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霞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6
|本章字节:9970字
比如说,针对格林童话面对的是广大儿童读者这个事实,威廉·格林尽量避免成人味十足且冗长繁琐的句子,或者那些让儿童费解的措辞等,他大量采用的是符合儿童秉性、儿童口吻,既简单又多次重复的句子或故事情节。像《龙佩尔施迪尔钦》这个故事,在格林兄弟搜集笔录里,那个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只帮了王后一次忙,就得到了王后将她的头生子作为报答的允诺。而在后来正式出版的故事里,这个小矮子一共帮了王后三次忙,得到的报酬第一次是根项链,第二次是枚戒指,第三次才是得到王后头生子的允诺c。因【aheinzrolleke,diemarchenderbrudergrimmibidp76bheinzrolleke,diemarchenderbrudergrimmibidp80ckurschmid,dieenwicklungdergrimmschenkinderundhausmarchenibidpp303311】此,格林童话正式版本里的整个故事内容比起原来口述并记录下来的整整多了两倍。
再例如,童话故事《猫和老鼠做朋友》是卡塞尔的格蕾琴·维尔德口头讲述给格林兄弟听的,时间是在1808年。在奥伦堡发现的原始手稿里,格林兄弟记录下的故事开头非常简单:
一只猫和一只老鼠做了朋友,为冬天度日买了一罐油,并把油藏到教堂的圣坛下……
第四节(2)
而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卷本里,这个故事从头至尾被威廉·格林修润得十分饱满,看看开头:
一只猫和一只老鼠想共同生活在一起,做好朋友,他们焦虑如何能度过冬天,于是买了一罐油,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更好且安全的地方,于是他们把油藏在了教堂的圣坛下面。那么到他们需要这罐油的时候,就去教堂好了……a
如果我们再来对比格林童话1857年版本,那这个故事的开头比1812年版又更加地生动有趣,美丽动听得多了。试想,1812年版的故事肯定比原初笔录下来的故事更能俘获儿童的心。
毋庸置疑,每个童话故事都是格林兄弟充满毅力和耐心,凭借对德国古文化的珍惜与无比热爱,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搜集整理并最终出版成册的。对童话进行整理编写,实际工作做得最多的是威廉。作为童话实际编写者的威廉在下笔的时候,总是奔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忠实于原故事,同时寻找出一种方式来让不同的故事风格上趋于一致,趋于协调;并通过文学性地描绘与改写,让故事的语言更优美动听,让原来简单粗糙的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使整个故事更具有可读性与文学性。
四、童话范式的意义初探b
对威廉创立的这个以“单纯、明晰、稚拙”为特征,或是代表着欧洲民间童话共性的童话范式,我国有人就发出了质疑的声音。首先是,比如在前面章节提及的,有人认为这样的格林童话无聊、稀里糊涂,甚至认为格林童话不可再读。笔者再次重申,有这样的一些声音出现,确确实实跟我们的文化传统、人文背景密不可分,说明我们对儿童和童话的理解,确实还很幼稚,还需要启【akurschmid,dieenwicklungdergrimmschenkinderundhausmarchenibidpp217223b本小节阐述的很多内容参见陆霞对杨武能的访谈录《说不完的格林童话》,前引文。】蒙。从世界范围看,我们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与关爱,至少比欧美国家晚了一个世纪。
有学者指出,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就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儿童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认为,表达感情和幻想,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必然内容。还有精神病学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出:有必要给儿童提供体验童话生活的机会,因为童话中的大量信息,体现的是人类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在克服自然人面临的困境时,在克服心理障碍时,童话故事总会影响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以意志战胜潜意识和前意识中的心理压力,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那些没有经历过童话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暴时会毫无防备。”
所以,我们不能固守“文以载道”传统,老是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要求纯真质朴、天真烂漫的格林童话也承载起沉重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什么什么……
其次,对威廉创立的这个格林童话范式,我们有人较少关注它的价值、意义与影响,似乎更津津乐道地去追问威廉在创建它的过程中究竟对故事做了哪些改动,对威廉曾说过的那句话“对童话的忠实对他来讲比任意的修改要高得多”紧抓不放。对搜集、改写和整理童话故事这个工作,威廉自己曾回答世人说:“我们对收集来的材料没有添加什么……我们只是把故事的内容重新再现出来而已。只不过每个童话故事的表达样式以及如何措辞很大部分上是受了我们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总是想方设法保留每一个故事的独特性,保留它的原貌。”哥哥雅各布也曾解释说:“我们肯定忠实于原来的故事”,“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做算数,要求每次下笔都精准,况且,即使是在撰写最真实、最严谨的史书时,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标准”a。显然,兄弟俩所说的这个“忠实”与有些人所理解的不一样,这个忠实不是说格林兄弟把从各个童话讲述人那里得来的故事一字不差,囫囵吞枣全部照抄进他们的童话集,而是要忠实保留这些口头文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人类文明的精髓。
事实上,真要说“忠实”,就连格林兄弟俩的童话讲述人都无一例外遵循着这一原则,例如前面提到的格林童话第二卷重要的童话讲述人哈克斯特豪森【aherma
gersner,brudergrimm:inselbszeugnissenundbilddokumenenibidp43】(haxhausen)一家子。在谈到一个即将寄给格林兄弟俩的童话故事时,1814年5月,费迪南迪内·封·哈克斯特豪森(ferdinandinevonhaxhausen)在给自己的妹妹卢多维勒(ludowine)的信里说:“这个故事你收到后,首先给弗里茨(指弗里茨·封·哈克斯特豪森,frizvonhaxhausen),等他通读一遍后,你再寄给格林兄弟……我怎么听来的,就怎么写给你了。”同样,1814年夏天,奥古斯特·封·哈克斯豪森(augusvonhaxhausen)给威廉·格林寄去了一个童话,信的内容与5月的那封差不多:“这是我最小的妹妹讲述的故事,由我记录的,我怎么听的,就怎么写了……”a
对于“忠实”,也就是说格林兄弟,当然主要是威廉,在保存民间文学的价值与精髓、没有损害童话故事原有的内容及风貌之外,为了将它们再介绍给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故事作了必要的文学性润色,以使全书具有统一的、娓娓动人的童话语调,赋予了这些来自不同童话讲述人的故事符合儿童心性、审美情趣,且既统一而又完美的形式,从而淡化了原来粗糙简单的民间艺术风格,不仅使格林童话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准,由此还诞生出了有名的格林古典童话范式。威廉的这项“文字工作”不仅令世人惊羡,而且卓越又非凡。而对于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编写工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裔瑞士作家学者赫尔曼·黑塞,在将格林兄弟的手抄稿和1812年出版的第一卷作了对比研究以后强调说:“格林兄弟在记录它们时所表现的忠诚,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地写进德国人的光荣册中去。”
笔者在这里想再次说明,即使念及格林童话是“儿童和家庭的童话”,在编写过程中,格林兄弟去除了某些他们认为不适合儿童的内容,正如威廉在《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9年版的前言里说的:“在新的版本里,我们把对儿童来讲不太适合的措词与表达都仔细删除掉了。”b又如上面举出的《白雪公主》《莴苣》等非常直观清晰的例子,但是,也恰恰是这些有删除情节的“范文”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格林兄弟对童话的“再三删改”,也不存在什么“原版格林童话”,最“真实的格林童话”,对内容和总体风格的忠实,乃是格林兄弟在做艰苦的搜集和记录工作时所信守的准则。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在格林童话里面还能读到格林兄弟不得不保留的某些不适合儿童的内容,如以牙还牙的残酷复仇,杀人、食人的血腥描写等等。【awilhelmschoof,zurensehungsgeschichedergrimmschenmarchenibidp173bheinzrolleke,diemarchenderbrudergrimmibidp80】
例如,在《灰姑娘》的结尾,两个来讨好的姐姐各被啄去一只眼,在《六只天鹅》结尾恶婆婆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成了灰,还有在《丁香花》中对坏厨子的惩处等,都是残酷复仇的例子。特别是在《杜松子树》里,继母不仅残杀、肢解了前妻生的男孩,还把他炖来给丈夫吃了。还有《强盗的未婚妻》中杀人食人的情节,则为恐怖血腥的典型。于是,在评价威廉创立的这个格林童话范式时又出现了第三种声音,说什么格林童话血淋淋和残忍,甚至有人认为格林童话不可再读。
格林童话全集共计两百多篇,上述典型和极端的故事也就不过十篇左右,虽说放到今天的文明社会,的确有些触目惊心,但追根溯源,上面列举的残酷复仇和血腥恐怖是与日耳曼民族的性格和传统相关联,例如,作为德国文学源头的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古德隆之歌》,便讲的是一些残酷而血腥的复仇故事,来自民间的格林童话不例外也同样会反映德国民族的传统和性格。
而且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格林童话表现的更多和主要的,是善良与勤劳、忠诚与勇敢,以及不畏强暴、不惧艰险、乐施于人等好的行为与品质。在杨武能教授看来,“格林童话中残酷复仇的核心都是对恶人的惩处,反映了德国民众疾恶如仇的性格。至于极少数的恐怖血腥场面,在小时候都喜欢听大人讲鬼故事的我们看来,特别是在所谓罪案和惊悚影视作品大行其道的今天,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不,岂止如此,简直可以讲也满足了儿童和成人的某种心理需求。”所以,在杨武能的序诗《永远的温馨》中,就有一句:“可噩梦总会在曙光中消逝,醒来,我们更爱身边的一切。”
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瑞士学者马科斯·吕蒂则认为:童话遵循的不是事理逻辑,而是情感逻辑。童话故事主要关心的不是可能性,而是合乎需要。
对于儿童来说,他所期望的东西就是最“真实的”,在童话中,手臂砍掉了,我们丝毫不用怀疑它以后会自己长出来。同样,我们不会去质疑沉睡一百年的玫瑰公主醒来后依然像从前那样年轻貌美。至于恶巫婆们、坏人们通常有的结局,那也只是她们应得的报应,谁也不会真去想那好痛,好残忍。反之就不叫童话了。有人将童话戏称为“幻想的游戏”!的确,在童话世界里,真实与幻想失去了它原本的界限与规定,两者互相交融,不分彼此;或者说,在童话世界里,人们才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的束缚,任凭那丰富的想象自由翱翔。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天自有公道,人自有公正,简单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幻想最终的旨趣。童话凭着驰骋的想象与奇幻的情节建立的这个充满神秘力量和希望的世界,打动着每个儿童的心灵。
这个由格林兄弟建立起来的童话范式,从学界看,它对世界各国民间口传童话故事的采集、保存、流传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对世界艺术童话以及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乃至当下的再发生、再发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从普通民众来看,这个由格林兄弟建立起来的童话范式,这些人们今天仍然津津乐道的经典话语,诸如“从此他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老死”等,不仅让我们的成年读者感受到重温幸福的温馨,也将一如既往地让我们的下一代——孩子们继续做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清纯、甜蜜、美丽的童梦……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