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幸福就是,能活着见到亲人和阳光(2)

作者:艾米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4

|

本章字节:8158字

聪明的奥黛丽一面甜甜地笑着,一面将手里的花送给那个德国士兵。这个友好的举动让那个德国士兵有些发蒙,他不知所措地用手碰了碰帽子,轻轻地拍了拍奥黛丽的背,然后离开了。


如果不是她的机智与勇敢,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就看不到银幕上那张绝美的面庞了。


13岁的奥黛丽已经长得很高了,但是因为食品短缺,人们常常食不果腹,奥黛丽严重的营养不良,瘦得仿佛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


奥黛丽对那段可怕的生活永生难忘。她曾经亲历过一次极其残酷的战争:陆军少将罗伯特·厄格哈特率领的英国空运支队空降夺桥的战役。


那天,灰色的天空中飘洒着蒙蒙细雨。奥黛丽正和同学们在一起,他们忽然看见天空中飘下来许多“小蘑菇”。那正是英国的伞兵。德军的炮火对伞兵展开了疯狂的扫射,转眼间,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巷血流成河,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倒下去,瘫成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黑色的恐怖弥漫着整个昂赫姆小城。人们哭号着,奔逃着,小孩子跌倒了,哭着抓住大人的裤脚,炮火声仿佛就在耳边炸响,燃烧的火焰炙烤着人们的心,慌乱的脚步踏过尸体的脊背……奥黛丽和母亲、哥哥一起躲到地下室,但他们还是能听见外面的惨叫声与炮火声。


纳粹军就像发疯的猛兽一般对英国军队展开了猛攻。十分之一的英国伞兵丧生在纳粹的枪炮声中,那些幸存的伞兵在地下组织的掩护下一点点撤退。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纳粹军队就用了上千发炮弹。转眼间,昂赫姆从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次战役让德国军队意识到了昂赫姆地下组织与英国军队联合起来的可怕性,他们决定将昂赫姆的所有居民全部迁出,包括老人、小孩,甚至在医院的病人。他们要求所有人必须在24小时之内离开,否则格杀勿论。


昂赫姆的人民就像牛马一样被德国人赶出了他们辛辛苦苦营建的家园。人们有的用婴儿车推着东西,有的赶着马车,有的骑着木轮的自行车,在灰蒙蒙的细雨里告别家园。无助的妇女、孩子们哭泣着,精疲力竭的病人只能在地上爬行。人们头顶的天空上,战争依然进行着,时不时有炮弹炸响。


被迫撤退的昂赫姆人民有十万之多,然而在路上有将近三千人死去。残酷的撤退,貌似减少了纳粹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的仇恨种子。


奥黛丽和母亲、哥哥及另外的四百多人终于在一座农舍勉强找到了栖身之地。然而房子非常阴暗、潮湿,几百名逃难的昂赫姆居民挤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条件非常艰苦。


朴实的农民们非常热情,都真诚地拿出自己家里的食物分给这些来自城市的难民。艾拉最后带着奥黛丽和伊恩到了父亲家,也就是奥黛丽的外祖父家。老人曾经担任过昂赫姆市的市长,然而在那个年代里,“市长”这个头衔只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财富和地位。这里相对于昂赫姆市区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尤其是在大轰炸开始以后。


然而,这里的食品依然非常短缺,奥黛丽经常和哥哥一起去田里寻找野莴苣和郁金香茎,放在燕麦里熬粥来充饥。他们见到的面包都是绿色的,因为面粉都是用豌豆磨成的。饱受饥饿折磨的伊恩甚至迫不得已吃掉了狗粮,因为除了狗粮外,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有时候,奥黛丽不得不一整天都躺在床上,通过看书来忘记可怕的饥饿。尽管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但是饥饿所带来的伤害是无法避免的。饥饿让青春期的奥黛丽越来越消瘦,只有深陷的眼窝里那双大大的眼睛依然灵动,仿佛清澈的小溪。


越是在饥荒的时候,粮食越珍贵。商人们却利用这个机会肆意哄抬物价,从中牟取暴利。毕竟金钱是不能直接拿来充饥的,所以不管食品有多昂贵,人们还是要去购买。艾拉手中的钱飞快地减少,饥饿却依然在困扰着他们。


后来,盟军团进驻尼德兰,昂赫姆人民仅有的避难地也被占领了,那些还能行动的男人都被抓去充当劳动力。奥黛丽的二哥伊恩也被德国人带走了。在这道针对男人的命令之后,德国人紧接着又发布了一条针对女人的命令:所有的年轻女子必须集中起来。那时候奥黛丽已经15岁。15岁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虽然瘦得几乎只剩下一副骨架,但是青春的光辉在她的脸上折射出一种别样的魅力。尤其那双大大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善良中透着一份纯纯的天真。


奥黛丽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当她听说德国人新发布的这道命令后,赶紧从众人集聚的地方逃脱,在一座废弃楼房的地下室躲了起来。


在那个没有阳光、潮湿、阴冷的地下室里,奥黛丽整整躲了一个月。那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让她一直坚持下去,始终没有放弃。


一个月后,昂赫姆迎来了久违的自由。奥黛丽终于能走出那个阴暗的地下室,拥抱阳光,迎接自由与光明。她的哥哥伊恩也终于平安归来。被战争与饥饿折磨得骨瘦如柴的人们走上街头,互相拥抱着,欢呼着。经历了战争的恐怖,人们更加意识到自由与和平的宝贵,很多时候,让你倍加珍惜的不是你本来就拥有的东西,而是你失而复得的东西。


那段硝烟弥漫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衷为那些饱受饥饿折磨的可怜孩子送去温暖与爱心。


亲人的离去更是奥黛丽心中永恒的伤痛。离开家庭的父亲,被纳粹拖走的大哥亚历山大,就连被她视作生活的依靠的叔叔和表兄弟也相继被纳粹处死……


战争的惨状在奥黛丽的心中刻下了一生的烙印。多年后,当她在拍电影时看到那些模拟的战争场景时,心中的旧伤依然流着血。战争的阴霾给那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蒙上了无法褪去的阴影。终其一生,她都对那段灰色的过往无法释怀。


3死亡线上那些绝望的眼睛


仿佛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艾拉拼命地带着自己的儿女躲避战争,却没想到荷兰是最早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晚被盟军解放的国家之一,而昂赫姆,是整个荷兰最后解放的城市。在昂赫姆的最后一战,后来被拍成了电影《遥远的桥》。不仅对荷兰,就是对整个二战来说,这最后一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被德军统治的时候,昂赫姆的人民很难找到吃的。后来,奥黛丽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时这样说道:“最后那年的冬天是最糟糕的,城市里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还要优先供给德军。虽然我们还不至于饿死,但是由于总是吃不饱……”


所幸,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就和红十字会一起送来了温暖。他们向昂赫姆的人民提供了药品、衣服,还有最重要的——食物。每一所学校都成了重要的援助中心,孩子们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奥黛丽也是其中一个。


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终于找到了救命的稻草。长久的饥饿让很多孩子都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在他们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频繁遭遇死神的威胁。而同时,他们在战争的魔爪下坚强地活下来,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多少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与遗憾含恨而去,再也不能回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红十字会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命的希望。那是奥黛丽第一次接触到国际儿童基金会,仅仅是这一次接触,就给她的一生留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象。这也为她以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那些双眼中写满绝望的孩子,让年少的奥黛丽无限怜惜,无限同情,甚至忘了自己其实也是个需要别人救助的孩子。她曾经亲眼看见过成群结队的犹太人被纳粹押上火车,送往集中营。在人群中,一个穿红大衣的小女孩给奥黛丽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她眼看着那个小女孩被粗鲁的纳粹军塞进一辆牛车里带走,小女孩瘦小的背影,写满了强烈的孤独与无助。


多年以后,当奥黛丽看到《辛德勒名单》的时候,那个画面再一次浮现在她的眼前。于是斯皮尔伯格将她对那段残酷战争的记忆加入到电影中,真实地将那残忍的一幕再现于世人面前。所以在我们看《辛德勒名单》这部黑白影片的时候,会看到一抹红色,如同一滴绝望的血,那也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彩色。刺目的颜色,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恐怖与生命的宝贵。


奥黛丽的心中永远有一份最暖的柔情。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份柔情始终在悄悄生长着。


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最刻骨铭心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奥黛丽说,“我一生都将铭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我的帮助。”直到多年以后,她将那份善良与真诚融化在非洲索马里,为那里的可怜儿童带去温暖,就像自己小时候曾经接受别人的赠予一样,将那份爱的玫瑰赠予别人。


“记住,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需要一只手来帮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条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随着你的成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奥黛丽是误落人间的天使,无论在什么时候,她总是会想着帮助别人。她那无私而透明的心,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每一个喜欢她的影迷,甚至也感染着整个世界。


生命里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在奥黛丽走上演艺路以后,与她合作得非常融洽的一位导演泰伦斯·杨竟然是二战时期一支英国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在他导演的电影《盲女惊魂记》中,奥黛丽担任主角,扮演一名被一个精神病强盗所折磨的可怜盲女。


在拍摄的过程中,泰伦斯·杨惊讶地发现,原来奥黛丽在二战期间一直住在昂赫姆,而他在20年前恰好担任着炮轰德军工事的任务。在他的指挥下,昂赫姆城和周围的很多村庄都被炮弹炸成了一片废墟。在一次大轰炸中,奥黛丽的邻居家也没能幸免。


泰伦斯·杨经常开玩笑说:“如果当时我下令再向左瞄准一点,我现在就失去最好的工作搭档了。”不过,奥黛丽对于那次炮击是非常支持的,即使自己在被轰炸的范围之内。


有时,战争是为了更好的和平,那次炮击,让德国人从大街上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前每每看见在街上行走的德国人,人们总是提心吊胆的。奥黛丽为盟军的胜利而高兴,更为自由的来临而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