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封王拜将(1)

作者:易水寒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8

|

本章字节:10318字

天下第一“汉奸”


正当刘邦在关中做着皇帝梦的时候,张良忽然爆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明儿一早项羽就来攻城啦!


在关中享福的刘邦怎么也不会想到,竟会有人背后给他使绊子。


原来,被派到赵国剿匪的项羽晚他一个多月才到函谷关。按照事先的约定,项羽算是输了。如果事情就这么解决了,刘邦也就不用费那么多周折,而是安心地在这儿做几日土皇帝。可偏偏有人多事,竟跑到对方营里嚼舌根,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称王,还封投降的子婴为丞相,把秦宫里的宝贝都占为己有。


晚到一步的项羽本来就很郁闷,这番话更是火上浇油,他身边的谋臣范增也趁机煽风:“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就贪财好色,是个著名的大流氓。如今入了关,居然不取财物,不近女色,说明这家伙一定图谋不轨。我曾偷偷替他望气,都是龙虎之形,五彩之色,这可是天子之气,先下手为强。现在这世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话正合项羽心意,于是就立刻下令:“明日就把刘邦这糟老头子剐了,以慰我三军将士!”当然,后面“以解我心头之恨”之类的话没说出口。


刘邦不知道,项羽之所以这么快就得了消息,完全是因为自己营里出了“内鬼”。


没错,这个人就是曹无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


自从项羽破关而入,两军的态势敌意甚浓,项强刘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来会是什么结果。当时项羽屯兵新丰鸿门,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的兵力有十万,屯兵霸上,号称二十万。虽然古人都喜欢虚报数字,但双方兵力的差距显而易见。真要是打起来,刘邦可占不到什么便宜。尽管他平时油腔滑调的,可要是真刀真枪地干,心里一样发毛。


不仅是刘邦,其所部稍有头脑的将领也能判断出局势的危急,曹无伤的告密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


曹无伤本是刘邦阵营里的左司马,是执掌军政的副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地位当然非常重要。像曹无伤这样经过浴血奋战数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时有安享胜利成果的心理状态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开战,享受胜利的前景就会完全泡汤。


当然,如果能站在胜利者一方,则又将另当别论。曹无伤所为,就有点向下一个胜利者投靠的倾向。也就是说,曹无伤做了两军将打起来的准备,而根本没想到两军有可能打不起来。一旦打不起来,曹氏所为将为两边所不容。所以古人说,祸莫大于欲利,岂空言哉。


亲家


四十万对十万,显然刘邦处于下风。军中有内鬼自然是很倒霉的事,如果光是刘邦自己倒霉,他也就非挨这一下不可了,而从此历史上可能就少了这么一位令后世顶礼膜拜的励志典型了。该当这刘邦命不该绝,早一刻得了消息,由此才躲过一劫;而这通风报信、间接救他性命的人,正是项羽的小叔父项伯。


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原来这张良和项伯早先认识。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这位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听说这位侄子出息了,当统兵发达了,便来投靠。自己的亲人当然不能亏待,项羽二话没说就给他弄了个左尹(令尹的副职),并带着他一起进了关中。


项伯在打仗上没什么建树,倒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项家人基本上都这样,可惜常常用错地方)。虽然现在与张良各为其主,但不管怎么说对方也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恩人随着沛公一块送死吧,便趁夜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劝他和自己一块走。


张良说:“我是为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况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不能不告诉他。”于是乎,在沛公急得直跳脚的当口,我们的张参谋又一次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张良问:“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的主意?”


“咳,别提了!那小人劝我,只要守住函谷关,别让诸侯军进来,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就……”


刘邦话没说完,张良早明白咋回事了,又问:“估计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羽吗?”这回沛公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才说:“当然敌不过。这、这如何是好?”


张参谋嘿嘿一笑:“那么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您是不敢背叛项羽的。”听张良这么一说,平时就比别人多个心眼的刘邦对他和项伯间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张良自然清楚刘邦的心思,便把事情大概说了一下。一听说项伯比张良年岁长些,刘邦便急忙让张良去请项伯,使出他在乡里交友的手腕,非把他当做长辈招待不可。


一见了项伯,刘邦便捧着酒杯向他献酒祝寿,那叫一个殷勤啊,恐怕他亲爹都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不仅如此,又唠了点家常,顺势定下一桩儿女婚姻,答应把自己女儿嫁给项伯儿子当老婆,就这样以闪电般的速度即刻成了儿女亲家。


一看关系拉得差不多了,刘邦便转入正题:“亲家公啊,小弟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根针都没敢动,也就按照常例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一心等着项将军到来。我之所以派将守关,是为了防贼窜入以免发生意外。我们日夜盼着将军到来,哪里还敢谋反啊!希望您把这里的实情转告项将军,我刘邦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项伯背着主子私下会见张良,原本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刘邦竟这么热情,话又说得这么入耳,何况又是自己恩人的主子求着办事,或许也因为喝多了几杯祝寿酒,自然应承下来,打着饱嗝说道:“明日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羽赔罪哟!”


“有劳亲家公了。”一听事情有了转机,刘邦一边道谢,一边忙命人把自己的良驹牵出来,送这位刚结的亲家回营。等项伯走远时,刘邦的脸都笑僵了。


这一晚刘邦根本没合眼,一面和张良商量明日见项羽的事,一面准备送给项羽的赔罪礼。其实这一夜项伯几乎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果刘邦不是慑于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压境,以他出尔反尔的性格,项伯别说结为儿女亲家了,被刘邦杀人灭口的可能都有。到那时,不知道视“不义”为人生最大罪过的张良将何以自处,即使此刻刘邦在项伯面前表现得卑躬屈膝,一旦时过境迁,刘邦马上就把承诺抛到了爪哇国,根本没有兑现结亲的诺言。


再说项伯回了营地,想到既然都是亲家了,自然帮着刘邦说话,把他的话告诉了项羽,还拿出长辈的身份给了点意见:“要不是沛公先攻破了关中,你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要攻打人家,说出大天来也都是咱们没理,不如就此好好待人家。”叔叔都发话了,侄儿哪能不听啊?真打起来未必也能捞到什么好处,不过是意气用事,为争口气罢了。这么一想,项羽也就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在刘邦,这也算是生还的机会了。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着一百多名随从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请罪。这一次会面,即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了。


请客吃饭


无疑,革命和请客吃饭是分属两个层次的概念:革命是革人性命,是一个人强行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存权;“请客吃饭”是邀人过来大快朵颐,目的是让人活得更好。“革命”和“请客吃饭”形同水火。因此,毛泽东同志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但是,革命与请客吃饭有时却相辅相成:或者请客吃饭的目的是为了革命,或者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请客吃饭。区别在于对象不同:请客吃饭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革别人的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更好地请客吃饭。鸿门宴即是“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的一个灰不溜秋的案例。


鸿门宴虽然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但却算不上经典的请客吃饭案例。鸿门宴只是一场匆匆忙忙的宴会,是不速之客与毫无准备的主人之间的一次小聚。


刘邦的到来打乱了项羽的行动计划,虽然小叔之前跟他打过招呼,但怎么会想到这老小子竟然会如此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地前来赔罪?刘邦笑容可掬,似乎没有任何戒备,一脸的讨好与谦卑,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小妾。假如你是项羽,你会怎么办?你好意思怒发冲冠、拔出宝剑,直取刘邦的首级吗?人家可是来自首的啊!


因此,我们要理解项羽,理解项羽为什么要备下酒宴招待刘邦。这场后被命名为“鸿门宴”的宴会,并不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斩首行动,而仅仅是一场临时动议。


自己的对手前来陪罪,项羽尽一尽地主之谊也是人之常情。虽然有些仓促,虽然是临时安排,这场宴会却准确地显示了项羽的贵族风度。也许这种风度妨碍了项羽成就事业,却是项羽的性格必然。


显然,这是一场仓促的宴会,项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项羽的智囊团也没作任何准备,因此,他们对于宴会的议程、宴会的祝酒词、宴会的用餐标准、宴会的白酒档次——都几乎没有作任何安排。


然而,客人刘邦的准备却相当充分,他掌握了项羽的底牌,也知道项羽的真实态度,有了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刘邦就知道了该如何应对,该如何说第一句话,酒席之上该如何调节气氛,该如何控制局面……所以,对于宾主双方来说,这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宴会。由于有了这样的不对称,才会出现刚一见面,项羽就犯下了不小的社交失误。


为了亲口表达出自己的委屈之情,刘邦把对项梁所说的话又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我进驻函谷关以后啊,秋毫不敢有所犯,登记官民户口,查封各类仓库,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您的到来,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啊!对于您,我没有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其他心思。我想,一定是有小人说了我的什么坏话,才使得您和我之间产生了误会。”


因为项羽没有任何准备,他的思路就一直跟着刘邦的思路在走。听完刘邦的话,项羽突然感到十分惭愧:是啊是啊,我怎么就误解起刘邦了呢?


作为一种正常的自我解脱心理,他很自然地说道:“那些话都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


很显然,在潜意识之中,项羽是在为自己辩解——不是我有意要误解你刘邦,而是你刘邦自己阵营的人过来离间。我这里没有问题,是你们内部的人造成了这种局面,因此,不要来问我怎么回事,要问就问你们自己人去好了。


其实,这句话刚一出口,项羽就感到十分不妥,这岂不是要害死为自己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吗?就这样,从二人见面的那一刻起,占了天时地利的项羽就一直在心理上处于被动状态。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他决定置办酒席,跟刘邦喝酒。他知道,刘邦这小子虽然好酒好色,但酒量却很差,项羽决计要在酒桌上找回自己的自信。因为存了这样的念头,项羽处处显示出盛气凌人的样子。


项羽一上来就一屁股坐在了主位,下面就是整个酒席的座位安排:项羽和叔父项伯在上席,坐西面东,首席智囊范增面朝南坐,刘邦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


宴会进行中间,范增好几次给项羽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诀向项羽示意,其意思就是让项羽干掉刘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项羽却一直保持沉默,一点反应都没有。


也许是事前准备不足,也许是配合还不默契,项羽的思维一直处于僵硬状态。实在忍无可忍的范增只好亲自出去叫来项庄面授机宜:“该你露一手了,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死刘邦那小子。切记切记!”


随后,就是著名的“项庄舞剑”,如同后来的那句成语所说的那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就是刘邦。


项庄的那把剑舞得虎虎生风,凛凛寒光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杀机,局面惊心动魄,刘邦岌岌可危。可是,每当项庄将要出剑的一刹那,项伯的身影总是及时出现。多亏项伯常常用身体掩护,刘邦才得以逃过生死大劫。


见此情景,张良只好借如厕之际找来樊哙。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听说里面情况危急,他靠着自己的一股蛮劲,带着宝剑拿着盾牌闯进项羽刘邦他们饮酒的雅间。


一心救主的樊哙,其身体自然是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周身洋溢着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和满座各怀心腹事的众人相比,樊哙显得雄姿英发。


英雄相惜,项羽不由地为樊哙的虎虎英气所吸引,由衷地赞叹道:“真乃壮士!赐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给他递上来一大杯酒。樊哙将满碗高度酒一饮而尽,场面出现了一次小高潮。


可以想象,在樊哙进来之前,整个酒席之上的气氛是沉默的,诡异的:一边是刘邦点头哈腰,低眉顺眼,一边是项羽颐指气使,爱理不理;一边是范增老谋深算,暗含杀机,一边是张良冷眼旁观,沉着应对;一边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边是项伯挺身而出,及时搭救……


这不是宴会,这是生死场;这不是把酒言欢,这是斗智斗勇。但是樊哙的出现,使得场面稍微有些活跃了,因此,项羽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他看着豪放的樊哙,大声说道:“再赏给他一只肘子!”


。x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