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视教育,皇子博学多才

作者:周向红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8

|

本章字节:3388字

胤禛童年的时候并没有呆在自己的亲生母亲身边,而是被佟桂氏,也就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抚养。这位皇后身世显赫,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她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被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加封为皇贵妃,直到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病逝前才被册立为皇后。孝懿仁皇后一生都没有生过男孩,只生过一个女儿,也不幸在孩童的时候病死了,所以就很高兴地收养了德嫔之子。胤禛聪明机灵,皇后对他也格外喜爱。


胤禛自幼就知道“子以母贵”的道理。因为出身的缘故,生母德嫔在宫中不受重视,他很是不满。他很想抬高自己的地位,所以在感情上更愿意亲近他的养母。待到他渐渐懂事之后,更是以一个小孩子的天真去讨好佟桂氏。因为佟桂氏的关系,少年胤禛身份变得和原来不一样了。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岁的胤禛进入了尚书房读书。学习的课程很丰富,包括满文、汉文、蒙古文和经史等文化课以及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开明的康熙皇帝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文武双全、知识渊博,多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设置了这些五花八门的课程。


教授这些皇子的老师们也都是当时的一流人物,他们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青年时期就被召进宫精心培养。但即使是这样,胤禛的父亲康熙皇帝还要时不时地亲自检查一下皇子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他们的文章。


胤禛小时候就跟随翰林院的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和胤禛关系最密切的一位老师名字叫顾八代,他是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三年以侍讲学士进入尚书房,一直在内廷教授胤禛和其他皇子。退休之后回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死的时候家中没有钱财置办丧事,胤禛认为他品行端正,学问精深,就亲自给他置办了丧事,出资安葬他。作为启蒙老师,顾八代的清正廉明无疑让胤禛受益匪浅。


康熙在繁忙的公务之中,还不忘给皇子们讲四书五经。有一段时间,康熙皇帝在上朝之前都会让皇子们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背诵一遍,达到熟记的程度还不行,还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才算是达到了康熙帝的标准。康熙皇帝还特别重视用孔孟的经书教育皇子们,对他们说:一般人所寻求的修身养性的道理没有谁讲得比圣人的经书里面更明白了,所以我才要求你们熟读经书,然后领会其中的意思,经书里真是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道理无所不包啊!


雍正对经书的深刻理解以及继位之后经常引用经书里面的话教育臣子,可能与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对他们的这种教育密切相关。


康熙皇帝文韬武略、知识丰富,因此他不愿意让皇子们变成只懂读书的书呆子,在重视他们功课的同时也很看重皇子们道德的培养并且督促他们进行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皇子们懂事开始,皇帝就训练皇子们骑马、射箭、使用各种火器以锻炼身体、练就武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融会贯通,康熙就将这些技能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的项目。时不时举办个比赛,寓教于乐。皇子们从中颇为受益。


童年时代的胤禛,受到了父皇和师傅的严加管教,从事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同时又掌握了汉文、满文等文化知识和骑射技术,一方面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也从小养成了乐于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人们可能都以为皇家子弟过的是腴甘餍肥、锦衣纨绔的奢侈日子,恰恰相反,康熙皇帝并不允许他的孩子们娇生惯养,他更希望皇子们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习惯于简朴的生活,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最初,康熙皇帝只是将他的长子、第三子和第四子带在身边,到了打猎的时候,就叫上另外几个儿子一同前往,其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只有十二岁,最小的九岁,整整一个月,这些皇子都跟随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孩子们身背箭筒,手挽弓弩,时而舞驰时而勒马,显出了和年龄并不相称的矫健。这就正应了清朝统治者们的一句口头禅:“我朝从马上得天下。”从马上得天下的基业的开创者就希望继承人不忘祖宗创业的艰苦,并继承祖宗刻苦的精神,继续稳固他们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