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作者:当年明月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4

|

本章字节:6434字

汪先生岂是县中物,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准备到京城大展拳脚。


可几个月下来,汪文言发现,自己县里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


因为汪先生一无学历,二无来历,档次太低,压根就没人搭理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出钱,去捐了个监生,不知找了谁的门路,还混进了太学。


这可就真了不得了,汪先生当即拿出当年跑江湖的手段,上下打点,四面逢源,短短几月,上至六部官员,下到穷学生,他都混熟了,没混熟的,也混个脸熟。


一时之间,汪文言从县里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京城的风云人物。


但这位风云人物,依然还是个小人物。


因为真正掌控这个国家权力中枢的重要人物,是不会搭理他的,无论是东林党的君子,还是三党的小人,都看不上这位江湖人士。


但他终究找到了一位可靠的朋友,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进入了这片禁区。


这位不计较出身的朋友,名叫王安。


要论出身,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交流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


王安很喜欢汪文言。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交王安,只是想赌一把。


一年后,他赌赢了。


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


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入宫继位,以防有变。


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入宫,凶多吉少。


杨涟说,皇上已经昏迷,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


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


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官海沉浮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判断。


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入宫。


一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了皇宫,成功即位。


这件事不但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还让东林党人第一次认清了这个编外公务员,江湖混混的实力。


继杨涟之后,东林党的几位领导,大学士刘一璟、韩旷、尚书周嘉谟、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党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党的一员——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东林党要发达了。


但当他真正踏入政治中枢的时候,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当时明光宗已经去世,虽说新皇帝也是东林党捧上去的,但三党势力依然很大,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党、以山东人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齐党、和以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为首的楚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三党的核心,是浙党,此党的创始人前任首辅沈一贯,一贯善于拉帮结派,后来的接班人,现任首辅方从哲充分发扬了这一精神,几十年下来,朝廷内外,浙党遍布。


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这两个党派的创始人和成员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给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级别不高,能量却不小,类似于今天的媒体舆论,动不动就上书弹劾兴风作浪。


三党分工配合,通力协作,极不好惹,东林党虽有皇帝在手,明里暗里斗过几次,也没能搞定。


关键时刻,汪文言出场。


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汪文言判定,以目前东林党的实力,就算和对方死拼,也只能死,没得拼。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东林党的这帮大爷都是进士出身,个个都牛得不行,进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谁都瞧不上谁,看你不顺眼也不客套,恨不得操板砖上去就拍。


汪文言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必须转变观念。


由于汪先生之前在基层工作,从端茶倒水提包拍马开始,一直相当低调,相当能忍,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拟定了一个计划,并开始寻找一个恰当的人选。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吏科给事中。


此人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朝廷阅兵,他骑匹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跑了进去,又稀里糊涂地要走。


阅兵的人不干,告诉他你要不露一手,今天就别想走。


梅之焕二话不说,拿起弓就射,九发九中,射完啥也不说,摆了个特别酷的动作,就走人了。


除上述优点外,这人还特有正义感,东厂坑人,他就骂东厂,沈一贯结党,他就骂沈一贯,是个相当强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这位仁兄,不是因为他会射箭,很正直,而是因为他的籍贯。


梅之焕,是湖广人,具体地说,是湖北麻城人。


明代官场里,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就是师生、老乡。一个地方出来的,都到京城来混饭吃,老乡关系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进入朝廷,梅之焕认识的,大都是楚党成员。


可这人偏偏是个东林党。


有着坚定的东林党背景,又与楚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好,这正是那个计划所需要的人。


汪文言认为,遇到敌人,直接硬干是不对的,在操起板砖之前,应该先让他自己绊一跤。


三党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把三党变成两党,就好下手了。


在仔细衡量利弊后,他选择了楚党。


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虽然张居正大人已经死去多年,却依然被人怀念,于是朝中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从坟里再掘出来,修理一顿。


这个建议的提出,充分说明朝廷里有一大帮吃饱了没事干,且心理极其阴暗变态的王八蛋,按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议的人,是浙党的成员。


这下就热闹了,许多东林党人闻讯后,纷纷赶来骂仗,痛斥三党,支持张居正。


说句实话,当年反对张居正的时候,东林党也没少掺合,之所以跑来伸张正义,无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三党提出的,就是错的,对人不对事,不必当真。


梅之焕也进来插了句话,且相当不客气:


“如果江陵还在,你们这些无耻小人还敢这样吗?”


话音刚落,就有人接连上书,表示同意,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持他的人,并不是东林党,而是官应震。


官应震,是楚党的首领,他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两人是老乡,关系不错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张居正先生,是湖广人。


这件事情让汪文言认识到,所谓三党,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动动手脚,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焕,拉拢了官应震,开始搞小动作。


至于他搞了什么小动作,我确实很想讲讲,可惜史书没写,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正结论是三党被搞垮了。


此后的事情,我此前已经讲过了,方从哲被迫退休,东林党人全面掌权,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赵南星任吏部尚书,高攀龙任光禄丞,邹元标任左都御史等等。


之所以让你再看一遍,是要告诉你,在这几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