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征途漫漫(1)

作者:尹剑翔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58

|

本章字节:12290字

征途漫漫


麦克阿瑟说过:“我要把日本变成太平洋上的瑞士!”


放弃交战权,放弃军队,在战后很多人都不信日本会延续这样的政策,但从历史的历程来看,在战后的50年中,日本一直本着这样的“和平”态势发展了下去。


但是,进入了新千年后,日本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这是后话了。


我们还是要先把线头拉回到1948年的日本,拥有了新《宪法》的日本焕发了新的青春,把那些曾经祸害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瞬间打碎了。


下边就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恢复日本经济成为了粮食问题、实施宪法、东京审判之后,第四个被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


其实,我一直都在想一个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跌得遍体鳞伤的日本,何以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又能重新站在了世界强国之列中?


有的人简单地把这个问题,归结于美国政府的扶持!但是,是这样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一个中国人看到的故事。


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一位中国学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散落在东北各地的日本人,在即将撤离的时候,搭起了帐篷。


这位学者没有看到日本人在垂头丧气,他看到了帐篷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女人们在教授孩子们课程,孩子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学习。当时这位中国学者叹了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日本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没错,日本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们对于人才的重视!这也正是日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本国经济的原动力。


虽然,在战后,日本的精英集团在各种清理中损失惨重,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日本的教育水平仍然是全亚洲最好的。各种大学和研究机构并没有由于战乱而“休眠”,相反,这些学府中仍旧为日本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着各方面的人才。这源于一种底蕴,源于这个民族对于教育的尊重,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


而此时一批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青年走出了学府,真正成为了挽救日本经济的中流砥柱,而率先吸收这批人才的是日本的军工企业。


要知道,轻、重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门!


在战争时期,经济和军事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企业无论是强迫还是自愿,都不自觉地成为了军国主义生产线上的链条,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成为了军火生产的供应商。战争结束了,工业企业必须从军事领域回归到民用领域,才能承担起国家经济的发展重任。


这些企业要怎么转型,改制,重新回到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中来,变得尤为重要了起来。


而当时,各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大量工程技术人员涌入了这些军工企业中,给这些企业,彻彻底底地来了一次头脑风暴!


现列举一下,几家转制企业的转型概况:


以上这些企业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们率先走出了战败的阴霾,成为了日后,日本乃至世界都知名的制造型企业。


但是,转型期也必须经历隐隐的阵痛,出了丰田等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外。很多在战前、战中知名的大型企业都在战后由于难以拆分军用、民用的生产制式而破产!企业家绝对是个高风险职业。因为一个倒闭的企业家绝对不像一个下岗职工那样洒脱,他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荣誉上的,生活上的,甚至是生存上的!所谓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这也是二战带来的隐隐阵痛,无可避免的,虽然这些大型军工的企业家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也是二战的推动者,理应为他们的作为付出代价。


但是,不管怎么说,怀揣梦想的日本人在变化的市场中看准了时机,他们的民族精神没有随战败而消亡,它的人民正咬紧牙关寻求新的出路!


刺激经济的三板斧


虽然一些中小企业的快速转型带给了日本经济一线生机,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不可能只靠民间资本的自由发展而确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日本的前途一片漆黑,吉田茂也只能在灰烬中摸索着前行,而这种摸索还不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所以他在短期内就挥出了三板斧。


第一斧:集合人才,共商大计


吉田茂是个聪明至极的人,他意识到日本的经济实在是差的不能再差,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这样的重症,只他一个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请各方面的专家来为日本会诊才行。1946年8月,政府成立经济安定本部,广集经济、金融方面的人才,负责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


其间,东京大学教授有泽广巳提出了推行“倾斜式生产方式”的主张,成为了挽救瘫痪经济危局的重要依据。这个主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增产煤炭,再用生产出的煤炭供应钢铁业。然后凭借煤炭和钢铁两行业的相互促进带动电力、化肥、造船、纺织等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复苏。


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在日本财政濒临枯竭的严峻现实下,给日本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第二斧:复兴金融公库


想要复兴经济,必须要有钱,但是日本人没有钱怎么办?


日本人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大量印制钞票!让国库显得“充盈”起来。这样的通货膨胀,被当时日本反对党视为饮鸩止渴的馊主意。但就日本50年的发展看来,这一招却是一手妙棋!


因为钞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符号,它标志着财富的多少。无论是企业和人民在当时都需要一个预期,虽然日元贬值的厉害,但是当他们拿到这大笔钞票的时候,心中都会有一种愿景,虽然这些钞票现在不值钱,但是未来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


就像是白条一样的钞票充盈了日本的国库,而民众的心在此时稳定了下来。


第三斧:国外资本涌入日本


在吉田茂看来,马克阿瑟和他是一个绳上的蚂蚱,从粮食资助中,吉田茂看穿了美国人的软肋,他们最怕日本乱,最怕日本民众搞群体事件。所以一旦日本需要美国帮助时,吉田茂就开始煽动日本民众游行,搞得越大越好!游行搞得越大,美国人给的资助就越多,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麦克阿瑟也很郁闷,他本来的想法很简单,在亚洲依靠蒋介石政府和日本政府两大傀儡政权巩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势力。


但是,中国大陆风云突变,蒋介石政府让解放军打了个屁滚尿流。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下来,蒋介石竟然有了连长江都守不住的态势了。


所以,要想继续在东亚站稳脚跟,对日本必须从威吓发展为拉拢,态度的转变,让美国必须向日本伸出援手。麦克阿瑟知道这是个无底洞,但是他也必须去填,因为他毫无办法。


由于“三板斧”的作用,1949年时,日本煤炭和钢铁两行业的产量明显提高,相关行业也有被带动复苏的迹象。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危机又出现在了日本的面前,那是一个世界都要面临的难题,腐败!


对腐败说呸!


“复兴金融公库”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是利用国家强制力干预经济的政策。


但既然是带有倾向性的投资,也就是说政府说把钱给谁,谁就能活!不把钱给谁,谁就只能等死!而掌握了这些分配国家投资权力的人,就成为了腐败的重灾区,所谓绝对的权力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这是属于人类社会永恒的定律!


利欲熏心的官员们滥用职权,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家们为他们送上了丰厚的贿赂。企业家们刚得来贷款,就必须以礼金的方式,给政客们大量的回扣作为答谢,黑金政治就是在这样的官商勾结间秘密进行着。


日本政府难道拿这种腐败的黑金政治没有办法吗?当然不是!


麦克阿瑟和吉田茂都早已想到了这点,他们想到了切实有效地方式来监督腐败。如果您看过日本电影《金环蚀》的话,就会对一个情节记忆深刻。石原把官员腐败的记录交给了报社去曝光,而记者们拿到这样新闻简直是欢欣鼓舞。倒不是这些记者有多么强的正义感,而是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监督政府官员,如果能查明他们腐败的事实或丑闻,那么这名记者和这张报纸都将会迅速蹿红,成为传媒界的吸金大王。


吉田茂放开了新闻自由,让新闻报可以任意揭露政坛丑闻,这大大震慑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但是,很多日本官员还停留在军国主义时期的新闻自由管制的旧观念上,他们敢于以身试法,甚至是成群结伙的以权谋私,但是这些胆大包天的人很快知道了舆论监督的厉害。


1948年4月,一起名为“昭和电工事件”的著名案件爆发了,而起点正是报纸的曝光。


案件本身并不大,报纸曝光一家化肥公司为获得“复兴金融公库”贷款而贿赂官员。让市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起事件在几天后竟然形成了连锁反应,各大报纸开始深挖内幕。结果一个巨大的贪污网浮出了水面,这起案件越调查越深入,竟然最后牵扯出了党派之间的斗争,黑市交易,以及、企业高管和官员共用妓女的事实,可谓是五花八门,让百姓们大饱了眼福。


这件事影响极坏,到1948年年底,共计64位执政或在野的社会党和民主党的高官及行贿企业家被判刑入狱。甚至连刚刚就任7个月首相的芦田均也受此牵连下台,并最终因此事被捕入狱!(吉田茂首相1947年5月曾因选举失利短暂下台,由社会党的片山哲和民主党的先后执政。)


吉田茂趁机再次登上了最高的权力舞台,由他一手建立的新闻监督制度,最后帮他打败了政敌,他可谓是春光得意,志得意满!


而日本新闻界敢于不畏强权,对腐败说“呸”的精神,也值得称道。虽然他们的动机并不那么单纯,但这些日本的新闻工作者的所作所为不愧于他们的职业,而且他们把这种精神一直保留了下来,直到今日新闻监督也是日本防范腐败的重要利器之一。


火上浇油


“倾斜生产方式”虽然产生了腐败的负面影响,但是他的正面意义也是存在的。最可凸显这种正面意义的是长期隐匿于日本黑市的物资开始向生产环节回流,这说明经济基础正在缓慢恢复,日本工业开始了复苏的迹象。


但“倾斜生产方式”富了国家,富了资本家,却没有让人民受多少益处。而民心思动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日本国内共产主义势力借着战后的萧条迅猛发展,也成了日本政府和驻日美军的一块心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话是孔子说的,但是美国人深深地知道这个道理,“倾斜生产方式”必须要兼顾民生的改善才行。


1949年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见麦克阿瑟解决日本经济已经捉襟见肘,马上请来了把底特律银行家约瑟夫·道奇。


本来想充当救火队员的约瑟夫·道奇,却彻彻底底拿一锅热油当成了灭火器使用。


约瑟夫·道奇是个很负责任的经济顾问,他很快赶到日本,为日本“把脉”,制作了一副猛药。


道奇的“药方”是这样的,他看准日本经济的波动首先是由汇率不稳引起的。再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道奇首先固定了日本的汇率。规定1美元兑换360日元。他希望用这个偏低的汇率稳定市场并扩大对东南亚出口。


针对庞大的财政赤字,道奇制定了“均衡预算案”。他讨厌那些与腐败朝夕共处的各类经济补贴,要求减少。后来索性停止了“复兴金融公库”的运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尽量开源节流,实行抑制总供给的政策。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道奇提出“稳定工资三原则”:规定不得为了增加工资而乱印钞票;不得调整物价;不得发补助费等内容。


“道奇计划”被大刀阔斧地执行了,也确有成效。一年后,政府的财政就出现盈余,通货膨胀也大为缓解。


但道奇终究是个理论家,他的经济理论在金融体系完整的美国社会行之有效,但熟不知,当下的日本金融业只不过是个草莽圈子,任何良性的规则在这里都会起排异反应,所以麻烦也就紧随而至。


首先,日本是个还是需要“输血”的病夫。当政府不提供补贴,不发赤字,又由谁去承担拉动内需的“输血”责任呢?更要命的是,1949年美国取消了所有对日本的直接经济援助!而过分地加强税收抑制了本已疲软的投资和消费,商人们不能随便涨价也就没了利润,工人们则马上面临失业。


日本虽然被手术清除掉了毒瘤,却面临着没有吃喝被饿死的危险。1949年日本出现了大萧条的经济景象,工矿业生产出现停滞,全国大兴解雇之风,危机四伏。有的企业家也正借着“整顿”之名,抛下包袱,大批解雇工人。而国有企业也好不到哪儿去,号称“铁老大”的铁路部门就解雇工人10万有余!


1949年6月,日本铁路工人发动总罢工,全国铁路运输系统随即瘫痪。要知道日本工会有500多万成员,铁路工会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分支而已,要是全国联动,来个串联发展,吉田茂和麦克阿瑟都给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吉田茂内阁紧急向工人发出《警告书》,盟军总部也宣布禁止罢工。


但是,这种政令对于饿的填不饱肚子,没有活路的日本工人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很快,就有了恶性事件发生。7月6日凌晨,国铁总裁下山定则被发现死于铁路上,身体已被货车轧得面目全非。


是面对工友下岗羞愧难当而自杀?还是他杀?虽然日本有无数如柯南、金田一、毛利小五郎之类的名侦探,但这起案件竟然至今都还是疑案。


而这起恶性事件只是个开始,随后铁路事故接连发生。7月15日,东京西郊的三鹰车站,一辆电车失控,造成6人死亡,14人受伤。7月17日,东北线松川车站,由于有人把铁路道钉拔出,造成一辆旅客列车脱轨,当场3人死亡,30人受伤。要知道,日本铁路一向是以稳定和安全著称的,火车到站时间一秒不差,火车晚点都要以事故的形式去处理,就连遭受美国轰炸时,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大的事故。


但制造杀人事件和事故的嫌疑人有10万人之多,怎么查?不查又怎么对死难者家属交代?吉田茂急需把社会矛盾转嫁给其他的政敌,而他瞄准的目标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日本共产党,公开指责日本共产党煽动铁路工会的骨干做出的这些恶性事件。


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使得民众似乎对吉田茂的说辞毫不在意。在铁路大罢工后,私营企业罢工的高潮开始了,首先是东京芝浦电机公司的工人全面停工,随后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罢工席卷全国。日本政府整天忙于应付,盟军总部对罢工除了出言恐吓外毫无计策。


日本经济再次陷入低谷,社会矛盾加剧,这标志着“道奇计划”彻底流产。


道奇想要扩大出口,但是要知道整个亚洲都还在二战的阴云中,中国大陆在内战,东南亚比日本还穷,谁会花闲钱买日本的东西?没有贸易的增长和工资的增长,内需无法拉动,日本经济何谈起色呢?


或许道奇的经济改革是一项目标深远的经济改革,但道奇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救火队员。此刻的日本经济仍然待在原地不动,原来还能坐着,现在只能趴着了!


1950年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