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菩提不是树,转念即成佛

作者:喆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28

|

本章字节:2536字

唐代有位著名的僧人名叫神秀,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弘忍大师最得意的弟子。当时弘忍要选拔接班人,这么多弟子,选谁呢?这当然就要有一个区别了,怎么选呢?弘忍就要求他的弟子每人作一个偈子,谁的偈子深奥、有道理,谁就当下一任接班人。什么叫偈子呢?简单点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诗,但要有一定的佛理。僧人在阐发佛理的时候经常要用唱的形式,这种唱出来的诗就叫偈子,又叫做偈颂。


神秀很高兴,这明明就是老师单独给自己的一个机会嘛,做偈子谁能比得过他呢?于是,神秀就作了这么一首: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这首偈子可能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它的意思就是说众生的身体仿佛是一棵智慧树,而众生的心灵就像一面明亮的台镜,一定要时时擦拭它,这样才能不被尘垢污染了光明的本性。


果真,这篇偈子一出来,众人都折服了,纷纷称赞神秀不愧为弘忍的首席大弟子,这下接班人非他莫属了。得意扬扬的神秀把这篇偈子写在了墙上,惹得羡慕嫉妒恨的大家纷纷去围观。


此时,寺庙里有个叫慧能的僧人,正在柴房中负责砍柴,他见众人像苍蝇一样挤在墙边,便也像苍蝇一样去看热闹。但因为他不识字,就叫别人把神秀作的偈子读给他听。听了之后,慧能觉得神秀错了,于是当即口述一个偈子,让另一个和尚帮他写在墙上: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他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暗杀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十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故事里的教育禅


明明是同一个题材,同一种事物,但是两个人作出的偈子却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慧能的这个偈子是顺着神秀作下来的,但是意境却明显高了一筹,因为他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把视角落在人心上,这样表达就更加有深度,也更加符合佛家“空”的观念。我们且不追究这两首诗的深意,只是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万事万物都不是统一的,甚至一个事物也有它的多面性。


因此,我们应该用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能力,不给他们唯一答案。发挥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多方向视角,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表现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