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院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9
|本章字节:13278字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铜像
国籍:中国
朝代:南宋
出生地:今河南汤阴
生卒年:1103—1142
身份:军事家、民族英雄
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秦桧之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可与日月争光矣。
——清乾隆皇帝
1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抗金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2岳飞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宋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在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岳飞的父亲岳和,母亲姚氏,世代务农,生活过得十分艰辛。
据说岳飞降生时,正好有一只大鸟从屋顶飞鸣而过,于是父亲便给他取名为“飞”,字“鹏举”,意思是希望岳飞能像鹏鸟那样远举高飞,建功立业。
靖康元年冬,岳飞在相州从军,次年春,金人虏徽、钦二宗北去。康王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高宗。岳飞当即上书请“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不久,往河北投奔张所,转战太行山。后归宗泽,防守东京、河南。至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高宗慌忙渡江逃往杭州,岳飞只好随军撤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这年冬天,金兵渡江深入江浙,岳飞转战而南,六战皆捷,移师广德、宜兴。次年五月,趁金军北返之机,在常州、镇江、清水亭、牛头山、静安镇等地,伏兵截击,大败金兵,遂收复重镇建康。这是岳飞参军以来取得抗金战争最大的一次胜利。
绍兴七年正月,高宗和当时的宰相张俊商议,欲乘胜恢复中原。考虑到岳飞这几年在战场上的表现,及其在诸将中的声望,如果要在抗金方面有所作为,统帅之职自然非他莫属,于是高宗下令岳飞速来行在奏事。
3月9日,岳飞到建康受到高宗接见,高宗决定加以重用,遂在一次单独召见时对他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岳飞对高宗这一决定,自然感到极大的振奋,决定不辜负高宗知遇之恩,他当即亲手写了北向用兵的详细计划,进一步表达了“致身报国,复仇雪耻”的决心。
绍兴八年三月,一贯主张投降的秦桧担任了宰相,并且兼任军事职权的枢密使。他一上台就加快了议和的步伐。而高宗对岳飞的态度也突然发生了变化。
绍兴九年(1139年),秦桧代表高宗与金国达成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但第二年,和议即遭金国撕毁,金兵继续南下攻宋。无奈之下,高宗只好又派岳飞奉命出师。结果岳飞屡创金军,相继收复颍昌、蔡水、洛阳等地,又在郾城(今属安徽)大破完颜宗弼(即兀术)的拐子马军,名震天下。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联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学箭
岳飞从小就喜欢读书练武,买来弓箭刀枪,自己一个人舞来舞去,可就是缺名师指点,进展一直不大。
这天,岳飞砍柴路过一个村子,发现村边有一所武馆,里面有个武术老师在传授武艺。这位武术老师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陕西武术泰斗周侗,据说,梁山好汉武松、卢俊义都曾在他门下学艺。
岳飞在看了一会后,认定周侗就是他的老师,于是就直接前去拜师,没想到周侗盯住他看了又看,却说道:“现在不成,你要习武先练眼。”
岳飞很听话,于是就开始练眼力,每天盯着黎明的太阳看。刚开始,真的很困难,太阳刺得岳飞睁不开眼。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岳飞练成了“千里眼”。
这天,岳飞又找到周侗老师,周侗指一指高高的蓝天。岳飞抬眼一看,说远方有只独行的雁。
周侗又指指百步外的树,岳飞随便瞄一眼,说树干上有两只黑黑的蝉。周侗“哈哈”大笑,说道:“你的眼力练成了,我不但收你为徒弟,还要收你当义子,教你一身好武艺!”
此后,岳飞跟着周侗勤学苦练,精通了十八般武艺,为他以后征战沙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岳母刺字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也同意母亲的做法,于是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岳母取笔蘸墨,先在岳飞脊背正中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岳飞背上试着轻轻一刺,只见岳飞背上的肉猛地耸动了一下。
岳母心疼地问:“我儿疼吗?”
岳飞回答:“母亲刺也不曾刺,怎问孩儿疼不疼?”
岳母流着眼泪说:“我儿,你恐怕做娘的手软,故意说不疼。”于是她咬着牙,一针一针地刺了起来。
刺好字,岳母要岳飞面北而跪,抬头望着北方。她指着高悬天际的北斗星,要儿子永远朝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前进,她说:“我儿,你从今以后,将为国出力。你不要以家室为念,而要以国家为重。为抗击外患,收复国土,你要竭尽全力,哪怕血洒疆场,也要在所不惜。只要你能精忠报国,名垂青史,我做娘的也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话你要牢牢记住,不可忘怀。”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母亲的话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着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怒发冲冠》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籍:中国
朝代:南宋
出生地:今江西吉安
生卒年:1236—1283
身份:民族英雄
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南宋名士王炎午
文天祥矢志报国,拒降元军,最终被元军所杀害,但他的英名,他的一片“丹心”,连同《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等充满浩然正气的诗作已被一道载入史册,永放光辉,为后世中华儿女所敬仰。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于吉州庐陵淳化乡(今江西吉安),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吉安,古称庐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文天祥自幼便深受庐陵文化的熏陶,把历代的忠烈志士当做自己的榜样,以报国救民为己任,发愤苦读。二十岁时,文天祥进入吉州白鹭州书院就读,受业于大儒欧阳守道,思想学业日渐精进。
文天祥“儿时爱读忠臣传”,自幼便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抱有救国济世之心。有一次去参观家乡的学宫,在学宫中看到了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乡贤的遗像。欧阳修、杨邦义、胡铨都是前代的忠臣,他们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忠”字。他们生前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少年文天祥,他一方面为自己的家乡出了这样的忠臣义士而自豪,一方面暗暗地发誓说:“这一辈子,如果不活到这个份上,便不是大丈夫!”
1256年,21岁的文天祥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与殿试,文天祥针对当时南宋的诸多矛盾,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直言论政,提出了“法天地不息”的改革主张,写出了长达万言的御试对策,深得主考官王应麟的赏识,并向理宗皇帝推荐:“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理宗皇帝阅卷见其名也曰:“此天之祥,宋之瑞也”,并亲擢其为进士第一(状元)。
1259年,文天祥进入仕途,初入仕的十五年间,文天祥直言敢谏,虽屡次受到朝廷权奸排斥,多次遭到罢免、贬职境遇,却仍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忧心如焚,对民众的疾苦关心备至,始终不渝努力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
1274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正在赣州知州任上的文天祥得到朝廷勤王诏书,迅速在赣、吉两州募兵筹款,起兵保卫京师。1275年,文天祥临危受命,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谈判,在皇帝、太后都已降元的情况下,仍然以社稷为重,坚守“君降臣不降”的信条,痛斥群逆,最后被扣留,在押往京口的途中文天祥设计脱脸,历尽艰险,辗转回到南方,再次聚兵抗元,得到各地人民响应,战事节节胜利,先后攻克了于都、会昌、兴国,许多被元军蹂躏的土地被收复了。
方饭亭1278年,元军强化了对南方的军事统治,倾巢而动,向文天祥义军疯狂反扑,由于强弱殊势,文天祥“独木难以擎天”,最后惨遭失败,被元军俘获。
文天祥被俘后,曾想自尽成仁,各地义士也设法营救,但在营救无效的情况下,又怕他投靠元军,期望他一死以全其节。文天祥在被严密监禁的三年多里,多次拒绝了元世祖和丞相、元帅以及早已降元的宋朝皇帝和大臣的种种威逼利诱、苦心劝和,始终威武不屈,凭着一身正气,塑造了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到了大都柴市刑场。大都市民听到文丞相赴刑的消息,无不痛哭流涕,在文天祥经过的街道和刑场旁,聚集了成千上万想一睹文天祥最后风采的百姓。临刑时,文天祥面不改色,问刽子手道:“哪里是南面?”然后朝刽子手所指的方向拜了两拜。这时监斩官假仁假义地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倘若后悔,还可以回奏免死。”文天祥冷笑一声,道:“死乃是我求之不得之事,还有什么可说的?”
忽必烈对文天祥之死十分感叹:“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来收尸,发现其衣带中有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栽柏树
少年文天祥雕像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爹爹,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听完父亲的介绍,文天祥深受感动,他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土,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文天祥探父露才华
文天祥的父亲文国斋,是一个穷困的秀才,为了谋生,从老家庐陵(今江西吉安)流浪到澄江(今江苏江阴)教书为业。
一年秋天,文天祥从家乡来到澄江探视父亲。村上有位和他父亲很要好的秀才,见朋友的儿子来了,便想试试他的才思。
因为文天祥是江西人,便摹仿江西口音说出一个上联让文天祥来对: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谐音:《中庸》、大学)。
文天祥想了想便对道: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谐音:《礼记》、《春秋》)。
秀才一听,果然有才,便又出一个谜语让他猜:
一物生来五寸长,秀才带他进书房,
一团衷情为君表,点点热泪洒桌上。
文天祥在书房里看了一下,指着烛台上的蜡烛说道:“您所说,敢是此物?”秀才点头称是,由此更是赞服文天祥的聪明才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正气歌》
○时穷节乃见。
——《正气歌》
戚继光——抗倭名将
国籍:中国
朝代:明代
出生地:今山东蓬莱
生卒年:1528—1587
身份:军事家、民族英雄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文学家郁达夫
1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
终于扫平倭寇之患,是当之无愧、无可异议的民族英雄。
2戚继光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建树,着有多部兵书,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东牟。他的六世祖戚祥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明政府追念戚祥的功劳,封他的儿子戚斌为明戚将军,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在登州(蓬莱)定居。
戚继光出身累代武将门第,从小受家庭影响,树立了保国安民、抵御外侮的思想,并逐步掌握了军事知识,学到了带兵打仗的本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的父亲戚景通病故,年仅10岁的戚继光便继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3营及25所,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戚继光到北京参加武举会试,恰逢“庚戌之变”:北方鞑靼的骑兵,在俺答汗的率领下南侵,突破长城的古北口,危及北京。朝廷命令进京会试的武举参加守城。戚继光被委任为总旗牌官,在督守京师九门的过程中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守卫山东半岛,抵御倭寇入侵。明代倭寇为害甚烈,山东及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倭寇勾结中国的官僚地主和奸商参加倭寇的海盗活动。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戚继光上任后,一面率部与倭寇作战,一面加固卫所,整训军队。当时戚继光年仅26岁,有的部下欺他年轻,瞧不起他,不服约束。一次,在他部下任职的舅舅自恃长辈身份,公然违抗命令。戚继光毅然处罚了他的舅舅,树立了军威。事后,他又以“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倭寇所乘”的道理,说服了他的舅舅。经过整顿,山东沿海防倭能力加强,倭寇轻易不敢来山东骚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