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叔同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8
|本章字节:9620字
第一个老婆一改常态说:“我是不会陪你去的,你还是找其他人吧!”第二个老婆说:“别忘记我可是你抢来的,所以不会陪你去受苦的!”第三个老婆说:“我向来身体不好,所以无法承受路途颠簸之苦,就不随你去了,但是可以送你到城外。”第四个老婆说:“你放心吧,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在你身边!”
听完老婆们的话后,商人感慨道:“到了关键时刻才能看到人心啊!”
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吧,那四个老婆其实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肉体,肉体最终是会与你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金钱,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它奔忙,可是到头来却无法带走它;第三个老婆是自己的妻子,虽然生前可以同甘共苦,但是死后还是会分开;第四个老婆是指人的天性,你可以忽视它,但是它却始终对你不离不弃,无论你处于何种境界,它都不会背叛你。”
天性永远与你相随,所以人要保持自己的天性。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一个行囊,如果装得太满就会很重、很累。一个生命背负不了太多的行囊,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注定要抛弃很多。有些时候,果断地放弃才是最好的选择。
弘一法师告诫人们要懂得放下:“有贪有嗔,诸佛如来都救不了,自己要精进不懈,把贪嗔痴三毒从内心中拔除。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东西,要舍弃。贪、嗔、痴害不了别人,只害自己。”
若真放下,才有感应,早一天放下,早一天得大自在。在未去之前,在此世界一切环境亦得自在,顺逆都自在,自在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一个人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外出办事时也从不结伴而行,即使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也不例外。可是有一次他外出时不小心掉进了深谷里,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伸手奋力抓住深谷边上的一根枯藤,暂时保住了性命。
但是他人在半空,上不得也下不得,危险随时还会来临,在这危急时刻,他突然看到佛祖就站在不远处的悬崖上,于是他求佛祖解救自己:“大慈大悲的佛祖!求您救救我!我被困在这半山腰真的是难受死了,我知道我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但是如得到佛祖的救赦,我一定一心向佛,多做善事。”
佛祖微笑着说:“我就是来救你的,但是你只有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只要佛祖发慈悲,我一切听从安排。”
“那好,请把你的手放开!”
此人一听,心想:“下面是万丈深渊,如果我放手一定会被跌得粉身碎骨,佛祖这不是害我吗?”于是他摇摇头说:“佛祖你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佛祖见他如此执迷不悟,只好摇摇头走了。
其实由于天气太黑,看不到下面的情况,他离地面不过几米而已,而且下面还是厚厚的沙土。
放手,未必会死。所谓舍,就是失去;所谓得,就是得到,舍与得实际上是并存的,是一种取舍的哲学。舍得之间,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是一个患得患失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乃是常事,不肯舍,就不会得。当你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但如果你肯放手,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可是会得到更多的选择机会。不肯放下,你的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不强求才有收获
强求而不可得则让人心生不悦。我们只要努力了,只要运用了所有可以运用的智慧,包括运用别人的智慧,那么收获自在其中。
强求是世人的一种贪心,弘一法师在谈及这种贪心时,引用了妙什禅师的一句话:“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
大多数人都有这些障碍,须认真检点自己,有无贡高我慢,嫌弃他人之习气。世间善事,一切随缘,不必勉强。
不强求功德自在其中,只要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智慧,就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小和尚刚来寺院时只有七岁,所以僧众们都当他是孩子,事事谦让,时常会帮他做些杂物,天长日久,小和尚已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帮助。
一晃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小和尚长大了,而且又高又壮,可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却老了。
一天轮到小和尚和师兄担水,十多年了,他们一直是搭档,而且师兄非常照顾他,但是现在师兄老了,担着水上山非常吃力,可是小和尚丝毫没有怜惜他的意思,不停地催促,甚至抱怨他走得太慢,耽搁了时间。
天长日久,小和尚厌烦了和师兄一起担水,于是找到方丈:“大师,我不想和师兄搭档了,他年老力衰,根本赶不上我,太耽搁时间了,你还是给我换人吧!”
方丈听后,问小和尚:“你来庙里时几岁?”
“七岁。”
“当时你可担得动水。”
“担不动。”
“可敲得了钟。”
“敲不了。”
“那你的工作是怎么完成的呢?”
“是师兄帮我的。”
“他可曾嫌弃过你,呵斥过你?”
“不曾。”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谁都有所不能,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都帮助过别人。你现在还想换人吗?”
小和尚羞愧地低下了头。
人都有自己所不能够办到的事情,借助外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罢了。
聪明的人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善于从他人的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为我所用。能够发现和利用别人的智慧和才能,你就成功了一半。设想如果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为你的工作献计献策,那你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你也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那你一定会得到尊重。
以一颗禅心做事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就会越来越少。
禅心就是一颗定慧之心、一颗不为外物所乱的心。法师讲佛时就曾告诫众僧徒要不为外物所乱:往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佛在《无量寿经》中告诉我们的“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又高一层是“一心不乱”,如夹杂其他念头,一向专念就达不到,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更做不到。
禅心总是能够让人开悟。相对于内心来说一切都是外物,外物都是让自己开悟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内在的本体。斧头镰刀是工具,文字书本也是工具,禅心自在工具之外,只有真心体悟才能得到。
一次,慧能禅师在一个人家借宿,发现主人午休时在念经,慧能倾耳细听,但是感觉有些不对,于是对主人说:“你常常会诵经吗?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主人摇摇头说:“经文真是太晦涩了,我没有办法理解。”
于是慧能就将刚才听到的经文讲解给他听:“当我们为名利奔波了一生后,我们想得到什么呢?当我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心跳和呼吸都将停止的那一刻,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当我们的身体开始腐烂,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又在哪里呢?”
听了慧能禅师的讲解之后,主人似有所悟,并隐约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之后,主人又翻出佛经中他不理解的部分请慧能帮自己解释,可是慧能笑着说:“施主,我并不识字,所以没有办法为你解读,不如你直接读给我听吧!”
主人听了慧能的回答之后非常吃惊,问道:“你既然不认识字,又怎么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呢?这真是太奇怪了。”
慧能笑着说:“佛经的玄妙和文字并没有关系。文字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佛经的内涵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理解的,这就如同骑马不一定要勒紧缰绳一样。”
文字可以帮我们记载一些东西,可以帮我们入门,但是却并不能替代我们的头脑,所以不可死读书,不可尽信书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
爱是成长,美是心境
每一个人都曾为情爱所困,为美丽倾倒,但真正的爱不是世间人所求的双宿双飞,而是内心的成长。真正的美丽也不是外在的容貌,而是一颗朴素的内心。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
此是观想方法,西方世界人绝无情爱,我们也应当放弃,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面色表示怒容者谓之嗔,心内不高兴不表现于外者谓之恚。比较有修养者,喜怒不形于色。
有一个财主,他的妻子生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为此他高兴得不得了。每当有客人来访,他都会叫出女儿展示一番,而每一位来访的客人也都会对他花容月貌的女儿赞不绝口。
有一次,一个客人来访时,财主按照惯例又叫出了自己的女儿,并问客人:“你觉得我的女儿美吗?”
客人微笑着说:“这样吧,我们来打一个赌,赌金是五百两黄金。你让你的女儿们盛装打扮一番,然后到大街上行走,如果遇到他们的人都说她们漂亮,那么就算我输,如果有一个人说他们不美,就是你输。”
听到有五百两黄金,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在把女儿们精心打扮了一番后,地主带着女儿们上街了,见到七个女孩的人都说她们很美,财主为即将得到的黄金沾沾自喜。最后财主将七个女儿带到了佛祖面前,并问佛祖:“大慈大悲的佛祖啊,你觉得我的女儿们美吗?”佛祖摇摇头说:“不美。”
财主难以置信地问道:“可是见过他们的人都说她们很美,您为什么说她们不美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得是面容,而我看得是心灵。在我看来,评价一个人美丑的标准不是外貌,而是心灵。如果一个人能不贪钱财,不说恶言,不起邪念,才是真正的美!”
财主听后灰溜溜地走了。
其实和财主打赌的客人是佛祖的弟子,让财主到佛祖这里来是他安排的最后一站。
评价一个人美丑的标准不是外貌而是心灵,但是很多人喜欢以貌取人,而忽略了内心,其实只有纯洁的心灵才是真正的美。
只有美丽的外表,没有美丽的心灵的人,就算有再多的知识,知识也只能成为装饰品。正如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作过的比喻:“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显美丽。”
培养善根福德
广行善事,积累福德。没有善良之心,美好生活就会受到伤害。宽容博大是善是福,让人敬服,让自己心安。
弘一法师对前来求福的信徒们说:“不信净土真是福薄,念了《无量寿经》就明白了。一听就相信,乃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培养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缘大福德,绝非平常人。”
来看一个作茧自缚,失去福德的故事吧:有一个妇女在生育了一个儿子之后,还想再要一子。可是苦于没有求子的方法,于是就问其他的女人:“你们有办法让我再生一个儿子吗?”
其中有一位老妇人说:“我有办法让你再得贵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祀天之礼。”
妇女听后高兴地说:“那是当然,只不过我要用什么东西做礼物呢?”
老妇人不紧不慢地说:“只要你把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
妇女因为求子心切,对老妇人的话深信不疑,真打算杀子祭天。
一位禅师得知此事后,解劝道:“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为了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却杀死你辛苦抚养大的孩子,上天是不会允许你做这种残忍的事情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和文中妇女一样的人,为了一时的快乐,竟然作茧自缚,毁了一生的快乐。做人不可贪图一时的享受或者利益而迷失了自己,从而毁了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