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辑三富贵如浮云(1)

作者:阿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6

|

本章字节:12862字

§§§第一节名利是毁人场所


富贵这种东西,你费尽心机去争,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名利这种东西,若没有相应的实力和修为匹配,早晚会失去。人生匆匆百年,争名争利,争东争西,不如自己多多修行,不如多多与人为善,因为富贵名利不过是浮云,转眼就会消散。


老祖宗说话


纷扰乃溺志之场。


译文:过分追求名利就会使志向消沉。


过来人的故事


北宋年间,王安石的家乡抚州有一户姓方的人家,这户人家世代都是种田的。本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但他们家生的一个小孩仲永却不简单。


话说有一天,五岁的小仲永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祖宗八辈都没摸过笔墨纸砚的他,却哭着闹着要这些东西。当父亲的彻底被震住了,赶忙从隔壁家借来纸和笔。小朋友方仲永二话没说,当场挥毫泼墨写下四句诗,并且很潇洒地落了款:江南才子方仲永。


小仲永写的这首诗不仅文采非常漂亮,而且立意也很是了得,都是孝顺父母、友爱乡亲之类的儒家大道理。而且,从那以后,不管你给什么样的主题,他都马上就能写出诗来。把他写的诗拿给十里八村的秀才们看,秀才们也是啧啧称赞,叹为神童,都认为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是当“状元郎”的料。


经过秀才们的大力宣传,小仲永在全县的人气迅速上升。大家都对这个未来的“状元郎”很看重,连他的父亲也成为了人上人,不管走到哪,大家都要请这个“尊贵的客人”吃饭、喝酒。有的人还专门花钱请小仲永写诗。


小仲永没见过大钱的父亲认为商机来了,从此,他也不送小仲永去上学了,一天到晚,拉着他的儿子在家乡到处“走穴”赚钱。


王安石有一次陪他的父亲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耳闻已久的神童方仲永。他就请小秀才写了首诗,拿过来一看,王安石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神童就这水平?不免叹了口气。舅舅告诉王安石,方仲永的爹一天到晚就知道带他出去赚钱,能有好吗?只是可惜了这个孩子!说完不住地摇头叹气。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又七年过去了,当王安石再次回家乡向舅舅问起方仲永情况的时候,舅舅告诉他,长大成人的方仲永已跟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听到这里,王安石很是伤感。


一代神童方仲永就这样被名声和金钱给毁了。


点睛智慧


追逐繁华热闹,追逐金钱名声,在适当的范围内无可厚非。但如果只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而不坐下来好好修习自己的“内功”,只怕不但是成不了大气候,一心追求的那些东西也终将要远离你。所以孔子也教导人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人不要怕穷,怕物质上过得比人差,要关心自己的能力、修为有没有提高,能力提高了,世界终究是你的!


§§§第二节荣华富贵看淡点


老祖宗说话


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译文:富贵,你费尽心机去争来,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人生匆匆百年,为欲望而忙,就算活得久也是早夭。


过来人的故事


北魏时期,有个咸阳王,大名叫元禧。这家伙虽然血统高贵,但素质非常差,既庸俗又特别贪婪。反正这么说吧,就是大雁飞过,他老人家也得拔根毛。他当皇帝的哥哥经常劝他说:老弟,收敛点!太爱财怕没好结果!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元禧同志依然我行我素。


后来,他当皇帝的哥哥走了,侄子接了班,作为皇帝的叔叔,元禧成了干部里的一把手。凭借手中的权力,他捞得更厉害了。


有一次,有个地方官员为了拍他马屁,特意让一个姓李的手下带了二十万两银子,到首都洛阳去贿赂他。但这人到了元禧府上,递交了几次名片,连个大门也没进去。后来,一位老江湖告诉他,想进元府,先得打通元家的“门神”,也就是看门人。


姓李的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每次去,那帮家伙都对我不理不睬,原来是想要钞票啊!


于是,第二天,他又带上“买路钱”去了元府。一见姓李的这人,看门的人就嘟囔:你这人好不要脸,天天跑到人家家门口,你到底想干啥?


姓李的连忙上前赔笑脸说:大哥,行个方便吧!边说边向那位守门的大哥递了五十两银子,本来以为可以看见笑脸。但那守门的说:就这点,你以为打发条狗呢?不翻十倍,甭想过老子这关!


十倍?那是五百两啊!这也忒黑了点吧!姓李的不禁心里暗暗骂道。但高官家的狗也金贵,想办事,只能低头。于是,他又回去凑够了钱再送过来。守门的人脸上这才有了点笑意,但他又问,你给我们家主人带了多少孝敬钱?


姓李的伸了两根手指,然后说了一个“十万”。


看门人不屑地说:哥们儿,就这点钱,你还是赶快回家吧!起码得伸五根手指,我家主人才会让你见个面!


试过了看门“狗”的厉害,姓李的知道,“狗”们说的是真的。于是,他又派人回去搬钱,凑齐了五十万两白银,这才跟元禧打了个照面。


元禧这样的买卖做得太多,他当皇帝的侄子非常恼火,越来越讨厌他。侄子一发怒,元禧很恐惧,于是,他准备干掉侄子,自己当皇帝。但他尚未行动,就被侄子知道了。于是,元禧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即将处死。


临死前,妹妹们都过来看元禧,但这草包却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姐妹们,我的金银财宝还在吧?还有,我的那些小老婆们还好吗?


要死了还惦记着金钱和美女,真是蠢蛋!妹妹们哭着骂他说:你就是因为娶了那么多狐狸精,又太贪财,所以才弄到今天这个下场!都死到临头了,难道你就没一点悔意?


元禧这才低下头,一声不吭。


元禧去世后,他的万贯家财,不是被国家没收,就是被小老婆和佣人们瓜分。最后,偌大的一个元府,只落得一个白茫茫的干净世界。


点睛智慧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管你有多少钞票,那个小盒(骨灰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啊!话糙理不糙,人生在世,有谁不死!你生前再风光,钱再多,死了带不走。而且,有时候,不等你离开人间,地位就没了,钱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人活着,要懂得知足,视富贵如浮云。


§§§第三节见好就收


老祖宗说话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太多的好处容易招来祸害,因此当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要及时退步回头。困难重重时可能会突然柳暗花明,所以难熬时一定要顶住。


过来人的故事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之所以身败名裂,归根结底是不知足。得意时便放手,说到容易做到难,滚滚红尘有几人?在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中,张良算一个。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天下已基本上太平,张良便趁机请了个长期病假,窝在家里悠然地当起了“宅男”,并重操就业,在家玩起了道家的炼丹修身。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张良释放的烟幕弹而已,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老领导放心。


虽然张良跟刘邦耍清高、玩深沉,但刘邦知道,依张良那么大的功劳,自己不表示表示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于是,在一次论功行赏的朝会上,刘邦大方地让张良自己选择山东(太行山以东)户口中的三万户,山东在当时那可是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大汉第一号功臣萧何也才不过受封八千户。张良很知趣,只要了一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万户。


正因为张良遵循着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才既没有萧何那样的牢狱之灾,也避免了韩信那样的凄惨下场。


这个世界上,有像张良这样识相的,也有像李辅国那般贪得无厌的。


李辅国本是唐朝一个养马的普通太监,一直跟着太子李亨,后来,李亨当皇帝了,他也鸡犬升天当起了国公爷。一个太监过起了贵族的生活,一般人也就知足了。可这位还不消停:官员们想跟皇上商量个事,还得得到他的批准;派人偷窥官员的私生活,如果他觉得不痛快,便私刑伺候;司法部门审理案件,全由他一张嘴说了算;皇帝的诏书还得由他签署才能执行;更可气的是他居然还当起了当朝宰相的干爹。


李亨虽觉得不爽,但也没把李辅国怎么样。李亨死后,他的儿子李豫继位,李辅国又因拥立新主子而加官晋爵。作为臣子,他的地位已到极点,但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有一次他竟然对皇帝说:“皇上,你坐屋里休息就行了,外面的事有我呢!”


说完这句话,李太监算是完了,李豫很生气。李豫可不像他的父亲那般窝囊,心里立刻就产生了要结果李辅国的念头。他当时虽然没露声色,后来却秘密派了一个刺客,要了李辅国的狗命。


诸位,你看是张良可取呢,还是李辅国可取?


点睛智慧


世界上的人,小康了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亿万富翁,身居高职了又想拥有金钱美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疯狂地攫取,从来就没想过要控制一下自己那永无止境的欲望,到头来鸡飞蛋打,锒铛入狱。欲壑难填,不知止境,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每个人都应当深思。


§§§第四节该收手时就收手


老祖宗说话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译文:现在能收手就赶快收手,如果说硬要挑个很好的时机收手,那永远也没有收手的时候。


过来人的故事


范蠡是越王勾践灭吴的大功臣。他深知勾践的为人,跟他只能一起啃窝窝头,如果你想和他一起大鱼大肉,小命早晚得搭上,于是范蠡决定离开越国。


在临走之前,他走访了另一位跟自己要好的功臣文种。范蠡说:实话跟你说,我准备离开了。今天来你这,我是想劝你,你也赶快走吧!


文种连忙说:这是为什么?大王对我们不都挺好的吗?


范蠡叹了一口气说:说实在的,在越国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我也不想走。但是,我跟你说,越王是个狠角色,他跟人只能一起受苦,不能一起享福!留在这里,早晚他会收拾我们。现在他之所以没行动,只是因为刚灭了吴国,太快对功臣们下手,不好向公众、舆论交代。


文种还是将信将疑:要走你走吧,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正需要我等出谋出力建设,现在我坚决不走!


范蠡见说他不动,就沉重地说了一句:你最好还是听我的,如果真不走,那你自己多保重!说完,就离开了。


范蠡说走就走,第二天,他一家就从越国消失了。而仍然留在越国的文种,没过多久,越王就给了他把宝剑叫他抹脖子。到这时,文种才仰天长啸:老天爷啊,真是兔子没了,猎狗就得上饭桌,老鹰没了,弓箭就得搁一边啊!我后悔没听范蠡的劝告啊!说完,就一剑抹了脖子。


而范蠡这个时候,改了名换了姓,正在山东的齐国做生意,经过一家人的辛苦努力,没过多久,他们就成了齐国数一数二的超级富豪。成了有钱人后,范蠡也没有得意忘形,经常拿一些钱出来做慈善事业。


齐国的领导人见本国有这么会搞经济又仁义的人,就派人去请范蠡做官。这官可不是一般的官,而是齐国的宰相。但范蠡对家里人说,如果我去当了这个官,那我在家是千万富翁,出外是中央的高级干部,这样,时间久了,肯定会出事!所以,我准备拒绝政府的招聘。


家里人都纷纷表示同意。于是,范蠡婉言谢绝了政府派来的工作人员。


范蠡这次不但没去做官,还把自己的财产只留下一小部分,其余的全部分给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而且怕政府再找他,他把家也搬了。到了新地方后,范蠡带领一家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快又成为了亿万富翁。最后,他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点睛智慧


有句歌词这样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该收手时也得收手。说到底,这两个“动作”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抓住机会,果断快速地作出决定,以达到一个好的目的或收获一个好的结果。但有些人,关键时刻,总是前怕狼后怕虎,迟迟不采取行动,最后等来的只能是悲剧。


§§§第五节说葡萄酸的,那是没吃着


老祖宗说话


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


译文:谈论荣华富贵时,表现得不屑一顾的人,也许见着荣华富贵就兴奋。


过来人的故事


严嵩是江西分宜人,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很聪明,也很有志向。为了专心读书,也为了给家里减轻点负担,他就搬到了家乡附近的一座寺庙里。在古代,有很多贫寒的读书人寄住在寺庙,因为那里一般都吃住免费。


到了寺庙后,严嵩读书非常用功,经常整夜不睡。时间久了,庙里的和尚们就有点不乐意。其中有一个人就去跟住持嚼舌头说:“住持,那姓严的书生太不晓事啦,天天通宵达旦,很影响我们休息。再说,您想想那得费多少灯油,长年累月,我们寺庙也吃不消啊。”


住持却说:“出家人说话别那么刻薄吝啬,年轻人勤奋读书是好事,我们出家不就是为了普度众生吗?你向其他的弟子传达我的意思,以后随他的意,谁也不要再说什么啦!”见住持不支持自己的意见,那位和尚只好嘟囔着走了。


到了晚上,住持来到了严嵩读书的房间。当他推门走进去时,严嵩也没注意到他。还是住持轻轻咳嗽了一声,严嵩这才抬起头来。一见是住持,他连忙上前施礼说:“住持深夜来访,不知有何贵干?”


住持说:“没事,听弟子们说你读书很刻苦,所以老衲过来看看!”


说完,还拿起桌子上的书看了看,一瞧是《论语》,于是,他就问严嵩:“老衲虽然是佛门中人,但论起本质,儒佛都是一样的。我就想问问,你这么努力攻读诗书,是为了荣华富贵吗?”严嵩连忙说:“不是!是为了天下的苍生和实现一个男儿伟大的抱负!至于富贵,对小生来说就像浮云,我根本就没想过!”


住持点了点头说:“后生,人生之事很难预测啊,老衲希望你以后不要忘记今天所说的话!”


转眼过了几年,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严嵩,已经来到大明的京都北京。看着街上繁华的景致,来自小地方的严嵩,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应接不暇。这时,他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还是京都好啊,多繁华热闹!以后如果能长期在这生活,此生足矣!”在庙里与住持说过的话,他早已经抛到爪哇国去了。


但当他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时,那金碧辉煌的宫殿,那君临天下的气派,那冠冕堂皇的官员,那如花似玉的宫女,都带给他极大的震动。这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金榜题名,一定要当大官,一定要过锦衣玉食、呼风唤雨的日子!


后来,严嵩当上官,察言观色、溜须拍马,样样精通。至于为天下苍生的事,连个影儿也没见着。这位曾经说富贵如浮云的人,后来的生活比谁都奢侈。


点睛智慧


平心而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环境当中,难免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有想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的愿望。因为这些欲望,做出一些俗套的事情,也情有可原。但大家都鄙视一种行为:明明内心充满阴暗的欲望,嘴上却高谈阔论、自命清高。故事中的严嵩就是这类人,一旦面对真实的诱惑,他就忘记了道义、廉耻。


§§§第六节只要钱不读书,迟早是个祸害


老祖宗说话


多栽桃李少栽荆,便是开条福路;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


译文:多与人为善,少与人相争,就是幸福大道。不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一天到晚就知道积攒金钱,这样下去,早晚得吃亏。


过来人的故事


西汉时,汉武帝有个妹妹叫隆虑公主,嫁给了一个开国功臣的后代。结婚后,这位驸马爷对媳妇也挺好,但就是有个臭毛病,一见着书他脑袋就大,一见着金银财宝,他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