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人生苦短,分享才有快乐

作者:喆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28

|

本章字节:5150字

有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妇,他们非常渴望能听闻佛法,得到点化,排解心中忧愁。可是,他们居住的地方太偏僻,附近既没有寺庙,也没见有僧人前来弘法。


终于有一天,一位出家人外出弘法迷了路,走到了此地。老夫妇非常高兴,在有生之年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听一场佛法了。他们将法师邀请到家中,并恳请僧人为他们讲经说法。开始,僧人很委婉地推辞了,老夫妇以为是他们没有捐香油钱,他们赶忙拿出银两,让僧人带回庙中作为香油钱。


其实,僧人是因为自己资历尚浅,对于经教义理一知半解,更没有讲经说法的经历,他才拒绝的。见老夫妇这样坚持,还捐了香油钱,僧人只好硬着头皮登上了夫妇二人准备的宝座。


这位僧人本来就已经手足无措了,登上宝座后,看到夫妇二人恭恭敬敬地跪在下面,更是如坐针毡,急得满头大汗。他不由得叹气,喊出了一句:“唉,苦啊!”


老夫妻一听高僧这么一针见血,一来就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频频赞道:“高僧说得太对了,人生真是苦啊,每天忙忙碌碌的,日夜辛苦,到老了还疾病缠身,是苦啊!”


僧人看到老夫妇在下面虔诚地磕头,心里更是着急,一边用衣袖擦汗一边说:“哎呀,真是苦啊!”


老夫妇一听,越发地感慨,声泪俱下地说:“看来您真是得道高僧啊!说得真好,人生确实是苦啊,年老力衰,又没有个一儿半女的,有资产,不知道留给谁不说,都没有个养老送终的,真是太苦了啊!”


这时,僧人再也不知道接什么话了,只得悄悄溜走。


老夫妻还在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自己的苦闷,等他们抬头时,这才发现宝座上竟然已经空无一人了,夫妇二人认为必然是菩萨显灵亲自来告诉他们“人生是苦”,这么快就离开,是告诉他们“人生短暂”,用来告诉他们“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


从此,他们捐钱修路筑桥,人们还把新建的桥用他们夫妇二人的名字命名,他们出钱救助孩子们上学,虽然无子无孙,但经常有一些孩子承欢膝下。


渐渐地,老夫妻感觉到人生不完全是苦,也是充满希望充满欢乐的。


有一个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恭敬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给其他的众生超度。”


无相禅师虽然对农夫的自私感到不悦,但仍慈悲地开导道:“恩德好比天上的太阳,万物都蒙受它的照耀,这样一粒种子才可以生长成万千果实,你应该懂得分享,用你点燃的这一支蜡烛,去引燃千万支的蜡烛,这样不仅光亮增加千万倍,你本身的这支蜡烛也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着这种观念,我们微小的自身,就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他总是欺负我,占我的便宜,功德中能把他去除开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无奈地摇摇头,说道:“既然众生平等,何有除外?”大师说完不理他了,依然坐定,举起佛珠敲着木鱼诵读经文。


农夫表情茫然,愣在那里。不知道大师是否照他说的话做了,但是看无相禅师又开始诵经,怕影响对妻子的超度,农夫便默默退下了。


世间的道理往往如此,好比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而叫灯光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这怎么可能呢?人性的自私、计较、狭隘,在这位农夫身上就可以看出。只要自己快乐,只管自己所得所有,更不管他人的死活。可是,这样的人在受难的时候,可能又不愿自己一个人承受了。


在民间的传说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故事。


话说,地狱里的判官,到人间来执行公务,奉命告知甲乙二人阳寿还有多少。


判官走到村口,看见告老还乡的甲,就拿出铃铛摇了摇,对甲说:“你的寿命只剩下三个月了,三个月后我会到你的家中摇铃,到时只要铃声一响,你就要随我而去了。”甲顿时吓得屁滚尿流,心想,我刚刚衣锦还乡,怎么就只剩三个月了呢?


判官继续往前走,走到公桥边,见到经商路过的乙,就拿出铃铛摇了摇,对乙说:“你的寿命只剩下三个月了,三个月后我会到你的家中摇铃,只要铃声一响,你就要随我而去了。”乙听完,也呆坐在桥边。


甲回到家中,心生恐惧,忐忑不安。从此以后,甲每天都在忧伤烦恼中度过,一想到自己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他看着自己辛苦积攒下的钱财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


乙开始的时候,想到这件事情也是烦闷不已。一想到自己仅剩三个月的生命,乙就眼泪汪汪地开始感慨人生短暂。有一次,他在回家的途中看到一个乞儿伸手要饭,乙想,现在想来,钱财是最无用的东西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穷其一生积攒下的万贯家财三个月后也带不走,留着又有何用呢?不如送给需要的人吧!于是,他在乡里开始到处行善,大兴土木,造桥修路,为贫苦人建造房屋,收容流浪儿,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他建了很多希望小学。他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都忘了判官说的时限。


当三个月的期限到来的时候,判官来到甲府,看到整日郁郁寡欢,心神不宁,面黄肌瘦的甲,刚抬起手要摇响铃铛,甲就吓得倒地身亡了。判官来到乙的家中,因为乙乐善好施,造福乡里,那天乡邻们相约来到了他家,为他送牌匾。判官到的时候,乙的家中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任凭判官摇碎了手中的铃铛,乙也没有听到,而是照样自在亲切地询问乡邻的近况,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故事里的教育禅


我们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放大自己的痛苦,甚至让痛苦占据了希望的领地。而富人乙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应教孩子慢慢学会,跳出自己痛苦的围城,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从中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