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院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3
|本章字节:12978字
庄子学识渊博,对当时各派学术都有研究,他尤其深入地探索了宇宙本源和万物产生的问题。他认为,世间万物皆出于“道”,“道”能生化万物,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自动产生并且永不会毁灭的东西。他认为“道”不但无形,还“无为”。他还认为,天道自然,主张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否则就会违逆万物的本性。
庄子的妻子死了的时候,惠施前去吊唁。他看到庄子坐在地上,边敲瓦盆边唱歌,就说:“你的妻子跟你过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辛苦一生,现在她死了,你不哭就够可以了,还唱歌,这恐怕太过分了。”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时我怎能不伤心呢?但后来我想到世上最初本没有生命,连形体也没有,只是经过变化才产生生命。人死了在天地间如同睡觉一般安稳,我还要哭她,这是不懂天命的自然变化啊!”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的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着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着;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周梦蝶》
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惶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是贫穷,不是潦倒
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胠箧》
苏格拉底——古希腊最着名的哲学家
国籍:古希腊
出生地:雅典
生卒年:前469—前399
身份:哲学家
我感谢神明,使我生为希腊人而非野蛮人;自由人而非奴隶;男人而非女人。最重要的是,我生逢苏格拉底时代!
——柏拉图
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马克思
1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着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2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3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古希腊的雅典城。他的父亲是一位以雕刻为生的工匠,母亲经常给产妇接生来赚点小钱贴补家用,懂事的小苏格拉底经常帮父亲做一些零活。贫穷的生活并没有给苏格拉底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苏格拉底一直都十分安贫乐道。
苏格拉底与学生的论辩苏格拉底的相貌十分丑陋:他身材矮胖,脖子很短,眼突鼻高,鼻孔朝天,口大露齿,胡须杂乱,足小腹大,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走路,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他滑稽可笑的相貌一直都是朋友们寻开心的笑料,而他本人也常常以此自嘲。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着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的朋友到监狱去看他,怂恿他越狱逃跑,可他死活不肯出去。他认为,这样出去的话,本来清白的他就变得不清白了。他的朋友只好流着泪悲伤地离去。
执行死刑的那天,他的朋友、弟子、家人都来为他送别。所有的人,包括狱卒都哭了,他却异常平静地把毒酒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床上安静地闭上双眼等待着死神的降临。眼看他就要没气了,他突然想起自己还欠着别人一笔小小的债务。于是,他用微弱但急切的声音说:“克里托,我还欠亚斯克来皮亚斯一只鸡,记着千万要替我还给他。”说完这句话,他便离开了人世。
最大的麦穗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远山
苏格拉底和好友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非常快乐的感觉。
过了很长时间,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伤心啊!”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认识你自己。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柏拉图——西方哲学之父
国籍:古希腊
出生地:雅典
生卒年:约前427—前347
身份:哲学家
代表作品:《理想国》
柏拉图即哲学,哲学即柏拉图。
——爱默生
柏拉图着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波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罗素
1柏拉图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思想的学派。
2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大约在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一个显赫的贵族奴隶主家庭。他的父亲是古代国王的后裔,母亲是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的后代。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据说,他的体育老师见他体魄强健,前额宽阔,就把他叫做柏拉图,而在希腊文中,“po”的意思就是宽广。
柏拉图从小家境富裕,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写过赞美酒神的颂诗和其他抒情诗,富有文学才能。
柏拉图20岁那年拜苏格拉底为师时,他已经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青年学者了。据说,苏格拉底是当时雅典公认的最有学问的人,柏拉图在听了一次他的公开演说以后,便下定决心要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知道他已经是很有学问的人了,便问他为何要拜自己为师。柏拉图说:“你有句格言我记得很清楚,就是‘认识你自己’,现在的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既然你知道我这句话,那么你也应该知道我对自己的评价了,‘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答道。“神都认为您最聪明,可是您却这样评价自己,这正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那才是双倍的无知!这就是我拜你为师的理由。”柏拉图坚定地说道。自此以后,他便追随苏格拉底,侍奉其左右长达8年,直到苏格拉底被判刑处死。
苏格拉底之死给柏拉图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志向,他因此对雅典政府深感不满。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海外游历。每到一处,他都要向该地的着名学者学习并探讨理想的社会制度形式,与他们共同研究深奥的哲学思想。这一过程,柏拉图大大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四十岁,回到雅典,当时整个希腊世界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柏拉图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阿卡德摩建立学园。此地原为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设有花园和运动场。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的学校。柏拉图学园建校后园址长期未变,直到公元前86年罗马统帅苏拉围攻雅典时才被迫迁入城内,以后一直存在到公元529年被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续存在达九百年之久。为古代的西方培养了许多了不起的学者。可以说,柏拉图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
游历归来后,柏拉图还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理想国》。他认为最完美的国家形式是论资格、论才能的贵族式国家;国家需要根据一定的挑选原则,选出合格的统治阶级或“法定执政人”。他还提出要在审定资格和能力的基础上,把合格的人吸收到自己的阶层中来。柏拉图主张由国家组织教育,不论男女,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受到教育的机会。他还建议国家对儿童进行严格全面的训练,并在各阶段推行广泛的考试。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宴会时无疾而终,享年80,葬于他耗费了半生才华的学园。柏拉图晚年在雅典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佐证:“岿岿胜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明。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柏拉图一生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他的哲学思想,这些对话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弥漫着幽默睿智的气息。他的《理想国》、《饮宴篇》、《斐多篇》、《大希庇阿斯篇》、《巴门尼德篇》等,不但是伟大的哲学着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杰作,几千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习惯的力量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小男孩总是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什么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谴责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坚持不懈
开学不久,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同学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