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结怨后淡定化解(2)

作者:文柯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8

|

本章字节:10544字

由此可见“报仇”投资颇大,而且还不一定报得成,但不管报得成或报不成,只要“报仇”这件事存在,你不只心动而且行动,那么自己都要元气大伤。


所谓的“君子”是指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一个成熟、有智慧的人深知什么东西对自己最有意义。


有一次,大臣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把这名军官抓来,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在汝南郡听到这件事,认为这是寇恂故意扫他的面子,气得骂道:“真是岂有此理,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寇恂这小子,我决饶不了他!”不久,贾复从汝南回洛阳,快到颍川郡时,对左右的人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亲手杀了他!”


寇恂知道贾复不会放过他,就决定躲开,不跟贾复见面。他手下的一个武官对他说:“您怕贾复干吗?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动手,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吗?蔺相如那么有勇有谋,连秦王都怕他,可廉颇要为难他时,他却让着廉颇。为什么呢?他是为国家着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可是,贾复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也是不可行的。寇恂想了想,吩咐手下人备好丰盛的酒饭,等贾复和他的随从们来了,给他们每人送上两份酒食。贾复的队伍一进颍川郡地界,郡里的官员们就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迎上前去,献上好酒好饭,一个劲儿地劝他们多吃多喝。等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然后推说有病,匆匆忙忙地走了。贾复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人一个个喝得醉醺醺的,撑得饱饱的,爬不起,跑不动,只好眼看着寇恂走远了。


寇恂是一个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他能够清醒地对待别人对于自己的仇视,不与他人争长论短,而是机智避退,并不是他软弱无能,这正是一个忠直之臣的过人之处。寇恂忍仇不争、不斗,是心胸博大,为国家着想,如若不忍,与贾复刀对刀,枪对枪地争斗起来,只能是仇更深,怨更大,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退一步,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正所谓海阔天也空。


人并非为仇恨而生,仇恨是人类情感的毒素,往往在没有伤害到别人时,自己已经遍体鳞伤了。拔掉心中仇恨的种子,消除培养你仇恨种子的土壤,没有仇恨的世界里有更多的美好。快乐的人心怀着爱与怜悯,只有爱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别让仇恨蚕食了你的心灵


很多故事中,善恶最终有报,结局完满,皆大欢喜。但真实的生活却往往让人无奈,面对屈辱,我们可以选择仇恨,也可以选择宽容。怨恨像个枷锁,将我们的痛苦锁住,又像个心火的牢狱,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炙烤下,自己折磨自己,而宽容则可以省去我们很多的恶业苦痛。


前纽约州长威廉·盖诺,他曾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也曾被一个疯子打中几乎送命。躺在医院里为生命挣扎的时候,他说:“我每天晚上都原谅所有的人和事。”他这样说是否太具有理想主义了·那么让我们看看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理论。在叔本华看来,生命只是一项毫无意义又令人痛苦的冒险,人的全身都是痛苦的,但是,在绝望的深处,叔本华却认为:“要是可能的话,无论发生任何事,都不要怨恨任何人。”


仇恨不仅仅是对敌人的伤害,更多的是把自己从容的心灵一点点啮噬,被仇恨的火焰所围困着的人,最终会如同蝎子一样转动毒尾刺杀了自己。


永远不要试图报复仇人,否则我们就会让自己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要学习艾森豪威尔将军,不浪费一分钟时间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


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上布满岩石,到处是海豹、蛇和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的大石块碎成石料。他有时要下到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有时干采石灰的活儿——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镣拷,在一个很大的石灰石场里,用尖镐和铁锹挖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谁也投有想到,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三名狱警也能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三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了静下来。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


获释当天,他的心情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有那么多不满和不如意,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放下它们的心灵。正如曼德拉所言,如果我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不要被仇恨的锁链拴住,给心灵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有容德乃大,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印度国父甘地说:“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炽热得烧伤你自己。”


由此可以窥见,冤冤相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根本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它只能将伤害者和被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怨恨战车上。


仇恨是阻隔人们进步的最大负面力量,也是让自己陷入低潮的元凶。唯有真正的大爱,才能化解一切仇恨。


1944年冬天,苏军终于把德军赶出了国门,成千上万的德国兵被俘虏。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从莫斯科大街上穿过。当德国兵从街道走过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让德军杀死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妇女们怀着满腔仇恨,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把一双双勤劳的手攥成了拳头,士兵和警察们竭尽全力阻挡他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时,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的破旧的长筒靴,她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走近俘虏。警察看她满脸慈祥,没有什么恶意,便同意了这位老妇人的请求。


她到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布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一个疲惫不堪的、拉着双拐艰难挪动的俘虏的衣袋里。


俘虏怔怔地看着这位妇女,刹那间泪流满面,他扔掉双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给这位善良的妇女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其他的俘虏受到感染,也接二连三地跪下,拼命地向围观的妇女磕头谢罪。于是,人群中愤怒的气氛一下就改变了,妇女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东西塞给了这些曾经的仇人。


这是叶夫图申科在《提前撰写的自传》中讲的一则故事。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叶夫图申科写了这样两句话:“这些人已经不是敌人了。这些人已经是自己人了……”


2011年4月21日,浙江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陈水何被贵州农民工杨光荣意外撞死了,八旬老母无辜被撞死,三个儿子不仅没有被悲痛左右,先来个“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甚至是“以命还命”的报复,而且在得知肇事者农民工的身份后,理解其肩扛一家生计出来打工的不易,不忍为难他。他们没有索取高额的死亡赔偿,没要一分钱的丧葬费,还主动提出希望减轻处罚,唯一要求就是杨光荣服刑出狱后到母亲坟前上一炷香。


世风日下,我们看多了救人反成被告,报复性地索要赔偿之类的丑陋,三位兄弟的宽厚胸怀令人深思动容,告诉了我们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


仇恨会使人痛苦,使人失去理智,而宽恕可以给我们带来宁静、快乐。我们永远不要试图报复我们的仇人,报复的代价太高了,并且这样也会深深地伤害到我们自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勃侯德·列布赫说过这样一句格言:“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都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永远不要试图报复自己的仇人,彻底消灭仇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爱把他们变成朋友。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棍棒和石头或许会打断我的脊骨,但言语却永远也伤害不到我。”


站在加拿大杰斯帕国家公园,仰望那座以伊笛丝·卡薇尔命名的美丽山峰。这个被德军枪决的护士,曾于1915年10月12日像圣人一样慷慨赴死。她的“罪行”就是在比利时的家中收容和照顾了很多受伤的法国、英国士兵,然后协助她们逃到荷兰。执行枪决的那天,英国教士走进她的牢房为她做临终祷告时,她说了这句不朽的话:


“我认为,仅有爱国是不够的,我不会对任何人有怨恨和敌意。”这些话后来被镌刻在纪念碑上。


4年后,伊笛丝·卡薇尔的遗体被送到英国,英国人为她在西敏寺大教堂举行了安葬大典。


一个女子临死前说出这样的话,她该有一份怎样的从容和淡定啊!


生命都可以交付得毫无怨恨和敌意,这种精神的确令常人无法企及。但追寻先人的伟大足迹,即使无法做到,学得了一丝半毫,也会在我们平凡的生命中平添几许淡定安宁吧。


王光美,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其丈夫刘少奇是共产党内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之说的人,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同志,是前国家主席。但是因为毛泽东的一篇《炮打司令部》,他成了文革时的“叛徒、内奸、工贼”,被自己的党“永远”开了出去。在狱中饱受残无人道的迫害,其中细节至今谈起,仍令人发指。


因为对丈夫刘少奇的坚贞,王光美所忍受的磨难和屈辱,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这一切,她都坚强地挺住了,并有尊严地活了下来。


刘少奇终于得到彻底平反的时候,王光美带着子女来到刘少奇曾度过生命最后一刻的河南开封。王光美捧着丈夫的骨灰盒,欲哭无泪,一路上只是用脸紧紧贴着骨灰盒。在将骨灰撒入大海的那一刹那,王光美再也抑制不住,喊着少奇的名字,失声痛哭。


然而,对于“文革”中所遭受的痛苦与冤屈,王光美没有怨言,她选择了宽容。在她家的客厅正墙上,一直挂着那幅1962年毛泽东登门看望刘少奇一家时的合影。


她认为“文革”所带来的十年浩劫,不是毛家和刘家的私事,不是两家孩子打架,大人反目成仇,对文革的认识,如何让子女后代知道文革,是一个国家的事,一个民族的事。


甚至在她的晚年,还组织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的庞大聚会。这两个特殊的政治家庭劫后重逢,满头银发的王光美微笑着向毛家后人举杯:“你们多保重!”


这次聚会,感动了全中国,“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段中华民族的旷古悲剧,以刘少奇主席的奇冤而被推到极至。现在两家的后人又在王光美老人的召唤下,像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欢聚在一起。


王光美老人的宽容与厚待,使得历史恩怨得到释怀,冰释了前嫌;使得刻骨心结得到解开,两家握手言欢。


宽恕别人就是让自己快乐


吉姆有一条非常可爱的狗,遗憾的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他的狗被邻居家的狗咬死了。小男孩简直气疯了,发誓要打死凶手,为他的宝贝狗报仇。


那天下午他拖着懒懒的脚步到他爸爸的杂货店去,心想爸爸准是要他擦玻璃或是干别的什么活。可是他从柜台后面出来,领着吉姆进了储藏室。他们慢慢地绕过一堆杂货,来到一个角落。他的死敌大合蜷缩在那儿,被拴在一根柱子上。


“那条狗在这儿,”他爸爸说道,“如果你还想干掉它的话,这是最容易的办法。”他递给他一把短筒猎枪。吉姆疑虑地瞥了他一眼,他点了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