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墉
|类型:生活·百科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1
|本章字节:8674字
可是当你爬到悬崖上面,如果面对的是一大片平原,反而可能开始犹豫,到底往哪个方向去比较好?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未开发国家,连让人民吃饱都是问题的时候,政府不可能想得太远,因为他先得把眼前的问题解决。而那些已经很富裕的国家,则可能想得非常非常远,不但他邻国的武力太强,他会紧张,连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国家,如果拥有能威胁他的武力,他也会想尽办法早早化解。他们甚至会为千百年之后着想,花大把的银子,早早就去找宇宙中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想有一天,如果地球出了问题,他们的子子孙孙还能有逃难的地方。
这不都是因为他们没太多的近忧,所以有远虑吗?
我们要了解所谓先进国家的人,就要从这个角度去想。你会发现他们不太在口头上抱怨,譬如搭飞机,安全检查很严格,一般西方旅客是不会抱怨的,他们安安静静地排队,因为他们会往正面想:“严格,是为了使乘客安全一点。”
可是,当他们想“安全一点”的时候,不是又从负面想了吗?他们想到的是可能有恐怖分子,可能危险,所以需要严格的检查。这就是他们的特质,在同一时间往正反两个不一样的方向思考。
再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在纽约参加社区公园的活动。那活动的前几天都是万里晴空,气象预报也说当天是个好天。可是我发现在活动场地的一个角落,堆了很多帐篷。就问主办人,这么好的天气,何必准备帐篷呢?
他说:“以防万一啊!如果下雨,马上就能支起来。”他还指指不远处坐着的几个人,说:“瞧!那是帐篷公司的,他们随时待命。”
我问问价钱,吓一跳,恐怕占他办活动费用的五分之一。也可以说,那些富裕国家的人,他们“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他们有多余的钱,所以能作“看来几乎不必要的”退一步想。俗话说“有钱人的命值钱”,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如果真出了事,他们的损失确实可能比较小。
再举个例子,自从美国人发现石棉会造成肺癌之后,立刻叫民众把家里所有的石棉材料拆掉,更甭说石棉瓦了,只要听说哪个建筑有石棉瓦,好像失了火似的,里面的人立刻全部撤离。
一直到这两年,还总有新闻报道,某个学校发现建筑里用了石棉,立刻停课,把师生安置到别的地方。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会想:奇怪了!我小时候家里的厨房、浴室,都用石棉瓦。连十年前在中国台北打网球,那网球场的顶子好像也是石棉的。石棉真有这么可怕吗?还是美国人吃饱了撑的,神经过度紧张?
但是大家也别怪美国人。要知道,连我们的孔老夫子都总作退一步想。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鲁国的城门已经老旧将朽,有一天孔子经过那城门,匆匆忙忙地走,唯恐城会倒的样子。下面人就说了:“哎呀!那城门早就这样了。”意思是,“哪会那么巧,就压到您孔老先生,您未免太紧张了吧!”
你猜孔子怎么说?他说:“我也就是怕这城门早就这样了,搞不好,突然垮掉!”所以孔子有句名言:“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意思是君子有忧患意识,唯恐发生不幸,所以总退一步想;小人又太理想化,认为不幸的事,不会那么巧地落到自己头上。
孔子还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说白一点,就是君子以谨慎恭敬的态度面对人生,小人则比较爱投机行险。由此可知,孔子也是战战兢兢,有忧患意识的。
我说这些是觉得今天中国已经非常进步,大家似乎也应该常常作退一步想。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去旅行,听说到下一站的路因为前一晚下大雨有塌方的可能。你可以学学西方旅行团的做法,先试着保留这一站的旅馆房间,于是当别人遇上路不通,不得不退回来,却找不到地方住的时候,你却因为保留了订房,有退路。
同样的道理,当你听说汶川大地震很多学校垮了,就算你住的地区很少有地震,是不是也该退一步想,如果自己孩子学校的建筑老旧,又一时不能新建,是不是能想办法去集合大家的智力和财力,把目前的校舍加强?难道我们要像孔子批评的,心想反正灾难降临到我身上的可能性很小,犯不着花这么大的心思,直到有一天真出了事,才后悔吗?
这一章一开始,我提到爬山。现在又让我想到年轻时候参加登山队,有一次领队在山路上遇到每个岔路,都排列石头或折树枝做记号。我起先不解,说我们是由山的这边上,那边下去,又不走回头路,何必浪费时间。
当时领队一笑,说:对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的打算,对不熟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爬什么山,最好都有迷路的准备。
人生不就像登山吗?
把仇人变成贵人
这世间最好的“报复”,就是用那不平之气激发自己的潜能,迈向成功,然后用那成功和“成功之后的胸怀”,对待你当年的敌人,而且把敌人变成朋友。
相信许多人都爱看武侠,我少年的时候,也迷得不得了,常把藏在床底下,母亲一出门,我就掏出来看。武侠里似乎多半都有报仇的故事。主角常常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孩子,先是在被仇家灭门的时候,保住一条小命,再获得武林秘籍,又阴错阳差地遇到千年才成熟一次的灵芝仙果,再不然就是遇到武林奇人,为他打通任督二脉,于是由一个文弱少年,突然变为天下第一高手,直捣仇家的巢穴,讨回灭门的血债。
我那时候不但看武侠,照着书里形容的招式比画,买《易筋经》之类的书照着练,还背武侠里的对白,其中我觉得最“酷”的句子是“此仇不报非君子”。而且自从学了那句话,在学校里动不动就用。别人比赛赢了我,我说“此仇不报非君子”;打球的时候被同学扯破了衣服,我也说“此仇不报非君子”。好像学了这么一句很“酷”的话,没有仇也要找点仇来报才过瘾。
当然青春期的孩子,喜欢争强斗胜也是原因。常有小太保因为别人看他一眼,心里不爽,就过去捅人一刀,还有不少学生参加帮派,集体械斗。那种“斗”似乎是没完没了的,今天你多打我一下,明天我非还你一下不可;明天你人多些,我吞下一口气,后天就一定要聚众讨回公道。真合了美国西部的那句俗语——“枪声总有两响”。今天你开一枪,人家倒下了,没能回你一枪,改天总有人要来“补那一枪”。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同学被别班的人修理了。他很瘦弱,连帮派的人都不要他,他气不过,告诉他爸爸,他爸爸居然骂:“谁让你不打回去?”然后送他去学跆拳道。他先到外面拜师,又加入了学校的跆拳道社,每天中午还在走廊上摆个装满铁砂的布袋,练“铁砂掌”,我到今天都能记得他左一掌右一掌,手心一掌,手背一掌,啪啪啪的声音在学校大楼间回荡。他后来居然练到一巴掌就能把桌角打掉。有同学特别把椅子上的木条拆下来,架在两个桌子之间,要他劈,他能把粗粗的木条劈断,手却一点没事。更棒的是,他还得了校外比赛的大奖,成为校际的风云人物。
那欺侮过他的人当然紧张得要死。可是,我这同学明明有力量可以“讨回公道”,他却不动了。先说“练跆拳道只能防身,不能用来打人,这是跆拳道馆的规定”,又说“何必呢?赢了也不光荣”。又过一阵,当同学提到他当年练功夫是为报复的时候,他居然笑笑说:“我还真该谢谢那个人,要是没他,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他不但没报复,还和那个人成为好朋友。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台湾的一个电视公司请我去主持特别节目,那节目的制作人知道我文笔不错,还要我兼编剧。可是当节目做完,领酬劳的时候,他不但没给我编剧费,还扣我一半的主持费,他把收据交给我说:“你签收一千六,但我只能给你八百,因为节目透支了。”我当时没吭声,照签了,心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后来那导播又找我,我还“照样”帮他做了几次。最后一次,他没扣我钱,变得对我非常客气,因为那时我被公司老板看上,一下子进入新闻部,做黄金档的新闻主播和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主持人。我们后来常在公司遇到,他每次笑得都有点尴尬。我曾经想去告他一状,可是正如高中那位同学所说,没有他,我能有今天吗?如果我当初不忍下一口气,又能继续获得主持的机会,并且被总经理看上吗?说实话,机会是他给的,他是我的贵人,我怎能忘恩负义呢?
后来我到美国求学,有一天,一位已经就业的同学对我抱怨他的美国老板“吃”他,不但给他很少的薪水,而且故意拖延他的绿卡(美国居留权)申请。我当时对他说:“这么坏的老板,不做也罢。但你岂能白干这么久,总要多学一点再跳槽,所以你要偷偷学。”他听了我的话,不但每天加班,留下来背英文商业文书的写法,甚至连怎么修理复印机,都跟在工人旁边写笔记,以便有一天自己出去创业,能够省点修理费。隔了半年,我问他是不是打算跳槽了,他居然一笑说:“不用了!我的老板现在对我刮目相看,又升官,又加薪,而且绿卡马上下来,老板还问我为什么做事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变得那么积极呢!”他心里的不平不见了,他进行了“报复”,只是换了一种方法,而且他后来自我检讨,当年老板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做事不够积极。
大概二十年前吧,我又遇到个有意思的事。一位老朋友突然猛学算命,由生辰八字、紫微斗数、姓名学到占星术,没一样不研究。他学算命,竟然不是觉得算命灵验,而是想证明算命是骗人的东西。原因是有一位命理大师为他算命,算他活不过四十七岁。他发誓,非砸烂那大师的招牌不可。
你猜后来怎么样?他愈学愈怕,因为他发现自己算自己,也确实活不长。这时候,他改了,跑去做慈善,说:“反正活不久了,好好运用剩下的岁月,做点有意义的事。”他很积极地投入,人人都说他变了,由一个焦躁势利的小人,变成敦厚慈爱的君子。不知不觉,他过了四十七,过了四十八,而今已经近六十,红光满面、生气勃勃,比谁都活得健康。
我有一天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可以去砸那大师的招牌了!”他眼睛一亮,回问我:“为什么?要不是那人警告我,照我以前的个性,确实四十七岁非犯心脏病不可,他没有不准哪!”
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你喜欢逞强斗狠吗?你总是心有不平吗?你有“此仇不报非君子”的愤恨吗?请想想我说的这几个故事。你要知道,敌人、仇人都可以激发你的潜能,反而成为你的贵人。你也要知道,许多仇、怨、不平,其实问题都出在你自己身上。你更要知道,这世间最好的“报复”,就是用那不平之气激发自己的潜能,迈向成功,然后用那成功和“成功之后的胸怀”,对待你当年的敌人,而且把敌人变成朋友。
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输,能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