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序重塑中国的想象力(1)

作者:张颐武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9

|

本章字节:8724字

张颐武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文学和社会一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十年的时光意味着一代人的成长,而和十年前相比,文学的形象和格局所发生的变化的深刻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它不仅仅是常规性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文学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是在从文学的媒介和载体到文学的整个结构的异常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文学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的高速的发展而出现了诸多新的形态与新的表达;另一方面,文学的媒介的和载体的变化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以纸质出版为中心的文学。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塑的时代。过去一直引导和支撑我们的文学想象力的“新文学”的一套观念与价值已经在新的格局下成为了历史。而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和90年代的“后新时期”也已经成为遥远的故事,当年曾经主导过我们的文化的一代人已经渐渐开始成为舞台的背景,而“新世纪文学”则以我们当年难以想象的形态展现自己。十年前我们觉得大有希望的现在已经凋零,而一些曾经以为是转瞬即逝的现象却一直持续到今天。岁月让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但历史却将我们带到了新的空间之中。


文学置身于一个新的平台之上,它在这十年中的扩张其实是引人瞩目的,同时也是激起了最大的困惑和争议的。我们对于文学判断的困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个方面。整个中国的文学领域这些年来其实在经历着一个格局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在原来已经形成的文学界之外出现了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出版为中心的“青春文学”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这些新的文学空间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的成长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目前,一方面是纸质出版和“网络文学”双峰并峙;另一方面在纸质出版方面,传统的“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共同发展也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从90年代后期以郭敬明和韩寒等人为代表的“八○后”作家出现到现在,“青春文学”在传统纸质出版业的市场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重要影响力。目前的情况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简单,“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崛起并不是以传统的“纯文学”的萎缩与消逝为前提的,其实三者不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传统的文学写作仍然在延续和发展,我们发现传统文学界仍然相当活跃。这是新的文学市场的出现,也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空间的发现,它们和传统的文学界其实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它是文学的总量的增多,而不是文学的萎缩。它们跟传统文学既有重合、相交和兼容的一面,也有完全互不兼容、各自发展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要看到的是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结构性的要素,而不再是一个时间滞后和空间特异的“边缘”的存在。它已经不再是巨大的被忽略的写作,而是一个全球性文学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必要的“构成”,是所谓“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不仅是全球华语文学的中心,也是新的“世界文学”的新空间。我们也可以发现,今天的全球华语文学的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全球华语写作的活跃和发展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华语文学的传统认识。


编选这部大系,就是为了全面地梳理“新世纪”全球华语文学的发展,为这十年来华语文学的变化留下它的轨迹。这十部从不同的角度编选的中短篇选集,可以说是从四个方面集中地体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特色:


首先,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纯文学的全貌的投射,将中国文学近些年来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尽量全面地收录。力求一编在手,就可以了解中国文学近十年发展的全貌。如王蒙、莫言等人的作品都有收录。


其次,这是全球华语写作的全貌的反映。这里充分考虑到了全球华语文学的发展的意义,对于海外华文写作的状况也有了充分的体现。如哈金、严歌苓等人的作品都有收录。


再次,在本套丛书之前,传奇、官场、青春等类型往往被排斥在主流视野之外,本丛书第一次将其纳入,全新的分类方式体现了全新的视角。


最后,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是当下中国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系在对于文学生态的重大变化的充分体察的基础上,对于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这样的新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切,也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学在这一方面最新的发展。


这部大系是我们的团队从新的视角审视全球华语文学的发展,为读者提供理解文学新途径的一次努力。我们不能说选入了所有好作品,但我们没有选入劣作;我们不能说有权判断文学的是非功过,但我们毕竟在反映文学的新的面貌。它是一个见证,见证了全球华语文学的作家为我们的想象力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展现所作的努力;它是一个集结,集结了全球华语文学最优秀的作品来投射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的华语文化的新的可能性。这是华语作家在重塑中国的想象力的过程中的奋斗结晶。我们的努力正是要向这样的想象力的呈现致敬。我也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和出版者共同付出的心血,正是这些心血,让这套书有了独特的价值。


是为序。


新世纪十年中国科幻文学漫谈



在一次题为《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的演讲中,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兴致勃勃地梳理了“从鲁迅到刘慈欣”的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在这位汉语文学研究界泰斗级的人物看来,中国现代叙事文学在过去的十到二十年里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而科幻则有着“让我们始料未及的发展”。与此同时,王先生还对中国当代两位颇具影响的科幻大师刘慈欣、韩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热情洋溢地推介了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之“地球往事”三部曲参见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之一),载于《文艺报》2011年6月3日,第7版。,这无疑是对当下中国如火如荼的科幻文学创作的一次及时的回应。


最近一段时间,相当多的研究者和业内人士都在惊呼,中国科幻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而中国也将会是“世界科幻的下一个中心”参见郑军:《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50页。。这对于亟待扩大国际影响的汉语写作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然而,不论其间有多少“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迹象已经表明,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确实正在与日俱增。先是刘慈欣的《三体iii:死神永生》与韩松的《地铁》热潮持续强劲,引领媒体时尚。紧接着,《天南》杂志开辟“星际叙事”专题,《汉语世界》也推出“回到未来”系列,都可视为主流文学刊物上最大力度的“科幻突围”。除此之外,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的《科幻文学论纲》也得以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原创科幻理论著作;上海青年批评家论坛上的“科幻作家”专场,则是纯文学研究界第一次对科幻文学的认真的评介……多年来,“在边缘处追索”的中国科幻文学,正在期待着向中心地带的缓缓切入。



坦率而言,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其实比五四新文学更为悠久。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改良的倡导者梁启超先生就曾敲响了中国科幻的第一声锣鼓,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1902年,梁启超又在倡导“革命”之际,发表了著名的《新中国未来记》。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翻译了《月界旅行》,并于1903年写作了名文《〈月界旅行〉辨言》。文章中,鲁迅正式提出了科幻应该具有“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文本构造方式,并指出“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始”。此后,从吴跻人的《新石头记》到荒江钓史的《月球殖民地》,从东海觉我的《新法螺先生谭》到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晚清一代的“科学”可谓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文学体制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文学给科幻以正统地位,曾出现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幻作家。伴随着中国政府“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全民呼吁,科幻文学也出现创作高潮。然而,此时的科幻文学虽说脱离了政治与国族寓言的套路,但由于其所担当的“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其想象力势必被政治正确的要求所束缚。因此,大多以儿童文学的面貌,洋溢着对工业社会的乐观主义想象。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科幻文学领域的创作禁区也被逐渐突破,并形成了中国科幻创作少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这一时期诞生的。而且至关重要的是,此时的科幻文学开始突破“普及科学知识”的束缚,深化其文学的人文意涵。尽管他们的艺术实践令顽固守旧派人士大为不满,并以科幻文学是“精神污染”为由,对这些“灵魂出窍的文学”大加鞭笞,但科幻文学的人文精神终究开始慢慢深入人心,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氛围。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幻开始与世界接轨,进入新一轮的兴旺,涌现出一批所谓“新生代”作家。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中国科幻文学开始发生剧烈的转型。在此之中,《科幻世界》杂志做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相信还有不少人依然记得1999年那道“诡异”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年高考前,《科幻世界》杂志就曾刊载了主编阿来的一篇卷首语,题目就叫《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种神奇的“巧合”,意外地催生了中国科幻的热潮,而《科幻世界》更是成为广大高中生为数不多的“合法”课外读物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新生代”作家群逐渐壮大,并不断成熟。这些“新生代”作家包括星河、杨鹏、韩松、王晋康、杨平、何夕、苏学军、潘海天、凌晨、赵海虹、刘维佳、柳文杨、周宇坤、刘慈欣、韩建国,以及科幻活动家郑军,科幻理论家吴岩等人,他们共同缔造了当下中国科幻的繁荣。“新生代”所带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科幻观念,用姚海军先生的话说,“新生代革新了长期处于科普羽翼下的科幻平白呆板的叙述模式,进而将科幻引向了一条回归本源的希望之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科幻的边界正在模糊,并有了一个凸入纯文学的远点。这足以有理由让人充满期盼地相信:中国科幻会给衰落的先锋文学注入某种活力。科幻文学独一无二的美感也在“新生代”笔下熠熠生辉。



作为一部新世纪十年中国科幻的结集,辑录在这里的文字代表了当代中国科幻的创作实绩,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新生代”科幻的一次集中展示。作为“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吴岩:《科幻文学论纲》,总序,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当前科幻文学的“去科幻化”,即淡化科普功能,而向“纯文学”靠拢,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然而刘慈欣、王晋康等人的创作在天马行空的奇崛想象之外,依然包含着极为严肃的现实关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