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兆寿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42
|本章字节:7012字
在大众文学流行的今天,已经越来越难辨清楚文学的真面目了。含金的文学越来越少,含泪的文学就更为稀有。用一些批评家的话说,痛苦的写作几乎绝迹了。这里所说的痛苦不仅仅指书写痛苦,还有写作与中的痛苦体验与痛苦思考。相对来讲,痛苦的思考更为可贵。这种文学的精神在经典现实主义文学那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灵魂,可惜,在当代伪现实主义那里,你看到的只是对痛苦的描摹,却看不到对现实的思考、批判与救赎。我把这一现象总结为“当代作家缺乏精神资源”症候。也许这与知识结构与文化视野以及个体体验有关。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作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中,被称为“问题作家”的徐兆寿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我看来,徐兆寿是被误读了。他被媒体称为“校园问题作家”、“畅销书作家”、“网络上流行的作家”,以此消解了他的严肃主题。他生长和生活在西部,但他的作品却很少拿西部来装点。他的具有明显的现代性。他的成名作《非常日记》被称为“国内首部大学生性心理”,是一部畅销书。这本书在当时引发了国内教育界对青少年性教育这一话题。人们都以为它是部流行的,但实际上作者想要诉说的并非这些,而是灵魂深处的信仰问题。后半部分可以说是血淋淋的,对主人公林风的心理描写特别是自卑、自闭、自傲的心理使很多读者感到痛苦。最后,重点解剖了林风的自杀。他为什么会自杀?这是个深刻的问题。在《非常情爱》里,徐兆寿拿已故天才诗人海子为原型,为我们呈现了当代青年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下信仰失落时的心灵焦灼。主人公张维的退学申明、屡次自杀、与众人的战斗、爱情的失败、信仰的失落都一再地重申了这个时代需要面对的痛苦主题。通篇都是对现实的反思和与日常的和解,为我们呈现的是知识分子在今天这个一样时代如何面对传统、世界、未来和永恒的痛苦选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站在时代浪尖上思考的严肃的作家,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而不是一个沽名钓誉、靠炒作挣版税的三流写作者。
扫清了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障碍后,再来看徐兆寿的新作《幻爱》,也许我们就能走进他思考的世界了。
这部的特别之处在于构建了三个世界:一开始,我们随着主人公杨树进入了沙漠深处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桃源世界,在这个叫“西北偏西”的村落里,一切都让人惊讶:这里的植物大都美丽无比且俗世罕见,这里的人生活得自然惬意,对文明世界的很多东西一无所知。他们没有姓氏,名字也都来自大自然,人都很长寿,老人死后没人哭泣,在他们看来,人从来处来,又到去处去,是生命的常理。我们不禁会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孔子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对当时战乱的社会现实的反思,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永恒的大同世界,而徐兆寿要描绘这样一个桃源世界难道是对陶渊明的简单重复吗?如果是这样,这部在这时已经失败了。正当我们沉浸在这一个世外世界中时,主人公杨树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现实的、世俗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主人公杨树成天为生活奔波,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了太多的伤害。他和妻子程琦被他们有怪病的孩子折腾得精疲力竭。他们原先浪漫的爱情在现实中一天天变得面目全非、不堪一击。杨树带着一身的伤痕和绝望对自己进行了最后的放逐。这是个残酷的无情世界,是个命运无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痛苦轮回,是存在之意义的逐渐消失,是灵魂的彻底麻木,是对现实的绝望。而这正是我们所生活的文明世界。
从第15节开始,又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主人公杨树和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人美丽通过手机陷入热恋,无法自拔,他们双方陷入热恋后连一次面都没有见过,却爱得极深。他们的爱情与普通的网恋有很大区别,他们不但进行了精神上的交流,还通过电子工具(网络、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进行一种虚拟的***,看后的确使人震惊。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我们更多的人是拒绝,恶骂,但徐兆寿很理性。他撇开了这些表象的认识,而是深入到虚拟生活的本质去认识和描述。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新闻宣传完全不同的世界。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幻爱》呈现的三个世界,暗喻着远古的自然人性,现代的异化人性,后现代的虚拟人性。从常人的角度来看,只有第二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其他两个都比较虚幻。但是,仔细体味,这三个世界都是真实的,甚至第一个和第三个世界比第二个世界更为真实,更让人心动,因为它代表的是精神世界和永恒的彼岸世界。哲人们常说,现实是虚假的。宗教也否定现实,而只有艺术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去寻找真实的生活,去寻找拯救灵魂的彼岸世界。
在这里,徐兆寿似乎表达了一种理念,即对文明世界的救赎不靠文明本身,也不靠宗教,而是要回到那个原初的世界,至少要在精神上回归原初,那个世界并非原始的洪荒,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神奇的乌托邦,是一个大自然与人的灵魂可以息息相通的共融世界,和谐社会。然而,我们在中看到,“西北偏西”代表着的这个世界已经开始向现代文明开放,它已经不是完全封闭的了,寡妇琴心的儿女都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结尾处杨树与轻风的对话其实已经暗示了文明必将摧毁这个世外桃源。这是否暗示着桃源世界无处寻觅的虚幻性质和拯救文明世界的无望呢?如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对当时古代文明的一种拯救的话,那么,徐兆寿的“西北偏西”便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拯救,但是,在陶渊明的时代,由于各种原因,桃花源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所以,陶渊明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真实的,也是永恒的,而在现代社会,这样一种存在显然是非常虚幻的,在理论上是很难存在的,因此,徐兆寿所描绘的桃源可以说是对陶渊明的大同世界的一次否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兆寿的桃源便不是简单的重复了,而是一次转折。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徐兆寿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拯救,而非唯一,而且,这种拯救即将幻灭。那么,真正的拯救来自哪里呢?难道是第三世界——虚拟世界?
的确,在杨树与美丽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彼此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美丽还获得了坚定的信仰。在他们那里,虚拟的世界获得了空前的真实,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消失了。同样,程琦也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虚拟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人,只是记得自己是一个母亲。而爱上她的医生陈敬也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爱的世界里。似乎告诉我们,虚拟的生活无处不在,并不只是指网络和电子工具所营造的那种虚拟,而是指人的精神生活,是指与虚无的现实对立并互相交融着的另一个世界,即“生活在别处”。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精神世界,所以自足,幸福,充满了意义。
那么,这一世界与世外桃源有什么区别呢?世外桃源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是我们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生活,但是,虚拟世界即充满了理想,又可以实现。它可以说是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种生活。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是“虚拟”这一概念。徐兆寿通过告诉我们,凡是精神的便有虚拟性,而现实恰恰是缺乏精神性,这样,虚拟生活便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有效的补充或拯救。
但是,让人矛盾的是,虚拟世界最终要与现实世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悲剧也就诞生了。杨树数次想见美丽,想使虚拟生活现实化,美丽没有答应。程琦与陈敬也有缘无分。他们最终回到自己的现实世界,也就是悲剧世界。只有美丽到死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她是幸福的。
也许这是永远的悲剧。理想永远在现实面前被打得粉碎,但是,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因为理想才是人类真正的追求。不是来告诉我们生活的答案的,是来描述我们如何寻找生活的答案的过程的。
从徐兆寿的几部来看,他的创作属于智性的,带有文化哲学色彩的写作,它与社会学、生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的血缘联系。他的知识结构和精神资源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又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精神。他笔下的桃源“西北偏西”代表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热爱,而他分析问题和书写的向度又使人不难看出世界文学对他的影响,这一特点在《非常日记》和《非常情爱》中更为明显。
这本《幻爱》除了思想观念上的大胆,出新,艺术感染力也足可称道。总之,徐兆寿是文坛上的一个“另类”,一个怪才。如此形容他,是因为他的创作在当代文坛是别具一格的,他让我们思考得很多很多。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意识到他的不可替代性。
这就是这部带给我们的所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