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倩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1
|本章字节:8548字
读史先读人阅人即阅世
读史:体验性与都市脱困
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几乎每个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在事业、社交、生活方面不如意。而几乎每个有“不如意感”的人,都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心态失衡、经受不起挫折、生活没有希望、对周围的人与事极度失望……
不过,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就会在那里打开窗”。我们看到,现代都市人正在进行一种群体实践,那就是对中国古代的经典与历史进行体验性的,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
很多都市人在中国古代的经典与历史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遇到过的问题,古人也曾经遇到过,而且他们想出了很高明的解决办法。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向古人学习,从历史中求证如何走出“中国人式的困境”呢?
的确,古人也曾经遭遇过人生中的惊涛骇浪,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心态渡过难关,让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今人虽然与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环境不同,但是古人在渡过危机、扭转局势的情况下的特殊思维方式,却是值得今人去细细品味的。只有理解了古人的思维,才能将古人的智慧融会贯通;而只有了解了古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古人为何会选择那样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历史的人性
既然读史可以获得摆脱都市困境的良方,那么,历史是什么?
厌倦了应试教育的人认为,历史是一长串的年代、人物、事件的名称,是故纸堆里的文化,是和今天距离很远的学术研究对象。
其实不然!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人生历程,是过去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永远是生动的、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纪年和称号。
一言以蔽之,历史就是古人的人生。历史上最深刻的印记,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物。而历史人物最让后人关注的,不是他们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他们的赫赫功绩,而是他们作为特定时代中的人物所具有的喜怒哀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而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不可逆转地成为过去,成为历史。经历成为往事,不代表它就此便会失去生命力。相反,后人历史的时候,总能为古人独有的性格、气魄所感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人性的魅力。
人物是历史的核心,人性是历史的神髓。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阅世先读史,读史先读人”。
历史生态与现代社会
为什么人性会穿越时空,令现代人感觉到格外温暖?
因为,古人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在于他们的人性来自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社会。如果古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与现代有相似之处,我们在史书时,就会从古人的经历中找出与自己近似的遭遇,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体会。
古人所生活的时代,与现代社会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组成的,它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背景,但它却是古人的性格之所以散发光辉的根源。
我们将这种时代因素称为“历史生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能够造就曹操和诸葛亮,活力四射的唐代能够诞生唐太宗和李白,阴郁的明清则会走出朱元璋、张居正、康熙、曾国藩。
同样,很多现代人抱怨自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下海,也没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炒股,更没有在这个世纪初买房……由此而生的自怨自艾、悔不当初的说法比比皆是。回过头来看,时势造英雄,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时代,就算诸葛亮、曹操重生,恐怕也不能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又何必怨天尤人?
人性之所以永恒,就在于造就它的时代独一无二。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的现代人正确认识自己的出发点。事实上,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人的成败,也大抵如此。
读史·阅世·新知
历史应该是生动而充满细节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读那些枯燥的历史数据与假大空的历史赞歌,而是应该从个性鲜明的人物入手,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一个无名的白丁,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或者是如何从万众瞩目的事业顶峰滑落到人生谷底的。
充满现实关怀与现代气息的历史,应该是人的历史,这才是历史的精髓,古代文化的经典。而读史,就应从读人开始。古人的诗句说得好:“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只有不断地回味往事、品读古人,才能让自己的见识更加广阔,让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
当然,你大可以在获得人生经验的同时,将对历史人物的感觉上升到审美的层次,其实,那又何尝不是体悟了人生之后,对历史的新知呢?
你可以嘲笑吕不韦的机关算尽、众叛亲离,也可以讥讽刘邦的小肚鸡肠、两面三刀;你可以感慨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无力回天,也可以赞叹曹操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你可以向往唐太宗的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也可以认同康熙的事必躬亲、深谋远虑;你还可以批评张居正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读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品评古人,也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这就是我们推出“中国历史人物十讲”丛书的初衷。但愿您能在本书系的同时,增加对人生的体悟,陶冶性情、笑面人生。
一位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一延续就延续了几千年。当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处于蛮荒时代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们已经着华服、戴高冠,居于庙堂之上了。翻开这一部浩浩史书,读到结尾处,就看到了清朝。清朝是封建社会垫底的王朝。从三方角力的乱世局到开国三帝的耕耘,再到如日中天的盛世,经历了萧瑟的多事之秋,最终在残冬中的“年关”结束了这个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在这个王朝建立和运作之初,国势一度蒸蒸日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而康熙正是这个盛世局面的开创者。
说起康熙这位皇帝,随着最近几年清朝题材电视剧、电影的热播,使康熙大帝已经家喻户晓,他的知名度绝对能够超越当代的任何一位明星级人物。有语云:“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说到康熙,在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着自己对于康熙的看法和评价。于是,写康熙的人也很多,戏说的、严肃的、还有水煮的,跟康熙沾边的都能成为话题。这好比像是进饭馆一样,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作家二月河就曾经直接以康熙、雍正、乾隆为原型创作了他的名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其中的《康熙大帝》更是给广大的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史上,掐指算来,康熙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开启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同样创造了盛世的还有唐朝的皇帝李世民。但是李世民是和他父亲李渊一起造反打下来的江山,造反以前李渊是太守,李世民这个太守的儿子比康熙离百姓更近些,换句话说,就是更贴近基层,也就更了解百姓疾苦和百姓需要,所以在日后施政过程中也能有的放矢。可康熙是一位血统纯正的皇帝。他来自皇室,是大清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三子。他不需要造反起义,不需要舞刀弄枪,更不需要附会“龙种”、“天意”学说,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登上皇帝宝座。他没“上过山,下过乡”,他的施政完全是靠重用能人、集思广益、勤奋学习得来的。从这个方面说,康熙是少有的出身尊贵而能体察民情的皇帝。
一个还算比较合格的当家人
康熙还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共六十一年。他名日守成,实同开创。他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开创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的顶峰,是中国几千年发展的最高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他励精图治,把清朝带上了发展的快速路;他在位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复兴。这就像是当一个家,康熙这个当家人勤奋、负责任、不怕吃辛苦,在他的带头作用的感召下,全家人力往一处使,劲儿往一处拧,于是家道殷实,为子孙积攒了丰厚财富,而当后世提起他来的时候,无不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赞一声“这个家,当得好”!更可以毫不愧疚地将他喻为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智慧于一身的伟大帝王。
但是,在康熙盛世的背后,也有着封建王朝所不能解决的顽疾。虽然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统一祖国、开创王朝鼎盛局面所做出的历史功绩,但是也暴露了作为帝王的康熙因个人性格缺陷和历史局限,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从当时的世界史的角度来看的话,清朝就像是一个牛车,只是赶着牛车的人志得意满,也许在鼎盛的时候,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进步和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近代的尺度上,清朝是落后了,虽然康熙在一开始的时候把这个大清的家当得很好,料理得不错,各项事业也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发现历史的康熙和完整的康熙
不但康熙本人被后世多次演绎,就连康熙他身边的人也是家和剧作者重点关注的人物。他们的身上有着人们的种种猜测,虽然对于各种疑点大家争论不休但是仍旧乐此不疲。他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大的魅力?他们究竟对康熙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也正是本书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康熙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他是如何成长为拥有“千古一帝”美誉的君王?什么人分别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康熙又具有怎样的帝王之术、用人之术和权谋之术?就让我们从这里入手,系统地开启康熙作为清朝最具魅力皇帝的秘密,使读者对他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打开这本书,您会看到一个与天花夺命的幼童;一个拥有天下却要忍气吞声,日日如同行走于钢刀边缘的少年;一个力排众议果断撤藩却又在漫长的战争中险些丢失了勇气的青年。他缺乏父爱却收获了祖孙亲情;他以真心对待自己的女人却先后失去了三位皇后;他一生决策果断英明却在晚年时陷入继承人漩涡。在清朝的历史上,康熙王朝的谜团最少,但是康熙大帝本人能给予我们的东西却最多。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我们尝试回顾康熙主朝的历史,对康熙王朝进行一次盘点,在盘点的过程中我们充满了期待,因为回顾和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抵达历史深层的智慧。抵达深层智慧的同时,我们也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更会提醒我们如何避免那些导致失败的乱局。
这就是康熙王朝的价值,也是康熙以及他所缔造的王朝经常被人提起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