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岱远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3
|本章字节:2652字
小说。 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
(代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闵惠泉
真不知道孔夫子当年是根据什么就下了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断语。或许是认为,但凡进入此年龄段的人就理应如此。笔者年岁看长,但着实心虚,进而怀疑圣人说的兴许是他自己。要不怎么接连跨入两个阶段,大千世界的人与事和解读它的文本,竟有那么多令鄙人困惑不解的?近读岱远老弟写的《看罢西游不成精》,赞叹之余就生出了无限感慨:《西游记》你真读懂了吗?
首先是对原作者吴承恩(虽有疑义暂且不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想想,别人即便写出传世名著,不也生出诸多是非或带来禁忌。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什么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可你就没听说不让读西游的,而且不分老少、不论三教九流、不计层次高低,中国人都在读。甚至文本穿越时空漂洋过海,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正宗的一流文化标识与形象符号。据说就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没让孙悟空入选,都引起了几波愤愤不平。书写成这样,吴承恩先生真是大智慧,真是达到了古今文化人追求的极致,实现了不朽。
不过不朽是需要智慧与平常心的。吴先生当年已步入古稀,写书恐怕无功利可求。要是一心想着再提下职称,当个老博士,争个学部委员,或再想着著作是否等身,字数是否达标,档次够不够几个一,拿个什么奖之类的,估计他老人家没死,写出来的东西早烂掉了。
其次是对解读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因为对读这样一本大智慧的书,尤其是再把读后感写给这样一本fans(粉丝)遍天下的读者,需要勇气不说,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平常心。而这些岱远真的都有。你看,写书的缘由是为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爱子心切,结果一发不可收,一讲就把自己几十年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沉淀的所思所感倾注了进去。说实在话我是有点担心他儿子听走了神,不过我却看得有些入道,《西游记》,原来可以这样说。在佩服岱远睿智、幽默的解读的同时,又被他引领得越加敬佩起吴老先生了。你看看,一部神魔竟演绎和诠释了中国古今社会型态,政治、公共关系以及人性等复杂问题。隐喻与讲述之高明,是它轻松道出,全无套话、教条;表扬与批评得不动声色;好坏典型、是非曲直让你自己取舍或对号入座或推及他人。
话说回来,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情趣的文字。岱远解读的《西游记》,亮点颇多,时不时地还冒出几句精彩的,耐人寻味的或忍俊不禁的崔语录。最可贵的是,他从社会生活和人性层面为善良的人们提了个醒:简单的文本、简单的关系、简单的人物与事件其实并不简单;一切远大的理想都是要建立在对世俗的理解和被世俗所接受的基础之上;而不论是神仙、妖魔还是凡人都是有感情的,都不能免俗。现实中的人们从唐僧这个最佳团队一路取经遭受劫难的历炼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或许终身受用。
修行无止境。小富、大富,小才、大才,小德、大德,小官、大官,一切希望向前行走的中国人,在世俗化中可真不能丢了追求大智慧、解读大智慧的志趣……
修行靠自己炼,好书靠自己读。愚兄被岱远老弟高看了一眼,领得个写序的活儿禁不住一时激动,话还是说多了,您和读者原谅否?
2007年2月9日
午夜于海淀六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