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欣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5
|本章字节:3542字
很多时候,悬疑在读者的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以特征元素的形式存在着,比如,阴谋、谋杀、骗局以及患难与共、真相大白等等,似乎,缺少了这些特征,便无法归入悬疑的行列。然而,为了满足这类特征,很多故事不得不加入了神怪、魔咒等等元素,将情节本身的悬念偷换为写法上的故弄玄虚。
而这个故事,天生便不具备这类“优势”,也就是说,它能够利用制作悬念的基础是很少的。与作者的一次闲聊中,他说,这是一本涉及了佛教内容的,在这样的故事中,要尽量避免欺骗、谋杀、死亡和神怪这类元素,因为这些和佛家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人类最大的心理惊悚因素,用它来制作悬疑故事,可以直接用来作为情节的主线,而不必另外寻找故事发展的推动力。很难想象没有死亡的故事能制作出悬疑的效果,紧张的气氛,对人物命运的担忧,对解脱困境的期待,在缺失了死亡因素的故事里很难存在。
但是,作者在写作的开始,便自动放弃了这个人类心理中最大的悬疑要素,他只能利用历史知识和佛教知识去形成线索,并以此完成故事的“解谜”过程,而这些情节,又必须要有悬疑的特征。
这有些类似于目前正在兴起的“知识型悬疑”。这类的特点,就是利用历史、宗教、音乐、美术等等人文知识去设置困境,在扑朔迷离中寻找线索,直至找到一个令人震惊的谜底,而这个线索和谜底,又必须是人文知识类的。
也就是说,构成故事的所有元素都是真实的,只有故事本身是假的。
这类受到读者喜爱,一方面是读者已经厌弃了那些为了制作悬念而装神弄鬼、甚至不得不加入魔幻元素的故事,另一方面,很多历史常识或人文知识虽然众人皆知,但是,它们却未必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简要,“知识型悬疑”在对历史、人文知识的重新解释中,往往会给读者以新鲜感,使人置身在似曾相识、但又难以置信的快乐中。
这本就是“知识型悬疑”的代表。作者所用的历史、文学、艺术知识几乎都是高中阶段所学过的,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他还费心思地将现实生活与那些所谓“高深”的学术结论结合起来。这是“知识型悬疑”写作的一个难点,在目前市场上译介的一些国外中,很多作品中涉及的外国历史、艺术知识,并不为国内读者熟知,因此造成了的障碍。而国内的创作中,则更多地运用了玄幻文化,那些神乎其神的“知识”在现实中尚且无人可信,用在中,更多地是增加了魔幻色彩,而非知识含量。
这部的另一个特点是利用了宗教、更准确地说是佛教常识。然而我们要看到,作者在对这类知识的利用上,是匠心独具的。他利用的不是宗教的神秘性,而是宗教史和宗教艺术的人文知识。
从教义上来说,佛教是个非常复杂的宗教系统,即使是专家、学者,要想清楚地解释佛教教义的内涵尚且很难,更别说作者在故事中如何运用了。事实上,作者在中涉及佛教教义的唯一一处知识,就是“四大”这个概念。如果细说起来,这个概念是相当复杂的,但作者只选取了其本义——佛学中关于世界构成的观念,即世界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组成的,这是几乎每个佛教信徒都知道的常识,对于佛教信仰外的读者,也不难理解。
除了这唯一一处教义内容,作者利用的佛教材料,几乎都是佛教历史、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知识,它们并不是很难解释、也很容易误解的佛学教义,而是大多数人在课本上学过,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了解的内容。
这些佛教知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掺杂了太多模糊不清的心理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把历史知识直接等同于教义,产生了很多对佛教的误解、误读甚至迷信的现象。
作者是一个佛教信徒,在皈依之后,便一直在学习佛教的有关知识,这类学习通常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佛教本身、也就是教义的学习,比如研习经典、参禅打坐等等;另一方面,是对佛教文化的学习,这类学习是初学者比较容易入手,而且很容易感兴趣的,它更像是从历史、艺术、文化中专门开辟出的一门佛教分支。显然,作者在中运用的材料,属于后者的范畴。
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它在中国建筑、美术、音乐、文学、民间文化甚至各朝代的政治观念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要从这么多的资料中选取素材,形成情节,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难度一是要大量的相关资料,二是要保证所用资料是准确的、有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