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隋唐篇(7)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

本章字节:12316字

[1]络纬:一种昆虫,俗称纺织娘。


[2]簟:凉席。


[3]帷:帷幕、窗帘。


[4]青冥:青云。


[5]之:到。


[6]渌水:清水。


[7]摧:伤。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怀时作的,表面上抒发了相思之苦,实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


纺织娘在微凉的秋夜里啼叫,诗人伴着孤灯,感到了寂寞和空虚,只好一边卷起窗帘望月长叹,一边思念着“美人”。“美人”在我国古代,经常被比喻成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再加上诗中又出现了“长安”这个特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美人”其实象征着诗人的政治理想。可是,“美人”是多么遥远啊!有迷茫的长天和清澈的水流阻隔着,就连魂魄想飞过去都很难,只能长久地思念它,不禁让人肝肠寸断。


全诗用“长相思”展开抒情,又用“长相思”一语收尾,在形式上非常对称,韵律感很强,达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1]愁似个长[2]。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


【注释】


[1]缘:因为。


[2]似个长:就像它这样长。


[3]秋霜:形容白发。


【赏析】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借助奔放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把自己的积怨和抑郁都宣泄出来了。


“因为愁绪满腹,所以生出了长达‘三千丈’的白发。”这一句像火山爆发一样叫人触目惊心,也无法理解。不过,一想到愁生白发,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只是愁思太重了。后两句发问其实是愤激语。一个“得”字,就道出了诗人所受的排挤和他内心的压抑。由于不得志,所以愁得头发都白了!


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尽管他的政治抱负屡遭挫折,但他仍然志向不泯,只是如今人已衰老,所以倍感痛苦,这才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的孤吟,好好地宣泄了自己的积怨和抑郁。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1]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2]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3],影徒[4]随我身。


暂伴月将[5]影,行乐须及春[6]。


我歌月徘徊[7],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8]游,相期[9]邈云汉[10]。


【注释】


[1]独酌:一个人喝酒。酌,喝酒。


[2]对:朝着。


[3]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4]徒:徒然、白白地。


[5]将:和。


[6]须及春:应该趁着春暖花开之时。


[7]徘徊:来回走动。


[8]无情:忘情,指超乎一般的情谊。


[9]期:约会。


[10]邈云汉:遥远的银河。


【赏析】


这首诗大概写于唐朝天宝三年(744年),通过对诗人月下独自饮酒时的情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倍感孤寂、苦闷的心情。


诗人一个人坐在花下喝酒,不禁因为“无相亲”而倍感寂寞,于是就忽发奇想地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两个人,拉着他们陪自己一起喝酒,从而让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了起来。可是,明月和影子毕竟不懂得喝酒,所以诗人只好暂时与他们做伴,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及时行乐。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抑郁,原因就是不得志。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这从构思巧妙的“对影成三人”一句就可以看出来。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又洒脱的情怀。


接着,渐入醉乡的诗人借着酒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时,月儿就跟着诗人来回走动着,不愿意离开;而自己的影子,也随着他的舞蹈变得零乱起来,好像是在和他共舞一样。从诗人开始喝酒到喝醉,月光和身影都在一往情深地陪伴着他。


最后两句,诗人用“愿意和月亮永结忘情之交,在遥远的银河相会”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


蓬莱[2]文章建安骨[3],中间小谢[4]又清发[5]。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


【注释】


[1]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是谢■任宣城太守时建造的。校书,即校书郎,主要负责整理朝廷的图书。叔云,即李白的叔叔李云,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他为官刚正不阿。


[2]蓬莱:这里指的是东汉的藏书阁。


[3]建安骨:指的是建安年间(196—220年)以曹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遒劲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


[4]小谢:指谢朓,他和谢灵运分别被称为大谢、小谢。这里是诗人自比。


[5]清发:指清新俊逸的诗风。


[6]散发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是诗人为送别族叔李云而作的,它没有直言离别,而是极力宣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尽管诗人可以遨游在幻想中,可他却摆脱不了污浊的现实。他强烈地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内心更加苦闷。“抽力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转上文的豪迈气势,正好体现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忧愤、苦闷中寻找着释放压力的方法。


诗人的感情瞬息万变,一开始就宣泄出郁积已久的苦闷情绪,紧接着却完全抛开“烦忧”,甚至想要做出“揽明月”的壮举,然后又突然不着痕迹地跌入苦闷的深渊,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下所发生的剧烈变化,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1]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2],不及汪伦[3]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流行于唐代民间的唱歌方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2]深千尺:形容水很深。


[3]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年)。诗人在游历桃花潭时,结识了汪伦,并受到了性格豪爽的汪伦的热情款待,两个人还在一起畅饮美酒。李白临走时,作了这首诗赠给汪伦,抒发了他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李白踏上小船,正要离开桃花潭时,忽然听到了汪伦的歌声。桃花潭的水啊,无论你再怎么深,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诗人巧妙地用桃花潭的水来比汪伦对他的情谊,生动形象,空灵而有余味。因为,桃花潭的水已经“深千尺”了,可它还是“不及”汪伦对他的情谊,可见汪伦对他的情谊有多深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1]三月下[2]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4]长江天际[5]流。


【注释】


[1]烟花:形容柳絮飘飞,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色。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到。广陵,指扬州。


[2]下:顺流而下。


[3]尽:消失。


[4]唯见:只看见。


[5]天际:天边。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送别诗,描绘的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离别的场景。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地方。诗人在同孟浩然愉快地分手时,还带着对广陵的向往,从而使这次离别充满了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开篇点题,而黄鹤楼本身又是天下名胜,据说还是仙人飞升的地方,诗人把它和扬州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愉快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用绮丽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意境优美的美丽风景画。“烟花三月”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也透露了繁华的时代气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着朋友离去,直到帆影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只留下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遥远的水天相接处。由此可见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以及诗人对扬州的心驰神往。那浩浩荡荡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不正像诗人起伏不定的心绪吗?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1]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2]。


桃花流水窅然[3]去,别有天地非人间[4]。


【注释】


[1]余:我。


[2]闲:安然、坦然。


[3]窅然:深远的样子。


[4]非人间:跟人间不一样,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句以提问的形式开头,紧扣题目,唤起了读者的注意。可是,诗人却故意“笑而不答”,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又造成了悬念,增添了诗意的曲折性,自有一种摇曳生姿的魅力。问题的答案接着就出现了,原来是因为这桃花随溪水悠然远去的美丽景色,诗人已经喜欢上了这种隐居的生活。


全诗采用了不拘格律的绝句形式,显得质朴自然,虽然短小,却有问有答,还运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虚实结合,节奏悠然舒缓,而且过渡自然,韵味悠长。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1]花草埋幽径,晋代[2]衣冠[3]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5]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6],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金陵,即今南京,因三国时吴国在此建都而得名。


[2]晋代:东晋的都城也在南京,所以把它和吴宫并举。


[3]衣冠:指贵族豪门。


[4]三山半落青天外:从凤凰台上望三山,只见三山有一半都被云遮住了,不能尽收眼底。三山,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因三峰南北相连而得名。


[5]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被白鹭洲横分为二支,最后流入长江。


[6]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当道,贤臣报国无门。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律诗,是诗人从流放地夜郎返回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忧国伤怀的情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一直都很关心现实,他的思绪从六朝的帝都金陵飘到当时的都城长安,又想到当今奸臣当道,自己报国无门,所以心情异常沉重。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人这时虽然心情沉重,却没有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和今日的忧国伤怀之中,而是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大自然。这两句,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写景佳句。


最后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潇洒清丽。诗人将历史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次抒发了自己忧国伤怀、渴望受到重用的心情。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1]生紫烟[2],遥看瀑布挂前川[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


【注释】


[1]香炉:即香炉峰,位于庐山西北,形似香炉,而且山上经常有云雾缭绕,故得名。


[2]紫烟:云雾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4]九天:第九重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最高。


【赏析】


这是诗人在庐山隐居时写的一首风景诗,描写了庐山瀑布那雄奇壮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写的是香炉峰上蒸腾的云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烟雾,就像真正的香炉燃起了紫烟一样。这一句把香炉峰渲染得更加美丽,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作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紧扣题目,说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高地悬挂在山川上。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把动态的瀑布比喻成了静止的白练,既切合了“遥看”中的瀑布形象,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赞叹。这两句从大处落笔,描写了遥望中的瀑布及周围的景致,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绚丽壮美的图画。


“飞流直下三千尺”开始从近处对瀑布进行细致的描写,可谓字字珠玑。“飞流”极力描写瀑布凌空飞泻的壮丽景象。“直下”不但表明了山的高峻和陡峭,还说明了水流很急。接着,诗人又以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似真似幻地强化了瀑布那雄奇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1]中断楚江[2]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


【注释】


[1]天门:天门山,在今安徽省芜湖县西南,它包括东边的博望山和西边的梁山两座山,因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且非常险要而得名。


[2]楚江:长江流经湖北宜昌至安徽芜湖的一段。由于这一段长江古时曾经属于楚国,因而得名。


[3]回:转变方向。


[4]日边来:就像来自天边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天门山壮美的景象。


“天门中断楚江开”极力描写了楚江冲破天门,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的壮阔景象,借雄伟的山势写出了水流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天门山阻碍了楚江那汹涌奔腾的水流,借水势极力衬托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给原本静止不动的两座山赋予了动态美,好像青山在热情地迎接远客一样。“孤帆一片日边来”说明诗人“望”的立足点就是这艘乘风破浪的孤帆。随着船儿离天门山越来越近,诗人终于近距离地目睹了天门山的壮美,表达了诗人终能一睹胜景的欣喜之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1]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2],轻舟已过万重山[3]。


【注释】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