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丹环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4
|本章字节:2944字
[俄]柴可夫斯基逸文译
交响曲这一乐章的短促而别致的主题仿佛是用音乐再现了哥特式的线条,它贯穿于整首乐曲,时而以基本主题形式出现,时而像是极为琐碎的短片,这样就使作品既有一致的构思又有无限多样式的表现,而这种无限多样化的表现正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舒曼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这位继贝多芬以后最出色的德国学派交响乐作家从事作曲活动的第三时期的作品。
以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为例,动人的感应力,无比的旋律,和声的美都始终令人难以理解,原因只是在于配器缺乏色彩,稠密,从而折磨着那些对音乐的美特敏感的听众的听觉神经。
用小步舞曲节奏写成的交响曲第二乐章,由于旋律易懂,形式清晰而比所有乐章更具有被听众喜爱的性质。
交响曲的纯德国风味的,略带感伤性的行板在舒曼的这类作品中不算是十分突出的,无论如何不能和他的第二交响曲的出色迷人的行板相比。
随后是越出了交响乐常规形式的叙事性的第四乐章,据传说,舒曼打算从中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壮伟感。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没有出现过比这更为深刻有力的东西。虽然为建筑科隆大教堂经历了整整几个世纪,许多时代的人为了实现这一壮伟的建筑构思而添上了自己的一份劳动,但是,伟大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交响曲这一乐章的短促而别致的主题仿佛是用音乐再现了哥特式的线条,它贯穿于整首乐曲,时而以基本主题形式出现,时而像是极为琐碎的短片,这样就使作品既有一致的构思又有无限多样式的表现,而这种无限多样化的表现正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小调调性的典型美最最切合舒曼所表现的沉郁而庄严地情绪,稠密的配器手法这一次用得很恰当,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强了这出色的音乐所具有的魅力。这里最清楚地表现了音乐与建筑两种艺术之间惊人的雷同性,尽管从美学上讲,这两种艺术使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是有区别的。实际上,与自然现象的真实再现毫无关系的线条的优美配合和图案美,以整体和断片方式表现的基本主题的一致性,叙事性章节的平衡,这一切不都是两种艺术的同等属性吗?这两种艺术在重视美的物质手段上是如此对立,而在美学创造领域内却如此一致和雷同。听众,正如应该料到的,对这一乐章态度冷淡,但也不该因此抱怨他们。如此深刻的艺术作品,即使是行家也不可能立即透彻了解。
作者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心香一瓣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音乐也被称为“流动的建筑”。音乐与建筑,尽管在使用材料和表现形式方面有很大区别,却有着很多相似的美学法则。
音乐与建筑都讲究主题与形象的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个性与风格、色彩与色调等艺术法则,两者之间息息相通。
乐曲的音响框架是水平方向一支支优美的旋律线和垂直方向一个个响亮的和弦,相当于建筑物一根根横梁和一条条柱子。音乐中起装饰作用的和弦外音及外音和弦相当于建筑空间内部的装潢与修饰,不同的音色变化及色彩性和声手法,又相当于建筑物色调的对比。
所以,艺术之魂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