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乐于分享(3)

作者:文柯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8

|

本章字节:8762字

喜鹊落到别人的枝头,也是我们深深的祝愿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这两个海彼此相邻,都是得益于约旦河的水,但是这两个海非常的不同。


一个名为加利利海,是淡水,里面有鱼,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另一个海叫死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否则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约旦河的不公,不是因为土壤的不同,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的干扰。


真正的原因是:加利利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得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


结果,他们最终的结局也就自然而然的大不相同了。想一想,这两个海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两种人。一种是乐善好施,乐于分享,生活得有滋有味,神采飞扬;一种人却只知索取,吝啬付出,生活得死气沉沉,被幸福疏远。


因此,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获得,却吝惜对别人的一点付出。我们都期望喜鹊在自己的窗前喳喳叫,但是当喜鹊落到别人的枝头时,也应该是我们深深地祝愿。你让别人分享的越多,给予的越多,你就拥有的越多,


经过艰苦的奋斗,哈默成为了美国的石油大王。一天深夜,他在一家大酒店门口被黑人记者杰西克拦住,杰西克问了他一个最为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的对手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哈默听了记者这个尖锐的问题,没有立即反驳他,而是平静地回答道:“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而那些想在竞争***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给人方便,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于你赢过多少人,而在于你帮过多少人。你帮过的人越多,你发展的机会也越多,那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提起富豪,很多人的脑海中立刻就会蹦出一个名字:李嘉诚。的确,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财富的象征,那究竟又是为什么他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商界长久屹立呢?听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我们可以窥见一般。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波及中国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不少厂家因此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在这个关系许多企业命运的时刻,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风口浪尖上。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可以直接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自己长江公司的1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20万磅配额以原价转让给需求量较大的厂家。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因而,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李嘉城救人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


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幸福犹如香水,你不可能泼向别人而自己却不沾几滴。的确,在生活中,超越狭隘、帮助他人、撒播美丽、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幸福和丰收会时时与我们相伴。对此,罗曼·罗兰说得很精彩:“快乐和幸福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吝啬是真正的贫穷


生活中有人称吝啬的人为“一毛不拔”、“铁公鸡”,这只说明了吝啬行为的二个表象,实质上,吝啬者的吝啬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冷漠,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财物,甚至可以为了蝇头小利而六亲不认。然而,当他们抱着自己辛苦守下来的“财富”时,才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贫穷


罗素说过,吝啬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们过自由而高尚的生活。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摒弃吝啬的不良习惯。


凡吝啬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这类人只是嫌自己发财速度太慢,总嫌发财“效率”太低,总想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因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算计集体、算计社会,一般的情况是:在吝啬者口袋里的金钱或多或少地带有不洁的成分。廉耻、天良、真理,都会沉溺在吝啬者的吝啬之中。


这种过于吝啬习性的一种表现是与人交往只素取不奉献。


有个勤劳而忠实的男孩叫汤姆,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并且拥有一座在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小汤姆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磨坊主叫汤恩。汤恩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是自称是小汤姆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汤姆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汤恩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给过小汤姆什么。


冬天的时候,小汤姆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却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小汤姆。


汤恩在家里对他的家人说:“冬天去看小汤姆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汤姆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我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小汤姆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分给他一半。”


谁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这个白白识了字、仍然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说:“如果小汤姆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磨坊主的论调无疑是吝啬者自己的堂皇之词。


吝啬者或许金钱、财富都不缺,然而其灵魂、其精神却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当然永远不会是愉快的。


中国明朝乌程人浔阳公董份,官至礼部尚书的职位,家境十分富裕,又乐于结交朋友。凡是往来过客,无不热情相待,有求则应,还时常备厚礼相赠。对于别人的困难,应该伸手相援,对于别人的索求,也应该不吝钱财而去帮助他,所以《劝忍百笺》中说:“人有不足于我手,求以有济无,其心休休。冯谖弹铗,三求三得。苟非长者怒盈于色,维昔孟尝倾心爱客,比饭弗憎,焚券弗责。欲效冯谖之过求,世无孟尝则羞;欲效盂尝之不吝,世无冯谖则倦。盖彼倦此,为义不尽。偿债安得惠开,给丧谁是元振。噫,可不忍欤!”这是告诉我们:我有的东西别人没有,求之于我,将多余的东西周济别人,这样心安理得,心情快乐。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给人接济,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当金钱物质在别人那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带来欢笑和感激时,我们也会由衷时重新审视生活,爱,让我们温暖和快乐。


把爱分出去,快乐就会越来越多


一首歌中唱过,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很多的爱,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又给予了别人多少爱的满足呢?


保持一份爱心,在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似乎说起来容易。回想一下自己,我们是否能够做到甘愿与别人分享呢?小时候有好玩的玩具,我们只是自己玩;有了好吃的,自己偷偷藏起来;上学时别人借笔记,我们却拒绝;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穿给朋友看,朋友也想买件我们却谎称卖完了;老板给了我们一个“肥差”,我们却拒绝别人的帮忙,想要自己独立完成……


不要再吝啬自己的分享,付出比得到更令人快乐。每一个人都应该想着如何才能给别人更多的关爱,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活着就是要学会给予,勇于付出,因为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把爱分出去,你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多。


德蕾莎修女,她是博爱的化身,是分享的天使,她全部生命的意义只有爱,爱每一个需要爱的人,帮助每一个可以帮助的人。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


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立志要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从她在印度的那一天起,她就不再穿鞋。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都太苦了,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穿,我如果穿上鞋,就跟他们的距离差得太远了。”戴安娜王妃访问印度时拜访了她之后说:“我跟她握手的时候发现她没有穿鞋,再看看我自己,真羞愧呀!”


德蕾莎修女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她把自己胸中的无限爱意无私地分享给那些受苦受难的民众。


她的工作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她。但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