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形成原因(5)

作者:王小波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7

|

本章字节:9400字

然而,有人却以自身经历为依据驳斥了关于女性化教育是同性恋成因的观点。例如,有一位这样说:许多著述在论及gay的成因时,过份强调gay幼年时生于不健全的家庭,从小受不良的环境影响,诸如从小把男孩当作女孩抚养,少年时受别人的引导,生于单亲家庭等等。我看了感到可笑,至少我不在此列!我生活在一个幸福之家,父母给了我无私的爱。我小时候的环境和别人并无二致,小时候父母也未把我当成女孩抚养。我小时候特别好动,上墙爬屋,上树摸鸟,整天在外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另一位也说:我的家庭环境和别人没有任何不同,我从小爱做男孩的游戏;对父母感情都很好,没有更喜欢谁;家庭很幸福,不是不健全家庭;所以我觉得我的性倾向是天生的。


第二节环境与经历的影响(3)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特殊经历有可能对同性恋取向的形成产生潜在的影响。例如,有的同性恋者在年幼时曾受到过女性的虐待,因而在潜意识中埋藏下厌恶女性的印象。有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小学时我参加了舞蹈班,学跳新疆舞,男女分开练习,老师教得很严。那个老师是一位40多岁的少数民族妇女,样子长得很凶恶,满脸横肉,经常打我们屁股。我那时特别怕她。再如,有一位同性恋者家贫,在很小年纪就要做家务活,给他流下恶劣印象的是照顾卧病在床的祖母,他甚至不得不常常为她清洗***,造成他对女性身体的终身反感。


还有些调查对象认为家庭对他们的过份钟爱是造成日后同性恋取向的原因。从问卷分析中发现,调查对象中排行最小的人比排行老大和排行居中的多。样本中排行最小的人数是老大的三倍,是排行居中的人数的二倍。还有几位倒不是独子或排行最小,但却是长到很大年龄才有了弟妹的。


一位调查对象是在小学三年级才有了弟弟的:弟弟个性强,好和父母顶嘴,我长这么大没和父母顶过嘴、红过脸……我在家里当了10年最小的孩子,这十年就注定了我一生内向离群的性格,注定我成为同性恋者。另一位说:我和弟弟相差12年,所以一直到12岁,不只是父母溺爱我,一大家子人都把我当老儿子养。独子或幼子的地位使他们受到了过份的溺爱。一位同性恋者说:从小父母十分溺爱我,要什么都给。我1岁到4岁时,家里为我雇了保姆,一个月17元的工钱,可那时我母亲才挣15元一个月。有些少年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到家人宠爱,滋长了一种过份顾影自怜的倾向。


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看我长得好看,让我进舞蹈班学跳舞,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我一开始不喜欢跳舞,后来才喜欢上了。自从学了舞,从装束上和一般人就不一样了,没有朴实劲了,也有了好美之心。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卷头发在火边烤拢子(北京俚语:梳子),三毛六一把的铝拢子我烤坏了十几把。上中学时为了买电夹子,我一个月不吃早点,省下钱买的。我那么小就知道要打扮自己了。那年社会上刚刚恢复烫头,我就把头烫了。学校让我把头发剪了,否则开除,可我宁肯不上学也得烫头。我还学了摘眉毛,专门学过化妆和着装。最近我们见到他,他纹了眼线,虽然有些发福,仍然英俊。另一位同性恋者说:我的自我感觉是,我小时候特别招人喜欢。坐在公共汽车上,老有人逗我说话,说我长得好看。


一位年轻的同性恋者,大学生,这样讲到他儿时的经历:我有着典型的同性恋者的经历: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懦弱,母亲持家。我母亲当老师,对我抓得很严。记得上小学那时我家住平房,我妈只准我在院里玩,不让我上外头大街上去玩。我只好在院里和女孩一起跳皮筋。有一次我不听话,上外面和男孩玩‘砍包’,结果是被我妈拎着耳朵弄回家的,这件事我印象很深。我也有过受异性欺负的经历:小学时我后面的女同学总是把铅笔末倒我脖子里,她长得比我高,跑得比我快,我打不过她,也追不上她。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有人管我叫姑娘,我不愿意但没办法,我不愿为个外号跟人打架。


使事情变得复杂的一个情况是,一些从外表看容易被人当作认同女性的男同性恋者,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就以这位被人唤作姑娘的青年为例,据他自己说:我绝不认为自己有女性倾向,相反,有时我看到陌生人扭扭摆摆、细声细气地同我搭话,觉得很反感。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其实我只是长得很秀气,性格很内向、腼腆而已。对于我的容貌,我是很喜欢的。父母的朋友和同事,凡是见过我的人,都说我‘太标致了’,‘比女孩还漂亮’,连同学们也说我‘光彩照人’,‘搁人堆里一眼就能认出来’。走在大街上,常有许多人看我,我很得意,但有时也想,如果是因为这张脸造就了同性恋,我宁可换一张麻子脸。这倒不是我讨厌同性恋或看不起自己,而只是想获得一份轻松的心情罢了。


这位同性恋者是学医的,既有生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对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持有这样的看法:如果说是先天形成的,就应当有遗传基因。要是真能发现这种遗传物质倒好了——关于同性恋的社会道德方面的诘难就不能成立了。先天说中关于同性恋者激素水平低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如果真是那样就应该在第二性征上看出来,走在大街上就该一眼能看出谁是同性恋者了。拿我来说,我是全班长得最壮的,最有‘块儿’的,说明激素水平一点也不低。后天说比较可信。我的理论很简单:我认为男同性恋的形成就是因为从小认同了女性。对于那些长得漂亮的小男孩来说,人们从小就容易溺爱他,像夸奖小女孩一样,总是夸他长得好看,于是他就认同了女性,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遗传——人的相貌不是遗传的吗?那些长得不漂亮的,一定也是家里把他当女孩来养过。总之,先天是导火索,后天是炸药包,即使没有导火索,只要把火柴扔在上面,炸药包也会炸的。


在溺爱的另一极端,父母过份的冷漠也会给一些少年造成感情的饥渴,以致饥不择食。一位年仅19岁的同性恋者在问卷上写道:在更多的时候,我希望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对于同性恋则看得不是很重。我觉得自己少年时家庭的温暖太少了,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真心待我,让我感到有所依靠,我就喜欢他,相信他。或许,我一直感到自己很脆弱,所以更希望有个像父亲那样的人来爱护我。这或许就我倾向于同性恋的原因。


为什么父母溺爱和童年环境过于冷漠会成为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因素之一呢?根据专家的看法,原因在于同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自恋主义倾向(narcissism)。自恋主义的形成原因,既有因父母溺爱引起的自娇,又有因父母过于冷漠引起的自怜;从小的溺爱和容貌出众或许会使一个男孩子认为自己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最重要的,最可爱的,从而助长自恋倾向;父母的冷漠忽略也会使孩子顾影自怜,同样助长自恋倾向。总之,这种自恋主义既表现为过份的自怜自爱,又表现为对自身之外的对象或与自身相异的事物兴趣缺乏。


不少学者都曾论述过同性恋源于自恋主义这一观点。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最终的性态度直至青春期后才稳定下来,其中宿因众多,我们未见得全能了解;有些是体质上的关系,有些则是环境的影响。无疑地在个别的例子里,常会有一两个因素特别显著,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但是一般言之,宿因的多重性已表现在人类性态度的繁复不一里。在倒错型里,你常可见到远古的体质与原始的机理占着优势。他们最基本的特性似乎是自恋式的对象及肛门快感区的持续作用。(弗洛伊德,第51页)


从本质上看,同性恋属于一种对异性无好奇心的现象。正如斯克拉顿所说:我们渴望了解一些非自身所有的东西,这些陌生的事物是对我们内心的挑战。同性恋欲望与异性恋欲望的区别即在于此。异性恋者在性别的另一个世界中探险,而与同性恋者发生关系的人们不属于另一个世界。因此,同性恋者对他的伴侣的感觉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熟悉性,他对伴侣的各种特征的了解,即是去了解那些他早已知晓的东西。(斯克拉顿,第283页)在异性恋行为中,自我从自身走向他人,对方的一切,包括肉体,是他自身所不了解、不熟悉的;而在同性恋行为中,自我仍旧留在自身之中,怀着自恋主义的激情注视着他人,而他人不过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而已。


卡文顿在性文明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显然,同性恋倾向中有着自恋主义的重要成分。同性恋者喜欢同性的伴侣,是因为他比异性伴侣更像他自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恋主义与同性恋十分相像。(卡文顿,第449页)


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这样一位中学生,他把同性恋者的自恋主义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在谈到同性恋行为的主要感觉时说:我觉得就像和自己在一起一样。此话表明,在一些同性恋者的心目中,自恋主义的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对自身之外的事物缺乏好奇心,甚至感到沉重,因此不愿去探索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性世界的秘密,而宁愿轻松地和自己在一起,或至少同那些与自己十分相像、熟悉的同性朋友在一起。由于同性恋伴侣与自己的身体构造完全一样,他们之间相互做的事,往往只是自己对自己做的事的延伸而已,感觉上没有多少差别。同性恋者当中有些人把和异性相处视为累人的事情,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同性恋者有一种不愿进入成年、负起成年人责任的倾向,他们认为与其为接触异性花钱、受累、担责任,还不如停留在自得其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也可以说是自恋心理的一种表现。


此外,据调查对象说,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异性恋思维模式对形成和加重其同性恋倾向也有影响。一位同性恋者在致我们的信中是这样说的:在讨论形成认同女性的男同性恋者的诸因素中,我觉得有一点你们没有强调,那就是现有占领导地位的异性恋模式对男同性恋者心理的影响。在青春期前,尽管儿童有了性别的概念,但并没有具体的性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有性的不同,但并不晓得性是干什么用的。儿童在扮家家的游戏中,女孩扮母亲,男孩扮父亲。在这种游戏中,有相应的性别认同,但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只有随着性成熟,少年对照成人世界才会开始真正有意义的认同性别角色。


初中毕业时拍相片,当我看见自己上唇开始长出一些东西(指胡须——作者注),心里非常抵触,甚至很羞愧,那时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对同性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认为是周围环境文化模式的影响使我开始认同女性的性别角色。因为只有女性才能爱男性,才能被男***,这种概念非常明确地进入我的意识当中,所以我开始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比较女性化的人,我认为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引起同性的注意。直到性完全成熟后,我才发觉自己做了一件天底下最傻的事。如果我很早就认识到爱一个男人自己也可以是一个很男性的男人,我想自己就不会在言谈举止中有女气了。在今天,我反而为自己的第二性征不很明显而羞愧了。从前是不希望长胡子,现在巴望能越多越浓越好,真是太戏剧化了。


这位调查对象的说法是富于启发性的,对于那些认同女性的同性恋者,我们往往以为他们是因为从小性别认同出了问题,所以是自身先认同女性,然后才去喜欢男人的;而这位同性恋者告诉我们,有些人是先喜欢男性,然后才去认同女性,因为周围的异性恋环境使他们以为只有女性才可能爱男性,或被男性所爱,不知道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男性也可能爱男性或被男性所爱。由此可见,首先,性别认同和***倾向是两回事;其次,有些同性恋者认同女性,有些认同男性;最后,有些同性恋者的性别认同原本是正常的(认同男性的),后来被有意识地改造为不正常的(认同女性)。当然,了解了这一切之后,还是没有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男性会被同性而非异性所吸引的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说,有些男性并不是因为自认为是女性才喜欢男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