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福特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9
|本章字节:8756字
将以上顺序牢记于心,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一顺序,以及价格关系,都还没有被充分理解。总有人认为,应保持价格上涨。恰恰相反,生意兴隆意味着巨大的消费量,而巨大的消费量取决于价格的不断下降。
还有一点便是,应尽可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有种观点认为,对于生产者而言,时不时推出新车型,淘汰旧款,是种不错的做法,不是缺乏道德的做法。人们要么因为买不到旧款的零部件而难以维修,要么因为新款推出了新的卖点而心动不已,反正消费者最终会抛弃旧款购买新款。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告诉我们,这样才是好生意,才是会做生意。企业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不停购买;要想生产经久耐用的产品,可不是好的经营之道。因为一旦消费者买了这样的商品,他就再也没有买第二次的必要了。
福特公司的商业原则恰恰反其道而行。除非我们竭尽所能,为消费者制造经久耐用的产品,否则,我们便不算是为顾客提供了真正的服务。我们想制造出经久耐用的机器;顾客的车,时间久了出现故障,或是过时了,都不会令我们高兴。我们希望购买福特车的顾客,再没必要去购买第二辆。我们对车作出的改进,也绝不会淘汰前面的车型。一辆车不仅可以与同车型的所有车互换零部件,还能和我们之前生产的所有车型互换相似的零部件。只要使用新的零部件,只需花很少的钱,你便能将10年前生产的福特车改装成一辆新款车。持有这样的目标,自然会身负压力,而就是在这般压力之下,我们做到了价格的持续下降。由于我们坚持稳步降价的原则,压力总会存在。有时为了降价,真是需要好一番努力!
再举几个节约的例子。光是利用清扫废料,我们一年便能获得60万的净利。我们会进行反复实验,看如何更好地利用废料。在冲压的一道工序中,会切下6英寸的圆铁片。以前这些铁片都直接做了废料。这样的浪费让工人们很是焦虑,后来通过实验,他们终于找出了利用的方法。他们发现,铁片的大小和形状正好能做散热器盖,可担心厚度不够。于是他们把两片铁片合在一起,结果经检测,制成的散热器盖比起单张做的更牢固。现在,工厂一天能产生15万张这样的铁片,目前我们已能将其中的2万张利用起来,接下来则要为余下的铁片找到其他用途。
通过转换废料,我们不再采购此零件,从而每个散热器盖省下了10美元。我们也对螺栓做实验。我们使用一种叫“顶锻机”的机器,制造出带有滚压螺纹的特殊螺栓。尽管其用材只是外面工厂生产所用的三分之一,它比市面上任何一种螺栓都坚固耐用。只是对螺栓设计的这一改动,一年便能省下50万美元。过去,我们都是将车子在底特律的工厂组装好再运送,而尽管使用特殊包装法,一节货运车厢可塞下五六辆车,我们的日产量仍需用到几百节车厢。
火车一刻不停地往返运输。有一次,仅一天的货物,就装了1000节货运车厢。
这样,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拥挤。而为确保车子在运输途中不受损,需将它们拆卸装进柳条箱。这是一笔极高的费用,更别提运输费了。而如今,我们底特律的工厂每天只组装300至400辆车——不多不少,正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我们将部件运送到各组装点,由他们将车子组装起来。我们的组装点遍布全美,事实上,可以说是遍布全球。而如果比起在底特律制好零部件再运过去,直接在分厂生产更为便宜,那就由分厂自主生产该零部件。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几乎可以自主制造一整辆车;而爱尔兰考克(cork,irend)的工厂,也几乎可制造一整辆拖拉机。这样省下了巨大的开支,同时也表明,当所有零部件都在所耗成本最低的工厂制造,整个工业就可获得更为可观的利润。我们对汽车用材的实验从未间断。例如,制造所使用的木材大多来自我们自己的林场;由于我们每天要用到4万码的人造革,现在我们也在对人造革的制造进行实验。这里省一分那里省一厘,一年下来就是一笔大数目。
而取得最大发展的,当属罗格河工厂。当工厂全面开工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所有产品的成本。我们现在将整个拖拉机厂都移到了那儿。这家工厂位于底特律郊外的河边,占地665英亩,完全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它拥有一个大型码头及一个回船池,可容纳任何湖泊用船。只需要开凿一条运河,便可不用绕路,直接通过底特律河(deroiriver)与湖泊相连。我们的煤炭使用量很大。所用的煤来自我们的煤矿,由我们控制的底特律托莱多艾恩顿铁路,直接运输至高地公园工厂和罗格河工厂。一部分煤用作蒸汽动力,另外一部分则用于罗格河工厂炼焦的燃料。通过机械传送,焦炭从炼焦炉运至鼓风炉,而鼓风炉里产生的低挥发性气体则由管道输送至电站锅炉。在那里,它们与车身厂(所有车身生产都已转至这家罗格河工厂)产生的锯木屑和刨花,以及“焦粉”(即炼焦剩下的焦炭渣),一起被用作燃料。这些在其他厂可能被当做废料,在我们这儿却几乎是火力发电站的全部燃料。巨大的蒸汽涡轮机与发电机直接相连,共同将上述动力转化为电力。拖拉机和车身厂都各自有发动机带动所有机器运转,而发动机就是由这一电力驱动的。我们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足够的电力以带动几乎整个高地公园工厂的运转。到那时,我们便可完全省掉在煤炭方面的开支。
炼焦产生的副产品之一便是煤气。我们通过管道,将煤气运输至罗格河和高地公园的工厂,把它用于热处理、涂料烘箱及汽车烘干炉等类似用途。以前我们必须购买煤气。我们把硫酸铵用作肥料,苯用作发动机燃料,体积小的焦炭不适宜用于鼓风炉,我们就将它们以远远低于市场售价的价格卖给员工,并且免费送货上门。体积较大的焦炭则用于鼓风炉。整个过程无需任何手工操作,鼓风炉中的铁水就直接被灌进大勺。这些大勺运转至车间,将铁水径直注入模具中,中间不需要热处理。这样,我们依据自己的规格标准,直接控制生产,保证了铁产品质量统一,而且还省去了融化生铁的步骤。这实际上等于减少了一整道制造工序,并从而减少了废料的产生。
这些究竟可节省下多少开支,我们也不知道,因为工厂建立时间并不长,无法全面展示,未来我们可节约到何种程度。况且,我们在多方面都采取了节约措施——运输、发电、煤气、铸造,除此以外,还有由副产品与小块焦炭带来的收益。迄今为止,在这些节约项目上投入的金额已逾4000万美元。
因此,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开发资源价值,完全取决于环境。除了猜测,没人可预见到未来的生产成本。更为明智的人,能认识到未来会比过去在节约方面有更大的进步,能认识到每一天都意味着方法措施的进步。
但是生产会变成什么样呢?如果所有生活必需品都这般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那世界不是会很快出现商品过剩的局面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人们满足于已拥有的东西,不管售价多便宜,就是不想再多买新的了?还有,如果生产过程所需工人越来越少,那这些人又该何去何从,他们要怎么找工作,怎么维持生计呢?
先来说第二点。之前提到过不少机器和方法,它们的运用取代了许多人工劳动。这样,便会有人问道:
“是的,从企业主的角度来看,这个主意自然再好不过。可你们替那些被抢了饭碗的可怜工人们着想过吗?”
听上去这问得挺有道理;但其实提这样的问题不免有些奇怪。工人们几时会真的因工业进步而失去工作呢?因为铁路的发展,驿马车车夫没了工作。
那难道为了保住他们的饭碗,我们要阻拦铁路的发展吗?难道驿马车车夫的人数多于铁路工人的人数?难道因为计程车司机抢了马车夫的饭碗,我们就该禁止计程车的发展吗?而即使是出租马车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其数量又怎能与出租车相比呢?制鞋机器的出现,使大多数手工制鞋坊纷纷倒闭。手工制鞋的时代,只有有钱人才拥有不止一双的鞋,大多数工人到了夏天只能打赤脚。而现在,几乎没人只有一双鞋,制鞋业也发展成为一大产业。其实,当你能让1人完成以前2人才可完成的工作,你就为国家增添了财富,那么自然会有更好的新工作提供给下岗的工人。如果说整个工业在一夜之间骤变,安置这些富余劳动力的确会是个问题。但是实际上,改变发生得并没有这样迅速;它们是渐次发生的。拿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说,当生产程序优化,工人的旧工作被取代,很快便会有新的工作机会向他招手。在我们厂是如此,在整个行业里也是一样的。譬如,如今钢铁企业所雇佣的工人数,是过去手工作业时代的好几倍。这是大势所趋。整个工业的发展趋势过去是,将来也会一直是这样。如果还有人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只能说他鼠目寸光了。
现在再回来谈谈生产饱和的问题。我们一直被这样问道:“你们何时会达到生产过剩的状态?什么时候汽车产量会供大于求?”
我们相信有一天,当所有产品都实现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确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局面。但至少就我们自己来说,对此并不担忧,相反,我们极其期盼这一局面的到来。再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人需求都得到满足的世界更棒的了。
我们担心的是,这一局面到来得太慢了。至于我们自己的产品,距生产过剩还很遥远。虽然我们不知道,一户人家会想买多少辆福特车,但我们知道,随着价格降低,一开始只用1辆汽车的农民(别忘了,就在不久前,汽车还被认为在农场完全没有市场;那些自作聪明的统计专家认为,汽车的销售量大致就等同于国内的百万富翁人数),现在通常会使用2辆车,还购买了卡车。
或许,比起用一辆车将工人送至各个工作地,还是每个工人自己开车上班划算。现在推销员就采用这种方式上班。大众很清楚自己的消费需求。我们不再生产整台汽车或拖拉机,只生产汽车拖拉机的零部件以组装,否则我们现在的生产设备,很难生产和存储下1000万辆的车。其他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
只要价格合理,未来几年内我们都无需为生产过剩而担忧。人们不会只因价格便宜,便不管质量如何而购买商品;而正是这促使企业真正得以发展。如果想在商界立足,就必须降低售价,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为了降低价格,我们不得不找寻产生浪费少的先进方法。要发掘售价“应该”是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发挥了管理才智,以发现更好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人将售价降到一定程度,使自己无利可获,甚至亏损,那他就不得不去改进工作方式,以保证产品质量,也就是说,应该通过新方法的运用,而非减薪或抬高售价来获利。
从工人或消费者身上牟取利润,都算不上好的经营之道。不要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不要在工资上压榨工人,不要在售价上乱抬价格。要多花心思去思考工作方法的改进,思考,再思考,要不断地改进。通过这样的方法,商业的各方都得到了服务,也都获取了利润。
而这,总是可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