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两宋篇(2)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3

|

本章字节:10214字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


上阕第一句用问句开头,连用三个“深”字,写出了闺阁之深,也写出了闺中少妇哀怨的心理。用三个“深”字强调闺阁的深邃非常贴切自然。“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都是用来回答庭院之深的。杨柳堆起青烟,帘幕多得数也数不过来,都是对“深”字的具体阐释。前三句有问有答,结构紧凑严密,少妇深锁闺中的哀怨之情尽显无遗。闺阁之深,可见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之强,作者在这里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控诉。“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丈夫是多么薄情啊!只顾着一个人游玩享乐,把妻子留在深闺之中。少妇登上高楼也望不见丈夫的踪影。深居闺中的少妇与外出游玩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少妇的苦闷心理。


下阕前三句是虚景,“雨横风狂”用来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横”、“狂”二字用得十分形象生动。“门掩黄昏”,少妇留住青春年华与往昔欢乐的做法只是徒劳一场。少妇的举动看着让人心酸不已,从而更加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丈夫的薄情。“无计留春住”,少妇的青春年华遭到了无情的摧残,往昔的恩爱缠绵和幸福欢乐也都一去不复返了。“无计”二字,可以看出少妇是多么怀念往昔快乐的生活,而目前的处境又是多么无奈。“泪眼问花”,“花”是饱受“雨横风狂”摧残的花,也就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泪眼问花”是她自怜自叹之语。“花不语”,这里“此时无声胜有声”,细致地刻画了少妇心里的苦闷和哀怨无处发泄的情景。“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少妇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泪眼问花”作出的解答。“秋千”是当初夫妻二人嬉戏的证据,用过去美好的事物和目前悲惨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得少妇心中的哀怨是多么强烈。


桂枝香


王安石[1]


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2]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4]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5]荣辱。六朝[6]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7]。


【注释】


[1]王安石:字介甫,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桂枝香是词牌名,原词没有题目,“金陵怀古”是后人据词意加的。


[2]故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金陵是六朝和南唐的都城。


[3]簇:箭头。


[4]星河:银河。


[5]谩嗟:空叹息。


[6]六朝:金陵是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在此建都。


[7]《后庭》遗曲:指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人称亡国之音。


【赏析】


这首词结构中规中矩,上阕登临写景,下阕怀古抒情。


开头登高望远之事,只用四字,便转入写景。在草木摇落的晚秋,登上六朝故都——金陵,环境氛围正适合怀古。金陵潮打石城,枕大江是其特色,作者描写所见之景也主要以江水为主。因为是在傍晚时分,斜阳返照,千里长江看去白洋洋的,再加上江水平静、澄澈,故在作者眼里长江犹如白练。“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一幅山水图画已经略有框架。江面船只,岸上酒旗就是这幅画的点缀。“归帆”一句的描写非常贴合实际,为什么用“背”呢?风从西来,旗往东飘;又为什么是“斜矗”呢?旗杆都绑在柱子上或树杈上,有风吹来,所以总是歪斜的。而“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描写的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天边几抹淡云,水中几条小船,远望就好像船是行在天上;长江如练,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这样的景色真是“画图难足”。


下阕以“念往昔”领起,怀古抒情。举陈叔宝与张丽华事为史鉴,表达了词人对六朝的繁华的追忆和终至亡国的悲恨。杜牧诗《台城曲》中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作者用“门外楼头”隐括了唐诗的含意,用词简洁精炼,使兴衰荣枯形成鲜明的对比,“叹”则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倾向。上阕首句写“登临送目”,下阕又将时间延伸,写“千古凭高”,表明历来无数的登临者都会有相同的感慨。“荣辱”二字,对应繁华和悲恨,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种种感叹。想起“六朝旧事”,看到眼前的“流水”、“寒烟”、“衰草”,任人事变幻无常,大自然的景物仍一如既往。末两句引自杜牧的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因为此情此景使作者产生了与杜牧相类似的感慨,同时也照应了前文提到的陈后主的史事。


王安石词作不多,影响也不及诗、文。在他为数不多的词中,这绝对是一首出色的佳作。


水调歌头


苏轼[1]


丙辰[2]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4],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5],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


【注释】


[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列,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4]琼楼玉宇:这里指传说中的月宫。作者想象月宫的亭台楼阁都是用美玉做成的。


[5]绮户:装饰精致的门窗。


[6]婵娟:美好的月光,美好的东西,这里代指月亮。


【赏析】


这是苏轼最有盛名的词作之一。


题序中写明“欢饮达旦,大醉”等语,上阕写的就是醉中望月。醉后的苏轼进入了一种翩然欲仙的精神状态,对着空中明月提出了“几时有”、“是何年”这样无法回答的问题。幻想中的天上仙境美轮美奂,吸引着他放弃凡尘,但此刻的苏轼虽醉犹醒,吸引着他出世,经一番考虑后,仍选择了现实。“琼楼玉宇”豪华奇丽,但高高在上,没有世间的人情,太过寒冷。借着醉酒,苏轼月下起舞,醉态逸兴,说明他认为人间自有可乐之处,表达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因怀念亲人而作,中秋之时,皓月当空,当然加深了这种思念。下阕便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写这首词时,兄弟两人已有六年未见。他从人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写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说闺阁中望月怀人,无法安眠的人不计其数。“不应”两句埋怨月亮,勾起人们的离别感伤,好像无理取闹,却饱含深情。借同情天下分别的人,表达了自己此刻的心情。然后又以旷达之语作答,安慰弟弟也安慰自己。最后顺理成章地以祝愿作结。月亮阴晴圆缺,人世悲欢离合,都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自己能做的就是保重身体、心情愉悦。只要人在,就可以让明月传情,好像亲人就在身边。


水龙吟


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4]。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次韵:又叫步韵,词中采用的是别人诗词的韵脚。章质夫是作者的友人,与作者一同在京师为官,他作有一首《水龙吟》,是咏杨花的,苏轼这首词是和他的词相唱和而作的。杨花,即柳絮。


[2]从教坠:从,任凭。教,使。坠,坠落。


[3]无情有思:草木看似无情,却也有遗恨、愁思。思:愁思、怨恨。


[4]缀:接上,连接。这就话的意思是花落之后,便难再使它重新接到枝头上。


[5]一池萍碎:原来作者认为杨花落入水中,就变成了浮萍,但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我们可以这样看,杨花落到水里,漂浮在水面,连成一片,那种状况就好像浮萍。


[6]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句中春色指代杨花,如果把它等分成三份,有三分之二归于尘土,剩下的三分之一就飘落水中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


上阕名为咏物,实则说人。杨花名字是“花”,而且长在枝头,这样看来它是花,可是完全没有花的样子,长得就像棉絮,并且任它怎样飘落,也没有人怜惜,这样看来它又不是花。这首词就这样以讨论杨花算不算花开了个头儿。往下看,就会发现上阕既咏物又说人,作者是在以杨花“无人惜”,比喻人遭遇离别。“抛家傍路”,语带双关,杨花离枝比喻人离其家。“无情”是指草木,也常用来称呼离家之人。然而又说是“有思”,草木离枝会有愁思,离人也会有离愁别恨。由此可见,“抛家”三句是在用杨花比拟客居他乡之人,接下来的“柔肠”、“娇眼”,便是在比拟闺中思妇。上阕拟人而不离物,杨花的状态和离人的境况通过联想彼此贯通,非常巧妙。


到了下阕词人已放开手脚,虽然到最后都是在说杨花,但其实只是借杨花表达了心中的伤春之情。先说“不恨此花飞尽”,很快又说“但恨落红难缀”,直抒了伤春情怀。接着又回到杨花,晓雨之后,落入水中,铺满池沼,化作浮萍。“抛家傍路”地坠于“尘土”,此处则是付之流水。下阕的伤春主题已经很明确,下一句便用“三分”来归结“春色”,不管是杨花,还是“落红”都归于尘土,付诸流水了。作者一直在伤春、惜春,好像与上阕脱离了关系,其实伤春也是在感伤自己,作者会自我感伤还是因为离别,所以整首词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接下来的这一句将杨花比作离人的眼泪,也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整首词都在吟咏杨花,吟咏中有不断地表达出伤离别之情,描写精细、传神,一点儿都不做作。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1]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2],夜纳凉摩诃池[3]上,作一词[4],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5]淡、玉绳[6]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7]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1]孟昶:五代后蜀国君。


[2]花蕊夫人:孟昶宠爱的费贵妃的别号,她善于写诗文,后来,蜀灭亡入宋。


[3]摩诃池:隋代建于成都城内。“摩诃”,佛教用语,意为大。


[4]作一词:指孟昶所作的词,现在已不存于世。


[5]金波:形容月光。


[6]玉绳:星星的名字。


[7]不道:不知不觉地。


【赏析】


这是一首模拟蜀主携花蕊夫人盛夏之夜在摩诃池上纳凉情景的词。


开头通过对花蕊夫人如冰似玉的丽质风姿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天气的炎热。这一句起到了上下对应的作用,天气炎热对应了题序中的“大热”,也和下阕要走到外面去纳凉相呼应。“水殿风来暗香满”,一方面写纳凉的宫殿舒适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色;另一方面,由“水殿”可知宫殿是建在水上的,而夏日的“暗香”则说明水里荷花正盛开,水指摩诃池。“绣帘开”数句,是以“明月”的角度,从打开的窗帘看室内,就好像有一个人从高处在往下看,所以用“窥”字。天气炎热,风物诱人,两情欢乐,所以人虽“敧枕”而“未寝”。