄起剔骨尖刀,就不约而同地往事发现场奔过来。


其中一个锦衣卫,飞起一脚对着童斯文踢去,童先生马上趴在了地上,手中的《论语》书也掉进了街边的河里。关键时刻还得要看杀猪的,朱一刀手拿尖刀大喝一声:你们这帮畜生,欺负女人和书生算什么好汉,有本事朝老子来!


特务们威胁说:“我们可是首都来的锦衣卫,你就不怕我们废了你?”


朱一刀高声骂:“管你是金衣卫还是鸟衣卫,老子看不惯就得揍他。”说完,拿着尖刀左刺右捅,几个人都难近他的身。


说句实在话,朱一刀再厉害,一个人还是对付不了特务们的。正在他感到有点吃紧时,童斯文带着一帮乡亲们赶了过来。这时,一个特务对带头大哥说:“大哥,我看算了吧!耽误了正事,咱们可吃罪不起!”于是,这帮特务边嚷嚷“你们等着瞧”边溜了。


见狗腿子们走了,朱一刀赶忙过去把姑娘扶了起来。姑娘连忙向朱屠夫行礼道谢,朱一刀说:“姑娘,你得好好感谢一下童斯文,他瘦胳膊瘦腿的,能这么拼命,实在是个好人!”而一旁的童斯文,赶忙说自己没帮多大忙,还是朱一刀功劳大。正当两人争执不下时,大伙说,你们俩一文一武,都有功劳,都是好人!于是,童斯文和朱一刀相视一笑,从前的不快烟消云散。


从童斯文和朱一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只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都是菩萨。


点睛智慧


禅宗强调,人只要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不管你是得道高僧,还是屠夫、刽子手,都可以成为菩萨。他们认为出不出家,或者你干哪行,那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信佛成菩萨,最主要的还是一颗心要真诚善良。同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人也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内心。


§§§第十三节真善良不分贫富时


老祖宗说话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


译文:自己处在艰难困苦中,却还能帮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过来人的故事


唐朝时,在现在的四川地区有一位姓李的书生,家境殷实,富甲一方。李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穷苦人。可老百姓却议论说:“他这是沽名钓誉,并不是真的心善大方。”李生听后,微微一笑,不以为意。


天有不测风云,没过一两年,李生的父母相继过世。因李生好读书,不懂生计,为人又慷慨大方,不久,家里的财产就所剩无几。为了求得一条生路,他准备沿长江东下,到江南去。旅途中,有他的一位家乡好友刘生做伴。


顺流而下的水路好走,不久他们就来到了江南的太湖。两人乘一叶扁舟,漂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之上,好不惬意。可突然,刘生捂住胸口,脸色苍白,身冒虚汗,连呼难受。李生急忙掉转船头上岸。


到客栈后,李生请医师,熬中药,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刘生的身边。可一个月过后,刘生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刘生紧握着李生的手,他说:“我今生今世虽然功不成、名不就,只是在这个世界匆匆走了一遭,但能遇到你这样的朋友,我死而无憾……希望君能成大事……保重……保重……”说完,眼一闭,就离开了这熙熙攘攘的尘世。李生抱住刘生放声大哭,伤心欲绝,哭到最后,直吐鲜血。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的李生,因给刘生治病,囊中已经是空空如也。但他想,再困难,也要让刘生魂归故里。于是,他东奔西走,最后跟一个将要回蜀地的商人说好,他和刘生的尸骨搭商人的船回蜀,但李生在旅途中必须给他们当船夫,而且回到蜀地后,李生必须将祖宅给商人,以抵旅费。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行程,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巴蜀。此时的李生,衣衫褴褛,满脸沧桑。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唯一的家产祖宅给了商人。然后,把刘生的尸骨运到刘生的家乡,亲自埋葬了刘生。


远近一带的老百姓听说这个事后,都纷纷感叹:“以前是我们错看李生啦,家道中落还能这么讲义气,实在是一个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好后生!”从此以后,大家都纷纷帮助李生。


上苍不负好心人,李生最后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朝廷的大臣。


点睛智慧


富人、达人,抑或是人处境优越的时候,帮助人比较容易,因为这时有钱,发发善心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存。但穷人、贫士,或是人处于艰难困苦中的时候,遇见了比自己还困难的人,还能伸出援手,那就更是难得,这种善良更加真诚,更加可敬。一个人,不能老想着等自己有了千万家财的时候再去做善事,善心不能等,有几分热就用几分。


§§§第十四节推人一把不如拉人一把


老祖宗说话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译文:对待道德品行不好的小人,严厉批评并不难,难的是从内心去宽容、理解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人,恭敬不难,难的是真正以礼相待。


过来人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年,天公不作美,风不调、雨不顺,全国各地都闹起了大饥荒。


退休在家的前任县太爷陈实,有天晚上正在家里思考国家闹饥荒的事。真是灾荒年、小偷多,就在陈老太爷在卧室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个小偷已爬上了他卧室的屋梁。老人家年纪虽大,但耳不聋眼不花,可精明着呢。小偷的一举一动尽在他的察觉之中。老人家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先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然后把他的儿子和孙子叫到面前,板起脸说道:“人不能不努力上进。社会上那些品德败坏的人,未必一生来就是坏的,只不过是沾染了坏习惯或迫于生活的压力,才走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像现在躲在我们屋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老先生这番话说得那个漂亮,硬是把“小偷”说成了“君子”。梁上的那位小偷,听了这么一段精彩的演讲,也是一惊,人家都称自己君子了,还能赖着不下来?他赶忙跳到地上,不停地向陈老太爷磕头谢罪。


老先生非常和蔼地对小偷说:“我看你的模样,也不像个坏人,还是好好改改自己的坏习惯,重新做个好人吧!我猜你干这种事情,也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接着他吩咐家人拿出两匹绢,送给这位表示悔过的“梁上君子”。


这件事传开后,十里八乡,那些有盗窃行为的人都受到陈老先生的深明大义的感化,从此盗窃的事越来越少。


点睛智慧


把小人痛骂一顿那不是目的,能达到使小人从善的效果那才是根本。因为谁也不会从小立志就做小人,每个小人都有他的难言之痛。不分青红皂白一通怒骂,只会让小人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尤其是在人只犯了一些小错的时候,是耐心地劝解、教育,还是粗暴地批评、鄙视,效果可能会截然相反。这就是推人一把不如拉人一把的道理。


§§§第十五节做人要表里如一


老祖宗说话


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如临大敌,处密室若处通衢。


译文: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品德是始终如一的。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他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过来人的故事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当官的人多,当大官的人也多,但像汉武帝时期的石奋那样的大官不多。他几十年如一日,黑天白昼,一言一行,从不逾矩。


钢铁是在烈火中炼成的,君子是在暴风骤雨中铸就的。石奋打小就是一个苦孩子,父亲很早就去世,母亲倒是在身边,但是个瞎子,他唯有与姐姐相依为命。


秦末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推翻了秦朝以后,刘项又打将起来,在刘邦向东去攻打项羽的时候,当地十五岁的少年基层干部石奋(《汉书》记载:“时奋年十五,为小吏。”)有幸在刘邦身旁服侍,人与人之间有时候真的是一种缘分,一向大大咧咧、洒脱不羁的刘邦,却喜欢上这个恭恭敬敬、有点拘谨害羞的少年,就此把石奋给收编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变了,唯一没变的是石奋的恭敬和谨慎。正是由于他一以贯之的忠诚和厚道,众人一致推选他为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等到汉景帝即位的时候,他又升为九卿(为西汉高官的统称)。然而因为他太有正气,汉景帝受不了,就把他平调去外地做官。


一个人正气凛然得让皇帝都招架不住,诸位就会想那这个人是不是装的。这还真冤枉了我们的石老先生,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君子。他不但在朝堂是这样,回到家里也是来不得半点含糊。晚年,石奋退休在家,子孙凡当官的哪怕官再小,他都要按朝廷礼仪来接见。


子孙如果做了错事,老人家也不骂不闹,到了饭点,往桌上一坐,板着个脸就是不端碗。这可把兄弟几个急坏了,你埋怨我,我埋怨你,最后还是请了家族长老带着犯了错的人,脱了上身,赌咒发愿说永不再犯,老人家这才往嘴里扒拉饭菜。


古时候,巷口都有下马石,意思是马车到这里就不能再往前进了。但有一次,老石家的小儿子石庆因为醉了,到了巷里也没下车,石老先生看见了,就责怪这孩子显摆,对街坊邻居不尊重,从此以后儿子们下班回家,到了巷口就小步快走。


皇上如果往老石家送饭菜,老人家肯定是先叩头然后趴着把东西吃完,就好像皇上在身边一样。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最后,连他们家的佣人都一个个彬彬有礼、小心谨慎。


正因为石奋营造的良好家风,他的四个儿子全成了俸禄二千石的高官,再加上他的两千石,恰好是一万石,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万石君”。石奋死后,子孙为高官者也比比皆是。


点睛智慧


真正高尚的人,他的品质就如钻石一样是通体晶莹的、是永恒的。虽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这样,但我们应要求自己人前人后都一个样,不能人前表演做君子,人后琢磨做小人。


§§§第十六节和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老祖宗说话


交友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


译文:和人交往,与其最后闹得不痛快,不如开始的时候大家交往慎重点。


过来人的故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位姓李的官员,他与一位姓顾的官员关系非同寻常,是金兰之交。两人同在建康(今南京),李姓官员为京官,顾姓官员为建康县令,但级别差不多。李顾二位和衷共济,不分你我,谁有困难,另一方都会竭尽全力相助,并立下“此生不渝,生死与共”的誓言。


后来,李姓官员因政绩突出,连升三级,当了朝廷的大官。这下,他就和姓顾的好友拉开了距离。时间一久,就有点开始瞧不起自己以前的朋友。好友的变化,姓顾的官员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有一次,李姓官员乘车在街上走。在古代,一旦有官员在街上通过,老百姓都得回避。所以,街上的百姓都纷纷闪到一边,给姓李的官员让路。但这时,从对面也来了一队人马。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顾姓官员,他正好有事也路过这里。按古代的礼法,品级低的官员应该给品级高的官员让路,但顾姓官员心里有气,就死活不给李姓官员让路。


李姓官员打着官腔对自己的“好友”说:“我的官职比你大,按照朝廷的礼仪,你应该给我让路!”顾姓官员一点也不买账,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建康县令,是京都的父母官。在我眼中,你不过是建康的一个住户而已,有谁听过父母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


于是,两人互不相让,在大街上争吵起来,争来争去,也没有争出个青红皂白。于是,他们就准备到皇帝那去说理。


见着皇帝后,李姓官员说:“陛下,微臣身为朝廷大员,按朝廷规定,出入配以豪车华盖,随从仗剑鸣鼓开道,凡是比我品级低的官员都得给我让道。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官职比我低得多,竟然跟我抢路。陛下,你可得给我做主啊!”


顾姓官员听后,连忙反驳说:“我的官职是比他小,可建康是圣上的所在地,我是京都的长官。按规定,凡户籍是京都的,除了圣上,都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他也不例外。所以,我没有理由非得给他让路!”


皇帝听了两位的争论后,觉得都有道理,不能训斥任何一位。于是,便笑着说:“李卿家说得有理,顾卿家也说得没错。建康县令确实为京都长官,李卿家也确实应该享受优待。既然大家都有理,以后你们俩再碰在一起,就互相让道吧!”


从此以后,两人相见,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成了冤家对头。


点睛智慧


现实生活中,大家肯定都有这样的经验:与一个人交往,开始越是打得火热的,翻脸的时候的越是闹得厉害,反而是看起来淡淡的友情能够持久。


在交友这件事上,古人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无事时各过各的日子,有事时不用招呼,朋友就会赶来相助。事实上,还真是这样的朋友最靠得住,这样的友情最长久。


§§§第十七节有时退一步就是进两步


老祖宗说话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为人处世都要有让人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人一步就有可能为日后的进步做了铺垫。待人宽容一点是福,利人是利己的前提。


过来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周公的老祖宗古公父,和他的部落一起居住在陕西的彬县。本来这地方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他们可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不幸的是,他们旁边住着一伙“强盗”邻居——狄人(上古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