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混战(2)

作者:当年明月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4

|

本章字节:8124字

清醒了一辈子的王大人,似乎终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跳入了一个陷阱。


事实上,万历的真正目标,不是皇长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欢郑贵妃,喜欢朱常洵,压根就没想过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长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闹了,事情也就办成了。


至于所谓万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废话,万历同志这辈子,那是经常地万不得已。


总之,王锡爵算是上了贼船了。


万历立即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并命令王锡爵准备执行。


经过长时间的密谋和策划,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万历突然下发圣旨:“我有三个儿子,长幼有序。但问题是,祖训说要立嫡子,所以等着皇后生子,一直没立太子,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特将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将来有嫡子,就立嫡子,没嫡子,再立长子,事就这么定了,你们赶紧去准备吧。”


圣旨发到礼部,当时就炸了锅。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没听到风声,实在太不正常,于是几位领导一合计,拿着谕旨跑到内阁去问。


这下连内阁的赵志皋和张位也惊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显,这事就是王锡爵办的。消息传出,举朝轰动,大家都认定,朝廷又出了个叛徒,而且还是主动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万历已经很久不去找皇后了,生儿子压根就是没影的事。所谓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来,王锡爵你混了几十年,怎么看不出来?分明就是同谋,助纣为虐!


再说皇帝,你都说好了,今年就办,到时候了竟然又不认账。搞个什么三王并封,我们大家眼巴巴地盼着,又玩花样,你当你耍猴子呢?!


两天之后,算帐的人就来了。


光禄寺丞朱维京第一个上书,连客套话都不说,开篇就骂:“您先前说过,万历二十一年就册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着,忽然又说要并封,等皇后生子。这种说法,祖上从来就没有过!您不会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戏被戳破了,万历很生气,立即下令将朱维京革职充军。


一天后,刑部给事中王如坚又来了:“十四年时,您说长子幼小,等个两三年;十八年时,您又说您没有嫡子,长幼有序,让我们不必担心;十九年时,您说二十年就册立;二十年时,您又说二十一年举行;现在您竟然说不办了,改为分封,之前的话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说的话,我们该信那一句?”


这话杀伤力实在太大,万历绷不住了,当即把王如坚免职充军。


已经没用了,什么罚工资、降职、免职、充军,大家都见识过了,还能吓唬谁?


最尴尬的,是礼部的头头脑脑们,皇帝下了圣旨,内阁又没有封还,按说是不能不办的。可是照现在这么个局势,如果真要去办,没准自己就被大家给办了。想来想去,搞了个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办,但同时也举行册立太子的仪式。


方案报上去,万历不干:三王并封,就为不立太子,还想把我绕回去不成?


既然给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没啥说的了。礼部主事顾允成,工部主事岳元声,光禄寺丞王学曾等人继续上书,反对三王并封,这次万历估计也烦了,理都不理,随他们去。


于是抗议的接着抗议,不理的照样不理,谁也奈何不了谁。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这才突然发觉,还漏了一个关键人物——王锡爵。


这事既然是王锡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头,也只能拿王锡爵开刀了。


先是顾允成、张辅之等一群王锡爵的老乡上门,劝他认清形势,早日解决问题。然后是吏部主事顾宪成代表吏部全体官员写信给王锡爵,明白无误地告诉他:现在情况很复杂,大家都反对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过去是不行的。


王锡爵终于感受到了当年张居正的痛苦,不问青红皂白,就围上来群殴,没法讲道理,就差打上门来了。


当然,一点也没差,打上门的终究来了。


几天之后,礼部给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声一行五人,来到王锡爵办公的内阁,过来只干一件事:吵架。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还算不错,史孟麟首先发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驳,有理有节,有根有据。


事情到这儿,还算是有事说事,可接下来,就不行了。


因为王锡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个烂事,根本就没法辩,心里理亏,半天都不说话。对方一句句地问,他半句都没答,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你们到底想怎么样?”


岳元声即刻回答:“请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别无商量!”


接着一句:“皇上要问,就说是大臣们逼你这么干的!”


王锡爵气得不行,大声回复:“那我就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上去,怎么样?!”


这是一句威胁性极强的话。然而岳元声回答的声音却更大:“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写在最前面!充军也好,廷杖也好,你看着办!”


遇到这种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锡爵也没办法,只好说了软话:“请你们放心,虽然三王并封,但皇长子出阁的时候,礼仪是不一样的。”


首辅大人认输了,岳元声却不依不饶,跟上来就一句:“那是礼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谈话不欢而散,王锡爵虽然狼狈不堪,却也顶住了死不答应。


因为虽然骂者众多,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他的死穴。


这事看起来很简单,万历耍了个计谋,把王锡爵绕了进去,王大人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锡爵先生,虽然人比较实诚,也是在官场打滚几十年的老油条,万历那点花花肠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将计就计。


他的真正动机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长子的地位固定下来,然后借机周旋,更进一步逼皇帝册立太子。


在他看来,岳元声之流都是白颈乌鸦,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骂,准备忍辱负重,一朝翻身。


然而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是有聪明人的。


庶吉士李腾芳就算一个。


李腾芳,湖广湘潭人。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还不是官,但这位仁兄人还没进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锡爵的秘密。


他的这封信,是当面交给王锡爵的,王大人本想打发这人走,可刚看几行字,就把他给拉住了:


“公欲暂承上意,巧借王封,转作册立!”


太深刻了,太尖锐了,于是王锡爵对他说:


“请你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李腾芳接下来的话,彻底打乱了王锡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对的。但请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册立还要延后,你还能在朝廷呆多久?万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办不成这件事,负责任的人就是你!”


王锡爵沉默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计划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这个错误。因为在这个计划里,还有最后一道保险。


李腾芳走了,王锡爵没有松口,此后的十几天里,跑来吵架的人就没断过。但王大人心里有谱,打死也不说,直到王就学上门的那一天。


王就学是王锡爵的门生,自己人当然不用客气,一进老师家门就哭,边哭还边说:“这件事情大家都说是老师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师有灭门之祸啊!”


王锡爵却笑了:“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乱说的。我的真实打算,都通过密奏交给了皇上,即使皇长子将来登基,看到这些文书,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这就是王先生的保险,然而王就学没有笑,只说了一句话:“老师,别人是不会体谅您的!一旦出了事,会追悔莫及啊!”


王锡爵打了个寒战,他终于发现,自己的思维中,有一个不可饶恕的漏洞:


如果将来册立失败,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拥立长子的密奏,必然会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长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头。因为长子登基,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犯不着感谢谁,到时,三王并封的黑锅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结论是:无论谁胜利,他都将失败!


明知是赔本的生意,还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锡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他专程拜见了万历,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这下万历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现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个人背黑锅,怎么够意思?


“你要收回此议,即无异于认错,如果你认错,我怎么办?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挟持?”


话说得倒轻巧,可惜王大人不上当:你是皇帝,即使不认错,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样,我是大臣,再跟着淌混水,没准祖坟都能让人刨了。


所以无论皇帝大人连哄带蒙,王锡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没办法,大臣不支持,内阁不支持,唯一的亲信跑路,万历只能收摊了。


几天后,他下达谕令:“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两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册立长子。”


可是大臣们不依不饶,一点也不消停,接着起哄,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儿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装什么蒜?


万历又火了,先是辟谣,说今年已经见过皇后,夫妻关系不好,纯属谣传,同时又下令内阁,对敢于胡说八道的人,一律严惩不怠。


这下子王锡爵为难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凑热闹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来想去,一声叹息:我也辞职吧。


说是这么说,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为经历了几次风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这群疯子面前,一丝不挂十分危险,身前必须有个挡子弹的,才好平安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