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本章字节:12378字
[4]点行: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
[5]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6]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7]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8]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为二者都有穷兵黩武之举。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12]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3]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赏析】
行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反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春望
杜甫
国[1]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2]花溅泪[3],恨别[4]鸟惊心[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6]万金。
白头搔[7]更短,浑欲[8]不胜簪。
【注释】
[1]国:国都。国破:指长安被攻占。
[2]感时:感慨时事。
[3]花溅泪:看到花让人想掉眼泪。
[4]恨别:为离别而伤感。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
[5]鸟惊心: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6]抵:值。
[7]搔:用手指轻抓。
[8]浑欲:简直要。
【赏析】
《春望》的首联主要从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第二联由大到小,由总览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第五、第六句分别写国忧、家愁。这两句深层写春日所感。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
这首诗用词自然,表现力极强。作者把重要的词语都写在每句的前面:“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头”,而这一切思绪皆从“国破”而来。《春望》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写春望之景,作者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尽春城的落败景象。后四句主要抒发春望之情,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1]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2]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3]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4]词,三男邺城戍[5]。
一男附书至[6],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7]偷生,死者长已[8]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9]。
有孙母未去[10],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11]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12]备晨炊。
夜久[13]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
天明登前途[15],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投:投宿。
[2]逾:越过、翻过。
[3]一何:多么。
[4]致:对……说。
[5]戍:防守。
[6]附书至:捎信回来。
[7]且:姑且。
[8]已:已经,这里引申为完结。
[9]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0]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1]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2]犹得:还能够。
[13]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14]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15]登前途:前面的路。
【赏析】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首语言并不华丽的叙事诗,《石壕吏》没有什么抢眼的“名句”,它的动人,在于层层渲染悲剧气氛,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开篇“有吏夜捉人”到“老翁逾墙走”,给全诗奠定了凝重的基调——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征兵及于残年老朽。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凄惶形成鲜明对比。老妇自叙身世,“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她的家庭已经为朝廷牺牲了两个儿子,然而得到的不是应有的抚恤,而是更猛烈的压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劳动力都走了,家中只剩老弱妇孺,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然而官吏仍然不放过他们。全诗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出现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老妇人,也许连走路都有困难,为了保全家人,主动要求应征。官吏的残忍、朝廷的刻薄寡恩、老妇人的悲惨被无限放大了。
诗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饱含暗示与让人无穷回味的余地。为谁而泣?离别的时候,会说什么话?离别后,这一家人的境遇如何?作者没有明说,也不必明说。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1],君子[2]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3]达,魑魅[4]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
[1]天末:天的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2]君子:指李白。
[3]命:命运、时运。
[4]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赏析】
在杜甫的怀人诗中,除了怀念妻子和兄弟的诗作以外,写得最多最好的,就数怀李白的了。
这首诗开篇以秋风起兴,将悲愁之情笼罩在全诗之上。凉风乍起,景物萧疏,只此两句就给人一种人海沧茫、仕途凶险的悲凉之感。次句用意更妙,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情,却反问一句:“君子意如何?”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表现了最深切的关心。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引申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极为感人,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1],边秋[2]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3]未休兵。
【注释】
[1]行:交通。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况乃:何况是。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完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1]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3]济[4]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锦官城:指四川成都。
[2]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3]开:开创。
[4]济:扶助。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但表现手法却颇为奇特。
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的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观赏,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客至
杜甫
舍[1]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2]今始为君开。
盘飧[3]市远无兼味[4],樽酒家贫只旧醅[5]。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1]舍: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2]蓬门:柴门。
[3]飧:熟食、菜肴。
[4]兼味:各种味道的菜食。
[5]醅:未经过滤的酒。
【赏析】
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主人的欢欣之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这首诗为“戏效元白体”。我们都知道,在杜甫之后出现的“元白体”因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而著称。综观《客至》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
另外,本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就似一杯淡淡的清茶,没有扑鼻的浓郁,需要细细品味,方见其美,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了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透露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1]知时节,当春乃[2]发生[3]。
随风潜[4]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5]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6]锦官城。
【注释】
[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静悄悄地。
[5]野径:田野的道路。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诗作开头就用一个“好”字来赞美春雨。这场“好雨”正是诗人期盼的,让他欢喜不已。虽然诗人在展开全诗时,并没有让题目中的“喜”字露面,但是我们可以从罅缝中感受到“喜”意。
第二联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的。诗人倾耳细听,他仿佛明白春雨的心声,知道那绵绵密密的雨滴之所以选择在春夜降落,是因为它们只为“润物”,不求人知。但是,由于雨声太轻,诗人怕听不真切,唯恐它中途停止,那样的话,润物就会不够彻底,所以诗人就出门前去查看。
在第三联,诗人特意提及了这个问题,他发现雨意正浓,江面、小路都一片模糊,天空布满了黑压压的云,于是,情不自禁地开始想象一夜春雨之后的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3]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4]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5]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6]踏里裂。
床头屋漏[7]无干处,雨脚[8]如麻未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