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格林童话在中国译界的早期漫游(6)

作者:陆霞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

本章字节:9696字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孙毓修。然而,不管我们说《格林童话》也好,《安徒生童话》也罢,只要在我国提到“童话”这两个字,当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的孙毓修先生就是个“大人物”了。1908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由孙毓修编辑的《童话》丛书,自此,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童话”这个概念,《童话》丛书本身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a。著名文学家茅盾则评价说,《童话》丛书的编辑出版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b。《童话》丛书使中国的童话乃至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迈出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步,而孙毓修对中国童话、儿童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他本人因此早被茅盾尊称为“中国有童话的开山祖师”c。


按照史料,孙毓修字星如,别署东吴旧孙,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同治初年(1862至1865年间)。早年在江南有名的南菁书院(清末科举未废前,江阴有名的书院)中攻研八股制艺d,因此有着扎实的古文基础,也写得一手漂亮的骈体文,这给他以后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中文功底。后来,在美国教堂跟随外国牧师攻研英文,这又为他以后的译介活动打下了必要的外文基础。1902年起,他开始了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工作,当时印书馆留意到儿童对课外读物的需求,但是课外读物却相对匮乏,便让孙毓修负责起这项给少年儿童编辑课外读物的工作,孙毓修由此同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09年3月起,孙毓修共主编了两集用白话文编写的童话,约一百零几册,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上》曾证实说:“这《童话第一集》共有一百多分册。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陈江先生在查阅了商务印书馆1897—1949年的《图书目录》第89页后,发现两集《童话》还不到一百册,后来见有一些故事编到另外的分类目录中去了。这两集《童话》丛书中,除了茅盾等人写了《大槐国》和《狮骡访猪》等少部分外,大部分由孙毓修执笔,取材于英文《泰西五十轶【a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前引书,第129页。b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第124页。c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前引书,第130页。d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前引书,第129页。】事》的《无猫国》。”a


要说《童话》丛书,首当其冲就该谈谈孙毓修为丛书写的序,这个序言算得上近代儿童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道丰碑。在序言里,孙毓修所传达的先进的儿童文学观远远超出了与他同时代人们对儿童以及儿童文学的认知,他不仅对儿童文学的定义、本质、特征、内容、体裁等有着详细的阐述与说明,而且按照他的这些先进的文学观,身先士卒将整个《童话》丛书进行合理选材、编辑,一切以符合少年儿童的文学审美情趣为标准,以达到满足少年儿童的文学需求为宗旨。


“序言虽不长,但却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b,是一篇近代儿童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理论力作c。序言开篇,孙毓修开门见山就对儿童特殊的心理特征作了分析说明,七八岁的孩童“渐有欲周知世故、练达人事之心”,这才可以入学求知,并借此批评了不顾儿童特征的旧时教育和旧俗。并指出“典与雅,非儿童之所喜也”,而“荒唐无稽之”是儿童“甘之寝食,秘之于箧”等的儿童文学本质特征,并辅以欧美人的理论来说明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儿童特殊的文学审美需求。他还对《童话》丛书收录的故事从体裁上进行了三种分类,分别是“寓言、述事、科学”,并对每一种体裁进行了定义解释。


序言的后半部分则说明,孙毓修不光有这些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身为《童话》丛书的编辑者、编译者,他自是身先士卒,将自己的理论贯彻到《童话》丛书的选材、编译及编辑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完全为少年儿童读者服务的可贵精神。“文字之浅深,卷帙之多寡,随集而异。盖随儿童之进步,以为吾书之进步焉。”根据这一编辑方针,“《童话》丛书第一集的读者对象为七八岁儿童,每本书为二十二至二十六页,字数在四千左右;第二集的读者对象为十至十一岁儿童,每本书为四十二至四十六页,字数增加近一倍,使用的文字也稍深一些。”d


而孙毓修每编完一册后,就请高梦旦先生把书稿带回家,给其子女传阅和诵读,倾听这些小读者的意见,然后增删内容,修饰文字,定稿出版,也即为序言中所写到的,“每成一编,辄质诸长乐高子,高子持妇,召诸儿而语之,【a陈江系商务印书馆老编辑,该文见《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先生》,载《名人侧影》,第139页。b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前引书,第129页。c“序言”原文请参见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前引书,第17页。d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前引书,第131页。】诸儿听之皆乐,则复使之自读之。其事之不为儿童所喜,或句调之晦涩者,则更改之。”孙毓修的理想,是希望他编辑的这些丛书能让少儿读者们“甘之如寝食,秘之为鸿宝”,他用超常的见识以及勤勉认真的工作做到了这一点,人们称赞其编辑出版的儿童读物“开智识,广见闻,且其文简而有味,浅而易懂,洵为少年消遣之良本”a。


二、《童话》丛书


孙毓修的《童话》丛书第一次给了人们“童话”这个概念,不过他的“童话”与我们现今所说的“童话”概念是不太对等的。五四时期前后的童话含义较广,大凡寓于幻想色彩的供小读者鉴赏的散文类作品,均属童话范畴。“当时的‘童话’几乎就是‘儿童文学’的同义词,两者没有严格的界说。”b


因此,“孙毓修所说的童话其实相当于今天的儿童文学或儿童读物,包括写实类和非写实类全部可供儿童的作品;周作人所说的‘童话’指和神话、传说相近的非写实性故事,与民间童话相近。孙毓修未区分童话和儿童文学,因为他把二者看作同一件事。”c


虽然孙毓修说的童话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童话概念,但是,中国有童话之说,的确要追溯到孙毓修的这个《童话》丛书,并且《童话》丛书里就有不少来自欧美的童话故事。因为史料欠缺,我们很难一睹《童话》丛书里故事原文的真面目。我们只知道,“在孙毓修的这套《童话》丛书里,从编撰角度看,可以分为编译和编纂两类。编译是根据西洋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名著翻译编写而成,编纂是以中国历史故事与民间童话故事为底本的。在这近百种童话集的整套丛书中,编译的比编纂的略多十多种;孙毓修共编七十七本,沈德鸿(茅盾)编了十七本,其他有谢寿长编了两本,高真长、张继凯各编一本。


除了孙毓修自己编的,其他二十一本也都统一由他作过校订。”d这沈德鸿便是后来比孙毓修有名得多的茅盾,即从1917年下半年起,茅盾进入商务印书馆并分配到孙毓修手下做翻译工作,他因此也陆续编写了《大槐国》《狮骡放猪》《书呆子》等27篇童话,分编为17册,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童话第一集》中e。【a陈江《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先生》,前引文,第139页。b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前引书,第19页。c吴其南《中国童话史》,前引书,第145页。d孔海珠《茅盾和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第386页。e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前引书,第137页。】


第四节(2)


究竟《童话》丛书里都是些什么样的故事,孙毓修究竟怎么做的,赵景深撰写的《孙毓修童话的来源》一文便成为我们研究《童话》丛书弥足珍贵的史料。在《来源》一文里,赵景深对孙毓修编辑的童话故事做了详细的分类说明,这同茅盾的秘书孔海珠后来回忆的一样:“《童话》的第一、二集,计孙毓修的77种,沈德鸿的17种,其他4种,共98种,再加上郑振铎所编的第三集4种,这102种便是《童话》的全部。”a而孙毓修编辑的77种里,其中29种是中国童话故事,剩余的48种是外国民间故事与名著。这里面共有5个格林童话故事:《大拇指》《三王子》《姐弟捉妖》《皮匠奇遇》《三姐妹》。


据赵景深讲,这些来自于西洋民间的故事和名著有一小半取材于故事读本,比如格林童话中的《大拇指》《皮匠奇遇》《三姐妹》取材于clmber’snarraiyercadcrs;《三王子》取材于“a,i”brigllsoryreaders。


事实上,这些来自欧美的童话故事,在孙毓修看来都是些所谓的神怪故事,或者是些类似于寓言的故事。孙毓修曾撰写过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名为《欧美丛谈》的著书,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部较系统介绍西方文学的专著。在《丛谈》里面,孙毓修就把欧美的这些童话故事归纳到一节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说明,该章节的题目就叫“神怪之著者及其杰作”。在该节里,孙毓修对欧洲童话故事以及它们的作者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像来自法国的童话《蓝胡子》《睡美人》《美人与野兽》等,尤其是《小红帽》《灰姑娘》这些脍炙人口的欧洲民间童话故事,孙毓修更是着墨不少。


孙毓修重点论述这些现称“童话”的“神怪”,是他认为“神怪”乃是“之祖”。“生民之初,智识愚昧,见禽兽亦有知觉,而不能与人接音词、通款曲也。遂疑此中有大秘密存,而牛鬼蛇神之说起焉。山川险阻,风云雷雨,并足限制人之活动,心疑冥漠之中,必有一种杰出之人类,足以挥斥八级、宰制万物者,而神仙妖怪之说起焉。”因此,认为人们不应该轻视“神怪”:“不知本于文学,而神怪又文学之原素也。天下之事,因易而创难。神怪,则皆创而非因,且此创之一字,仅上古无名之人,足以当之。”孙毓修无愧于中国童话开山祖师爷的称号,对于童话有这样的见地,对儿童文学有如此的重视,这在当时的确并不多见。


除开意大利、法国这两个欧洲的童话圣地,第三个就是德国以及大名鼎【a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前引书,第745页。】鼎的格林兄弟,孙毓修这样介绍到:“日耳曼深林之中幽灵玄妙神怪之所窟穴也。乃有格列姆grimm之大著作家出焉。大格名及科jacob。小格名威良wilhelm。第十七世纪中人也。其杰作有《拇指儿》omhumb,《蜂后》queenbee,《蛙王子》frogprince等。流传至今不止书万本而诵万遍已。”a


紧接着,孙毓修专门对《大拇指》做了详细介绍,因为没有《童话》丛书做比较,仅从篇幅内容来看,几乎就是这个故事的原文b。


将孙毓修的这个《拇指儿》故事与格林童话1857年德文版中的《大拇指》对比来看,故事情节显然是做了较大的改动,这同样反映出孙毓修是随了与他同时代译者们的普遍译风,即在上节里谈到的任意删节、改译等。与孙毓修共事的茅盾,在读了孙毓修拿给他看的译文后,也说:“他说他的译笔与众不同,不知道我以为如何?我把他译的那几章看了一下,原来他所谓‘与众不同’者是译文的骈体色彩很显著;我又对照英文原本抽阅几段,原来他是‘意译’的,如果把他的译作同林琴南的比较,则林译较好者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不失原文的面目,而孙译则不能这样说。”c


此外,同周桂笙一样,孙毓修在所编辑的欧美童话故事的结尾往往也是加入了一段译者按语,这个特点是在朱自强的著作《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里发现的。因为原本《童话》丛书里的故事,尤其是那5个格林童话故事,我们很难见到,所以朱自强在书中摘录的孙毓修编辑的《无猫国》d,虽然只有小小的一段,但足以见证孙毓修的很多译文风格,这里特地转录如下:


大男为着金砖,一心走到京城弄得几乎讨饭,幸遇富人收留,免了冻饿,已是满心知足。不料意外得了这注大财,真可称为奇遇。你看他有钱之后,安心读书,要做个上等之人。这才算受得住富贵了。——孙毓修《无猫国》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