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倩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本章字节:25946字
对自我要求严格的人,往往能够成为其他人立身的一面镜子。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君子能够修身治国,却并不一定能受到天下人的欢迎,究其原因,还要在修为方面多作努力。康熙正是这样一位认真修身修道的人,不过此“道”非彼“道”,他修的是治国之“道”。
修身:勤政有为的皇帝
“勤”是人君的品格,也是德治的支柱和推进器。古代皇帝罕有不标榜以仁孝治天下者,但有几人真“仁”且“孝”?如果人君满口的礼义廉耻,而骨子里男盗女娼,如夏桀商纣类,那么,所谓德治的宏论只能是弥天谎言。康熙帝不仅能想到“修德”,而且躬行实践,修身修心。他曾说道:“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连吃烟这样的小事也要严以律己,可见康熙帝不是一个好说大话的人。
按照儒家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最核心的点是“修身”,这是其他的基础,再向外延伸,是“齐家”,“齐家”范围之外有一个圆,是“治国”,而最大的那个圈是“平天下”,也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孔子说“克己以正人”,可见“修身”是根本。康熙深知用儒家思想治国的重要性,再加上自己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因此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更深的体会。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康熙通过努力做一个勤政有为的皇帝来达到“修身以正己”,“修身以正人”的目的。
勤劳
康熙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他的意思是说,世人都喜欢歇着,不喜欢劳作。但是我却认为,人要一直努力地工作,然后才知道什么叫安逸,才能真正地享受安逸。如果不喜欢劳作只贪图安逸,那么其实根本就不能体会到什么是安逸,而当需要辛苦劳作的时候,反而会承受不了。他认为,圣人都是把辛勤劳作看做是一种福气,而把安逸看做是祸患。这句话简直成为了康熙行动的座右铭。他一生都以此自励,崇尚勤劳,力戒贪逸。当然,作为皇帝,勤劳就是勤政。康熙真正做到了将勤政进行到底。
康熙一生勤政。他说“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他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常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帝大多怠政,而不勤政。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都是有名的怠政庸君。他们经常放官员们鸽子,让官员们苦等好几个小时,连皇上的面也见不到。万历“怠于临政,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他不御政,导致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十多人,大学士泡病号请假,内阁大门白天紧闭,尚书虚悬,无人理事,中枢机构瘫痪。他曾长达三十几年不早朝不见大臣,他的宰相连续三年都没有见过万历皇帝。在他亲政的后二十年,他基本上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宰相方以哲进入内阁八年才得见万历一面,而且是唯一的一次见面,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遇到紧急的军国大事,皇帝不接见朝臣,不议商国事,也不做出决策。有的大臣跪在朝门外十个小时不起,请求皇帝上朝,万历仍然不予理睬。万历三十几年不上朝,有人说是耽于酒色,有人说是首辅纵容,有人说是疾病缠身,但从根本上说是万历没有做皇帝的责任感。天启也是一样,整天迷恋木工活,刀凿锯斧,玩得津津有味。大宦官魏忠贤专等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前去奏报军国大事,天启不耐烦地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才借以假传圣旨,擅权专横。
康熙很欣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就是一个少有的勤政皇帝,他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必躬亲,无遗巨细,几乎从不知道休息。早年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不畏繁琐,而支持他的,还有他自己认定的身为人君的责任。朱元璋操劳国事,常常吃着饭就停下来,想起一事,就写在纸条上,贴在身上,因此他穿的衣裳往往贴满了条子,就像浑身长满了羽毛。在他的后宫和殿堂的墙上,也都贴满了条子,事情办完后才取下。所以说勤政不仅是修身的一部分,还是君主对自己对国家负责任的表现。看看清朝的官员们,他们做官,每天都要早起,因为康熙皇帝的“办公室”实在太大了,大臣早朝时,就要穿过半个京城,才能到达午门。大约凌晨三时,大臣就会在午门外面开始等候“开门”,所以,大臣半夜便要起身准备。宫门打开后,大臣就按着自己的官阶,依次在金水桥排队,等候面圣,一般来说,九点才是皇帝办公时间。若遇上皇帝不上朝,大臣们便白等半日了。康熙是明清两朝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没有一日偷懒而不上朝,也就是说,在与大臣们每日一次的约会中,他从来没有无故失约过。他吸取明朝亡国的教训,勤理政事,对于大臣们的请示,有问必答,遇到紧急公事,他总是连夜批示,从不拖延。他反对“皇帝只管天下最重要的事,不必管一些小事”的说法,他公开宣称:皇帝处理事情,一时不慎就会给天下造成麻烦;一时不慎就会给后世留下灾难。不注意小事,就要危害大事。因此,他处理政事从不疏略,甚至对大臣们草拟的文件中的错别字也要指出来,并予以改正才下发。
康熙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勤于政事,而且严格要求大臣们勤于政事。他要求大臣们把诸葛亮当做榜样,并指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不仅适用于大臣,而且也适用于皇帝。他痛恨大臣们拖延政事,警戒众臣一定要勤于政事,不准偷懒。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每天都要御门听政。到康熙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他说:“一岁之中,昧爽视朝,无有虚日。亲断万机,披览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门听政。
康熙视御门听政为乐事,大臣们都说他每天听政太辛苦,他却说:“此乾清门乃朕宫中,亦有何劳?”然而,每天夜半起身去参加早朝对于很多朝臣来说却是一种困苦不堪的折磨。御门听政的时间,原本春夏两季是在早晨六点(卯时),秋冬二季是早晨七点(辰时)。对于许多年迈的老臣来说,为了参加御门听政,每天三更半夜就得起身,早起赶往宫中。久而久之,御门听政就成了他们的一大负担。于是他们三番五次上书,提出种种理由,希望皇帝能放宽御门听政的时间。面对大臣们的反复恳请,康熙终于对某些情况进行了让步。每逢大雨雪或者酷暑严寒,确无应奏事宜,可以临时请旨暂停听政;年逾六十的老臣不必每天都来,可以间隔两三天来启奏一次。但是康熙本人因“听政三十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或隔三四日恐致倦怠,不能始终如一矣”,所以仍然坚持每天听政。康熙晚年回顾一生时,感慨地说,自己在位六十一年,“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稍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纵观康熙的一生,这话是恰如其分,没有虚言。
由此观之,康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勤劳的皇帝。他认为,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在于勤奋和思虑,他想要做大禹、周文王那样的圣人,而以元朝末年皇帝的骄奢淫逸为戒。历代由于骄奢淫逸导致败亡的教训太多了,为了清朝的长治久安,他将其牢记心中,时时作为警示,同时他还要以自身的行动给下面做出榜样。
再以治河为例。明末清初,黄河、淮河并流入海。黄河、淮河与运河在清河(今江苏淮阴市)附近交汇。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黄河倒灌洪泽湖,大堤决口,淮水冲人运河,运堤溃决百余丈。接着,黄河大堤又溃决几十处,河南、安徽一带“一片汪洋”,不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危害,而且切断了维系清朝统治的经济大动脉。这时,康熙皇帝除及时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每年拨银300万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改变了对治水只作一般政策性指导的方法,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
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康熙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勤奋研究。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横城堡(今宁夏银川市东南)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同时他还派人探寻源头,提出了上下游兼顾的治理方略。在康熙二十三至四十六年(1684一1707年)间,他曾经六次南巡,又详细视察了黄河下游和江苏境内的运河,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治水工作的开展。
由是观之,南巡也成为康熙工作的一部分,他没有过多留恋于湖光山色,视察民情和治理河道才是他着重的任务。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在我国历史上,关心水利建设的皇帝不乏其人,而能亲自多次进行水利实践者却不多见。康熙帝勤奋治河,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勤学
《劝学》里说“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晋朝的葛洪也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意思是说,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正是“修身治国”的目标激励着他始终不断地学习。
他五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极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的时候“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就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每天批阅奏折,还要不断学习,有几次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就是说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就连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时,也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一千多首诗词。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健、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就留心医药学。康熙四十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比如杨光先状告钦天监汤若望一事,朝廷会议就因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当时,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在九卿中没有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么能判断是非呢?因此发愤学习。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康熙皇帝讲求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重视科学技术,他本人也精于水工测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他巡行到苏北高邮,亲自测量出运河水比高邮湖水高4尺8寸,便指示河道总督于成龙说:“湖水似不能越此堤而入运河。这段工程甚属紧要,应着差贤能官员作速查验修筑。”行至扬州,他又亲自司仪,测量出宝应清水潭运河水位高出运西诸湖水位1尺3寸9分,及时指示官员“应加紧建造湖之石堤”。他在黄、淮、运交汇处进行水位测量,针对洪泽湖水位低于黄河水位的情况,当即提出了治理方案。亲自实践,使康熙帝的治水主张更加符合实际。
康熙帝对于“天文地理,及算法声律之学”皆有很深的知识素养,这些皆得益于他多年来勤学所致。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对大臣们说:“朕常进论天文地理,及算法声律之学,尔等闻之,辄奏日:‘皇上由天授,非人力可及。’如此称誉朕躬,转掩却朕之虚心勤学处矣。尔等试思,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务学必以敬慎为本。朕之学业,皆从敬慎中得来,何得谓天授非人力也?”强调自己的博学并非“天授”,是靠勤学而致。康熙不仅自己常学不懈,他还营造勤学的良好风尚。他说:“人主临驭天下,建极绥猷,未有不以讲学明理为先务。朕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向来隔日进讲,朕心犹然未惬。嗣后尔等须日侍讲读,阐发书旨,为学之功,庶可无间。”正所谓“上行下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康熙自己勤学勤政,使得臣子们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国效力,不敢懈怠。
内圣与外王:权威的树立
立威的领导术
这里的“圣”和“王”都做动词解,称圣为王的意思。康熙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与他的领导艺术大有关系,他通过理顺民心,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了内圣外王,树立权威的目的。
帝王树立权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臣子对自己心服口服。“心服口服”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让臣子对自己“心服口服”,帝王一定要深谙用人之术。康熙王朝终究已是历史,然而用人问题无论是对数百年前的封建君王,还是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俗语说:“用一个不良之人,就会伤害一批好人。”那么,如何使用人才,如何人尽其才,如何真正做到依素质用人,依能力用人,是康熙在不断思考和学习的问题。康熙在位六十一载,纵观其用人之术,真可谓叹为观止。
康熙用人不拘一格,他经常破格提拔大臣,使之成为栋梁、心腹;他有识人的慧眼,经常从基层提拔大臣,比如说明珠、魏东亭等人;在提拔人才的时候不分满汉,唯才是用,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古往今来,凡优秀的人才多有个性,要能使优秀的人才真正忠心耿耿、俯首为臣,并不是易事。纵身为帝王者亦不能强硬压服,以强权压服,不是心服,就算留住人,也留不住心,而康熙在这一点上可谓做得手段精彩高超。从姚启圣到施琅到李光地,都是桀骜不驯的人才,康熙为了使用这些难得的人才,煞费苦心。
姚启圣原被顺治皇帝下了永不录用的圣旨,在一个边远的小地方养马,康熙为了挫掉姚启圣的张狂和鄙视满人的傲气,将他打人大牢,不准任何人跟他说话,然后又将其提出牢房,当着姚启圣的面,将顺治皇帝永不录用姚启圣的圣旨烧毁,并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主平台之事。当时索额图与明珠两大臣,就感叹,康熙独步古今,不受牵制,实为前所未有的帝王,必能成就千古帝业。
再以施琅为例,他原为台湾水师主将,谙熟水性,足智多谋,统领水师海上作战,无人能匹敌。然而康熙通过姚启圣和明珠将其策反并重用,终于为其收复了台湾,完成南剿的意图。在平台问题上,康熙帝对施琅的保护和支持显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现了一代明君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当康熙公布要以武力攻打台湾的决定时,福建总督和巡抚都同意对台湾用兵。康熙让主战的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新的水师提督人选,撤换反战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巧的是,两个人推荐的都是施琅。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反对以施琅为主帅,有人上书说施琅与台湾郑氏藕断丝连,他鼓吹出兵台湾是要将军队拐走,投降郑氏等等。康熙经过调查发现,施琅投降清朝以后,他的儿子施齐、侄子师亥欲图抓郑氏子孙回厦门献给清廷,结果事情败露,两家七十三口全部遇难。他解除疑虑,将兵权全权交给施琅,还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出兵之前,康熙对施琅说:“朕不怕你不能攻克台湾,但朕实在也有忧心之处,你知道吗?”施琅不解,睁大眼睛看着康熙。康熙说:“郑成功部下有的与你有恩,有的与你有仇,恩怨连结,十分复杂。如果你一战全歼,自然不用说;如果有肯归降的,朕送你八个字——只可报恩,不可报仇!”康熙对施琅的支持和信任,使得施琅能够全力放手一击,并在战争胜利时不计个人恩怨地宽待俘虏。
李光地的任用则更有意思,他原是康熙下令招纳博学鸿儒而被推荐上来的,但李光地不为所动,执意不愿在朝为官,后被康熙爱女兰齐儿“激将骂街”骂回来。
情感投资的方法
领导者实施管理的过程,往往是调节人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工作开展的过程。领导者要用心管理,以情感人,注重情商管理艺术,发挥“人格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情感人重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一句话,要有人情味。
以康熙与魏东亭为例。有一次,康熙巡视河道,因为他要治理黄河,而康熙本人最讲究科学和实际的考察。在巡视的时候,发生了争执,这是地方老百姓和地方小官的纠纷,康熙自然走到人群看个究竟。在观看中,康熙得罪了当地恶势力,那恶人自然要打康熙,而康熙堂堂皇帝,哪儿受过这种屈辱,眼看恶人正要打来的时候,康熙本想拔出天子宝剑怒斩恶人,可因为微服出巡,没有带配剑。但转头一看,那个魏东亭正在呆头呆脑地望着,不知如何应付这种突发事件。康熙立即扬起手,“啪”的就是一记大耳光打向魏东亭,说:“主辱臣死,你懂吗?难道要朕亲自动手?”一句话提醒了魏东亭,他立即出手解围。
当晚,康熙休息的时候,要了一杯茶,又要了一些点心,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定,不想吃也没有兴趣做什么,只好拿来一本书,读了几页又放下。康熙叫在外站岗的魏东亭,说:“东亭!你走到灯前来吧!”魏东亭不知有什么事,有点儿战战兢兢,因为今天不同往日,以前和康熙一同长大,真是两小无猜,但现今皇帝天天成长,开始有自己的威严,再加上今天的一巴掌,早已感到自己和康熙,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朋友关系了。
当魏东亭走近的时候,康熙说:“让我瞧瞧!”康熙一边看他的脸,一边说:“朕一向以仁慈对待下属,今日却无端打了你……”魏东亭听了,突然间感到亲切,从来没有和康熙如此亲近,感到一股热流涌上心头,自己的脸涨红了,连忙下跪,说:“主辱臣死,是奴才的过失!”康熙又说:“你有委屈吗?有委屈就哭出来吧!”魏东亭更紧张地说:“不不不……没有委屈!奴才怎会有委屈?”他立即接着说:“都是奴才手脚慢,只见他们正在冒犯皇上,而奴才居然呆着不知如何应付,真是罪该万死。”只见他一边说,一边流下眼泪。
康熙笑着说:“朕打错了你。”只见魏东亭更忍不住,泪水鼻涕也流了出来。康熙说:“还说没有委屈,泪水都控制不住了。”魏东亭立即说:“没有委屈!没有委屈!奴才只是感到受主上隆恩,感激万分,不知如何肝脑涂地报答圣上。”“你说的是实话吗?”康熙一手扶起了魏东亭,又说:“你不觉得朕委屈了你,近来对你好像刻薄了一些吗?”魏东亭立即说:“奴才没有这样想过,主子也未曾待薄过奴才!”康熙笑着说:“你越来越干练了,也学了不少油嘴!”魏东亭立即说:“奴才岂敢讲大话!主上的恩宠,无论是雷霆雨露都是君恩,莫说主子没有疏远奴才,就算有,奴才也要自我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令主子讨厌,奴才要自己学乖学好进步!”
康熙说:“朕要有意锻炼你一下。你说要弃武就文,目的当然要他日找一条好的出路,这是对的,如果封你一个官职,只是朕一句话就可以了,但这样不能培养你成材。你还需要多一点儿历练,所以朕对你是严格了一些。你知道吗?索额图是皇亲,有时胡来,只要不太过分,朕也会忍他一忍,给他一点儿面子。将来你的前途,肯定在明珠、索额图等人之上,但要好好历练。”魏东亭听了,更加感激,说:“主子明训,令奴才茅塞顿开。”康熙又说:“朕再三筹划,才不得不把你留在身边,你要吃得起这个亏呀!”
管理之道,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和下属沟通。很多人以为给予物质奖赏,便是管理,这是不够的,因为你要给下属最宝贵的东西,才可收买人心,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你的时间,你肯抽时间和他说明一切,比给什么都有用。康熙一番说明,说得又情真又意切,魏东亭本来有很多怨气,但经过今次一掌之后,得到皇帝如此交心地讲明白,真是又服又帖,更加忠心地做好分内的工作了。
这个事情表明康熙很擅长进行“情感投资”。“情感投资”是管理者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由于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产生愉悦、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相反,一个人生活在冷漠、争斗和尔虞我诈的气氛中,情绪就会低落、郁闷,工作热情就会大打折扣。管理工作者在实施“情感投资”时,必须抓住一个“心”字,与下属互相交心、互相关心、以心换心,从而达到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共同一心干事业。
管理中的度
康熙对属下奖惩、褒贬有度,虚实有度,宽严有度。治水的时候,康熙皇帝十分注重对治水官吏的考查。他认为治水“务在得人”,要亲临现场指挥,关在衙门里是搞不好治水工作的。他指示河道总督在汛期要亲赴重要工区。年纪大而不能经常巡视的,也要选派得力官员,分守重要险段。而在大雨时期,巡查更要加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他第三次南巡时见到江北运河一处堤防修筑质量特别好,便把自己的一支箭交给施工官员,让他向河道总督汇报修筑方法,并指示总督于成龙说:“此等官员不奖励,何以服众?”并命令于成龙立即给予重赏。
康熙在这里善用了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不同等级。层级越高,激励的作用越明显,因为这个时候个体的自我实现欲望就越强。那么这个时候,给属下以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就是对他最好的激励。同时康熙皇帝对治水中欺瞒上级,崇尚空谈的行为严厉训斥,对治水失职的官吏则给予严惩。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他最后一次南巡到苏北,视察工程,“由清口登陆,详看地方形势”。然后在曹家庙行宫门前,接见张鹏翮等负责河务的地方官员。
康熙帝问张:“你上奏开溜淮套河,你谈谈对此工程的看法。”张鹏翮回答:“皇上爱民如子,不惜百万黄金,拯救群生,黎民皆颂圣恩。”康熙帝对这种只知歌功颂德,对治河工程却毫无益处的回答,非常生气,遂对张说:“你所说的都是无用的空话,我要问你的是河工事务。你做文章可以敷衍成篇,要论政事必须实在可行,然后才能发言。现在满汉文武大小官员齐集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把这河该不该开的道理明白地讲出来,反而要讲这些无用的话?”张鹏翮回答:“我原来是根据前人的图样决定开溜淮套河的。后觉得事关重大,所以请皇上亲临阅视,亲定开不开呵!”
康熙帝听后大怒,严厉斥责他说:“今日沿途阅视,见所列标杆错杂,问尔全然不知,问河官亦皆不知。河工系尔专责,此事不留心,何事方留心乎?”张鹏翮无话以对,吓得跪到地上,去掉官帽,连连磕头请罪。康熙帝于是对面前的大小官员们说:“今日乘骑从清口至曹家庙,见地势甚高,虽开凿成河,亦不能直达清口,与伊等进呈图样迥然不同,且所立开河标杆,多在人坟墓之上。若依次开河,不惟坏民田庐,甚至毁民坟墓。”
接着,康熙帝又阐述不能办溜淮套工程的道理:“先年靳辅所开中河,凡漕运商民船只,避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此河确有成效,至今往来之人,尚追念之。但靳辅所开,止因旧河身疏浚。今欲开溜淮套,必然凿山穿岭,不惟断难成功,即或成功,将来汛水泛滥,不漫入洪泽湖,亦必然冲决运河矣……与其开溜淮套无益之河,不若将洪泽湖出水之处再行挑浚,令其宽深,使清水愈加畅流,至蒋家坝、天然坝一带旧有河形,宜更加挑浚,使商民船只皆可通行,既漕船亦可挽运,为利不浅矣。”之后,康熙帝下令将沿途所立开河标杆全部撤掉。“百姓见之,欢腾雀跃”。
康熙帝勘察完后,又训斥张鹏翮说:“尔任用一二不肖官吏,偏听其言,河工事务,漫不经心。安居署中,两三月不一出,惟以虚文为事,语多欺诳。”并告诫张鹏翮说:“尔等奏报的开溜淮套河,不仅是地方官希图私肥,也是河工官员妄冀升迁。这些人怎么能开河呢?”张鹏翮张口结舌,面如土色,只得支吾着回答:“臣误听小人,罪实难辞。”不久,康熙帝下令,对渎职官员分别给予革职降级处分,指示张鹏翮等人“宜时时巡视河堤,不避风雨,以勉尽职守”。可见,康熙帝对官吏奖罚是很分明的。
回看康熙用人之术,特点有三:
一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康熙亲政以后,广开言路,大力招揽贤才,开博学鸿儒,令各州府大力举荐人才,并且大胆启用汉臣,培养任用青年才俊。例如康熙年轻时结识的老师伍次友,虽然康熙未能重用让他在朝为官,但康熙一直尊称他为恩师,对康熙后来的影响很大。他从伍次友那学到的谋识及伍次友为他举荐的人才周培功,后来周培功又举荐的姚启圣,都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屡受重用的李光地、张廷玉等都是康熙钦点的青年人才,后来他们也为康熙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是宽严有度,褒贬有度。在平台过程中,康熙先派主和的大臣明珠赴台谈判,明珠到台岛后,上了郑经设下的圈套,还差点儿被扔下大海。但在海边悬崖上,遇到台湾水师主将施琅,明珠将死之时还想起康熙所说的话:“像施琅这样难得的大将,如果不能为己所用,也不能让其为敌所用。”所以明珠临急还使用反间计,说施琅是来助他抓贼的,引起郑经的疑心,逼得施琅百口莫辩,最终倒戈向清,为康熙谋得了一员平台大将。之后,明珠回朝跪见康熙,康熙厉斥明珠粗心糊涂而中计,差点儿丢了性命还辱没了大清朝的脸面,责连降三级,革去顶戴花翎。明珠在地上吓得不敢吭声,战战兢兢,冷汗直流,然康熙马上话锋一转,说明珠作为清朝赴台议和大臣,在紧急情况下,仍不忘朝廷重托,巧施妙计将一直不肯投降的施琅逼到清朝这边,立了大功,理应奖赏,给其连升四级,赏顶戴花翎,还赞许地戏称明珠真是“朕的万花筒”,明珠心服口服,连呼万岁谢恩。康熙对姚启圣的任用也是据其功过连降连升,连姚启圣最后自己都在感叹“皇上啊,你弄得我是三起三落啊”。从这些看出康熙在用人上,实是奖罚分明,宽严有度,褒贬有度。
三是重视育才,提倡自育。康熙如古今所有爱才的政治家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不仅重视科举制度,还要求大臣皆须读书,以增强能力,下令“凡文武各官,皆须读书,于古今得失,加以研究”,还聘请了讲师人宫讲学,包括一些西方传教士等。对他的那些阿哥们他也严格要求,常常亲自督促检查其学业。他还提倡自育,自己手不释卷,以身作则,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使自己对天文地理及算法声律之学皆有研究。
广纳良才
除了善于用人,康熙还从其他方面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为了争取民族团结,制定了很多制度,不拘形式地招纳汉族杰出的读书人,其中,设立南书房就是这措施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南书房是清朝的一个国家机构,专门招揽汉族杰出的读书人协助皇帝工作。由清太祖努尔哈赤设立,清朝人关后曾一度被废置,康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广纳人才,又重新开设了南书房。南书房为康熙招纳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的许多政策都是在南书房和谋臣们商量制定的。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高士奇、沈荃、张英等。这些都是康熙从各地挖掘的人才。
以高士奇为例,他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只能步行来到北京。乡试落榜以后,他就在大街上摆了一个小摊,靠写春联、给扇面题诗来赚几个钱。有一天,大学士明珠发现管家扇子上的字写得很漂亮,就随便问了一句:“你这个扇子是在哪买的啊?”管家毕恭毕敬地说:“回老爷,这个扇子是奴才在街上一个小摊上买的,这字也是摊主写的。”明珠感到很惊讶,他没有想到,一个市井中人能写出这等好诗、好字。于是他让管家第二天把高士奇叫来,他要见一见这个落地的秀才。
明珠和高士奇相见以后,谈了一个晚上,觉得高士奇才智过人,幽默风趣,应该很对康熙的脾气,于是他把高士奇推荐给了康熙。康熙当即下旨,将高士奇选人南书房。高士奇学问渊博,他赋诗作画,弹琴下棋,没有不精通的,而且他脑子灵活,反应很快,语言幽默,给康熙带来了很多乐趣。很快,高士奇就成为南书房最重要的谋臣,康熙无论是出巡、打猎还是游览,都要带上高士奇。而高士奇也没有辜负康熙,经常为他排忧解难。
康熙有一次去打猎,快到围场的时候,突然,马前腿离地站了起来。这个情况来得十分突然,康熙手中的缰绳一松,险些从马上掉下来。幸亏旁边的侍卫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康熙,他才没有摔下来,但是康熙的帽子却掉进了泥里,还惊出一身冷汗,样子十分狼狈。康熙觉得很难看,心里不高兴,就一直阴沉着脸。高士奇走在康熙的后面,看见康熙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就猜到了他的心思。于是,在队伍休息的时候,高士奇找了个泥坑,故意弄得满身都是泥,走到康熙的身边。康熙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样子这么狼狈。高士奇假装说:“臣刚才骑马不小心,一下子掉到水坑里,衣服还没来得及换呢。”康熙听了,“哈哈”大笑,说:“你怎么这么笨?刚才朕的马蹶了好几次,朕也没摔下来。”高士奇假装惭愧道:“是,是,皇上武艺高强,奴才怎么能和您相比呢。”康熙笑着说:“你快把衣服换了吧,别感冒了。”这时,康熙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他觉得,和高士奇相比,自己仍然是一个勇武的君主,那不愉快的感觉,全都没有了。
康熙对进入南书房的士人都尊敬有加,十分优待,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师友感情。南书房大臣沈荃的书法很好,康熙就向他学习,沈荃也教得很认真,有时候,康熙写得不好或者写错了的时候,他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康熙不仅不生气,反而十分高兴,他说:“沈荃是一个忠诚实在的人。”南书房的大臣犯了错误,康熙也总是能够宽容。康熙十五年,熊赐履犯了一个失职的大错误,按法律是要判重刑的,但是康熙不但没有降罪于熊赐履,还专门派人去安慰他,并赐给他一块御笔写的匾额。康熙认为南书房的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是自己的老师和朋友,他曾对侍臣们说:“我厚待高士奇他们,是因为他们学问渊博,给我的治学和治国很大帮助。”康熙对汉人的拉拢和优待,使满汉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并且使中原人士慢慢接受了满族的统治,稳定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此外康熙还派兵安定西藏,稳定内蒙,在文化方面兴起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和政权管理。由此达到内圣外王,树立了自己的统治权威。
现代的管理者,能从康熙身上学到的东西有很多。因为树立权威是管理的根本。对于亲信,精明的领导会严格限定他们的职权范围,督责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擅自发挥;对于影响自己决策的人,在听取他们的意见时,一定要他们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他们不会为了别人而伤害自己,因此他们就会谨慎从事;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精明的领导一定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这就不至于上当受骗;对于为群众谋福利,精明的领导一定会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来对待,不使恩惠归于部下;对于部下的进说议论,精明的领导一定会利用自己的洞察力去辨明是非;对于强硬的部下,精明的领导一定不会让他们形成势力,而会防患于未然;对于部下驱动的各方压力,精明的领导首先会防患于未然,再不然,也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战而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