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凯旋回京(3)

作者:杨雪舞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8

|

本章字节:8156字

杜伏威是齐州章丘河滩村人,生性豪爽放荡。隋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杜伏威与好友辅公祏,满怀热情地投奔左才相农民义军。没料到左才相生性多疑,杜伏威与辅公祏到了很长时间,连信任都得不到。俩人心中极不爽快,在左才相军被隋将张须陀大军围剿时,率部突围,离开左才相,自称将军。从此以后,杜伏威转战淮河流域,处处与官府作对。杜伏不仅威足智多谋,而且勇敢善战,每遇征战,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深得部下敬重。没过多久,杜伏威又先后合并苗海潮、赵破阵、李子通等多支义军,在江淮声势日渐浩大。隋炀帝见杜伏威日益坐大,非常恼怒,多次派兵围剿,奈何均未奏效。杜伏威在破高邮、占历阳后,于历阳建立政权,自称大总管。他减免当地赋税,惩治贪官污吏,使高邮、历阳等地,气象一新。正当义军大发展之际,杜伏威却忽改初衷,于大业十四年上表,归降隋朝。隋炀帝任他为东南道大总管,封为楚王。两月之后,隋炀帝被于文化及杀死,楚王杜伏威却在悄悄地发展壮大。两年后,杜伏威乘唐军与王世充大战洛阳时,率大军渡过长江,围攻李子通。界时,李子通的军力十倍于杜伏威,结果却被杜伏威击败。杜伏威由是占领南京,建国称吴,做起吴王来。随着杜伏威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改革,加强了南京的政权建设,使得杜伏威所治区域,经济复兴、社会安定。


就在这时候,李靖奉了唐王朝李渊的命令,领兵前来,要灭了这新生的小国。大敌当前,杜伏威权衡利弊,只好降唐。降唐之后,杜伏威被李渊封为吴王,拜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留居长安。就这样,在唐帝国的版图上,唯一的割据势力,这时就剩了陕西靖边的梁师都。


这梁师都为夏州朔方人。与杜伏威一样,都是隋末的地方割据者。梁师都世为夏州豪族大家,做过隋的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联合突厥,共同反隋,占据雕阴、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建元“永隆”。李渊统一全国后,梁师都势力孤弱,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到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派人令他投降。梁师都不从。李世民派大军进攻。梁师都堂弟洛仁,深知国家将亡,为了自保,杀死梁师都,将南京献给李世民。这是后话。


在当时,因为梁师都的存在对唐王朝的影响不大,而要消灭他,地处偏南,路途遥远,耗费实在太大。为此,李渊决定让他苟延残喘一个时期,自己则将主要精力,用于政权的建设和体制的改革。


这时的李渊,已经亲眼目睹一座宠大的隋帝国大厦突然坍塌。这个帝国,曾是那样的强大,好象是可以长存下去千年万年,却不料转眼之间,就已经烟消云散。真是太可怕了!而今,李渊的唐帝国刚刚建立。虽然,他是这样的年青、强健、充满了活力,如一般汹涌的洪流,摧毁了一切阻挡的东西。可是,他也稚嫩、柔弱,犹如一棵刚出土的幼苗,稍有风霜寒雪,就会夭折毁灭。因此,李渊不敢有半点侥幸的念头,只能小心翼翼地来经营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帝国,让他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李渊认认真真地总结前朝的得失,全力以赴地试图使他的帝国能够平安成长。


对隋朝原有的制度,李渊进行了一些改革,而且有不少新的发展。他建立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政治制度,设置御史台为监察机关,监督、弹劾文武百官。对发展经济,李渊实行均田制和租佣调制,意在让人人有田可种的同时,能对贵族的田地进行限制。关于法律,隋末时炀帝曾咨意妄为,人言为法,法的混乱滋生了许多天大的祸患,李渊对此历历在目,感受颇深。为了凡事能有法可循,李渊在长安称帝后,即废炀帝的《大业律》,在文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大唐律法。关于军事制度,作为军事世家的李渊,对创始于西魏宇文泰时期、经北周、隋朝皆用的府兵制非常欣赏,早在太原起兵进军长安的途中,李渊就将其逐步在军队中实行。这种府兵制,把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同时它又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将兵农合一,使士卒平时在家生产,遇事出征作战,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国家的负担。对于人才的选拔任用,李渊更有自己成熟的经验和看法。他大胆地对隋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使考生中不但有国子监所属学校的学生,也有各地的私学中通过州县保举的学生,同时还将科举分为常举、制举两种。每年定期举行为常举,由皇帝临时确定的为制举。这样一来,不但为读书人敝开了仕途之道,也为皇帝临时选贤提供了方便。


用人之事是每个皇帝的主要工作,更是李渊的头等大事。如今李世民凯旋归来,李渊高兴万分地对李世民进行大加封赏并赐于特权。外围强敌已灭,连小股的割据势力也基本肃清,李渊要大展宏图,对朝庭的用人制度作一番更大的改革。他兴致勃勃地让人唤来裴寂和萧瑀,想就此事先听听他们的看法。


在朝中的诸大臣中,裴寂是与李渊情谊最为深厚的人。李渊太原起兵,对他就是策划与支持者之一。当是时,是他的力劝才让李渊决定立即起兵。以后,裴寂尽晋阳宫所有,将晋阳宫的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套,全数献出,支援李渊起兵。在李渊攻占长安后,又是他大力支持李渊称帝。李渊称帝后,即任裴寂为尚书仆射。


对于萧瑀,李渊有感于他为人正直,又属皇室家族,加上他还是皇后独孤家族的女婿。于是,非常敬重。刚登上皇帝位,李渊就招萧瑀进长安,授萧瑀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视之为心腹,每次临朝听政,不但赐萧瑀升于御榻而立,还亲切地称他为“萧郎”。在当朝的诸臣中,萧瑀是最熟识国典朝仪的,加上他又孜孜自勉,对政事很有研究,因而深得李渊信任。每有疑虑,总喜欢请他来问问。李渊见他俩来了,行过君臣之礼,便开口便说:


“隋末无道,上下互相蒙蔽。皇上骄横,臣下谄媚奸佞之徒不断。皇上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错误,臣子也不为国尽忠。炀帝如是,终使国家危难,自己也死在佞臣之手。现如今,朕拨乱反正,志在安邦定国。平定乱世要用武将,守成治国要靠文臣。只有使他们各尽其才,国家才能安枕无忧,走向繁荣昌盛。现在,四海基本平定,朕要将此事要进一步落实,不知丞相有何看法?”


裴寂听了,却并不象往日那样侃侃作答,而是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半晌也不言语。李渊见了,忍不住高咳一声,意在提醒裴寂快快作答。裴寂又沉默半晌,这才吱吱唔唔地说:“这个事情……臣的头脑,此时实在太乱?”


“乱,头脑?”李渊有些奇怪,裴寂的头脑向来清醒,思维敏捷,怎么会乱?


“丞相是不是病了?”李渊关切地问道。


“没有,只是,只是……”裴寂支支唔唔,竟抬眼看了看身旁的萧瑀。


李渊一见裴寂的动作,立刻明白:他是有大事要说,不想当了萧瑀的面,心中不由有些气愤,便大声说:


“只是什么,快快明言!萧郎又不是外人。”


裴寂被逼无奈,这才开口说道:“适才太子到臣的府上,说了秦王的事情。”


萧瑀在一旁听了,双手一揖说:“既然是说皇上的家事,臣就此告退。”说完缓缓离去。


李渊闻说是太子讲秦王的事,这样的家事,自然是少人知道好一些,于是也不留萧瑀。望着萧瑀离去,李渊心里想着裴寂的话,有些奇怪地在心里问自己:“是什么事情,能让丞相的头脑乱?”


9


李渊万万也没想到:秦王李世民的凯旋,给朝庭带来稳定和宁静气氛,只是表面的;暗地里,却在潜滋暗长一场让他最头痛,最不愿看到,也最难取胜的,新的战争。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见一向爽快的裴寂还在吱吱唔唔,李渊心中很是不快。瞪了他一眼,李渊快步走出大殿。他抬头远望,只见来时还是如洗的碧空,此时竟然乌云满天。随着一声震耳的响雷,冰冷的秋风,竦竦吹来,李渊不禁打了个寒颤,转过身来,自言自语道:


“适才还是风和日丽,转眼就又要风起云涌了?!”


裴寂刚好慌慌张张跟来,听了李渊的话,不由大吃一惊:“皇上,你都知道了。”


李渊不言语,只把目光牢牢地将裴寂罩住,等他说话。裴寂再不敢吱唔,走进李渊,将太子府上的事情一一道明。


原来,裴寂今天刚刚起床,就有太子府上的王圭来请。裴寂随了王圭来到太子的东宫。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都在那儿等着。见裴寂到来,兄弟俩比往日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热情。俩人一左一右,将裴寂迎进一间豪华的议事厅,献上茶果之后,太子李建成客气地说:“这么早请丞相来,真是有些过意不去。”


裴寂何等精明之人,知道既然太子与齐王一早将他请到东宫,定有事情要说,于是也客气地说:


“太子相邀,是为臣的荣耀,怎言过意不去?太子若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就是。”


“宰相乃朝中第一勋臣,本太子怎敢吩咐。请宰相来,只为鲁国公刘文静之事。”


“刘文静?”裴寂有些吃惊。这么些年来,他与刘文静都在李渊手下为臣,只是性情不同,双方都看不得对方。就智谋见解来说,裴寂显然不如刘文静。唯一的两次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裴寂都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但就为人处事来讲,刘文静却不如裴寂。特别是对李渊,裴寂深谙其心,投其所好,尽已所能助之,故深得李渊之心。而刘文静自认多谋善断,常常就是提些建议。以李渊之智,自然远出刘文静,因此对他日渐疏远,干脆让他跟着李世民。在浅水原的战事中,刘文静因急于出战而至大败,险些被李渊杀死,亏了秦王求情,这才保住性命。事过境迁,裴寂如今赫赫显贵,对刘文静的那些看不惯,早已不放在心里。没想到太子请他来,竟是说这不走运的刘文静。不由在心里想到:莫不是他到太子面前告我什么刁状?便问太子:“他难道在太子跟前说了我什么?”


太子点点头说:“鲁国公确实说你,只是没有在我跟前,而是在醉仙楼里。”


“醉仙楼里,他说我什么?”


“是齐王亲耳所闻,还是让齐王说给你听。”


听李建成这么说,裴寂把目光转向李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