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易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41
|本章字节:5284字
1989年1月28日,在洛杉矶北部加利福尼亚温特海岸的洋面上,人们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这具女尸身上伤痕累累,特别是她腿部肌肉上的一个创面宽约33厘米。人们很快便证实了她的身份:塔曼娜·麦坎尼斯特,24岁,她和她的男朋友罗伊杰佛里·斯托达德均为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四天前,他们乘橡皮艇从一个名叫“马莱”的港口出海,随后便失踪了。人们找到了这两艘橡皮艇,可是斯托达德仍下落不明。
根据受害者身上伤口的大小和遇难地点,生物学家认为塔曼娜遇到了大白鲨。
偶然发生的事件,极大地触发了人们对大白鲨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白鲨是海洋里的一种极为凶残的庞然大物。这种巨大的食肉动物在大洋深处徘徊,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威胁。然而,动物学家却认为,这种恐惧心理实际上是多余的。尽管大白鲨声名狼藉,但它袭击人的事件只是偶然发生,并且极少造成被害者的死亡。加利福尼亚海洋资源实验室主任鲍勃·利说:“在世界上遭蜜蜂叮咬而丧生的人,多于遭大白鲨袭击而致死的人。”自1962年以来,在美国西海岸只有68例关于鲨鱼进攻人的报道,而其中90%的人员造成伤害,死亡的只有7例。
人类对大白鲨的恐惧根源于对大白鲨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对大白鲨缺乏了解。大白鲨作为一种动物,已广为人知,但真正能科学地认识它的人却很少。
大白鲨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部分海洋中,它的主要栖息地是北美、南非及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在美国,它经常出没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勒斯角与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之间的大西洋沿岸及沿着俄勒冈州到圣地亚哥州的太平洋沿岸。由于大白鲨喜欢单独活动,使得人们很难准确地估计它的种群数量。尽管它的分布范围很广,但科学家认为,大白鲨的数量是很少的。人们很难在水族馆或鲨鱼的自然栖息地研究大白鲨的个体大小、游速及力量。然而通过解剖捕捉到的标本及把记录到的许多大白鲨进攻行为组合起来,研究人员拼出了一幅关于这种海洋中最凶猛、最庞大的食肉动物的生动画面。与非洲的狮子一样,它雄踞在食肉动物这座金字塔的顶点,没有什么海洋动物能以它为食,并敌得过它。目前已被确认为最大的大白鲨是1984年于澳大利亚西海岸捕捉到的,它的体长约59米。有关专家认为,大白鲨最大体长可达约76米,寿命可达20年或更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大白鲨称霸于海洋呢?“大白鲨是一种综合的武器系统”,戴维·鲍德里奇舰长,美国海军化学专家、鲨鱼专家曾经这样说过。他在1940~1974年乘舰艇环游世界时,收集到2000多条已死亡或未死亡的大白鲨,对其中的1165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白鲨那剃刀状的牙齿不仅用来咬噬猎物,还像刀子那样刮猎物身上的组织器官。此外,大白鲨的体表覆盖着数排由皮肤上齿状突起构成的锐利鳞片,每个鳞片都像一个锋利的牙齿,使它的皮肤好似粗糙的砂纸。鲍德里奇说:“用大白鲨的皮肤来摩擦人的肌肉无异于用一把锉刀锉蛋糕的一个角。”
至今难解的谜是大白鲨的生殖过程。当母鲨发育到性成熟时,大约已达48米长,捕捉起来难度很大,即便是使用鲨鱼枪也难以擒拿。因此,人们无法仔细检查一条怀孕的母鲨。
大约5年前,一位日本生物学家拍摄了10条大白鲨胚胎发育的图片,根据这些图片及以往记载的资料,科学家推论,大白鲨初生时体长约1米,外貌就像成年的大白鲨,并颇具进攻性。
关于大白鲨的食物同样是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大白鲨胃内食物成分,生物学家认为,幼年和青年时期的大白鲨是机敏的猎手,主要追捕各种类型的鱼。当大白鲨至成年时,它们便把捕食目标转向较大型的哺乳动物。科学家观察到,大白鲨具有双重性格。海洋生物学家彼得·克利姆利曾经在靠近圣弗兰西斯科湾的佛仑朗岛周围研究鲨鱼进攻海豹、海狮的行为。他观察到,当大白鲨处于非饥饿状态时,它公开悠闲地在其猎物的中间游荡;而当它处于饥饿状态时,大白鲨则潜到水底,隐藏在岩石群中,待时机成熟,突然窜出来,从底部袭击猎物。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达尔文·安利曾有幸四次观察到大白鲨进攻海象的场面。他发现大白鲨每次都是采用类似的技巧获取猎物的。起初,大白鲨从海象身体后部和底部进攻,在不能一口将猎物咬死时,大白鲨就暂时避退。待猎物陷入昏迷状态或流血致死,它再返回原地,将猎物吞噬。安利曾观察到一条大白鲨一口就吞下一头海豹23的躯体。因此,他认为,大白鲨喜欢大口地吞噬猎物。
鲨鱼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亿年。在长期适应环境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高度进化的特征。今天,大约有350种鲨鱼栖息在海洋中,大白鲨是其中为数不多的能维持其体温高于周围海水温度的动物。这种能力是高等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及少数鱼种所具有的。在一项试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传感器系在一条大白鲨身上,通过连续几天的跟踪测试,结果大白鲨能够维持其体温高于周围水温6c的水平。在澳大利亚南部海湾的另一项类似的测试表明,大白鲨体温每升高5c,将相应地使其肌肉收缩的速度及力量提高3倍。
在大白鲨的口、鼻周围,分布着一系列毛孔,其作用是作为电感受器来感知周围微弱的电场变化,由此发现隐藏着的猎物或猎物的活动迹象。同样,大白鲨也利用电感受器来确定自己在地球电磁场中的位置,并通过这个所谓的“第六感官”来导航。
虽然大白鲨十分凶残,但它很少袭击人类。据统计,每年数以亿万计在海水里游泳的人中,只有五百万分之一遭到过大白鲨的袭击,而其中的80%只是受伤。
鲍得里奇认为,大白鲨的咬噬,可能是对闯入它们领域者的警告;至少那些凶猛的大白鲨进攻人的行为,可能是其体内某种平衡机制被打乱所致。
最近,檀香山的斯顿哈特水族馆展出了一条大白鲨。这条大白鲨丧失了辨别方向的能力,不断地用身体撞击水池壁。该馆负责人发现,原因在于水池内有一种弱电场,干扰了大白鲨感受系统的正常工作。在3天的时间里就有4万多人前来观看这条大白鲨。环境因素使得大白鲨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水族馆的人们表示将尽快把这条大白鲨送回海洋,以免它可怜地死去。
随着有关专家对大白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大白鲨的看法也将明显地改变。虽然大白鲨秘密尚存,但科学家对它灭绝的可能性已提出了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